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這些圖上的字是認什麼
第一張圖片:
寒香庚辰年
第二張圖片:
文字:夏月玉才
印文:劉氏;玉才之印
草體「寒」字:
B. 劉氏的來源是什麼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里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劉姓有「王者氣象」,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 字。上帝對劉姓實在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 高揚巨斧——劉姓的最原始根蒂 樹有根,水有源。
作為中國第四大姓的劉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裡呢?中國雖然有「張 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但倘若你去問別人劉姓的「劉」是什麼意思,恐怕時下的人們, 甚至就連劉姓族人也鮮有能明確回答你的!
那麼「劉」字到低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妨藉助漢語古文字學和現代語源學的鑰匙,從「劉」字的字源著手進行尋根溯源。 劉字的原始形象人們在介紹劉姓時常說:「姓劉,文刀劉」。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代表著華人世界數 千萬劉姓族人的血緣徽記劉字。
其實,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劉字,只是在中國大陸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現代簡化字。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要探究「劉」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義,不能只看簡化漢字,而必須看繁體的「劉」字。在中國人們現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漢 語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遺憾的是無論是在甲骨文、金文還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們至今都尚未發現「劉」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現在中國最早的字典——東漢文字學大師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作為當時堂堂國姓的「劉」竟無處覓跡。有人認為,這是出於避諱的緣故。
現在見到的最古老的「劉」字形體是漢代的小篆和隸書。戰斧——劉字的本義 在現代漢語里,「劉」字除了用來作姓氏外,別無其它任何意義。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釋得出來劉姓的劉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古代漢語中「劉」字有著極其豐富而神奇的含義。根據《辭源》、《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辭典》等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漢語文字辭書的統計,「劉」字在古代有多達 11種不同字義和解釋。一、名詞,斧鉞一類的兵器。《廣雅·釋器》:「劉,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釋 說:「劉,鉞屬」。 二、動詞,誅殺、殺戮。《爾雅·釋古上》說:「劉,殺也」。 三、動詞,克、征服。《爾雅·釋古上》又說:「劉,克也」。四、動詞,陳、鋪陳。《爾雅·釋古上》又說:「劉,陳也」。 五、動詞,凋殘。《中文大詞典》說:「劉,樹木枝葉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詞,指一種果樹,也叫「劉子」。《爾雅·釋木》說:「劉,劉木弋」。郭璞注釋說:「劉子,生山中,實如梨,酢甜核堅,出交趾」。 七、形容詞,通「 忄劉 」,「女劉 」,美好貌。 八、通「瀏」,回也。《淮南子·原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高誘注釋說:「劉 覽,回觀也」。 九、與「鎦」字通用。《集韻》「鎦或作劉」。十、地名,《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一取鄔劉……」。這個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鄭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經注·洛水》記載:「合水北與劉水合」。
在如此眾多的字義中哪一個才是「劉」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呢?當初人們採用「劉」 字作為血緣和劉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種字義呢?姓氏學家認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來源於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圖騰崇拜。因此,作為姓氏的漢字,它作為姓氏的意義就是該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義,也往往就是指稱某一種具體的事物、實物。
從上面羅列的「劉」字 的11種字義看,只有「斧鉞」這種解釋有可能是「劉」字的本義。也就是劉姓的初始的含義。根據語源學的規律,我們可以推出劉字的本義與「刀」和「金屬」有關。可見,「劉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是指一種「戰斧」。 「劉」字的本義既然是指一種斧鉞,那麼劉姓又與這種斧鉞有什麼符合邏輯的內在聯系呢 ?我們的古老祖先為什麼要選用這種斧鉞的名稱來當作自己血緣徽記——劉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劉人 原來斧鉞這種最古老而又常見的工具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的發展史上曾經具有極其偉大的作用和意義。
現在的人們當然不會體會到斧鉞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類原始生活中,斧鉞 的作用和意義之巨大,絕不亞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汽車、飛機、火箭和導彈的地位。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認為,人類告別猿群由動物進化成人的標志是:人能製造工具。斧鉞便正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劉」正是原始斧鉞中的一種,或者說,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們把斧鉞稱為「劉」。
當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說:最原始的斧頭,並非金屬製品,而是用石頭製成的。它們最初也許極為簡陋,並不如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斧頭那麼鋒利。這從考古發現的大量原始 人類使用過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代,人類正是靠著「劉」這種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禦猛獸的襲擊和擊殺野獸獵物。 可以設想,沒有「劉」(也就是斧頭)這種原始的工具,我們的祖選——原始人類根本無法走出那暗無天日的茂密森林來到平原大地;沒有「劉」,原始人類也無法擊退那些兇猛 無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獸,保護自身;沒有「劉」,原始人也砍伐採集不到更多的果實, 獵獲不到大量的野獸。
