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夕月亮是什麼樣子
月亮是上娥眉新月。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❷ 七月七日的月亮什麼樣
農歷七月七日的月亮是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七夕月亮為什麼不圓?
月球圓缺(盈虧)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月相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月球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的光;二是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還隨地球繞日運轉,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因此,在地球上所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是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
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農歷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日,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殘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農歷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月亮,即不見
以上有四種為主要月相為: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月相變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在朔和上弦之間的「月牙」稱之為新月,在望和下弦之間的「月牙」稱之為殘月。
一個口訣(方便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於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於東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