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圖片大全 > 如何修福德智慧的圖片

如何修福德智慧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28 05:57:04

㈠ 福慧雙修是怎麼意思

原指福德和智能都達到至善的境地,現指有福氣又聰敏。

讀音:[ fú huì shuāng xiū ]

出處: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福慧雙修,智人得果。」

白話譯文:福德和智能都達到至善的境地,這樣聰明的人就能得到善果。

漢字筆畫:

(1)如何修福德智慧的圖片擴展閱讀

佛家提倡的福慧雙修:

自心的善惡一念都是清凈與染塵的開始,不管是在禪修,還是修行種種法門,我們都要知因善果,培植福報,從心念上入手,從善念與惡念中下足功夫,從生活中下功夫,要懂得福慧雙修,才是修行的核心要素。

所以,作為修行的人,不管你是在何時何地,吃飯、穿衣、睡覺,離不開「修行」兩個字。當然,修行並不是說你是佛家弟子,你是道家弟子,才能以修行兩個來稱謂,佛家普度眾生,法量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與佛有緣,有正確的見地,都可以在佛法上下足功夫,在福慧雙修中,次第修行,培植自己的福報。

想要自己有福報,應該懂得因果關系,世間的一切萬物現象的存在,都沒有一成不變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你此前所造的因,就造就你現在或當下的果。