到了稍後一個時期,「劉」又成為戰爭中的重要武器,這時因為斧頭與戰爭相連,又被稱為戰斧,「劉」就是戰斧中的一種。特別是在人類發明弓箭和長矛之前,「劉」更是人類 兵器中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總之,「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類用以創造文明的工具。
中國人在談到人類文明的起源時,喜歡用「混沌初開」一詞來形容,而使人類從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劉」。不但如此,中國人還認為整個世界宇宙,都是由「劉」開辟創造的。 宇宙形成學上又有開天闢地一說:中國人在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時常常是這樣描述的:「 自從盤古開天地……」。而在傳說的神話中人類和宇宙的創造者——盤古當年用以開天辟 地創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早在遠古洪荒時代,我們中華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認識和感悟到「劉」這種工具的神 聖作用和赫赫威力,於是便用「劉」來作為本氏族的圖騰,開始對他頂禮膜拜。久而久之 「劉」便成為這支氏族區別於其它氏族的血緣徽記,並逐漸得到其它氏族的認同。於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劉氏族便形成了。
劉氏最原始的發源地——今河北唐縣 據現有資料證明,最古老的劉地,在今河北唐縣。三民書局《大辭典》400頁對「劉」的 解釋:「劉,地名」,帝堯陶唐氏後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縣。宋代大史學家鄭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為姓》劉條也說:「帝堯陶唐之後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
古地名學的理論認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堯陶唐氏後 裔封於劉地,說明這里先有劉地,那麼劉地的地名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認為:劉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過他的得名不是因為帝堯陶唐氏之後裔受封於此而得,而是因為最古老 的以斧鉞「劉」為圖騰的劉氏族曾經居住、活動、生息於此而得名。
至此,我們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膽的推測,現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劉氏族發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縣,這里就是遠古洪荒時代那支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和血緣徽記的劉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開辟文明的過程中生活棲息的地方。
帝堯苗裔——劉姓的主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眾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時在中華姓氏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一個普通的現代姓氏其產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單一的。 當然,現代劉姓的來源也非單一的,而是多源的。歸納起來有五個源頭:其中一支源出帝堯之後,被稱為祁姓劉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兒子被封於劉邑建立劉子國,改姓劉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稱為姬姓劉氏;三是漢高祖賜婁敬為劉姓,其後裔發展起來的一支被稱為賜姓劉氏;四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改姓為劉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種原因改姓劉的。
在眾多的劉姓形成的不同源頭中,帝堯祁姓之後的這一支劉姓又為中華劉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來源。 帝堯——劉姓的血緣聖祖翻開各種姓氏學經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劉氏族譜,我們發現在追溯劉姓的起源時幾乎都追溯到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堯。
據史書記載:堯姓祁,名放勛 。傳說於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於丹陽(今河北唐縣 ),自幼聰明,年輕時就以擅長製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十五歲因能力出眾而被推為本部落的酋長,並被當時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帝嚳封為唐侯。從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當時 的各部族稱為「陶唐氏」。大約公元前2357年,堯20歲就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史記》載:「帝嚳高辛者黃帝之孫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摯」;娶陳鋒氏女名慶都生放勛,帝嚳崩,摯代立,摯立,不善而崩,弟放勛立。堯的母親慶都是母系社會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堯按照母系社會的制度從母姓祁。堯在位78年,於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歲。 堯當上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後,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時,也征服了原始的劉氏族,並將劉地封給了自己的家族成員,使其擔任被征服的劉邑的首領。這位劉邑的新統治者及其家 族從此都以「劉」為「氏」。那些原來居住在劉邑的原始土著劉氏族人,逐漸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堯後裔的祁姓劉氏之中,他們雖然仍保留著劉氏族的徽記,但已由原來獨立的劉氏 族衍變為祁姓的劉氏族了。
那麼帝堯的祁姓劉又與當代劉姓有什麼關系呢?當代劉姓的開基始祖又是誰呢? 關於帝堯之後的祁姓劉與當代劉姓的關系早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左傳·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確說:「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此後無論儒家經典、正史,還是姓氏學經 典和各類劉氏譜碟都一直承襲了這一說法。 《唐書·宰相世系表》:「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累孫就守故地。至商更號豕韋氏,周復改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後更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以奉堯祠」。
這就充分說明帝堯是當今劉姓的血緣聖祖。但堯姓祁而不姓劉 ,那麼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呢?
