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代的寺廟雕像分布在什麼位置
唐代的寺廟雕像,唐京城所在的長安固然多見,在其他各地也有遺留。不但河北曲陽、四川成都都有出土,想來被埋藏於地下的遺物還決不止此。如1976年,河南省鄭州以西的滎陽縣唐大海寺遺址出土一批佛雕像。這批造像,根據題記,多為中唐時期的作品,即八世紀後期到九世紀初。雕便共有坐佛像八件,立菩薩十八件,均為單身像。中唐時期的製作,比之初盛唐在藝術造型上要略遜一籌,但基本上仍保留有盛唐時代的韻格。大海寺出土的一些立菩薩,與上述西安出土的菩薩殘軀同樣綺麗。如其中的一殘軀,其整體作明顯的s形,兩肩披發繒、胸臂飾瓔珞寶釧,腰彩前結,羅裙輕裹,其旖旎的姿態,有過於盛唐製作。在1980年3期《文物》報道中所刊出的線畫圖形,雖非原殘像的照片,但體形的優美仍可看出。
在這批唐代佛雕像中,還有十件對不上體軀的菩薩殘頭,多曲眉豐頤、臉型妍美,頭上不戴寶冠,僅寶繒束發,綴飾以小石榴花,發髻多樣變化,有的梳為寶珠式,有的梳為雙環式,也正與西安唐安國寺遺址出土的盛唐時代的殘菩薩頭在樣式風格上相類似。安國寺出土的一批造像,由於有三面八臂神王和菩薩裝坐佛而確定為密宗造像,而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的石雕中,有一件十一面觀音和一件穿著袈裟的彌勒立像。因此,大海寺造像也同屬密宗造像,只是與安國寺造像有盛唐、中唐之別。如此,這更成為研究盛、中唐佛雕藝術不同造型風格的好資料,值得珍視。
B. 在內地保存到今天的唐代塑像而且形象完整的都有哪些
傳說楊惠之曾著有《塑訣》一書。並於東京洛陽廣愛寺壁塑楞伽山和五百羅漢像,更有同代人劉杯亭塑像,給人們留下從背面即可認出的佳話。除楊惠之外,其他匠師也有不少的佛,菩薩塑像傳名於當代。如名塑工竇宏果在洛陽大敬愛寺所塑諸佛像,曾受到當時人的稱道。只是年代已久,這些名作已經毀滅無存,其他各地的寺廟塑像,即有少數遺存,也多經後代妝鑾整修,已失去了原型。另外,也偶有埋入地下的泥塑像。如陝西西安市就曾有出土,但多是殘頭斷臂,形象不全。在內地,保存到今天的唐代塑像,而且形象完整、造型風格仍能具備有時代特點者,應以前已提到的山西五台山南禪寺的菩薩、神王像和佛光寺所塑佛、菩薩以及寧公遇供養像等為代表作。
C. 請問這是唐代的佛像嗎
唐代時期佛像有什麼特徵下: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發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D. 唐代佛像藝術的特點及鑒定方法
1、面相飽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發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采穩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體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豐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天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利,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期特徵。
7、鎏金泛紅,具時期特點。
唐代佛像的鑒定方法:
1、初唐的造像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著隋代造像遺風,造型多呈體態豐肥,飽滿壯碩,佛像的頭部略顯偏大,身體稍短。面相豐滿而偏方。
衣紋上多喜用隆起如圓繩狀的紋線,又圓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紋褶轉折曲復,成為一時流行的樣式,這種台座樣式和紋線是以前所見不到的。
佛的發髻從北朝末期到隋的較為平緩低矮的樣式發展到較為高聳,螺發所見漸多。水波式發髻又變得翻卷自由,紋路活潑,起伏明顯。
菩薩的體型稍顯豐肥,姿態向更自如發展。佛、菩薩、羅漢弟子、天王、力士、供養人等組成一堂,各尊的職守更加明確,個性化更強,可以說佛經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備,個性化的諸神出場了。
由於武則天稱帝,和尚們偽造大雲經,宣稱武則天即是彌勒佛降生,在此風影響下,各地多造彌勒大佛。彌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雙腿下垂倚坐)。
2、盛唐造像
盛唐時代可以說是佛造像的黃金時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勻稱,結構合理,已完全擺脫了隋和初唐時佛頭部偏大,體態略僵板的感覺,動態極為自由活潑。
佛的頭部與身軀比例合理,面型豐滿,方圓適度,佛發為水波紋式或螺發。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帶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謂方領下垂式大衣,內著僧祗支和裙,體態飽滿豐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邊為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紋轉折曲復生動。