㈡ 什麼是修福我自己如何修福

沈家楨居士講述: 之前,我以「願力」為題,作了一次講演,引用了《了凡四訓》中袁了凡所發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舉人」的願。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說:「袁了凡的許願,只是為了他自己想中舉人,何以福報能有如此之大?」他覺得我這個例子舉得不恰當,遠不如第二個例子,就是我為已經去世的妻子每天早晨念《金剛經》,那才是真心大願,應該感得大的福報。 這位朋友自有他的見地,我很欽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對佛學中的幾個術語: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對通常所謂的「修福」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以幫助我們修持。 凡是學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樣才是修福,應該是我們都希望明白的課題。我今天並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論,而是想尋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見。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這些「因」所能結出來的「果」,卻有程度深淺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夠究竟的差別。所以求福並不是修福,做福德也並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為三個段落來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麼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麼不同? 三、我們應該怎樣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麼不同? 在說明什麼是求福,什麼是修福之前,我先舉幾個例子請各位來評定: 第一個例子:在庄嚴寺觀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觀世音菩薩聖像,旁邊是一尊笑容滿面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見有一對年輕男女,很虔誠地跪在觀世音菩薩前面祈求。這位年輕的太太看見我在邊上,很自然的問我:「請問你曉得這里的簽筒在那裡?」我答:「這里並沒有求簽設備。」她問:「那我們怎麼知道觀世音菩薩答應或不答應呢?」我說:「你不妨拋一個硬幣,如果看見花紋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觀世音菩薩已答應了你們嗎?」他們馬上拿出一個硬幣,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拋,落地是花紋朝天,他們非常高興。向菩薩又拜了一拜,便歡歡喜喜回家去了。 各位覺得這對年輕男女是在求福呢?還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是求福。) 第二個例子:中國唐朝時代,有一位高僧玄奘大師,他千辛萬苦,冒著生命的危險,經過沙漠地區,遠去印度,奉請回許多佛經,然後以他一生的精力,將很多經典譯成中文,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他所翻譯的。各位,玄奘大師的取經譯經,是求福呢?還是修福? (幾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三個例:大約兩年前,我收到一封簡訊,是一位女士寫的。她說她讀了我講述的《金剛經的研究》,看到我妻子十八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剛經》,後來安然往生的記載,覺得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福報,實在太好了,不但生前有一個好丈夫,死後還造圖書館紀念她,很受感動。現在她也開始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剛經》。各位,她是為了求福呢?還是在修福?(回答頗不一致。) 第四個例子:就拿《了凡四訓》中袁了凡的第三個願──做三千件善事,求中進士為例。袁了凡中了進士之後,派去四川做縣官。明朝時代,縣官的權很大,他可以不必請示上司就決定更變老百姓應繳納的糧稅。袁了凡做了縣官後,體恤農民的艱苦,下令減稅,萬民騰歡,感得神明托夢,說他這件減稅善舉,已滿足了他做一萬件 善事的誓願。各位,袁了凡減稅這一個決定,是為了求福呢?還是在修福? (有的答:袁了凡是在還他求中進士的願,應該是求福。有的答:袁了凡的減稅,是為萬民著想,心中甚至於並不一定有還願的想法,因此他這一舉動,應該是修福。) 各位,你們都答得很好。 求福似乎比較簡單明了,所以讓我們先來研究修福。因為我近年來讀誦研習,都以《金剛經》為中心,所以想以《金剛經》中對「修福」的觀念,和各位加以研究。 各位所常念的《金剛經》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在他所譯的《金剛經》中有這么一段:佛說後世「有持戒、修福者」,於佛所說的教理,「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里鳩摩羅什用了「持戒、修福」四個字。在《金剛經》的另一種譯本中,即玄奘大師的《大般若波羅密經》第五七七卷,玄奘大師將這四個字譯成「具足屍羅,具德具慧。」屍羅是「戒」字的梵文音譯,所以「具足屍羅」即是「持戒」;而「具德、具慧」即是「修福」。換句話說,要具備德及慧兩個條件,方是修福。 什麼是「德」?佛書中有一句經文叫「善滿稱德」。通俗些講,就是說你善事做到家了,稱為有德。德又有「福德」和「功德」之分別,這其間相差很遠。這里玄奘大師所用的「具德」,應該說是福德和功德兩種都具備。換句話說:修福的人不是單做福德,也須做功德。 什麼是「慧」呢?慧即是智慧,大智慧在佛經中就叫般若,這是梵文的音譯,讀作「缽弱」。 所以修福的人,不但是修德──修福德,修功德;還得修慧,六波羅密中的禪定、般若都包括在內。 因為修功德又修智慧,所以修福的人必定心胸廣大,我執輕微,以眾生為對象,以普渡為願力,這就和求福的只為了小我的幸福、財富、名望、權勢等有了極大的不同。 不過話得說回來,「修福」固然是我們學佛的應該致力學習的法門,但「求福」還是值得提倡的。能求福總遠比不知求福的好,而且在這個時代,高談修福,怕有拒人千里的流弊。所以一切善事,不論為己為人,不論是大是小,我們都要贊揚稱頌。