三、劉累是劉姓的始祖,祖根在魯山縣
談劉姓的形成,必須先搞清楚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筆者認為當年第一個得劉姓的那個人 應該是當今天下劉姓的開姓鼻祖。那麼這個人又是誰呢?由於年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民間傳說各異,現存的文獻也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到底誰是劉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決 。
據史書記載堯有10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監明早亡。(《史記》雲:「舜年二十以孝聞 ,三十而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 以觀其外」)史書所說的九男分別是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關於劉姓的開基鼻祖就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長子監明。 另一種說法認為受封於劉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監明,而是他的兒子式。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侯》,該書記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 於劉,朱又不肖而弗獲祠」。 三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於劉邑的是堯的第九個兒子源明。這一說法很少見於世傳文獻, 但在劉姓族譜中有流行。 四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次子丹朱,這一說法見於一些與劉姓同源的唐姓族譜。《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紹也采此說。
五種說法認為祁 姓劉氏的開基始祖不是堯的兒子或孫子,而是數百年後的堯的裔孫夏朝 的劉累。此說法在劉姓的源流史上比較流行。
六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姓始祖是堯的兒子源明,並且強調說,源明與丹朱、監明是同一 個人的不同名稱。這種說法,不見於傳世的史傳文獻,只見於形成較晚的劉氏族譜。
在眾多的劉氏成員受封開姓始祖說中,筆者認為:劉累說是最確切、最有說服力的。
因為雖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劉氏族,這支劉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縣,史稱劉地或劉邑。以後這支劉氏族又被帝堯 後裔祁姓劉氏族征服融合衍變為新的祁姓劉氏族。因為在當時任何一個氏族成員,若被封到劉地都可以稱為劉氏,他的族人可以稱為劉氏族。同時,在當時姓從根本上也就沒有獨 立的分離出來。
歷史上正式見於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 劉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關於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載於《左傳》、《史 記》、《唐書》和大量劉氏、唐氏、留氏等族譜中。 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生於夏朝後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劉累 學擾(訓養)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曰御龍氏,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醬以食夏後,夏後食之,既而伎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 《史記·夏本紀》雲:「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二龍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 事孔甲。孔甲賜之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伎求,懼而遷去」 。 《水經注》雲:「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今魯山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遠世則劉後甘劂龍醢,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東北水出焉 , 水又東經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 之魯山也」。 傳說劉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當時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時「留」與「劉」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出生的聖嬰取名叫劉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譜》上還有這樣記載說:劉累生下來兩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留」姓也公開推劉累為肇姓大始祖。所以劉累既是劉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劉累事夏孔甲,賜御龍氏。其生也,兩掌成『劉累』 二字,因以為姓氏」。《安徽鳳陽劉氏譜序》雲:「我劉氏之先本出於帝堯苗裔,夏之時 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劉氏。此我劉氏之端也」。
又據《中國通史全編》第70頁記載:「劉累自先祖時候,就向豢龍氏學習訓龍,而且是時代相傳的訓龍能手,劉累也繼承了祖業,能夠飼養龍。孔甲把從黃河、漢水中捉到的兩條 龍交給劉累飼養,並賜劉累為御龍氏,代替豕韋的後代。過了不久,因雌龍在捕捉時受了傷而死去。劉累暗中把龍肉剁成肉醬,獻給孔甲吃。孔甲食後覺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劉累懼怕而逃到魯縣(即今河南魯山縣)」。
據傳說:「劉累逃魯縣時很倉促,一家人已跑散,劉累跑到魯陽故城即後來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兒子跑到劉相公庄,兒媳和女兒跑到姑嫂石」。此傳說為後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憶。 劉累遷魯隱居以後,果然躲過了滅族之災,原來的劉氏族,也即御龍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後 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居住下來。
為了避免招遙劉累和他的族人,主動放棄了夏王朝賜給他 們的御龍氏名號,仍以原來的舊氏族劉氏相稱。 這支遷居魯縣的劉氏族,仍然尊堯帝為本氏族的血緣聖祖。在大堯山建立堯祠。《南都賦》雲:「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於堯山」。
在今縣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堯山 建堯帝廟, 《方輿記要》:「堯山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時劉累遷魯立堯祠於山上,因名」。時之今日這里的香火還十分興旺。早已成為全社會香客們的朝祖聖地。
劉累遷魯縣後,就住在魯陽故城,即邱公城。《水經注》曰:「 水又東經魯陽故城南 ,城即劉累之故邑也」。( 今縣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劉累遷魯居於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東側。據原籍耿集鎮西邊(鄰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現年98歲的雷平新老先生講:「邱公城東側有個劉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時候讀 私塾時經常和同學們在劉累墓地玩,墓前還有個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著『豢龍故里, 吾臣劉累之墓』」。(2002年調查口傳材料)。
劉累死後,世人為了奉祀他老人家還在魯 縣城北牛蘭山修建劉累亭以作紀念。《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記載:「魯陽有魯山, 有牛蘭累亭」。又雲:「魯陽有牛蘭累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膽肯定的說:不僅帝堯的裔孫劉累是當今世界劉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由於劉累家族長期居住在魯山一帶,所以魯山境內留下一系列 與劉姓有關的地名,據不完全統計僅大小劉庄就有十多個,還有劉相公庄、劉澤庄、劉山 門庄、劉河、劉寨、劉溝、劉鐵溝、東、西劉灣、灌劉、王虎劉等。
四、劉姓的衍變
