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於紫砂壺的資料么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泥,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於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 紫砂壺的泥料製作過程如下: 從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似塊狀岩石,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制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 為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要求,工藝師們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產品燒成後,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奼,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澤,猶如染在毛紡織品上的顏色,沉著而沒有火氣;仔細觀察,各種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銀粉閃閃,是光映射,宛若珠璣。有時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更為奪目。近年來,還試製成功了帶有自然光澤的紅色和青銅色蓋面漿,別開泥色裝飾的新面目。 紫砂壺並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溫燒成後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紫砂壺不上釉,但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朴渾厚,古雅可愛。 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為首」,並非誇張。
紫砂陶,簡稱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用其泡茶,使角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壺里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據科學分析,紫砂壺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據專家介紹,一把紫砂壺准確地說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製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型制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普受歡迎。現代人較注意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單從其收藏價值考慮,紫砂古壺價值連城、寸柄之壺則更珍貴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准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這里又要區分理和趣兩個方面。若壺藝愛好者偏於理,斤斤計較於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於從沏茶名飲的方面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心靈,百玩不厭。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倒美的本質以後才能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做出發點,才能贏得愛好砂藝者的共鳴。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因此,也就是依據飲茶的習慣、風俗,有選擇的考慮壺體的容量,壺嘴的出水流暢,壺把的端拿省力舒適等等。這些都是必須做具體范圍的內容考慮的?
當今,鑒定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准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藝術標准,後一字為功用標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近代許多陶瓷專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時,均說起其為含有氧化鐵的成份,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別處就產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這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含有氧化鐵,而在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於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盡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則質優,不然則質差;官能感受好的則質優,反之則質差。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觀感的不同,與功用、手感無濟。而紫砂壺是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品,尤其由於使用的習慣,紫砂壺需要不斷摸索,讓手感舒服,達到心理愉悅的目的。所以紫砂質表的感覺比泥色更重要。紫砂與其它陶泥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是手感不同。一個熟悉紫砂的人,閉著眼睛也能區別紫砂與非紫砂,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質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細而不膩,十分舒服。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壺質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近年來時行的鋪砂壺,正是強調這種質表手感的產物。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贊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即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喜玩的愛趣味,人各有愛,不能強求。從筆者角度出發,認為古拙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為紫砂壺屬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應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脫俗」,而古拙正與這種氣氛最為融洽,所以古拙為最佳。許多制壺藝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結果是「東施效顰」,反而把自己的可愛之處丟掉了。