對十善道行之有素的人,自會慢慢的懂得「不住相布施」及做功德的優勝嚮往,這是修菩薩行的同修們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善巧方便。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麼不同? 禪宗里有一個很出名的典故,那是達摩祖師初到中國和梁武帝的一段不相投機的對話。 梁武帝聽說西天有一位大德來臨,就興致很高的接見他,並問達摩祖師:「我一生造廟度僧,布施設齋不計其數,請問我的功德大不大啊?」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這一來話就講不下去,很可能梁武帝就此拂袖下殿,徑回後宮去了,自此不再見達摩大師。 在《六祖壇經》中韋刺史以這件掌故請教六祖慧能。六祖的回答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講了很多道理,他的結論是:「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不是我祖師有錯。」六祖所講的道理,恐怕不是我們完全能聽得懂,各位有興趣研究,不妨請看《六祖壇經》的疑問品。我現在只選出其中一二點,相信是我們可以逐漸做得到的,希望可以幫助各位做真功德。 六祖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吾我自大,常輕一切,即自無德。」又說:「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即不輕」就是說不輕視別人,「常行普敬」就是普遍的尊敬別人。 所以功德這件事,說它容易,卻又很艱難,像梁武帝造了這么多寺廟,做了無數的供齋、布施,可是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說它難做,卻又似乎人人都能做得到,因為只要內心謙下,常能尊敬別人(重視別人的意見,對人有禮貌),不自己以為了不起,即是功德,各位聽了覺得如何? 現在我們對「功德」已有了一個約略的概念,我想和各位再研究一下《金剛經》中對「福德」和「功德」是怎樣區別?使我們可以更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我在研究《金剛經》的時候,曾有過一個有趣的問題:鳩摩羅什大師有時用「福德」,有時用「功德」,他是不是隨便使用這兩個術語呢?今天我就不會有這樣幼稚的問題了,因為幾年來我覺得鳩摩羅什大師對於字眼的選擇,是十分認真和嚴格的。 所以我們如果能研究出,他在什麼情況下用「福德」,又在什麼情況下用「功德」,則對這兩個術語的了解,一定更能清楚。 我於是做了一番統計的工作,發覺他在全文中一共享了十八個「福德」,用了八個「功德」。分析下來,概括的說,凡是提到眾生的布施,都用「福德」(有十五處),凡是說到對《金剛經》,信心清凈,受持讀誦,則用「功德」(有六處)。 各位也許會問,還有三處「福德」,及二處「功德」是指什麼呢? 這二處「功德」,一是佛說他自己曾供養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供養諸佛,是有極大功德。一是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佛也說有功德,但不及另一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所得的功德大。這里請各位注意,佛說的是菩薩的布施,並不是我們凡夫的布施。佛在《金剛經》一開始即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 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以四相未除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梁武帝所布施的,大都是得人天福德的果,而菩薩的恆沙世界七寶布施,則在無量福德之外,更有功德。為什麼呢?佛說:「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不貪著,故說不受,廣行布施而若無其事,所以有無量功德。希望各位細心體會。 還有那三處「福德」呢?那是聞《金剛經》經義而生凈信,受持讀誦及至四句偈等,都有福德。換句話說,布施固然有福德,誦經也有福德。 根據上面分析,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 一、福德是由布施(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的因所產生的果。 二、功德是對般若經典信心清凈,受持讀誦的因而產生的果。也可以說,功德是智慧(包括禪定)的結晶,而功德中也包含了福德。 三、我們應該怎樣修福? 我希望各位不曾被我講了一大堆的福德、功德、求福、修福而弄得頭昏腦脹。讓我來說一個掌故,各位也許可以輕松一下。 據傳說在中國蘇州有一條自鄉間通到城市的要道,每天有很多鄉下人進出。這條街只有六尺寬,名叫六尺巷。這條巷在兩家大園宅之中間,至於這條巷的由來,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 不知道是在那一個年代,其中一家園宅的主人是在京中做丞相。有一天他收到家鄉管家的一封緊急報告,說隔壁鄰居無理,硬說兩家之間的園地劃界不清,照鄰居的意思,我們得退三尺,損失很多土地,請示主人應該如何處理?這位丞相,看了管家的報告後,在他的報告後面寫了一首詩:「千里修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他的家人自動退了三尺,鄰居知道以後很慚愧,也退了三尺,這樣一共有六尺,形成了一條通道,便利了很多鄉人,不必再繞道進城。這條通道就叫「六尺巷」。 現在言歸正傳,我們應該怎樣修福呢?各位自己及各位所熟悉的大德親友,修福修得很多,我多少有些班門弄斧,不過盡我所想到的,提供各位三個半方法,以供作各位的參考,歡迎大家來信批評討論。 (一)不要批評人。這說說容易,但做起來並不容易。一個值得介紹的心得,是盡量發掘對方的長處,欣賞他的長處,學習他的長處,贊美他的長處。當我們注意對方的長處時,自會減少批評。又千萬避免在許多人面前批評一個人,或搬弄是非。這是修福,是修功德。 (二)實踐普賢十大行願。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每一行願都在修福,其中對一般學佛來講,懺悔業障及恆順眾生最易引您走上修功德的正路。 (三)受持讀誦《金剛經》。勸您每天至少念一遍。這是出於我親身的經驗,體會到《金剛經》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是頂容易做得到的修福,而其功德無量。 至於什麼是半個方法呢? 如果您和人爭吵生氣,或被人欺辱時,倘能生起「讓他三分亦無妨」的心,往往可以堵造業之途,開修福之門。這是半個修福的法門,供各位一笑。祝各位福慧雙修,謝謝各位。