從劉累的御龍氏到其後裔的豕韋氏 劉累在夏朝為孔甲養龍時,曾被孔甲賜「御龍氏」,受豕 韋之。意思是說,劉累在被孔 甲賜御龍氏的同時並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韋,賜給劉累作食邑,當劉累因死龍事件遷於魯 縣後,孔甲不僅取消了劉累御龍氏稱號,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韋,把它重新賜給它的舊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韋的劉氏族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劉氏族大部分隨劉累遷魯縣定居下 來,其餘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紀,夏商鼎革之際,原被驅逐的劉氏族,勢力日益發展壯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壓迫,投靠了新興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湯在消滅了親夏王朝的大彭豕韋以後,又將劉累後裔的這支劉氏族重新封到豕 韋故地,並讓他們繼承豕韋氏的稱號。正如《左傳》杜 預注說:「豕韋復國至商而滅,累之後世,復其國為豕韋氏」。 在商湯建國之後,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又允許彭姓的豕韋復國,並封豕韋為伯爵。這時劉 累的後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韋稱號。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興」再次消滅了彭 姓 豕韋國,又復封劉累後裔的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從此劉累後裔的劉氏族人便以邑為氏,由劉氏改為豕韋氏。成為依附於商王朝的部族政權。
從豕韋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劉累後裔由劉氏族改為豕韋氏後,在豕韋(今河南省滑縣韋鄉)一帶又生活了數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紀,周成王伐紂滅商後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後裔,在將堯帝一支後裔封於薊( 今北京市)之後,又將同屬於陶唐氏後裔的豕韋氏劉累之後封於陶唐氏舊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際,這支劉累後裔,以地為氏衍變為唐氏。 幾十年之後,因唐人與商人關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對原來親商朝的祁姓劉累後裔的唐國 不放心,便又廢掉劉累後裔的唐國,把唐國故地封給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將劉累後裔遷到杜城(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改封為杜氏,降爵為伯爵。
至此,劉累後裔 的這支劉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國家,並從此由唐氏改稱為杜氏,或稱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國成員,沒有遷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諸侯國仍以唐為姓氏,便成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劉累後裔的杜國君主,開始在西周王朝為吏任職。周宣王時,最後一個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職。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累後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頌,咸有嘉德,不墜家聲。頌八世孫叔假,商時為豕韋侯, 豕韋者國名也。叔假 遂以為氏焉。假十二世孫有敬蟻者,周成王滅唐取唐地封之,為唐杜伯,遂以唐杜為氏。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將、僖伯曰睿,皆身通顯有令聞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職的最後一個杜伯被周宣王 無辜殺害,劉累後裔的祁姓杜國同時也被周朝滅亡。 周宣王死後,繼位的周幽王宣布為杜伯平反昭雪,並為其立祠以表其終。其祠叫杜伯祠,墓稱杜陵,均在杜城(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杜伯被殺和杜國滅亡之後,他的子孫紛 紛逃往他國避難。
杜伯有個兒子叫隰叔,逃到晉國受到重用,官任士師(主掌刑法的官員,又稱「理」)。 從此杜隰叔的後裔便以官為氏,改為士氏,在晉國繁衍開來。 從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時期的劉氏,大概是因在為帝堯和劉累的神靈保佑,逃到晉國的杜隰叔後裔在晉國興旺發達起來。杜隰叔生兩個兒子,薦和 。其中 《 左傳》稱之為士 ,字子輿 , 繼承父業,最初在晉國任士師。據說在他任職期間「朝無奸官」。因政績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築工程的大臣),晉國君主為獎勵士 的功績,特將隋地(今 山西介休東南)賜給他作領地。於是士的族人又來到隋地定居。這樣來到隋地的士 的後裔,就以他們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為氏,改稱為隋氏。
士 的後裔除一支改為士氏,一支改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擔任過的官職(司空 )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來源。除此還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為氏,形成歷史上的士氏。
士 在晉國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會,士會後又被晉國國君賞賜領地——范(今 河南范縣)。隨士會到范地的士會族人,又以采邑「范」為氏,稱為范氏。這便是今日中 國又一大姓范姓的來源。
正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和《國語·晉語八》關於御龍氏的傳衍情況記載:前549年魯卿叔孫穆叔去晉國訪問,晉卿范宣子在歡迎宴會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談本族的光榮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龍氏,在商是豕韋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現在晉國成為華夏盟主,我們范氏又是晉國的卿族,古人所謂『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們這種綿延不絕、世代榮顯的大族而言的」 。當時叔孫穆叔對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當場駁斥說:「這種保姓受氏以守宗訪、世不絕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祿』;只有那些能夠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雖久不廢』,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孫穆叔只是對范宣子所 說的家史採取了不屑一顧的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從陶唐氏到范氏的傳承系統的真實性。
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范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實際上除六大著姓外還應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論,祁氏為堯之本姓,韋氏是豕韋演變而來。從堯之陶唐氏到劉氏的發展過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環。
C. 劉姓的來源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劉姓家族較復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於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聖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後,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於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後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於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於源河南。
那麼,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於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於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於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後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後,很快地分封同姓於各地。於是,其後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於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查看全部6個回答
