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感恩手抄報怎麼做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
㈡ 以圖畫為主感恩手抄報圖
畫許多的愛心和一些鮮花
㈢ 感恩節宣傳畫
畫家費里斯的作品《第一次感恩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b/The_First_Thanksgiving_Jean_Louis_Gerome_Ferris.png
描述了1565年9月8日最早的感恩節慶祝活動
㈣ 畫感恩主題的繪畫應該畫些什麼
所以要表現感恩節可以從以下著手。 1.豐收,作物豐收是感恩節最早的畫面象徵,許多歐洲油畫都有用豐收贊頌感恩節的作品。 2.食物。用食物等靜物來表現感恩節的家居氣氛的油畫也是常見的。而美式感恩節最代表的食物就是火雞。SO,回想下你看到過的很多宣傳畫油畫,畫面餐桌油光的火雞分明就是在告訴你,感恩節快樂。
㈤ 如何繪畫感恩節的圖片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 。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1879 年加拿大議會宣稱11月6日是感恩節和全國性的假日。在隨後的年代,感恩節的日期改變了多次,直到在1957 年1月31日,加拿大議會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為感恩節。[2]
㈥ 以感恩為主題的黑板報,要出什麼圖畫
我在初中高中時也做過黑板報,如果是以感恩節為主題的話,個人覺得在中間留出一個「??」形讓感興趣的同學用便利貼寫上每個人最想感激的人或事物「拼貼」出??形(我建議最好採用同一種顏色,不然會感覺版面不統一,很亂。看你自己決了)。
主題可以用「情系感恩節」(包含的意思是:拼湊出的心形它凝聚了同學們的真心實意,飽含著同學們的情節,在感恩節這天拿出感恩的心意來曬曬,我覺得以後回想起來也比較有意思吧!)
美國把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定為(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
這樣賦予??形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心懷感激,感恩的??嘛!一份感激,一份愛心!比較有意義和創意,打破以往單是用粉筆畫上去的常規形式,偶爾創新一下方式會跟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o⊙)哦!
如果你還是想畫畫的話。可以用插畫的形式,我能想到的是:畫一雙手合並拖住一個??心,呈打開狀或者用反彈琵琶式的思維,畫一副能啟發人「感恩的心」的畫面,記得小時候學過的「農夫救了一條蛇,卻被不知感恩的蛇反咬一口」的那種情節畫面,也行吧,就看你怎麼發揮了!
感恩讓我們懂得回報和珍惜
感恩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和溫暖
感恩讓我們以博愛的情懷去把感恩的??傳遞
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到樓主哦,Happy
thanksgiving
Day!
㈦ 關於感恩的手抄報
①感恩的小故事: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②感恩節的由來: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他們對英國教會的宗教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王及英國教會對他們的政治鎮壓和宗教迫害,所以這些清教徒脫離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後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信教自由地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藉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裡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餚。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從此以後,移居美國的歐洲人基本上沿襲了北美大陸上的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1月26日為第一個全國統一慶祝的感恩節。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各州都視自己的情況規定節日日期。1941年,美國國會經羅斯福總統批准通過一項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節。
③感恩的含義:「感恩」二字,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簡而言之,就是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首先,感恩是一種美德。當一個人的行為不屬於應付的義務,而屬於奉獻時,其行為就不僅僅具有道德的價值,而是具有美德的價值,感恩是發自內心,對於萬事、萬物、眾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舉,它超過應盡的義務范圍和程度,所以感恩並不是一般的道德規范,而是一種美德。 其次,感恩是一種智慧。感恩之心產生於理解,一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狂妄自大的人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一個不能正確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一句話「理解萬歲」,不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在生活中,如果給「智障」者好處,他(她)連「謝謝」都不會說一聲。所以,如果說知恩不報是缺德的話,那麼,有恩不知,則是缺智,而知恩不言則是失禮。有些人不說「謝謝」兩個字,他也不是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他的失禮。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感恩是一種智慧。可見懂得感恩的人,不僅是具有道德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盧梭說過:一個不懂得感動、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最無知、最失敗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第三,感恩是一種「投資」,必有回報。感恩是播種善因,感恩者主觀不圖回報,但客觀會有回報,因為事物都是辯證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贈人玫瑰,滿手余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感恩有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人的心態就會謙遜和謙卑,就會對外界產生友善的敬畏感。感恩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個體和諧,個體和諧的根本是心理和諧,具有感恩的心情,最有利於人的心理和諧。
(二)感恩有利於緩和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當前工作生活中存在不少矛盾,比如說省局規范津補貼發放,幹部收入少了,而物價漲了,手足有點緊了,購買力下降等等。假如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看待這些矛盾的存在,就會理解上級決策的良苦用心,就會有知足常樂的感覺,就會不因收入相對減少影響工作積極性。
(三)感恩有利於增強幹部的社會責任感。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他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他就會就要感恩父母,就會鍛煉好自己的身體不使父母擔心,就會鍛煉自己的能力,獲得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使父母親過去幾十年時間含辛茹苦在他的成長中付出的心血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這會增加他們前進的動力。如果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他得到群眾的信任,群眾推薦了他,他得到了組織的信任,組織委派了他,他如果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工作,那麼他就能把這個工作做好。作為一個地稅幹部來說,如果他能夠懷著感恩的心情去工作,他就會有「聚財為國」的責任感。通過感恩,可以增強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長力量,從而使人們更具有社會責任感,可以說會感恩的人才能成大器。
㈧ 感恩節的手抄報圖畫
感恩節是北美洲獨有的節日,始於1621年。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將它定為國家假日,並且規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有四天假期。借著長假,很多人都會趕回家慶祝佳節,所以,美國感恩節的熱鬧程度絕不亞於中國的中秋節。
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號帆船,於12月26日到達了美國的普利茅斯港,准備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這些移民根本不適應當地環境,第一年冬天過後,只有50人倖存。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人送給他們很多必需品,並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耕作。這一年秋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11月底,移民們請來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雞等製作成的佳餚,感謝他們的幫助,感謝上帝賜予了一個大豐收。自此,感恩節變成了美國的固定節日。
感恩節食火雞:
感恩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屆時放假三天,合家團聚。在節日宴會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烤火雞」。為什麼要在感恩節都食火雞呢?這要從感恩節的由來說起。1920年,英國一批主張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退出國教,自立新教,此舉激起了英國當政者的仇恨。這些清教徒們不堪承受統治者的迫害和歧視,先逃到荷蘭,9月初,乘船遠渡重洋,准備流亡美國。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漂泊了65天,於11月終於到達了美國東海岸,在羅得島州的普羅維斯敦港登陸。當時,此處還是一片荒涼未開墾的處女地,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隨處可見。時值寒冬,來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惡劣的環境正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磅去了食物、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並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這些英國人在安頓好新家以後,為感謝在危難之時幫助、支援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同時也感謝上帝對他們的「恩賜」,是年11月第四星期四,將獵獲的火雞製成美味佳餚,盛情款待印第安人,並與他們進行聯歡,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此後,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都要舉行這樣的慶祝活動,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雞外,並在一起瘵辦射箭、跑步、摔跤等體育競賽,夜晚還圍著篝火盡情歌舞,共享歡樂。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
㈨ 感恩節美術作品
那你就畫簡單點的南瓜頭像 之類的 卡通畫嗎 網上應能收到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