㈢ 積德行善雖無人看見圖片

行善有二種力量,一者福德,一者功德。
在人前布施一塊錢,別人誇你「好人!」,這就是福德,偷偷布施一塊錢,幫助了別人,自己不求被人誇,這種善心是功德。
福德大而沒有功德是無助於解脫的,因為福德只是有為法的組合,顯現在世間面前也只不過是一時的貧富而已,必須福慧雙修,有福報,還要加強功德、智慧的修集,發起禪定或者精進力,才能成就道業。
同樣,只有功德而沒有福德則可能活活餓死,但是臨終後可能獲得好報,比方說大安法師開示的「寧持戒而死,不破戒而生」的例子中,一個人為了持不殺生戒,不喝有蟲子的水,因此持戒功德渴死升天。
如果有福德也有功德,則此人路上即使遇到有蟲子的水,仍然可能有人拿出沒有蟲子的水給他喝,同樣,即使福報很大,因為同樣修持功德,也能獲得世間和出世間法的圓滿成就。
有句話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因此在家菩薩道的行者應該多積累福德,也應該多修行功德智慧,這樣才能在輪回中不墮落。
總而言之,佛法,關鍵在於證悟的慧根法,比如誦經念佛,如果平時為了賺錢忙得死去活來,一天當中毫無修行的時間,則來世可能會繼續忙碌,不斷錯失修行出世法門的機會,如果常常在世間法中疲於奔波,結果在臨終時驚慌失措,那時候已經遲了。
好好念佛,修業,不要以工作忙為理由,遠離了佛法的修行,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在工作空餘世間也可以念佛,這個隨時可以在心裡念,不過有空也應該專念。
好好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㈣ 如何增加福報

如何增加自己的福報

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就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福是福德、福報,祿是官職、位階、月俸,壽是壽命長遠;福祿壽都具足,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很有成就;否則,這一生都是坎坷,諸事不順。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祿就是官位、爵位、職位,有官位的人就稱為有祿位,執事便是一種祿位。福是生活的經濟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種種都是福報。壽,壽命要長遠,身體要健康,這就屬於壽。福祿壽齊全,能有這三樣就很歡喜了。現代的人覺得福祿壽還不夠,還要加一個喜,要多生貴子才是喜,都是在歡喜當中也是喜,能雙喜臨門就更喜。而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努力,因為這是一種果報。人人都歡喜這種果報,可是多數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當中去努力。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看到不好的環境、壞的果報,只想趕快逃避,希望得到一切好的事情。菩薩則不然,菩薩知道遇到好事情是過去種的因,現在更要在好境界當中加倍努力;遇到困難、遇到壞的事情,也是過去所種的惡因,就要慚愧、懺悔,面對現實去突破,這就是菩薩的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願意從因當中去努力,未來一定可以達到福祿壽喜,成就好的果報。
所以大家不但要修福德,還要修智慧。一般人會認為有吃、有住、有玩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見,假使有福報卻沒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福報、累積福德,福上增福。社會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卻缺乏智慧的人,他們以放縱的方式在享用福報,拚命地追求,甚至於造業、犯法。事實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僥幸得到了財富,最後還是沒有好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錢時,知道運用錢財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斷地累積福德資糧;有權勢,就要會用權,以權勢造福社會、利益大眾,這就是修善積福。反之,如果運用權利胡作非為,就是在造惡業。

一方面要修善法,廣集福德因緣;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這兩個原則,人生就會越走越光明,越來越有福報。如果不知廣積福德,也沒有智慧分辨對錯,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無論從歷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會上種種現象,都是如此。生命是無窮盡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這一生的努力不僅造福這一生,還有來生、還有生生世世。如果認為人只有這一生,就顯得鼠目寸光,淺視短見。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東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間越縮越小。其實只要朝著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無窮盡的時間、空間可發展。