姓劉的男孩名字?2020屬鼠寶寶起名宜用字
男孩姓劉起什麼名字,屬鼠寶寶起名宜用有"豆","禾","米","草"的字根。男孩姓劉起什麼名字,名字中有這些字,表現了豐盛感,滿足感,屬豬寶寶不愁吃穿。比如:顯,粟,梁,秉等。
銅陵辰陽文化科技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劉氏最早起源
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3)劉氏圖片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辯證法哲學著作。 參考資料網路-劉姓
43 瀏覽12132019-10-20
歷史上劉姓起源於哪裡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省唐縣,這里是遠古洪流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 劉姓人物以政治人才居多,專業人才相對較少。劉姓有"王者氣象",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字。上帝對劉姓實在是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 劉姓來源: 1、來自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為帝嚳次子帝堯伊祁氏(陶唐氏)的後裔,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 2、來自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 3、來自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項伯助劉季滅楚有功,故賜姓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3)劉氏圖片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劉氏始祖介紹: 劉累(生卒年不詳),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後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的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國內外劉姓所信奉的御龍堂劉氏始祖。 劉累的事跡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成書的《竹書紀年》《左傳》。在其他文獻中的記載內容較多。據文獻記載,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居魯山,死後葬於河南魯山縣。 劉累因出生時手上顯現「劉累」紋樣,家人以為吉祥,遂以劉累為名。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相傳是他養龍時所居處。劉累為遠古劉氏第十八世祖,御龍堂劉氏始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姓
100 瀏覽39852019-04-12
重慶劉姓族譜
一 姓氏來源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 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 南劉氏。 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 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 ,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 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 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 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二 遷徙分布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 。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 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 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 子孫分布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 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 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 ,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 ,直至今日。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5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 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 是漢高祖的後代。 2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 4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 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劉勝。 6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 文所開基。 7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西漢 長沙定王劉發。 9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 ,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 所開基。 11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 12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 氏。 13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 蒼之後。 15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 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 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 定王劉發。 18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 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堂號: 1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 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 郡望堂號的正宗。 2 豢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為豢龍氏。 3 藜照堂: 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 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 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 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 四 家乘譜牒 河北:滄州劉氏家譜三卷首一卷、南皮劉氏家譜、上元劉氏家譜 六卷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劉氏族譜五卷、洪 沿劉氏宗譜六卷、洪洞劉氏族譜、洪洞劉氏族譜不分卷、洪洞劉氏族 譜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劉氏族譜不分卷 遼寧:沈陽劉氏家族譜不分卷、沈陽劉氏家譜、遼陽劉氏宗譜一 卷、凌源劉氏宗譜十卷 江蘇:南京劉氏家譜、沛縣彭城堂劉氏族譜、豐縣劉氏宗譜十卷 、豐縣劉氏宗譜十三卷、泗陽像樹劉氏宗譜四卷、寶應劉氏家譜六卷 首一卷、寶應劉氏家譜卷 五 歷史名人 1 劉墉:今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與當時 的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齊名。 2 劉過: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3 劉松年: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 合稱「南宋四家」。 