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給你一張戲曲圖片,如何分辨是越劇還是京劇扮相服飾有何明顯不同嗎
一般越劇演員絕大部分都是女的,化妝比較清淡,旦角一般都戴假發套;京劇的化妝會更濃,眼線比較粗,顯得眼睛輪廓很大,旦角大多數是貼片子加頭飾。
而且,京劇演員頭上勒水紗是要把眼角吊起來的,越劇演員現在已經不這么做了。
服飾上,京劇的服裝一般還是比較傳統的;越劇的服裝,尤其是旦角的衣服基本都改良了,裡面襯的水衣都省掉了。
❷ 小姐姐口述梳頭化妝酸爽過程,戲曲風格的妝面怎麼畫
中國戲曲妝容的古典元素總以勾勒、塗抹的方式呈現,直觀、誇張、大膽,三者相互結合會產生一種特別的美感。
當濃重色彩幻化成不經意的圖案,徹底打破古與今、中與外地界限,肆意描繪出文化的精髓。
特別注意戲曲妝的眼妝部分
1.戲曲妝眼線是細長型的,所以通過眼線將眼睛刻畫的比較細長。
畫眼線是可以將眼尾的眼線進行平拖,使眼睛變長。這樣的角色看起來比較有靈氣。
2.在眼影的選擇上面,利用白色和桃紅色搭配進行修飾。
3.在眼尾處先選一個偏淺的粉色打底,然後選擇一個正紅色眼影在眼尾處加強眼睛的立體感。
在上眼影的刻畫上要把眼影的范圍拉長增加眼睛的長度。
4.眼妝的舞台效果我們在紅色眼影上面在淺淺的壓上一層黑色眼影增加眼睛的深邃度。眼妝的基本形狀完成了。
5.選取一個偏深的大紅色腮紅在需要加深的地方進行暈染加重。為了體現面部的立體感用大紅色的眼影做鼻側影暈染。
❸ 古風女子妝容教程圖解 古風妝容圖片
經常化妝的朋友肯定想嘗試各種不同的妝容畫法,古風妝容非常溫婉復古,很多人喜歡,適合柔美的女生,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古風女子妝容教程圖解,古風妝容圖片。
古風女子妝容教程圖解
紅色系眼尾,眼尾為重點,搭配同色的唇妝,的確是一款很中國風、古風的妝容,簡單實用。
淺迷紅色古風妝具體步驟
第一步:底妝後,先用眉筆勾勒好眉形,盡量不要話太平太直太粗,稍微有些弧度,這里使用的是美寶蓮雙頭眉筆灰色。
第二步:接著使用雙頭眉筆的眉粉頭進行填色,注意眉頭不要太深,可以用刷子暈染一下。
第三步:沾取膚金色眼影,塗抹在整個上眼皮上面,作為眼部打底,這里使用的是KATE骨乾眼影BR1。
第四步:橘紅色腮紅或者眼影,用暈染刷沾取,暈染在上眼皮後半段,眼尾暈染稍微拉長些,這里使用的是jordana腮紅43.
第五步:將紅色唇膏塗在指腹,輕輕按壓在眼尾部分,這里使用的是bite唇膏筆chablis。
第六步:同樣的方法,將紅色唇膏按壓在下眼尾並往外暈染。
第七步:眼線液筆沿著睫毛根部畫眼線,不需要太粗,眼尾稍微拉長即可,這里使用的是physiclans formula眼線液筆。
第八步:用棕色眼影畫下眼尾眼影,亮色眼影打亮眼頭,這里使用的是kate骨乾眼影BR1.