有的人對這個道理半信半疑,或者根本就不相信,以為人死了就沒有未來。有這種觀念的人,只看到現在,看不到未來,目光短淺,因此心量也就越來越狹小。要擴大心量,就必須要從知見上來端正,胸襟廣大,人緣才會廣大,事業才會擴大。
人的福報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不會短命,也不會遭難。如報紙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難前,有一個人本要搭乘這班飛機,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這個人再去爭取坐這班飛機,結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飛機到目的地,當時這個人心裡覺得不舒服,但只能無奈接受。不久後傳出空難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運,沒有搭上這班死亡的飛機。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巧合,其實在佛法來講,這個世界上的點點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依此道理慢慢去觀察,會發現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這個世界,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運。一般人喜歡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風水,其實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靠他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作法便流於糊塗、顛倒。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從修善法做起。

㈤ 如何增加自己的福報

(轉)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就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祿就是官位、爵位、職位,有官位的人就稱為有祿位,執事便是一種祿位。福是生活的經濟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種種都是福報。壽,壽命要長遠,身體要健康,這就屬於壽。福祿壽齊全,能有這三樣就很歡喜了。現代的人覺得福祿壽還不夠,還要加一個喜,要多生貴子才是喜,都是在歡喜當中也是喜,能雙喜臨門就更喜。而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努力,因為這是一種果報。人人都歡 喜這種果報,可是多數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當中去努力。 大家不但要修福德,還要修智慧。一般人會認為有吃、有住、有玩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見,假使有福報卻沒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福報、累積福德,福上增福。社會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卻缺乏智慧的人,他們以放縱的方式在享用福報,拚命地追求,甚至於造業、犯法。事實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僥幸得到了財富,最後還是沒有好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錢時,知道運用錢財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斷地累積福德資糧;有權勢,就要會用權,以權勢造福社會、利益大眾,這就是修善積福。反之,如果運用權利胡作非為,就是在造惡業。 一方面要修善法,廣集福德因緣;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這兩個原則,人生就會越走越光明,越來越有福報。如果不知廣積福德,也沒有智慧分辨對錯,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無論從歷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會上種種現象,都是如此。生命是無窮盡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這一生的努力不僅造福這一生,還有來生、還有生生世世。如果認為人只有這一生,就顯得鼠目寸光,淺視短見。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東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間越縮越小。其實只要朝著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無窮盡的時間、空間可發展。 有的人對這個道理半信半疑,或者根本就不相信,以為人死了就沒有未來。有這種觀念的人,只看到現在,看不到未來,目光短淺,因此心量也就越來越狹小。要擴大心量,就必須要從知見上來端正,胸襟廣大,人緣才會廣大,事業才會擴大。 這個世界,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運。一般人喜歡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風水,其實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靠他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作法便流於糊塗、顛倒。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從修善法做起。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派大將軍曹斌去攻打四川宜濱縣,臨行前,陳摶仙人告訴曹斌:元帥你是中年得志,但是晚年不好,你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改變命運。曹斌到了宜濱縣之後,打了勝仗,城裡的百姓、士兵全都投降。當時曹斌的參謀建議,關起城門,將所有的百姓、軍人都集中在城裡,然後放火燒城,以絕後患。曹斌想起陳摶仙人的勸告,不但沒有放火燒城,還下了一道命令:城裡百姓的生命財產,所有士兵不能奪取一分一毫。對於戰俘,不可以損傷、不可以殺害;戰俘如果願意留在宜濱,劃分田地供其開墾;想要回自己家鄉的,就發放路費,讓他回家。這個政策頒布下來,所有宜濱的人對曹斌大元帥都十分感激。 當時,宜濱縣的百姓為了紀念曹斌,建了曹公廟來感念他的恩德。等到曹斌帶領軍隊回到朝廷後,又碰到陳摶仙人,陳摶仙人一看他就說:「大元帥,你的相變了,晚年的運一定很好,將來一定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的命運有這么大的改變,想必是做了很大的善事。」後來,曹斌果然官居高品,確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他活到九十多歲,有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都為國家立下功勞,可說是子孫騰達。 曹斌把屠城轉為善法,保住黎民百姓的生命和財產,為他們安頓好生活,減少了社會的亂源,這就是修善法。佛法中提到,公事門中好修行。一個平民百姓修行,影響的是一個小范圍;如果是一位公司里的董事長,乃至於是鎮長、縣長、一國的總統,願意發心積善修德,利益的人就更多。這樣不僅是發展了事業,同時也累積了善法功德;能多修善積福,必定是功不唐捐。 歷史上有很多修善改變命運的記載,證明人能夠修善積福,一定是功不唐捐。 人的福祿壽是過去的努力,過去種因,現在受果;這一生能享用一百萬、五百萬、一千萬,是過去修善積福累積下來,那是與生俱來,一般人說先天所帶來的。所以,要改變命運,要靠自己現在的努力,才能改變未來的果報。如果不知努力,這一生只能隨著因緣果報流轉;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就要從惜福、修福做起。 累積福德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節流是日常所需盡量不浪費,開源是要積極修善法,就能有好的助緣。而上班族要怎麼做才能修福德?舉例來說,公家的東西就要用於公務,大部份人會忽略公司團體的電話,無論是公事、私事都使用,這就錯了;談論公事,是正當的,不會減損自己的福報,如果假公濟私、講私人的事,就是在耗損自己的福報,因為這在無形中犯了偷盜戒,盜用公家的時間、用具、電話費及其他資源。佛經講,偷盜的果報是將來貧窮下賤;打電話是一件小事,一通電話沒有多少錢,但是日積月累就很可觀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正是修福、修德的機緣,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浪費公帑,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積自己的福德。