4 劉禹錫: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 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5 劉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6 劉伶: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 軍。 7 劉備: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 東漢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 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元21年稱帝 ,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 年。 8 劉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公元22年在 春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復漢時制度為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打 敗赤眉起義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9 劉邦:即漢高祖,沛縣人。秦末時陳勝起義,他在沛縣聚眾三 千人響應。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佔咸陽 ,被項羽封為漢王,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後得勝,建國 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9 瀏覽3209
劉氏的來源簡略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來自他姓改嫁或賜姓劉。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3)劉氏圖片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中,劉邦建立的西漢歷214年,劉秀建立的東漢歷196年,兩漢共計41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劉備建立的蜀漢歷43年。 匈奴族劉淵建立的漢國,至其侄劉曜即位,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歷26年;劉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歷60年;劉武周於唐初曾自稱皇帝,年號天興;劉黑闥於唐初稱漢東王,年號天造。 劉隱在廣州建立的南漢歷55年;沙陀人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歷4年;劉崇建立的北漢歷29年;劉豫受金冊封,南宋初曾為「齊帝」;新莽末年,湖北棗陽人劉玄曾在河南南陽稱帝,年號更始。 東漢建都於洛陽,劉秀又是南陽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東漢時河南的劉姓族人特別多。此後,由於劉姓子孫蕃盛,支脈眾多,分布廣泛,又有「遍地劉」之稱。 劉姓名人: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後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時期,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政策,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2、劉恆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後,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 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後。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葯,深具孝心。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謚曰孝文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氏家譜
73 瀏覽34092019-04-07
劉姓起源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一、祁姓 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 1、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 2、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二、姬姓 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三、外族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 3、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3)劉氏圖片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一、劉姓人口分布情況 2013年4月15日,新華社電文公布了姓氏人數排行榜,劉姓人口有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東北、渤海灣、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劉姓人口達到14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5人以上。 二、歷史名人 1、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2、漢文帝劉恆: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3、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4、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5、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
D. 山東劉氏的起源是什麼
劉姓是當代中國第四大姓氏,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大姓之一。 劉姓氏族大約佔中國當代人口的5.4%, 即每1000個中國人中姓劉的人至少有54個, 總人口大約在6500萬。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劉姓歷代名人1574名, 占歷代名人總數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 劉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39%, 排在第四位;但在歷代帝王錄上,劉氏卻以66位帝王而獨占鰲頭, 領諸姓氏之先。 自大漢天子劉邦開漢室天下以降,劉氏一族, 龍脈不絕;東漢的劉秀家族,三國的劉備家族, 西晉末年的劉淵家族,南朝的劉裕家族,五代十國的劉知遠家族等, 都曾開創過一個朝代或建立過國家政權。 顯赫的劉氏皇權曾先後延繼了650餘年。大漢天子,帝王胄裔, 其後雖經數代王朝鼎革,但遍布各地的劉姓望族中還是霸主繼起, 王侯不絕,歷朝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史學家、學者, 層出不窮。 劉氏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歷史上素有「 劉天下,李半邊」之說,民間也有「張、王、李、趙遍地劉」 的說法。劉姓,自誕生迄今至少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 是中華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 姓氏不僅僅與每個人的姓名相關,也不單純標志著人種遺傳, 它更深蘊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古時之華夏民族, 姓與氏是分開的;《通志·氏族略序》中記載,「貴者有氏, 賤者有姓無氏」。 姓與氏最初的來源大約有三種:「因生賜姓氏」、 「因德賜姓氏」、「因地賜姓氏」。「姓者,女生也「,左女右生, 意謂為女所生。混沌開辟之初,人立姓以別於族群、以別於禽獸。 異姓合婚始立人倫,優於生育,以利族群繁衍。 「因生賜姓氏」,是血緣傳承的標志。「因德賜姓氏」 是其具有特別的建樹?熏重大的發明,是文化文明的標志。 燧人氏發明了火,稱為燧人氏;伏羲發明了庖廚,稱為庖犧氏; 炎帝發明了農業,稱神農氏;少昊發明了金星歷,稱金天氏。「 因地賜姓氏」,就是以發祥地為姓氏。黃帝祖居軒轅丘, 則稱軒轅氏;長於姬水則稱姬姓;顓頊於高陽而起,稱高陽氏; 帝嚳於高辛興起,稱高辛氏;堯因封地在唐而燒陶,稱陶唐氏。 古時,同氏不同姓者可通婚,同姓不同氏者不通婚,自秦漢以後, 姓與氏合二為一,現在所說的姓氏則單指姓。 劉姓族源大概可分為四支, 而陶唐氏則是今天我們能追溯的劉氏最遠的族源之一。 陶唐氏堯帝的後裔 根據許多史料和劉氏族譜記載, 中國的劉氏絕大部分來自唐堯帝之後,這是劉氏之主流。 唐堯帝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姓伊祁? 穴因生於伊祁山而得名?雪,名放勛,居於山西平陽?穴今臨汾縣? 雪。他是黃帝的五世裔孫,即黃帝—玄囂—喬極—帝嚳—堯。 因堯帝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後,清政廉潔,積德施仁, 被稱為典範之仁君。晚年其子丹朱沒能繼承王位, 而被舜放逐到劉地?穴河北唐縣?雪。