㈠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
13. 耙。於表層土壤耕作的農具;形較小。
14. 犁。耕地的農具。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15. 鎬。俗稱「十字鎬」,用於挖開土質較硬的地,現在還能在建築工地上看到。
16. 鏵。人力翻土農具的一種,農家安裝在翻土用的犁上,用來破土的尖嘴狀或者圓嘴狀鐵質鑄造部件。如:鏵犁(鏵和犁的並稱)。圓嘴犁用於旱地,尖嘴犁用於水田。
17. 鍬。掘土器,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原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由竹柄及敲桿組成,工作時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桿繞軸轉動,敲打麥穗使表皮脫落。後來轉入軍用。
19. 杴。掘土和鏟東西的工具,似鍬而較鏟方闊,柄端無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杴钁以歸監督。」
20. 耬。也叫耬犁,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㈡ 中國古代各時期耕種工具和灌溉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
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
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3、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7、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8、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9、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
(2)自製農具鋤草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遠遠早於農業發明的歷史。在原始的漁獵採集時代,人類就發明了木石工具。最初用於挖掘植物塊莖的木棒逐漸演變成「耒」,經過改進後成為「耜」。這就是原始耕作工具的雛形。
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有很強的連續性,犁的發展演進的連續性更加明顯。從耒耜到石犁,再到青銅犁、鐵犁、直轅犁、曲轅犁,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一種形制的發生發展伴隨著與其它形制共存、發展高潮到逐漸被新的形制所取代。
㈢ 耨 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怎麼發音
耨
nòu
古代鋤草的農具。
鋤草:深耕易耨。
筆畫數:16;
耨
槈、鎒
nòu
【動】
(會意。從耒,從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從辰,從寸。「辰」表示蜃的貝殼,古代的耕具,「寸」表示用手操作。「辱」借為「恥辱」字,遂產生「耨」字。本義:鋤草,耕作)
同本義〖weed〗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以:由於。)——《呂氏春秋》
又如:耨耕(泛指農活)
罵〖abuse〗
早忘了咒,不記得低低耨。——《翠裙腰·閨怨》
呻吟〖groan〗
一個姿情的不休,一個啞聲兒廝耨。——《西廂記》
耨
nòu
【名】
鉤兒鋤,一種鋤草的農具〖weedinghoe〗
釋其鋤耨而下淚。——賈誼《旱雲賦》
[方言]∶元明戲劇中常見,狀男女狎昵之態〖inlgeinsensualpleasures〗
有耨處散誕松寬著耨,有偷處寬行大步偷,何須把一家苦苦死淹留?——元·關漢卿《金線池》
㈣ 問個漢字
耨
槈、鎒
nòu
<動>
(會意。從耒,從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從辰,從寸。「辰」表示蜃的貝殼,古代的耕具,「寸」表示用手操作。「辱」借為「恥辱」字,遂產生「耨」字。本義:鋤草,耕作)
同本義 [weed]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以:由於。)——《呂氏春秋》
又如:耨耕(泛指農活)
罵 [abuse]
早忘了咒,不記得低低耨。——《翠裙腰·閨怨》
呻吟 [groan]
一個姿情的不休,一個啞聲兒廝耨。——《西廂記》
耨
nòu
<名>
鉤兒鋤,一種鋤草的農具 [weeding hoe]
釋其鋤耨而下淚。——賈誼《旱雲賦》
[方]∶元明戲劇中常見,狀男女狎昵之態 [inlge in sensual pleasures]
有耨處散誕松寬著耨,有偷處寬行大步偷,何須把一家苦苦死淹留?——元·關漢卿《金線池》
耨
nòu
ㄋㄡˋ
古代鋤草的農具。
鋤草:深耕易~。
鄭碼:CKGD,U:8028,GBK:F1F1
筆畫數:16,部首:耒,筆順編號:1112341311534124
㈤ 古代的農具有哪些(附圖)
1、鋤
青銅鋤最早出現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長10、寬10.5、距2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種形制的鐵鋤,造型合理,安裝把柄後有利於使用。它不僅可以鋤草,還有利於保墒。說明當時農業技術有了較大進步。
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亦稱「耩地」。耬 也叫耬犁。
㈥ 除草用什麼農具
鐮刀、鋤頭、電動除草機
㈦ 未上面多一個橫,在左邊,右邊是一個辱字。這個字念啥
耨 nòu (1) ㄋㄡˋ (2) 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V",兩刃部有細鋸齒,便於切割草的根莖。 兩翼滿飾凹槽,有梯形穿孔用於固定,裝柄後用於除草,便於植株間來回 運動,不致於傷及農作物,比較實用。 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管子·輕重乙》 (3) 鋤草:深耕易~。 (4) 鄭碼:CKGD,U:8028,GBK:F1F1 (5) 筆畫數:16,部首:耒,筆順編號:1112341311534124 五筆輸入法:didf 耨 槈、鎒 nòu [動] (1) (會意。從耒,從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從辰,從寸…
㈧ 禾和辱組成什麼字
「禾+辱」見附圖或見在線字典http://www.zdic.net/zd/zi2/ZdicE4Zdic85ZdicB6.htm
耨,拼音:nòu。(1)鋤草的農具。(2)鋤草。
㈨ 夏天鋤地間苗、保苗都有哪些農活使用哪些農具
薛堡寨:人工間苗、扶苗、鋤草、施肥,主要農具有鋤頭.