㈥ 怎樣修行可以福慧雙全呢

一、福慧雙修,原指福德和智能都達到至善的境地。現指有福氣又聰敏。語出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菩薩為行,福慧雙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
二、要想福慧雙全,沒有捷徑可走,最快的捷徑就是腳踏實地,實修善行。
三、福慧雙修與道德
修慧不修福,羅漢供應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不是大智慧,修福不修慧,不是真慈悲。
孤陰不長,單陽不生,福是德之現,慧是道之用,慧是功德,福是緣起福德,五福臨門。
只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只修命不修性,成就天地一愚夫。
兩足尊,修福有很多細節講究的,這都需要智慧來指導和守護,缺一不可。
修道講法,財,侶,地,積外功,絕對不單只是宗教勸善,因為世間古往今來,帝王,將相,總統,國王,都脫不了有德者可居一世,無德者可居一時。

㈦ 如何積攢自己的福報

積攢自己的福報的方法如下:
一方面要修善法,廣集福德因緣;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這兩個原則,人生就會越走越光明,越來越有福報。如果不知廣積福德,也沒有智慧分辨對錯,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無論從歷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會上種種現象,都是如此。生命是無窮盡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這一生的努力不僅造福這一生,還有來生、還有生生世世。如果認為人只有這一生,就顯得鼠目寸光,淺視短見。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東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間越縮越小。其實只要朝著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無窮盡的時間、空間可發展。
福報(fú bào)為福利之果報也。意思是種下的善業種子因緣成熟後,現出好的善果。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㈧ 怎樣修功德,怎樣修福德