菩薩多束高髻,發型優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側扭曲,體態極為生動嫵媚。帔帛也有動感,婉轉活潑。
3、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
晚唐造像和五代時(907~960年)造像樣式接近。此時的造像仍為唐代風格範疇,但技法較前略為退步,盛唐時的那種氣勢恢宏,充滿自信,自由發揮的作風逐漸消失,變成較為拘謹,略顯生硬的樣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縮,僅搭於台座邊緣上。
菩薩略欠自由感,衣帶帔帛等裝飾亦稍顯樸素,體形亦勻稱有餘,但氣勢誇張不足。由於晚唐到五代時間不過百年,佛像存世量較少,有些特徵介於唐宋之問,不易區別,可仔細琢磨。
(4)唐代佛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物。
在古代犍陀羅的遺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進行發掘時,曾發現過一枚迦膩色迦時期的錢幣,錢幣上鑄有穿著希臘服裝的釋迦牟尼像,像的周圍有用希臘字母拼寫成的佛陀字樣。
此外,在西域還發現了一尊骨瘦如柴、頭有光輪、貌似古希臘人形象的早期佛像。這些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佛像說明,佛像的出現同信仰佛教的希臘人後裔有著密切關系。
他們把希臘諸神的藝術表現形式引進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顯的希臘人臉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藍(佛教寺廟)里,以形象的藝術形式來突出佛的神聖性,開始背離了釋迦牟尼生前反對偶像崇拜的遺訓。
E. 各個朝代青銅佛像的特點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青銅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我國從唐代到清代各個朝代佛像的特點:
1、唐朝
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時期,盧舍那大佛就是其最傑出的代表作。此時的佛造像,面相豐滿,發型除了螺紋式,又發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有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而且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感。
(5)唐代佛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青銅佛像產生於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製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於表現神秘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銅雕的紋飾主要為饕餮紋,或以動物頭部造型,再以鳥、獸、蟲、魚部分形體組成抽象的圖案來襯托銅雕造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製作工藝
一般分為鍛造和鑄造。目前國內鍛造佛像方面最出色的要數杭州金星銅工程,鑄造佛像方面則是安徽銅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最為突出。
杭州金星是由目前國內唯一的銅雕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領銜,朱炳仁大師是百年銅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其獨特的工藝手法已被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銅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以弘揚佛文化為准則,不斷創新的製作工藝為基石,以成為銅佛像界新的領導者。
F. 唐朝除了佛教造像雕塑外,還有什麼著名的雕塑舉例說明。
唐代佛像在人體造型上的又一大特色就是以胖為美,一種通俗的稱法。其實這「胖」,就是豐滿,唐代陶俑是如此,人物畫也是如此,佛的形象何尚不是那種魏晉南北朝傳承下來的飄逸的士大夫情趣,這個時代的精神需要了,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種豐碩。更重要的是,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聖而虛的東西,轉而開始肯定現實,創造出反映現實真善美的形。Ⅱ特點就是:雄渾、豐滿、溫和,多以現實中高僧,因為早期及至北朝末,菩薩形象以端嚴為美,人隋以前腹突起,站立的重心向前傾作為標准姿態。唐像頭部稍側,扭腰屈體,形成S型,亦稱三段(頭、腰、臀)屈曲式。再加上那華麗的衣裝、佩飾,以及飄舉的帛帶,更襯托出它優美的舞姿般的造型。
