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鼎字的由來 是怎樣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最好是文字演變的過程圖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鼎古代也這么寫
㈡ 什麼是冠字型大小碼,有圖片最好
冠字型大小碼是指印在票券上的號碼與符號,用以表示各種票券和印製數量的批號。中國歷史上各銀行印製紙幣時,所採用的冠字不盡相同。冠字型大小碼除了具備控制貨幣數量和防偽作用外,還具有收藏意義。由印鈔廠按一定規律編排和印刷;「號碼」則是印在冠字後面的阿拉伯數字流水號,用來標明每張鈔票在同冠字批次中的排列順序。
㈢ 加冠的來歷
弱冠指男子20歲,也稱加冠。古代漢族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加冠禮的程序有:
1、布席告祖、筮卜吉期。
2、主人戒賓。
3、禮饌於西塾。
4、徹筮席。
5、布加冠席。
6、厥明告天。
7、厥明告祖。
8、東榮盥洗。
9、陳獻禮器。
10、司禮就位於「堂階」。
(3)冠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圖片擴展閱讀
世子加冠時要站在主人站的堂前東階上,以表示他將要以繼承人的身份替代其父為一家之主。加冠後,主持者站在門戶西邊的客位上向他敬酒,嘉勉其有所成就,三次加冠(始加緇布冠,再加皮弁冠,最後加爵弁冠。)一次比一次尊貴,教導他有遠大志向。
加冠以後要取字,以表示尊重他的名。即使是天子的嫡長子,與士的冠禮也是一樣的,其禮儀沒有什麼變化,因為天下沒有一出生就尊貴的人。冠禮一定要在祖廟里舉行,用祼享之禮來表示即將開始,用鍾磬之樂加以節制。
㈣ 文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鍾鼎上,所以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後,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准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稜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參考資料: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鍾鼎上,所以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後,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准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稜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㈤ 冠的造字法
中文名
冠
拼音
guān,guàn
注音字母
ㄍㄨㄢ,ㄍㄨㄢˋ
平水韻部
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部首
冖
㈥ 字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前面是演變,後面隨便是 古代書籍
中國文字的形態及其演變
1、上古初民所採用的原始記事方式有:結繩、木刻、圖畫,以及在器物上劃刻,用以幫助記憶、交流思想。
2、隨著一些符號的反復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記事方法中的經驗的積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
大約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現了文字。
3、漢字的組字方法及規律有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點、劃來指出人或物的動作、狀態或位置,是一種抽象的描繪;會意即組合兩個以上已有之字,表達新的意思。現代漢字中,形聲字佔80% 以上。
4、漢字形態的演變:最初的造字過程是觀物取象的過程。
5、漢字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漢字的發展史又是圖畫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徵逐漸退化的歷史。
這種退化不是要將漢字發展成為一堆純粹假定性的符號,而是要使漢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適應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
6、漢字邏輯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漢字的表意功能不斷完善中,漢字的結構形態無論在歷時層面還是共時層面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從歷時層面來說,漢字的文化形態經歷了一個不斷符號化的嬗變過程。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屬於比較成熟了的中國文字,具備象形、指事等多種造字法,並大量使用假借字;但還保留著種種圖畫文字的胎跡;與圖畫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經線條化、輪廓化、特徵化了,尤其是其用形與聲的互注發展漢字的表意功能,使漢字能適應日常交際中大量新概念、新語匯的形成。
8、金文是周代的文字。其在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太大的不同。
9、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地方勢力和地方文化對漢字作了種種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簡化,但漢字的發展歷程並沒有中斷,作為漢字發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現了直線化、筆畫化的趨勢。
10、小篆化是秦統一後的文字,字形簡化,形體固定,異體字減少,合文淘汰。
11、隸書孕育於秦漢之際,其產生是漢字形態的巨變。因為此前的漢字都以曲線構形以象實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隸書將圓潤的線條改為方折的筆畫,使漢字的書寫徹底擺脫了描繪而成為符號的書寫。隸書還大大簡化了漢字的形符。當然隸書並沒有改變漢字象形表意的性質,只不過是使這一手段簡化了而已。
12、文字只有便於書寫,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來自於下層的人民。
13、楷書孕育於漢末和南北朝時期。
1、論述題:漢字形態的演變。(包括要點4、5、6.再加: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世界上許多文字都曾經歷過圖畫文字的階段,後來多走上了以字母記音的發展道路,成為語言符號。但漢字卻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態發展、保存了下來)
第三節 中國古代書籍形態的演變
1、金刻是指刻在銅器上的銘文,它是最早的書籍形式之一。銘文的內容以宣揚周王功德、記載重要事件為主。
2、石刻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碑文。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時的石鼓文,其內容都是四言詩。
石刻最大的書籍功能在於石經的刻制,起始於漢平帝年間,此後歷代都有。主要功能是校訂經典。唐以後,這一功能趨弱。
3、簡策,是上古時代書籍的另一種形態。簡就是一竹片,策就是用牛皮或線將多片編連起來的竹書。
4、帛書產生於春秋戰國之交,帛是一種絲織品。東漢時廣泛運用。
5、紙,早在西漢初年就有發明,擴大生產是在東漢的蔡倫改進、推廣之後。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寫本盛行。在唐以前,寫本的形式是卷軸。
6、雕版印刷起於中唐,最初是從印刷歷書和佛經開始的。敦煌發現的金剛經是我國發現最古的印刷實物。唐五代後,雕版印刷開始規模化。並逐步形成了官刻、坊刻、私制並行的盛況。此後,刻書成為歷代朝野一項重要的工作。北宋仁宗時期畢升發明了泥活字版。宋刻本和元刻本都極其珍貴。
7、《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手鈔本。
8、中國書籍的演變以獨具傳統的物質形態發揮著漢字的文化傳播、承繼功能。漢字的典籍形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
㈦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
中國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漢字演化各階段的特點: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㈧ 冠字的字義這怎麼做呢
朋友,我把漢典網上【冠】的字義拷貝給你參考。
◎冠guān
〈名〉
(1) (會意。從「冖」(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2) 同本義 [hat]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明·劉基《賣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4) 頂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cap-like 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銹病
(6)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
(7) 如:雞冠
常用片語
冠蓋如雲冠蓋相望冠冕冠冕堂皇冠飾冠心病冠子
◎冠guàn
〈動〉
(1) 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2) 又如:沐猴而冠;冠帶(戴帽系帶子。借指穿著官服);冠巾(戴上帽子、頭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禮義的人)
(3) 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史記·蕭相國世家》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出世,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4) 又如:冠帶醫生(大醫院有稱職的醫生);冠首(位居於眾人之上);冠絕(遙居首位);冠倫(蓋過同輩)
(5) 加在前頭 [precede]。如:冠頭(加在前頭);冠序(在書前加序言);冠篇(寫序言);冠以題辭
◎冠guàn
〈名〉
(1) 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上》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2)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而冠,並賜以字);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冠歲(男子二十歲);弱冠(剛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 排於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設六部,以吏部為首);冠族(顯貴的豪門世族);冠首(首位)
(4) 勝利的獎賞或榮譽的標志,尤指代表運動中獲得冠軍的稱號 [champion]。如:奪冠
(5) [語]∶冠詞的簡稱 [article]
常用片語
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