問:雲何修持?(指功德和福德) 答:這個可以說說。功德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從心地裡面斷惡修善,要肯定人性本善,你看《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心地都是純凈純善,都是佛,佛在《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你的本性、本善怎麼會變了質?這個轉變與外人沒有關系,關系都在自己,你迷失了自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見色聞聲你被外面環境迷了,你在環境裡面打妄想,起分別、起執著,就變成不善。這樣子長久以來愈迷愈深,你沒有辦法自拔,你本來在一真法界,墮落到十法界里頭。十法界,我們今天墮落在人道,人道再往下去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如果我們的心行不善,決定往下墮落,心行能夠轉變,你就往上超升。 所以我們常常勸勉同學,你的眼光要遠、要大,不要看這一生,這一生的時間太短暫。常常為來生著想,來生裡面第一殊勝的是極樂世界,因為你到極樂世界肯定作佛,到其他世界多半都是人天兩道;不過人天兩道比娑婆世界都殊勝,福報大、壽命長,這肯定的。你們剛才問到壽命,從前我的老師告訴我,依照中國醫學的理論,《黃帝內經.靈樞經》裡面所說的,人的壽命應該要活兩百歲。為什麼你活不到兩百歲?是你自己把自己身體糟蹋掉了,你不會保養。身體像一個機器,你要懂得它的性能,你要好好的保養,它會用很久。像我們現在用機器一樣,我們這個道場機器很多,你要不會使用,按鈕按錯了,不知道保養,它的壽命就減短,就這個道理。 怎樣保養?養心要靜,養身要動。身體要運動,所以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活了,活不了,要活動,這些名詞術語都很有道理。心,你看看《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楞嚴經》七處徵心,心在哪裡?心找不到,心真有,但是它不是在一個地方。所以心要空,心要虛,心要靜,心裡不能有東西,天天打妄想,傷心!傷心底下兩個字就是害命,害自己不是害別人,你為什麼活不了兩百歲?你天天干這個傷心害命,你的壽命怎麼會正常?心裡不能有東西,身體要運動,佛門對於養身之道那是做絕了。你看佛家教給我們拜佛,拜佛是運動。拜佛的時候,像我們凡夫不能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成功了,念頭斷不掉,斷不掉怎麼辦?一念,心裡只念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歸成一念。哪天這一念也沒有了,你就成功了,你就功德圓滿。所以,念佛是用這個方法,把你所有一切妄念止住,以一念治一切妄念,是這個道理。 那我們用別的方法?你看參禪用數息,用這個也可以,但是不如念佛好。念佛有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經上講的,他曾經發了願,所以我們念他的時候,有佛力加持。你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得不到加持,是有效果,沒有加持力量,你要懂這個道理。懂這個道理才曉得,你對念佛才有信心,你才會歡喜念它。所以心要靜,身要動,這是修持的方法。修功德這完全相應,修福德也相應,修福德裡面就是有心,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修布施。(凈空法師·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 2004/10/9) 其他相關文章