第九步:夾翹睫毛,需要帶假睫毛的可以選擇一款自然款的假睫毛帶上,為上下睫毛刷上睫毛膏即可。
第十步:先將唇膏薄塗一層,抿開,接著再用唇膏塗抹嘴唇中間部分,不需暈染,這里使用的是bite唇膏筆chalis。
古風妝容圖片
完成圖
具體步驟
1第一步
用眉筆框好自然眉形,沾取眉粉,第一筆從眉毛頂端往後畫,畫好眉尾逆嚮往前推。
2第二步
用眉粉輕輕點在需要打的地方,一般點在鼻側、山根處、嘴唇下方凹陷處。
3第三步
用高光粉點在鼻樑、額頭、臉頰、下巴,拍開,高光粉注意用量,打多容易顯得油光。
4第四步
用白色或米色在上眼皮打底,大范圍塗抹。
5第五步
用紫色塗在雙眼皮褶皺內,從睫毛處往四周散開,下眼瞼也要掃一掃。
6第六步
沾取眼線,黑色畫前半部分眼線,後半部分用紫色眼線筆拉出。
7第七步
用睫毛刷將睫毛梳理清楚,夾翹睫毛後,貼上假睫毛的自然款,刷好上下睫毛。
8第八步
最後一步,塗上一層提升氣色的唇釉即可。
古風眼妝教程圖解
紅色系眼妝很適合用作古風妝面,搭配香檳色系眼影,溫婉嬌俏,千萬要記得畫上一條順暢的眼線哦~
第一步:大號斜角眼影刷沾取淺金棕色,用輕拍的方式為眼皮上色,盡量保留眼影的金色珠光,邊緣將斜角立起來取粉餅暈染。
第二步:細節暈染刷取中間的酒紅色,塗在後二分之一的眼褶內,圓頭暈染刷向外暈染,兩把刷子重復疊加暈染的動作。
第三步:細節暈染刷取中間的酒紅色,塗在下眼皮的睫毛根部,眼尾略寬與上眼皮連接,越靠近睫毛根部顏色越深。
第四步:扁頭眼影刷立起來,取淺金棕色,輕掃卧蠶和眼頭,上色薄一點,保留珠光。用手指沾取香檳金色眼影粉,按壓在卧蠶和眼褶前半段,用圓頭暈染刷沾取粉餅,暈染整個眼影邊緣。
第五步:黑色眼線筆畫好內外眼線,眼尾處稍稍上翹一點,夾翹睫毛,帶上自然款假睫毛,刷上睫毛膏即可。
東方不敗妝容教程
底妝妝感總體為霧面,保持了皮膚自然的光澤,注重面部輪廓的修飾。很有特色的英氣的揚眉,顏色偏灰且濃郁而飽和,形狀張揚而不死板。口紅多為豆沙色紅棕色,顯得成熟而霸氣,唇形勾畫的比較飽滿。眼妝用大地色系突出層次和輪廓,東方不敗就是大面積使用紅色。
東方不敗妝容具體步驟
粉底
第一步:上底妝之前先做好基礎保濕工作,因為這次的妝面對輪廓有要求,而這里的下頜骨的地方比較寬,所以上粉底之前用修容膏修飾,這里選擇用海綿把修容膏推自然。
第二步:粉底選擇的是霧面妝感的粉底,如果比自己的膚色稍白也可以的。把粉底液點塗在臉上的各個部位,臉頰上的粉底的量由內向外遞減,這樣底妝會有自然的層次感。
第三步:粉底刷用的是點彩刷,用來上底妝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通透感,同時保持遮瑕力和自然光澤感。
第四步:接著選用一把自己用著順手的散粉刷,沾取少量的散粉在臉上薄薄的定妝,如果是干皮的話這一步可以忽略。
遮瑕
第一步:用偏橘色的遮瑕膏去中和淚溝,用手指指腹將遮瑕膏拍均勻,這里為了妝效沒有過多修圖,可以發現眼下的干紋還是在的。
第二步:接著選擇一隻比膚色亮的遮瑕膏,可以是偏粉色的遮瑕液,去修飾一下上眼皮和眼窩的暗沉。
定妝
第一步:倒適量透明霧面散粉倒在粉撲上,用粉撲在臉上輕拍按壓定妝。如果是干皮的話這一步也可以省略,只要底妝是霧面的效果就可以。
第二步:接著用一把羊毛的眼部打底刷沾取一定量的散粉輕掃在眼皮上,這里因為是內雙眼睛比較容易積線,這樣可以讓眼妝更干凈一些。
眼妝
第一步:首先用一個啞光棕色的修容粉,輕掃在整個眼窩部分打底,因為這里模特的眼窩很容易浮腫,這個步驟可以讓眼睛看起來深邃不少。
第二步:選擇一個帶有細微珠光的棕色眼影,平塗在整個眼窩的三分之二的位置離,如果想要更深邃一些的話,可以選用完全啞光的眼影。
第三步:再用一個金棕色的眼影,平鋪在雙眼皮褶皺上下的范圍內,用偏紅棕色的眼影畫眼尾三角區,暈染的時候要和之前的眼影融合。眼影可以適當畫的比眼影長一點,會有自然的拉長眼型的效果。
第四步:用微珠光的眼影平塗整個下眼瞼,讓卧蠶有一層淡淡的顏色,整個眼睛看起來會大一些。
第五步:再用剛剛用過的金棕色眼影,加強一下眼尾三分之一的位置,這樣下眼影也會變得很有層次感。
第六步:眼線選擇的是深酒紅色的眼線,黑色的眼線對於內雙來說太死板,外眼線沿著眼型自然的拉長,同時內眼角也要畫上眼線,這樣眼型看起來就變長了。
第七步:利用畫眼線剩餘在刷子上的膏體,在下眼瞼後三分之一處畫上一條眼線,具體位置是離下睫毛大約一毫米。
第八步:貼雙眼皮的時候要注意,貼好之後不能改變眼睛的星座,這里用的是網紗網眼皮貼。把兩頭都剪掉,只留下中間的部分再貼,會看起來自然很多不容易露餡。