後來, 繁衍於劉地的堯的子孫們,便以地為姓,得姓劉。 自堯下傳到十八世有劉累。劉累的出生很奇特, 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便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 看上去分別像當時的文字「留」和「累」,先秦時「留」與「劉」 通用。古人那時很迷信, 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 因此就把這位新出生的嬰兒取名叫劉累。 劉累所出生之劉地是原始時期一支崇拜斧鉞並善於使用斧鉞的部族。 斧鉞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 而當時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於那些巨大的猛獸。當時人們認為, 在所有的動物中,尤以龍是最神秘莫測的,是人類最難征服的動物。 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仍認為「蟲莫知於龍」。可以說, 龍是動物界的代表,是動物之神。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就崇拜龍了。 龍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 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領的特殊人物,才具有徵服龍的專門本領。 作為遠古時期最優秀的狩獵部族, 劉地的劉氏自然很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 兩手掌中分別有「留累」二字,劉氏族的人便認為這正是神的暗示, 即劉姓將要成為征服龍的氏族。因為「劉」象徵著一柄巨斧, 寓含著征服和殺伐的意思;而「累」字本義是一種繩索, 引申為拘系、捆綁的意思。 這兩個分別出現於劉累兩手掌的字合起來,就是一手執「劉」, 一手執「繩」。由此,人們進而意會到這是神命劉累去征服、 馴服龍的意思。這就是神的旨意。也是「『留』字卯在田上,『累』 字系在田下」的謎底。 作者: 山西小劉 2006-8-10 21:01 回復此發言 2 劉氏的起源 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確實有一支擅長馴服龍的部族,叫做豢龍氏。 這個部族屬於當時的祝融集團,主要活動在鬷(音zong?雪川? 穴今山東定陶?雪一帶。這個氏族自從舜帝時期就以擅長馴服、 飼養龍而聞名於世,並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權和夏王朝的器重。 劉累因生下來便有手紋的祥瑞兆示,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 擔負著神聖使命的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 到豢龍氏族那裡去學習馴服、馴養龍的本領。 不知是有神的力量還是劉累自己聰明過人,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 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氣的馴龍能手。這時, 正值夏朝第十三代君主孔甲在位。據說,孔甲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 他在位時不關心治國愛民,卻沉迷於鬼神方術。 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穴約公元前1877年?雪, 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一對雌雄雙龍。 孔甲准備用這4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便派人去找豢龍氏人來馴養, 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毛遂自薦,主動奏請馴養四龍。 孔甲對劉累的舉動大加欣賞,准其請奏。最初, 劉累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於是頒布命令, 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賜劉累「御龍氏」的姓氏, 並把顓頊之孫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韋? 穴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雪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至此, 劉累的家族就由「劉氏」演變成尊貴的「御龍氏」,族人始由劉邑? 穴今河唐縣?雪南遷到豕韋。 劉累的馴龍技術似乎沒有學到家。過了4年, 即孔甲七年時,劉累負責馴養的4條神龍中,突然死了一條雌龍。 劉累害怕事情被發現,暗中將龍肉剁成肉醬,做成一道菜, 當做野味,派人送給夏王孔甲。不料這龍肉的味道非常鮮美, 孔甲不知實情,吃後大加贊賞,並派使者先後數次向劉累索求「 野味」。劉累一不做,二不休,把剩下的3條龍相繼殺了。 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斷派人向劉累求要。可是,龍是罕見之物, 哪能隨便就能抓到。劉累自知闖下大禍,事情敗露會族滅家亡, 於是帶著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離夏朝都城,遷到魯縣( 今河南省魯山縣)一帶隱居起來。劉累的族人,從此一分為二: 一部分隨劉累遷到魯縣; 一部分則繼續留在祁姓劉氏族的舊地劉邑一帶。 關於劉累這個人, 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於《左傳》、 《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中。 劉累遷到魯山隱居以後,躲過了滅族之災, 原來的劉氏族?穴即御龍氏中的一部分?雪, 也先後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居住下來,以原來的舊氏族劉氏相稱, 尊堯帝為本氏族的血緣聖祖。 在以後的年代裡,劉氏一姓又經歷了很多變故。 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 杜氏、范氏、劉氏、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 實際上,除六大著姓外還應加上士氏、司空氏和隋氏。 祁氏為堯之本姓。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 高帝記》中記載:「春秋晉史蔡墨說: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 學擾龍事孔甲,范氏其後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 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 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時為范氏。范氏為晉國上師, 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指留在秦國的人)為劉氏。」 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漢目錄學家、 史學家劉向說:「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 徙大梁都於豐。」對漢高祖劉邦的世宗是這樣說的:「 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做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 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 按其世系, 劉氏自堯帝下傳到漢高祖劉邦已達七十五世,劉氏遷往沛郡豐邑, 始於高祖劉邦的祖父。此後,漢皇後裔因諸多因由而四處遷徙, 以至遍及天下。 陶唐氏堯帝的後裔 周姬後裔 匈奴、少數民族的劉氏 賜姓和改姓的劉氏
E. 劉字的書法圖片
劉字的書法圖片如下:
相關組詞:
1、干劉[gān liú]
劫掠;殺戮。
2、曹劉[cáo liú]
曹操、劉備的並稱。
3、火劉[huǒ liú]
指漢王室劉氏。
4、徐劉[xú liú]
「建安七子」中徐乾和劉楨的並稱。
5、應劉[yìng liú]
漢末建安文人應瑒、劉楨的並稱。
6、劉陸[liú lù]
宋代劉克庄、陸游的並稱。
7、劉師哥[liú shī gē]
牡丹花品種之一。
8、劉楠芸[liú nán yún]
姓氏。
9、劉阿斗[liú ā dǒu]
三國蜀後主劉禪小名阿斗,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
同音字:留
留拼音:liú
釋義:
1、停止在某一個地方:停留;留學;留任;留級;留步;留守;留駐。
2、注意力放在上面:留心;留神;留意。
3、不忍舍棄,不忍離去:流連;留戀。
4、不使離開:留客;留宿;挽留;拘留。
5、接受:收留。
6、保存:保留;留存;留別;留念;留後路。
F. 劉姓的歷史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G. 每個姓氏都有各自的圖騰,都有哪些「保護神」呢
中華民族的崇拜物,別的不說,單就麟、鳳、龜、龍這“四靈”而言,在中國古籍和民間傳說中就不知有多少,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圖騰和圖騰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圖騰,像中國的龍、俄羅斯的熊、美國的鷹等,圖騰原本是原始民族因對大自然崇拜無法解釋科學現象而賦予的氏族、徽號,在後來怎麼會成為姓氏的“保護神”?