㈨ 南師:什麼是真正的福德怎樣修福德

按:南懷瑾老師在《金剛經說什麼》中多次提到《金剛經》重點講福德。末學將書中主要講述福德的段落摘抄匯總,以饗有緣,共同精進修持。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系,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裡,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凈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為什麼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鍾的清凈,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鍾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凈凈,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麼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斗兩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佛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麼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佔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劃得來。那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有一位尊者優婆,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見佛手裡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裡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於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這個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里一毛錢都沒有,怎麼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裡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么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里就知道了,打鍾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布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等到阿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家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生也得一個治世聖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還想求到什麼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麼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什麼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無為福屬於清福之類,無為福勝就是說清凈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大身就是指一切眾生的生命,肉身後面,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問題!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為之福。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學佛只有兩種要事,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以及所有的佛經,都是找智慧,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資糧,智慧不夠不能成道,雖有智慧,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因為佛稱的娑婆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曾國藩到晚年,也很了解這個道理,他自己的書房叫做求缺齋,一切太滿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點缺陷。 因此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書讀得好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麼都歸了你,那隻有成佛才行。可是成佛求的不是這個福報,而是無為之福,無為之福是很難的。要有真正大福報的人,才能了解金剛經的經義,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沒有價錢,智慧是絕對無價;但是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恆河沙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為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這是什麼大福德?是無為之福,是正信之福。 金剛經始終在這兩個問題里頭轉,一個是當講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時候,馬上來一個最高潮,說要多大的福報。福、智二嚴,是佛學的名辭,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庄嚴,福德的庄嚴。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聰明,讀書沒有記憶力,領悟力也不行;這是因為福德不夠!大家都是媽媽生的,為什麼我的腦筋不行?難道投胎的時候把倉庫里發霉的腦筋帶來了嗎?其實功能都是一樣,只因為自己福德不夠,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頭腦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來的。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剛鑽啊,金銀啊,瑪瑙啊,這些世界上最寶貴的七寶去布施,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認為這個行為所得的福報大不大?這是須菩提的答話。他說是啊,佛啊,假使有人這樣來布施的話,那還得了啊!將來的福報大得很咧!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凈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閑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閑在家裡,你閑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了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凈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凈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這個境界很難;要想修證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報才行。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閑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佛說,「以福德無故」,他說真正得一個大福報,得到什麼?大福報是你證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這才是大福報,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話,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一切福德,來培養這個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讀書,或靠兩個腿子在那裡咬緊牙根熬得出來的!那個持戒修定,咬緊牙關熬腿子,不過是修福德,修有為福德的一種而已。無為福德,處處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達,修不成。所以學佛果然是真智慧,這個培養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要聽到佛法是智慧之學,然後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換句話說,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與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福智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的事。 拿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這里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如果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佛學就叫做法布施。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決人家心裡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這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里又懷疑了,他說,為什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迴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什麼,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你說他空了,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他願意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金剛經最後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其福勝彼」,他說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重要。什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㈩ 在佛教裡面如何修智慧和福報

空我四相要這樣空
[圖片]
我們修學佛道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祈願就是
有所成就

想有所成就的前提下
那就看你的基礎功底堅不堅固的問題

所謂基礎功底就是忍辱
我們修學忍辱
首先要通達空性的道理你才能忍
什麼事情都能忍、

如來說
【忍之之法' 當觀我空
能受人辱' 能忍人罵
非來正對' 逆來順受
都無怨恨' 反加度脫
是名忍辱波羅蜜】、

又雲
【離相行忍是無漏因
得到彼岸】、

所以金剛經雲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何以故呢

因為你有我相你就有得失之障

你有人相你就有美醜憎愛之障

你有眾生相你就有畜人不合之障

你有壽者相你就有生命福壽之障
這都是我們修行之人的根本障礙

要體悟到我等四相俱空
遇一切境界而心不動
即名「大忍」也
能轉物同如來
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經雲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又雲
【五蘊窟宅' 是名禪院】

所以道
【六塵不惡' 同歸正覺】

六塵若善' 先凈六根、

楞嚴經雲
【六根若凈'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若能體悟如是理
你不管怎麼說都能切入實相
境不礙心' 心不礙境
善自用心' 事事圓融
圓融達圓通' 圓通達圓滿。

祝 汝 速 發 菩 提 心.
願 汝 今 生 得 解 脫!

阿  彌  陀  佛  !

―― 貧僧:釋嚴興 ――

閱讀全文

與如何修福德智慧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芬迪女包價格及圖片 瀏覽:5
美女直播動態圖片 瀏覽:783
帥氣霸氣的歐美男生圖片 瀏覽:983
網頁上傳圖片高清優先 瀏覽:163
怎麼提取word里的圖片中的文字 瀏覽:512
ps在圖片中添加文字 瀏覽:271
怎麼把一張圖片壓縮 瀏覽:210
疊好的衣服圖片ps素材 瀏覽:772
國字臉的女生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613
杏眼靈動可愛圖片 瀏覽:913
卡通動態女孩跳舞圖片 瀏覽:959
aj搭配女生圖片 瀏覽:788
手機上怎麼把圖片上的字轉為文字 瀏覽:771
春節舊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611
動漫蘑菇頭的圖片 瀏覽:743
秋冬女人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759
word中為什麼組合不了圖片 瀏覽:720
衣服很皺的圖片 瀏覽:774
word裡面圖片變成鏈接 瀏覽:140
動漫美女兔子圖片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