第九步: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發色的眉筆打底,即便是打底也切忌直接畫一個方框。如果是本身眉毛比較濃密的妹子,修眉之後掃上眉粉就很有感覺。如果是眉毛稀少的妹子,建議在打底的時候就畫出線條感。
第十步:用深棕和灰黑色的啞光眼影做眉粉,用深棕色的打底再用灰黑色加重。畫的適合可以模糊一些邊緣,這樣會有一種毛茸茸的感覺,有條件的可以用液體眉筆畫出毛流,還可以刻意畫上一些雜毛。
❹ 越劇的妝容與服飾
概述
越劇在小歌班初期,戲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數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長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廟里的神像蟒袍。後來向紹興大班行頭主租用戲裝,放在篾簍里,挑著走村跑鎮,這是越劇最早出現的衣箱形式。租賃行頭多以襖、衫、蟒、靠、箭衣為主,行頭樣式,基本上是紹劇、京劇傳統樣式。
20世紀20至30年代紹興文戲時期,受上海京劇衣箱制度影響,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的服裝開始分開。主要演員穿「私彩行頭」,由主要演員負責添置;一般演員及龍套、宮女等群眾演員,穿「堂中行頭」,這類行頭由班主或香衣班頭出資租借。由於當時觀眾既要看演員又要看行頭,促使一些名演員競相炫耀私彩行頭,有的小旦演出時,在一個晚上連換10多套服裝。有人稱這時的越劇服裝是「雜亂無章」時期。
越劇服裝設計開始於1943年。專業舞美設計韓義在《雨夜驚夢》中,對劇中魔王及4個小鬼的服裝作了設計;是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時,因劇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及出場人物身份較多,力求藝術上的統一,全部服裝由韓義統盤設計,由演員自己置辦,戲院老闆根據角色主次貼一部分置辦費。這是越劇服裝的一大改革。
由於不懈地探索和積累,越劇服裝的輕柔、淡雅、清麗的獨特風格,不斷鞏固和發展,並在國內外演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而成為我國戲曲服裝中另一種服裝風格樣式。
古裝衣
古裝衣是越劇的特色服裝,在劇中年輕女子和中年婦女經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連袖,外加雲肩或飄帶;長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帶、玉飾。短、中、長裙又有折襇和無折襇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裝衣又分為仕女衣、民間衣、宮裝衣。其特點是裙長衣短,胸腰收緊,形體分明。
越劇蟒
越劇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傳統的上五色的蟒,分階、分身份嚴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間色的都有,但又參照上五色色階等級制的習俗,在間色中選擇。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紋樣更簡練更隨意,《孟麗君》中用了許多的間色蟒袍。另一種方法是參照歷史典律和官階運用色彩,如《長樂宮》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華蟲」「火」等象徵性圖案。越劇有時把傳統的「蟒」改為袍制,叫蟒袍。在製作上和傳統的「蟒」有很大的區別。蟒不再是整件夾里,而前後是麻襯,使前後挺括硬撐,以顯官風十足。發展到後來,蟒的前後內襯有的乾脆不用麻襯,用布刮漿代替。
越劇靠越劇男班早期都用傳統大靠,女班也沿用傳統大靠(硬靠)。改革後,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靠身」「靠腳」「靠肩」,不再用「網子穗」或「排須」、摟帶,一般也不用雙層靠肩。靠肚不再是傳統的平面一大塊,改為圍腰的「腰包」再束虎頭腰帶。靠衣不綉花,都用甲片。1944年春,袁雪芬飾演《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所穿戎裝,甲片開始用銅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後,紋樣有「魚鱗甲」「丁字甲」「人字甲」「龜背甲」等,有金綉,也有用金緞、銀緞剪貼,或金銀寬邊花版線縫紉上去。護心鏡有用克羅米銅泡,或盤金、盤銀。