中國姓氏源遠流長,很多姓氏的圖騰充滿緬懷意義,像李姓的圖騰是虎、姜姓的圖騰是羊、毛姓的圖騰是鳥、崔姓的圖騰是短尾鳥等。在這個姓氏海洋中,每個圖騰都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徵,是古人對後代的無限期待。
H. 歷史上劉氏有沒有皇族
有,歷史上漢朝的皇帝姓劉,有劉邦、劉徹、劉秀、劉協等;蜀漢的皇帝姓劉,有劉備、劉禪;南朝宋的皇帝姓劉,有劉裕、劉義隆等;後漢的皇帝姓劉,有劉知遠,劉承佑。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2、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3、劉裕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
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
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明人李贄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稱。
4、劉義隆
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車兒,彭城綏輿里(今安徽蕭縣)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母為文章太後胡道安。
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號「元嘉」。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
使得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史稱元嘉之治。
5、劉知遠
劉知遠(895—948年),即後漢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東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後改名為劉暠。
幼時不好嬉戲,個性厚重寡言。長大後,面有特象,為當時人所咋異。雄武過人,勇猛善戰,事後唐明宗及後晉高祖時頗得戰功。
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稱帝,復為天福十二年。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朝廷難控,並且手下多貪婪之輩,因此形成弊政,一時斂賦成災。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病崩於萬歲殿,廟號高祖,謚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於睿陵,位於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皇帝
I. 歷史上劉姓起源於哪裡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省唐縣,這里是遠古洪流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
劉姓人物以政治人才居多,專業人才相對較少。劉姓有"王者氣象",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字。上帝對劉姓實在是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
劉姓來源:
1、來自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為帝嚳次子帝堯伊祁氏(陶唐氏)的後裔,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
2、來自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
3、來自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項伯助劉季滅楚有功,故賜姓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9)劉氏圖片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劉氏始祖介紹:
劉累(生卒年不詳),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後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的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國內外劉姓所信奉的御龍堂劉氏始祖。
劉累的事跡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成書的《竹書紀年》《左傳》。在其他文獻中的記載內容較多。據文獻記載,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居魯山,死後葬於河南魯山縣。
劉累因出生時手上顯現「劉累」紋樣,家人以為吉祥,遂以劉累為名。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相傳是他養龍時所居處。劉累為遠古劉氏第十八世祖,御龍堂劉氏始祖。
J. 「劉」姓氏的圖騰是什麼
劉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系的鵂鶹族的族稱。「留」由「卯」和「田」組成,後來演變為劉.劉姓圖騰是由一位長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氣到達地球的運行規律,簡作「留」。
「卯」為春天的天門,簡稱春門,「田」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為其象形),「卯」與天竿建木結合稱作「柳」其氏族稱相柳。秋門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鄭」姓所主管掌握。古鶹字中的卯和「戼」不分,大概是同時主管春分春門、秋分秋門的緣故。
「刀」是契刻太陽周天運行歷度的標記,古代稱作「卜」、「占」、「卦」或「則」。帝嚳氏族形成於少昊金天氏政權時期,興起於中國西部的陝甘地區。其父系先祖為黃帝氏族,母系先祖為炎帝氏族。由於遠古時代,為母系制部落社會,隨母姓為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後裔。而父姓為少典軒轅氏後裔。源於盤古氏。
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000萬以上,稱得上是"遍地(劉)"。按史書記載,有五處源起。帝堯陶唐氏(伊祁氏、伊氏)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西周時,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子孫以邑為氏。此為姬姓之劉。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墨讀)為妻,冒頓姓攣(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攣氏子孫皆姓劉。
"五胡亂華"時漢國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貴族。劉漢王朝曾賜項氏、婁氏為劉氏。劉漢王朝共歷四百二十六年之久,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時最長的一個朝代,劉姓人口在西漢年間就有十多萬,在全國五千多萬總人口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當時就已經成了大姓。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里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