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型縫紉機的使用方法介紹
小型縫紉機的使用方法介紹:
1. 持機:用右手四指托住機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機身上蓋頂端,平穩地持住整機。
2. 穿線:將線軸上的線輕輕拉出,穿過引線然後引入夾線調節,再穿過引線圈。引過的線頭暫放在機針旁邊,另將穿線器從機針前面向機身結合部穿過,穿過機針孔,再將線頭引入穿線器小孔中,退出穿線器拉出頭線約2-3公分,壓線板壓住即可待用。
3. 放布:用右手食指抬起壓板,將准備好待縫的織物,厚度不超過0.8毫米,平整地放入壓板下,輕輕放回壓板壓住織物。
4. 縫紉操作:用左手持織物,右手大拇指輕輕地迅速下壓上蓋頂端壓到底後大拇指再下壓,如此反復送布機構自動將被縫物向左送出。持機右手逐漸右移,左手持布配合縫紉節奏輕輕地將被縫物向左方移動直至縫紉結束。用剪刀剪斷線頭輕輕拉起壓板取出織物。從被縫織物反面拉出最後的一節線頭使它穿進旁邊的一節線圈內拉緊並打一個結針腳就牢固了,縫紉結束時切勿以硬拉織物方式來拉斷線頭以免拉壞機針、針腳。
小型縫紉機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1. 線跡混亂:原因包括機針號型不合、上線步驟錯誤、夾線板鬆弛、強拉布料所致、壓腳力度不足或完全鬆弛、梭芯變形。解決方法是選取適於用線和布料運用的機針、重新為機器上線、上緊夾線器、不強拉布料而輕緩送料、上緊或重裝壓腳、重繞梭芯。
2. 布料打皺:原因包括對特定面料而言針腳過大、針尖鈍化、用線張力不合適、壓腳力道不夠、布料過於輕薄、所用面線、底線的線徑或材質差異造成。解決方法是針腳放小、替換機針、調整用線張力、增加壓腳壓力、使用薄料襯紙、面線、底線採用同質同線徑。
3. 絞線:原因包括面線和底線未經壓腳過、送料牙下沉。解決方法是面線底線同時壓於壓腳、抬升送料牙。
縫紉機的發展歷史: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紡織工業的大生產促進了縫紉機的發明和發展。1790年,英國木工托馬斯·賽特發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裁縫B·蒂莫尼耶(Barthelemy Thimonnier)發明和製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45年,伊萊亞斯·豪(Elias Howe)也獨立地發明了縫紉機,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I.M.勝家(Isaac Merritt Singer)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
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從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後,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
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採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攜帶型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後,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建立於1851年的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當時,縫紉機的產量僅次於時鍾。1870年,美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有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為70萬台。到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1000萬台縫紉機。可以說,在較長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縫紉機的生產。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原西德、義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仍然生產高檔傳統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用縫紉機。在此時期,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並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