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最好吃的10大粽子是什麼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下面就來看看我國最好吃的10大粽子,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
1、北京粽子蜂蜜涼粽子,是西安、關中和陝南一帶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別有風味,蜂蜜涼粽子,歷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記述。在長安長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中記載,庚家粽子,白瑩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間,它就是當時盛行一時的"燒尾宴"上的一道佳餚。
㈡ 粽子簡介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
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產黍,用黍米做粽,角狀,古時候在北方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歷史
粽的歷史悠久,文獻記載最早見於西晉時期的東吳地區(今江蘇一帶),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粽子傳統是仲夏與端午的必備食品。
數世紀之後,各地民俗故事將在地信仰、節慶與粽子起源結合,衍生出不同民俗故事。例如屈原及伍子胥等儀禮。
惟其年代與最早西晉時期關於角黍之記載(公元236年-297年)皆有落差。例如,民間傳說在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公元前278年),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屈原投河自盡時,粽子尚未出現於中國地區。最早將粽子與屈原聯系之記載為南朝梁人吳鈞之《續齊諧記》(公元469年-520年),此時距離屈原逝世(公元前278年)已有八百至九百年之久,與粽子之記載(公元236年-297年)也有兩百至三百年的差距。
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粽子
㈢ 端午節到了,有什麼種類的粽子(圖片)
試試吧?
@..@,這是兩種不同感覺的口味----
<臘肉粽子>
用料:
1、糯米、臘肉、綠豆、小紅豆、生抽、紅糖、鹽各適量。
2、粽子葉、棕葉(可用綿繩代替)。
做法:
1、將棕子葉每一葉上的梗撕去,放入沸水中煮幾分鍾後撈出撕成細條作繩子用;將粽葉、糯米、小紅豆、綠豆洗凈瀝干水分,臘肉切小粒。將生抽、小紅豆、綠豆、臘肉、鹽放入糯米里拌勻。
2、取一張粽葉,捲成漏斗形,放入糯米,用筷子插實,用右手把右邊的粽葉往左方緊緊地蓋過去,用左手拇指緊壓住,再用右手將後面的粽葉往後蓋過來,再用左手拇指緊緊地壓住,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呈倒「八」字型捏住粽子頂部使之呈倒三角型,順勢將捏著的葉尖往右方抄過去,隨即用左手握緊,取一根棕葉,用牙咬住一端,用右手抓緊另一端,從粽子頂面上往後繞,繞時伸展左手掌,棕葉繩貼著手心經粽子背面約二分之一處繞上來,繞到粽子頂端,再繞上一圈後左手壓住棕葉繩不動,用右手單手操作將其捆紮好,修剪去長出的棕葉繩,包成三角粽。
3、放高壓鍋中開中火燒沸後改微火煮一個半小時以上,關火後讓它們悶裡面。
4、高壓鍋冷卻後將粽子取出。
5、吃時剝去葉子即可。
<蜜棗粽子>
原料:
糯米、蜜棗、棕葉
做法:
1.糯米、蜜棗洗凈;生粽葉用沸水稍汆一下,(避免生粽葉過脆,包的過程容易折斷);粽葉折成三角形漏斗狀,放入少許糯米略壓實,放入蜜棗
2.再填入糯米至滿,使勁壓實;包成等腰三角形,再取一片粽葉,從等腰三角形的頂點開始,完整包裹一圈至開始的地方,圍繞頂點再繞一圈至三角形底部;取粽針在靠近頂點下3厘米處穿透粽子,並象穿針引線一般把粽葉的尖部穿過針眼,稍用力把粽葉引出,且固定、包裹扎實.
3.包好的成品。
4.放入壓力鍋加清水(水量要沒過粽子)煮半小時至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