迭堡寨:夏天鋤地間苗,主要為玉米、黃豆、洋芋、小麥、豆類除去雜草,主要使用農具平鋤、冬瓜鋤、尖鋤、叉鋤.
寨科橋:保苗以噴灑農葯為主.用噴霧器等.
案板地:鋤雜草、保苗(留玉米較長的苗,打農葯)使用鋤草的專用鋤頭、褸耙和噴霧器,同時還撒草木灰,以祛蟲、肥地、保苗.
枕頭壩:夏天鋤地間苗、保苗主要為鋤雜草、間苗、施肥,主要使用撅頭、草鋤.
腰坪山:拔草、用草鋤鋤草.
夾石山:鋤草、施肥,使用鋤、尖钁、平钁.
中嶺山:鋤草用鋤頭、草鋤子.
麥貢山:春天鋤玉米草一般都兩次,保苗株距與行距I尺左右.現在大量使用地膜,下種時已經留夠苗數.小麥種植以前以多耕為主,多耕一次雜草相對要少,現已大量使用除草劑.
立志山:夏天鋤地一般第一次鋤草,第二次鋤草間苗扶壯、施肥,全部用刨鋤(挖鋤)農具.
人貢山:鋤草,使用鋤頭,主要是給玉米、洋芋鋤草.
強曲:第一道工序是鋤雜草,主要是在玉米地、洋芋地,第二道鋤草定苗,施化肥,用鋤頭.
草坡山:鋤雜草、保苗,使用鋤草的專用鋤頭.
陽尕山:現由於是地膜覆蓋作物,用除草劑除草.另外就是在間苗、追肥時,還用手工拔草.
㈩ 我國古代有哪些農耕用具
(耒耜)傳說最古老的工具,大約在炎帝時期。(翻土農具)
(钁) 最早出現商代,春秋戰國時較多。(似鎬的刨土工具)
(銅鏟)商代(青銅器。鏟土除草用的農具)
(牛耕)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腳踏耕具)
(犁耕)漢代。(翻土農具)
(都勻犁)春秋戰國。(翻土農具)
(鏹犁)又寫作「槍犁」或「戧犁」,時間不詳,產自山西。(翻土農具)
(曲轅犁)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翻土農具)
(耦犁)西漢。(二牛三人一組耕地)
(鐴土 鐵鏵)秦漢時期。(鐵鏵為耕犁破土的鋒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戰國時期。(翻土農具)
(犁鑱) 周朝。(翻土農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現於西漢。(翻土農具)
(銍)戰國。(翻土農具)
(鐮)周朝。(除草工具)
(疀)沒有出土文物,大約時間在春秋戰國。()
(劐子)戰國。(翻土農具)
(耨)秦代。(鋤草的農具)
(鋤)西周時代。(翻土農具)
(耰)先秦。(弄碎土塊,平整田地用)
(耰鉬)先秦。(用來平田鬆土的農具, 鋤把)
(鐙鋤)元代有記載,具體出現時間不詳。(翻土農具)
(桔槔)春秋時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漢代。(灌溉)
(櫝櫨)秦,漢代較為普遍。(翻土農具)
(翻車)東漢。(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
(水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農業灌溉工具)
(水轉筒車)隋朝興盛於唐。(農業灌溉工具)
(浙碓)大約元代。(翻土農具)
(代耕架)源於唐代,改進於明。(人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孔明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農業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始於東漢,三國改進。(排水灌溉的機械)
(鍤)漢朝。(掘土的工具)
(鐵鍬)戰國出現鐵,杴於西漢。(耕地,鏟土的農具)
(三腳耬)戰國時期就已有一腳耬車,西漢出現三腳耬。(播種機的一種)
(六爪犁)漢朝文獻有記載,隋朝把「六爪犁」 注釋成 「楎」。()
(耙)北魏。(翻地農具)
(連枷)戰國、秦漢時代。(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
(簸颺)最早大約於戰國,最晚大約於漢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搗糧食或葯物等的工具)
(石磨)漢代以後才稱為磨,漢前稱「磑」。(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
(踏碓)發明於西漢。(去秕、脫殼的糧食加工用具)
(風車)漢代。(機械灌溉)
(颺扇)大約源於西漢。(揚谷器,揚除糠秕的一種風力機械)
(耩)北魏有記載。(用耬播種或施肥)
(竅瓠)北魏。(播種農具)
(耘杷)元代《農器圖譜》記載。(翻地農具)
(耘盪)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農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鬆土用)
(秧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長鑱)唐已出現。(踏田農具)
(踏犁)唐代。(翻土農具)
(犁刀)「犁頭」戰國已經出現。(翻土農具)
(蹚頭)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頭是北宋時期。(疏鬆兩側的土壤,清除兩側的雜草)
(推鐮)也叫「青銅耨」,春秋戰國時期。(翻土農具)
(麥釤)元代。(割麥刀)
(麥綽)元代。(收麥工具)
(麥籠)元代。(收麥工具)
(水碓)魏末晉初時期。(灌溉)
(水碾)魏晉南北朝。(靠水力推動的碾子)
(船磨)元朝。(搗米器具) (碓機) 西漢末年。(搗米器具)
(跖鏵)元朝有記載。(翻土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