越劇裙
越劇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襇裙。最早穿的都是傳統大襇裙,前後有「馬面」,俗稱「馬面裙」,以後去掉後「馬面」,改為單馬面裙,經常用於老旦。傳統的「魚鱗百襇裙」往往作襯裙使用。以後大襇改成五分寬的百襇裙。20世紀40年代雪聲劇團受清末仕女畫的影響,設計了「褙裙」。這種褙裙,罩在大襇裙外,正面用佩,佩長及腳面,很簡潔。這種「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劇中反復使用。短裙,行話稱「包屁股」,有折襇的,有不打折襇的,有網眼雕花的,有綉花、貼花、斜裁、平裁的,花樣繁多。
越劇雲肩最早用的都是傳統大雲肩,以後發展到百多種,如:對開雲肩、珠雲肩(白珠或金、銀珠穿成的)、有領雲肩、無領雲肩,如意雲肩、花形雲肩、網眼雲肩等。
褶子與帔
越劇小生穿的褶子是不開門襟的,有圓領、斜領、對開領,開門襟的是「帔」。這種「帔」往往在劇中有夫妻倆出場時,運用相同色彩,稱「對帔」。越劇帔在領口上又變化出多種樣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領帔、如意領帔等。小生褶子與帔,多用間色,花紋偏一邊,有四君子花紋(梅、蘭、竹、菊),也有用牡丹、玉蘭等花紋,領邊也越改越窄,約二寸,朝秀美的方向發展。越劇所有衣服在服裝的「夾窩」里都挖「裉袋」(夾窩裁剪成圓形),所以越劇的戲服,雙肩揮灑自如、平穩服貼而且舒服。 越劇盔帽 越劇早期男班演傳統戲時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額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舊小廟時從菩薩神像頭上取下的盔帽。以後租用紹劇、京劇的服裝和盔帽。女班進入上海後,主要演員有了「私彩行頭」,身上穿的戲服、頭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恆泰彩靴店或廣東路戲服店買的。而其他穿「堂中行頭」的演員,則是穿戴租來的戲服、盔帽。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襲了京劇或昆劇的帽箱制,如《香箋淚》《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劇的文生巾。
在新編歷史劇中,越劇把歷史生活中的「進賢冠」「方山冠」「通天冠」「束發冠」「法冠」「巧士冠」「緇布冠」等加以改良,運用到舞台人物中來。傳統鳳冠是皇後、嬪妃和公主所戴,女子在婚禮大典時也戴這種鳳冠。越劇除了傳統劇目中仍戴鳳冠外,一般在其他劇目中不再戴這種裝滿絨球的鳳冠了。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後,《長樂宮》中的皇後,《孟麗君》中的孟麗君,都改鳳冠為額形,或裝插,頭上露出髻發,採用正鳳為主,邊鳳插戴兩旁,或對鳳為主,邊鳳插戴兩旁,後再把「如意」「單鳳」「步搖」等頭飾進行裝戴。
越劇靴鞋
越劇男班在「草台班」時期,演員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進上海後,學京劇、紹劇穿高靴,特別是大面、老生,官帶裝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雲鞋,有平底鞋,有一寸左右高的鞋。小旦為彌補身材過矮,在鞋內墊高二三寸。20世紀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飾彩姨娘,為了增高身材曾用「踩蹺」。直到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後,小生穿三套雲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個別演員還要再加內高。1955年,拍《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後,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頭上也改成有雲飾紋的花樣或綉花,色彩套成強烈和諧的三色,俗稱三套雲高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