要知道,藝術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養之結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歷史上遺留下來許多傳統造型的紫砂壺,例如石桃、井欄、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經過年代的沖刷,遺留下的僅存的優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閃爍發光。現在許多藝人在臨摹,也是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壺,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百多種,原因就是古今的藝人們,都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進去了他們的作品之中。說起「形」,人們常把它與紫砂壺藝的流派相並提,認為紫砂壺流派分「筋囊」、「花貨」、「光貨」等,其實,這是極無分析的辦法。道理很簡單,就如戲劇表演家的流派分類,不能以他演什麼戲而定,而應以他在戲劇表演中追求趣味。藝術家在他們的藝術生涯中,一旦藝術成熟,必然形成他的個人風格,幾個相差無幾的個人風格湊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藝術講究的是感覺。一把紫砂壺造型的優劣,全憑個人的感覺,作壺的講「等樣」、「等勢」就是造型學講的「均衡」。講許多的高深的理論,很可能越講越講不清。不是有句俗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嗎?藝術上的感覺,全靠心聲的共鳴,心靈的理解,即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三是「工」: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舞蹈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於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於嚴謹之列;而紫砂壺成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的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鑒賞紫砂壺款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意思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或題詩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四為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一把紫砂壺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製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能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身價百倍。在商品社會尤其顯得突出。這樣市場上就容易出現許多模仿名家製作,偽造的贗品屢見不鮮,選購名壺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謂"功"是指壺的功能美。近年來,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壺人講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視功能美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有些制壺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有的壺甚至會出現"中看不中用的情況。
其實,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
紫砂壺的功能美
(一)容量適度;
(二)高矮得當;
(三)蓋嚴緊;
(四)出水流暢。
按目前我國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會飲,宜採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勞,所以稱「一手壺」。紫砂壺的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小,宜泡紅茶;矮壺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失味,過矮則茶易從蓋溢出,使風景大剎。剎風景的還有壺嘴出水不暢,幾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壺中,均變成大葉,易把出堵住,現時作壺已根據飲茶人習慣把壺嘴改稱獨,使流水明顯比以前暢通。要求壺的蓋嚴緊,能使沖壺水落於茶海而不致落入壺內,看來似乎與功能美關系不大實際是為講究衛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種種,都屬功用標准。
Ⅱ 紫砂壺的種類和名稱大全 如何選擇合適的紫砂壺壺型
紫砂壺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已有許多不同種類,主要是壺型的不同。常用的紫砂壺壺型包括龔春壺、東坡提梁壺、鷓鴣提梁壺、大彬提梁壺、西施壺、文旦壺、美人肩壺、半月壺、石瓢壺、仿古壺、秦權壺、瓦當壺、井欄壺、掇球壺、華穎壺、周盤壺、容天壺、合歡壺、漢鐸壺、洋桶壺、匏尊壺、思亭壺、扁腹壺、葫蘆壺、柱礎壺、一粒珠壺、孟臣壺、湯婆壺等多種。
紫砂壺的壺型大致可分為圓形壺、扁形壺和方形壺三大類。選擇時可根據個人喜好和所泡茶的類型。
1、龔春壺
又稱供春壺,是明代供春的傑作,造型古樸精美,質地堅實。
2、東坡提梁壺
是蘇軾模仿燈籠設計的壺,壺把設計巧妙,形似提梁。
3、鷓鴣提梁壺
壺型扁圓,把手為三柱高提梁,從側面看如同飛翔的鳥頭。
4、大彬提梁壺
壺身較大,造型豐滿,提梁粗大,整體渾厚,富有氣勢。
5、西施壺
壺身圓潤,壺鈕流短,壺把為倒耳形,整體線條流暢。
6、文旦壺
壺型與西施壺相似,柔和雅緻,猶如古代女性。
7、美人肩壺
壺型飽滿,壺身圓潤,製作難度大,寓意古代女子的端莊。
8、半月壺
質朴典雅,營造團圓的寓意。
9、石瓢壺
壺身呈梯形,造型渾厚古拙,底部釘足支撐,給人以穩重感。
10、仿古壺
壺身扁圓,頸高,整體骨肉亭勻,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11、秦權壺
仿度量衡「秦權」製成,壺身渾圓,氣度軒然。
12、瓦當壺
壺體呈瓦當狀,造型獨特,多有銘文。
13、井欄壺
壺頸渾圓敦實,壺肩緩沖,壺口寬大,壺蓋緊密。
14、掇球壺
以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大球,壺蓋中球,壺鈕小球。
15、華穎壺
壺身圓潤,壺蓋半圓,猶如花苞初綻,表達招展的花意。
16、周盤壺
以羅盤為原型,造型圓潤剛勁,寓意為人處世寬容。
17、容天壺
取材大肚羅漢,壺蓋半球狀,壺身飽滿圓潤,用起來方便。
18、合歡壺
造型吉祥如意,適用於祝福聚會。
19、漢鐸壺
壺身刻有「漢鐸」二字,表達以漢之鐸為今之壺的意境。
20、洋桶壺
造型簡練,便於提攜,是紫砂壺型中的代表之一。
21、匏尊壺
以瓠瓜形狀製成,壺體古拙飽滿。
22、思亭壺
曲線柔美,氣韻出眾,外形俊秀高雅。
23、扁腹壺
壺身矮,壺口較大,整體協調,製作難度大。
24、葫蘆壺
造型呈葫蘆狀,線條渾圓,壺嘴短上翹。
25、柱礎壺
以柱礎為原型,顯示穩重之意。
26、一粒珠壺
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
27、孟臣壺
壺型精美,因壺身上落款「孟臣」得名。
28、湯婆壺
壺體古拙飽滿,實用性極強。
紫砂壺的壺型眾多,選擇時需考慮個人使用習慣和所泡茶的類型。圓形壺適合茶湯流暢,扁形壺適合條形茶,方形壺製作難度大,但實用價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