G. 龍門唐代雕像具體都有什麼
龍門唐代雕像,首先應為開鑿於初唐高宗時期的潛溪寺窟,窟屬大中型,窟室廣約10米、深約7米、高約9米,窟頂中央雕為大蓮花,全窟七尊像布滿左右後三壁,羅列整齊,顯然是一次雕成,窟壁間未見有續雕的小龕。
主像彌陀佛趺坐後壁中央,高約7米,左右迦葉和阿難二弟子,觀音和大勢至二菩薩,護法二天王則分立於左右壁。
全窟造像除左右壁菩薩像下肢稍嫌短肥以外,其他各像尤以中央坐佛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部飽滿豐潤,胸部高高隆起,神情睿智,富有濃厚的感情,是一個性格化了的藝術典型。
潛溪寺造像在龍門唐石刻中,是臻於成熟的作品,就是在整個龍門石窟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佼佼者。全窟室的造像,多氣魄宏大,比例適稱,衣紋簡潔,臉型及體軀飽滿圓渾,兩脅侍菩薩的臉型尤為俊美,從顏面到胸、腰,形成優美的曲線變化。表現了初、盛唐時代菩薩像的特有造型。二天王也怒目作勢,特別突出了護法驅邪的主題。
賓陽北洞位於潛溪寺窟的南鄰,乃賓陽三洞之一。窟室平面比潛溪寺略大,造像布局則略同於潛溪寺窟,由於賓陽北洞的窟室是與中洞、南洞同時開鑿的,洞內的天花和地面裝飾雕刻也都有些類似北魏時代的中洞,即洞頂中央雕出大蓮花,周圍繞以飛天,地面也雕出蓮花紋「地毯」。
中洞與北洞的外形雖然都雕有尖拱式的火焰紋門楣,但雕刻手法很不相同,北洞粗劣,幾不類火焰,門洞內側中洞雕有蓮花化佛及供養像等,北洞則空無所有,反之北洞的洞門門限雕出蓮瓣唐草,中洞則無此紋飾。
南洞是與北洞的大小形式相類,平面接近方形的洞窟,窟內造像布局也相類似,只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五尊像都雕在窟的後壁,在左右窟壁多雕為大小佛龕,密密麻麻,不可數計,其中有些小龕,還題刻隋開皇及大業年間的造像銘記。
與賓陽三洞相鄰的是敬善寺窟以及附近的摩崖三尊像,也都是初唐時期的製作。造像的年代,從敬善寺造像銘屬太宗時代來推測,應為初唐貞觀年間的作品。
所謂敬善寺,是因窟門外北側刻題有李孝倫撰敬善寺造像銘而得名。窟內雕出中央主佛和弟子,脅侍等十五尊像,這是唐代在佛教造像上最復雜的布局形式。
在龍門西山的一些初、盛唐時期的窟中,往往是圓雕和浮雕相間。最典型的當為敬善寺窟所雕的15尊像,除中央大坐佛為突出的圓雕而外,其他兩供養,兩弟子、兩供養比丘、兩菩薩、兩護法天王、兩守衛力士、兩侍從菩薩。
以圓雕與浮雕相間並且左右對稱的形式列置於窟室以及窟廊的兩側敬善寺的雕像,不僅在內容上豐富多樣,表現形式變化多端,甚至體積大小亦相當懸殊,而龕像的神光也是圓拱形與蓮瓣尖拱形相間。
窟頂浮雕大蓮花,四周雕飛天八身,在窟頂天花與窟壁造像神光的空隙,則滿雕坐於蓮花上的形態不同的小佛像,有正坐交腳的彌勒,有側坐倚足的阿彌陀佛,更有舉手歪頭或拱手俯身的釋迦說法,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為其他窟室所少見。
各小佛所坐蓮花,下有蓮枝連接。如此,使得整個窟室的大小造像,變化萬千,使人產生一種豐盛和諧的生動感。
敬善寺造像不僅在布局形式上有巧妙的藝術手法,雕刻造型也很為出色,窟門外的一對武士和一對侍從菩薩像雖然都屬圓雕形式,各高約兩米,但這兩種造像所應具有的體態和精神面貌則一剛一柔。
對於力士的刻畫,作者希圖於肌肉的誇張中求得力量的表現,侍從菩薩像,亦極盡婀娜之致,從動態上更可以萬佛洞因窟壁雕出1.5萬尊小佛像而得名,又因有沙門智運於680年為唐高宗與武則天造像題記,因而萬佛洞又名「智運洞」或「永隆洞」。此窟窟壁雖雕小佛,但正壁仍雕有五尊像,並在這些像之上,雕出蓮花座菩薩54尊。左右壁在小萬佛下層,雕出樂舞人12尊,樂伎彈奏著不同的樂器,舞伎裙帶飄舉,神態宛然,在龍門唐雕中,應屬上乘。
清明寺因窟內正壁佛腳下雕有一對蹲獅,又稱「跪獅洞」或「雙獅洞」。又因窟門雕有五層舍利塔,也稱「塔洞」。有武則天時代題記3處,678年題記一處。造像風格與萬佛洞同樣由於是初唐製作,因此多顯得形象較為拙樸。
惠簡洞也是龍門西山北段雕像較好的一處,是長安法海寺僧惠簡特為皇後武則天開鑿的一個窟室,故有「小奉先寺」之稱。窟的規模並不大,前壁已塌去,窟門外楣仍有窟楣飛天紋飾殘跡可見,窟內雕出五尊像,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側立於左右壁。
中央坐佛是象徵未來女皇帝武則天,故雕為倚坐式的彌勒佛,從全窟造像的風格看,惠簡洞的雕像要高出於上述各窟。中央主佛的臉型很接近奉先寺大佛,表現出一種深沉微笑的含蓄神態;尤以兩軀脅侍菩薩,全身軀的比例和裙帶衣紋都顯得特別均勻流暢,富有非常和諧的韻律。
更為優異的是右壁脅侍菩薩揚起的右手,不僅姿勢優美,從手掌的柔潤,手指的圓軟,都表現出富有彈性的肌肉質感,好像它不是由頑石雕成,而是自然生成的一隻充滿生命活力的女性的纖手。
在北朝石窟蓮花洞北鄰,有一處由山泉湧出匯成的「老龍窩」,其上懸崖高處,開鑿成一個類似天然崖洞的「老龍洞」。周壁滿雕各類佛龕和小千佛,並有高宗顯慶年間的造像題名。
