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的圖片
② 關於馬和山的圖片成語答案大全
含「馬」和「山」的成語,只有兩個:
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現形容思想麻痹。
馬入華山: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③ 郎世寧畫的馬叫什麼圖
八駿圖。
駿馬是郎世寧作品中常見的繪制對象,重要的是他領會了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自古以來,馬是社會賢良的象徵,封建帝王命宮廷畫家以馬為題材進行創作寓意著尊重社會棟梁、求賢若渴的殷切希望。
郎氏以「八駿」入畫並非偶然,淵源有自。據傳古代周穆王有八匹良驥,一說是綠耳、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和赤驥(見《穆天子傳》),另一說為絕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見《拾遺記》),周穆王曾經駕馭這八匹駿馬遨遊西方。
(3)真馬圖片大全大圖擴展閱讀
乾隆八年,郎世寧奉旨繪制了十幅《馬圖》大畫。這十幅畫是十匹駿馬的肖像,依照真實的駿馬所繪,畫幅巨大,幾乎與真馬相當。《十駿圖》被收錄在《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詳盡。從中可知,《十駿圖》收藏於御書房,是「素絹本,著色畫」,屬上等品。
書中不僅記錄了每幅畫中駿馬的名字、進獻者的名字,而且注有馬的尺寸,並有大臣對它的贊譽。《石渠寶笈》還記錄著:「每軸署字下注語,又滿洲字、蒙古字各一行,譯同。軸高七尺四寸,廣八尺四寸有奇。」
④ 喜歡馬,想找一些馬的圖片,勞煩大家幫幫忙,要生動,要好!謝,,謝,,
我照片穿不上來,不過有參考資料的!!~~
參考資料: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C2%ED&in=18996&cl=2&lm=-1&pn=15&rn=1&di=21245050425&ln=1602&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5&-1
⑤ 真馬親寶馬的一組圖片,其他的圖片
真馬親寶馬的其他圖片:
⑥ 關於馬的圖片,要解釋
馬踏飛燕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青銅制,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製作於東漢時期,出土於甘肅武威雷台墓,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駿馬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條件,所以漢人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並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徵。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於漢朝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贊嘆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
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只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致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只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只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
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像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嘆不已。
《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⑦ 誰能給我介紹馬的樣子和發幾張圖片