其造像風格以初唐為主,但有些龕像仍為唐代佳構。如北壁所雕五尊像龕不僅龕側兩脅侍菩薩形體優美,即龕下所雕男女供養像,也是唐雕供養人中的出色作品。
在龍門西山南段,即蓮花洞以南,屬於唐代的大中型窟龕,除奉先寺之外,有「破洞」和凈土堂以及極南洞等3處,所謂破洞,是因洞門高低不平,類似天然的窯洞而得名,因此又稱「破窯」。
洞內造像大小佛龕羅列,其中有的頗具特色,如北壁中部雕出一處雙層三佛小龕,下層為三尊倚坐像,上層則為結跏趺坐像,而這三尊坐像全身裹以犍陀羅式袈裟,雕法殊異於其他唐代雕像。
凈土堂和極南洞是龍門西山最南段的兩個窟室。所謂極南洞是因位於龍門西山最南端而得名,窟中雕像在龍門唐代、尤以盛唐時代的雕像中,是較為突出的一處。
在龍門初、盛唐窟中,造像整體布置和窟形結構規模以及雕像的藝術水平應以龍門西山南端的「極南洞」和東山「萬佛溝」中一個不知名的洞窟較有代表性。這兩個洞窟都屬於大中型,即比一般的中型窟要大些,其窟中雕像布置也較為整齊。
極南洞連同窟門以外的二力士共雕為11尊像,除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還另外雕有兩個守護的神王。這是在其他唐窟中很少見的。
在雕刻的藝術性方面,以菩薩和天王最為突出,不僅身軀比例勻稱,而且造型洗練,手法明快,格外顯得動人。如左壁半圓雕菩薩,體軀姿態與奉先寺、潛溪寺和惠簡洞的菩薩多是直立而少變化者不同。這一處的菩薩像,體軀呈S曲線形,上身赤裸,除胸前瓔珞外,僅僅斜掛著一根細長的帔帶。
窟門外的金剛力士右手托著一塊未成形「須彌山」,重似千斤,兩臂兩腿和胸腹部肌肉突起,極度誇張的表現手法,雖與其他唐窟的力士有相類造型,但這尊力士的雕刻手法,畢竟是較高超的。
H. 各個朝代的佛像都有什麼特點
一、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發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周。
三、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發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發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四、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五、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六、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七、唐代雕像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發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八、宋代雕像特徵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發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九、元代雕像特徵
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十、清代雕像特徵
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
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I. 這是觀音還是佛
冰種翡翠觀音菩薩雕件 挺好的
自己喜歡就好 一切恭敬就好
印光大師雲:
<凡身旁佩帶楞嚴咒、真言 、咒語、佛像等,遇卧息,大小便時,須解去。唯臨極危險時,可以不去。若平常無危險亦不去,則褻瀆之罪,可勝言乎。>
印光大師的名言就是<佛法須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才能得十分利益>!
J. 陝西西安城郊的唐代佛寺雕塑有哪些
陝西西安,為唐王朝國都所在地,應有大量的寺廟和寺廟雕塑。據部分文獻記載,西安城郊的唐代佛寺雕塑,有以下的製作:
西安開元寺後殿,曾塑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坐像,又藏經樓有佛涅槃及菩薩像,均為唐塑。另有銅鑄坐佛一,已移入城西北隅廣仁寺,但非唐代作品。今寺已全毀,遺址改為商場。
西安城東門外,舊有罔極寺(今已毀),佛殿中有石雕佛菩薩像,高可丈余,形象宏麗。今已沒人民居,石雕像不知所在。
西安城西二里,有千福寺,大殿內佛像三尊,傳為唐塑,但已無存。
西安城南杜公祠(今屬長安縣),原有石雕杜甫坐像,今已不知所在。
西安城南雲棲寺,在樊川西岸,大殿內佛像和背光高丈余,均為唐塑今寺已毀沒,遺址淪為農田。
西安城北唐宮城明堂北,曾於武則天當政時期建造「天堂」,供奉高90尺的大佛像。是否為歷史傳說或實有其事已無從考證。
西安城內寶慶寺七寶台,武則天時代所建造,台周鑲有石龕像甚多尹雕刻精美但早已被盜劫無存。
以上僅是文獻記述,實際上實物已無一可見,僅西安城內寶慶寺造像尚有少數製作的圖片,可從日人著述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