馬,能負重行遠者也。頭頸長而有鬣,蹄極堅壯,僅有一趾。其齒有乳齒、永久齒,形態隨年齡而異,故相馬必先齒。種類甚多,古人以其毛色各別為專名。吾國產馬之地,以蒙古、新疆為最著。 內蒙多良馬,烏珠穆沁旗之佳者,每匹價值數百金,尋常者亦須六七十金。四子王旗之馬,佳者不及百金,劣者僅十餘金。東盟馬市甚盛,西盟無馬市,須向內地求估。 內蒙馬之游牝期,多在立秋後十餘日內,年一度,產馬年一次,或三年二次。馬孕時,牧人不加滋衛,產時不為調養,即病亦不加療治。 多倫達哩、岡崖等處,向為內蒙產馬最盛之地。且軍備所用之伊犁馬種,雖極高大,然實不及內蒙所產之體格較小者為良。 青海之馬,高大雄駿而首略小,有鬣長垂地者。凡內地馬,必釘鐵掌以護趾甲。甘肅多平野,馬僅釘前二蹄,而不必釘後蹄,以前蹄步重而後蹄輕,蓋馬種愈西,趾甲愈堅也。青海馬種,蹄甲更堅,行走草地,四蹄無傷,故無庸釘掌,而行速負重,他產鮮出其右,惟性頗猛劣,馭之宜得其法。 青海又有野馬,身小,善奔逸,能越溝,識泉脈,覓水者視蹄涔,掘之,泉見焉。行沙漠中遇風,羣伏,埋鼻沙中以護之。獵人誘之入柵,跳擲奔蹴,數日不食而倒。 其產於阿爾泰山者,蒙人名之曰塔奇。 某獸醫謂常人每觀馬齒,以斷其年齡,非至善之法也。蓋馬逾八歲,即不更生齒,而術窮矣。然齒既長足,下眼皮上側漸顯皺紋,其紋與年俱增。故八歲以上之馬,須先觀其齒,再察眼皮皺紋,則可斷定年齡,歷歷不爽矣。 青馬 青馬之種,自海中來,性最良。 馬寶 馬寶,為馬腹所生者,如牛黃,猴棗之類.真者難得.相傳主治一切惡瘡及癲癇,醫書謂之鮓(魚答),質堅,似石而光瑩,色雜紅黃藍白,大小不一,如卵如栗.大者一枚,或至三五七枚,或十數枚. 蒙古人持咒將鮓魚?答入水中,能祈雨立降。咸豐時,有見其大如西瓜者,皮白而黃,青花纏繞,重五十餘兩。偶墜地碎縫,搖之各各有聲。刮破處入葯,甚效。山陽常有之,然歲僅一二枚。 李宗望得馬寶 同治時,鴛湖李宗望宦遊蜀中,有往來西藏之賈人某畜一老馬,拳毛卷雪,七尺昂藏,日負重二百餘斤,自藏至蜀,計程萬余里,雖崔嵬屢涉,而未賦虺頹。後忽無故自斃,賈疑而剖之,竟於其腹中得一石,約重五十兩,螺紋旋結,有類雲母。李見而異之,購以重價。當始得時,盛諸水盆,發泡如湯沸,經年始已。入夜則映月生光。形微圓而色白如粉,刮之甚堅,即馬寶也。 禮烈親王蓄克勒 禮烈親王,太宗兄也。天聰時,薩爾滸山之戰,殲明兵四十萬,王功尤多。他如葉赫、烏拉諸部眾受降伐畔,亦復靡役不從。王所乘馬,名克勒,滿話稱棗騮馬皂青鬃尾者也。高七尺,長丈咫,腹下旋毛如鱗,識者謂之龍種。每聞鼓鼙聲,輒矯首歕鬣,摧陷當沖。嘗病蹏,自跑地出泉,洗創即愈,軍中呼曰聖水。舊有圖,藏禮親王府。 年羹堯蓄連錢 年羹堯好馳馬,而苦無駿足。有客牽瘦馬詣年求售,年哂之,客曰:「公何哂也?」因以錢置馬腹下,令年俯身就拾之,而馬不驚。年奇焉,酬以重金。客不受,曰:「此馬助公立殊勛,非阿堵物所能致也,望善視之。馬不死,公不敗。」語畢,飄然徑去。後年轉戰數省,皆賴此焉。征藏日,為藏人所暗殺,一慟幾絕。未幾,竟被逮。年得此馬,喜甚,名之曰連錢。 俞賢蓄老馬 田山姜少司寇雯撫黔時,有卒俞賢者,所乘馬,齒六十矣,自其父兄至賢,歷數十年,大小經數百戰,而驍騰如故。不食生芻,日需豆糜三升,酒五合耳。能通人語,高下疾徐,東西南北,語之,無不如意。夭壩之戰,馳險阨,犯瘴癘,芻糧久絕,獨此馬不困而益壯。 海蘭察盜馬 超勇公海蘭察從征西域、金川、台灣,有戰功。值內廷時,與蒙古巴林郡王巴圖相善,二人皆有駿驥。扈蹕木蘭,巴欲以己馬易海騎,不許,巴曰:「余當夜使人盜去,勿瞋也。」海笑應之曰:「大佳。」及夕,巴果使人往竊,見駿馬獨立齕草,因潛捕之。詎土窟中一健夫執馬韁伏其中,大呼曰:「寄語汝王,吾公行當竊王馬矣。」蓋海豫為之備也。使者歸告,王命嚴防之。夜半,忽聞帳外大呼盜馬者乘馬遁矣。俄萬帳齊呼捉賊,如山嶽崩勢,巴馬皆驚逸出棧。及追轉,而名駿已失。蓋海潛至巴帳後,使從者羣呼,及防者出視,而海乘馬行矣。翌夕相見,歡飲,巴深服其智,卒以馬贈之。
⑧ 真的是馬嗎
真的是馬嗎,你得拍一張相關的圖片呀,
真心想幫你,沒圖猜不出來呀,
你可以試試以下的辦法:
1,把這個動物描述具體,
2,把這個像馬的動物拍張照片並上傳,
3,到提問界面以追問的方式再次提問。
⑨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什麼圖描繪了駿馬
郎世寧作宮廷內繪制的作品中,題材相當廣泛,其中有很多畫幅以馬為題。
郎世寧在清宮內的畫馬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郎世寧是奉皇帝之命,對照著真馬所畫的寫生畫,這部分馬都是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向清朝皇帝進獻的貢品,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自在驈圖》軸、《英驥子圖》軸、《萬吉驦圖》軸、《闞虎騮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愛烏罕四駿圖》卷;藏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哈薩克貢馬圖》卷等,以上畫中的馬匹都是實實在在的真馬,許多畫上還寫明馬的名稱,是由何部落何人所進獻,馬的色澤和身高、體長的尺寸,描繪上又極為細致逼真。從這部分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郎世寧的寫生技藝,還可以了解當時清朝與藩屬之間的交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故而也可以將這些畫歸入紀實繪畫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