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什麼魚呢
您好,這是:黃顙魚,又叫黃辣丁、昂昂刺,是廣泛分布的一種鯰形目魚類,味道鮮美,肉質細膩。
㈡ 大家看看這是什麼魚啊
如圖 , 大口鯰 學名
鯰科 Siluridae 鯰屬 Silurus 魚類
下圖為 大口鯰 Silurus meridionalis, 俗稱 南吵磨方大口鯰
主要產於升運斗中國長江流域, 是一種大型的名貴經濟魚類。具有生長快、 肉質細嫩、抗寒、 易起捕等特點, 深得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青睞, 是當前漁業生產上一種新的優良養殖悄乎對象。
㈢ 大家誰認識這種魚
如圖 , 瘋鱨 幼魚 黃顙魚的一種 學名
鱨科 Bagridae 瘋鱨屬 Tachysurus 魚冊跡類
下圖為 瘋鱨 Tachysu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 俗稱 黃骨聰,黃丫頭、翁公魚、鋼針、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疙阿丁、黃臘丁、嘎牙子、昂刺魚、黃鰭魚、三槍魚、黃刺骨、黃牙鯁、王牙、黃嘎牙,刺疙疤魚,刺黃股,黃蛟,汪丫魚,毛泥鰍,黃骨頭
黃顙體長,腹面平,體後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州運並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悄肆。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公母顏色有很大差異,深黃色的黃顙魚頭上刺有微毒。
㈣ 有一種魚,嘴下有兩個很大的刺,泗洪人叫革針魚,做的這種魚基本上是和麵皮,一起燒的,請問這是什麼魚
http://ke..com/view/631068.htm
昂刺魚,又名黃顙魚。
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廣布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御敏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
基本信息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玩
黃顙魚(4張)
蚱 戈牙昂公 咯魚嘎魚 咯咯噎黃臘丁,央絲,黃骨魚,電貓魚,鯰魚鬍子,昂棘魚,少數地方也有稱作好魚。英文名:Yellow catfish。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須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硬刺尖帶有毒性,刺活動時能發聲。胸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黃顙魚苗
黃顙魚
黃顙魚
黃顙魚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黃顙魚多在靜
黃顙魚
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不鎮基枝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黃顙魚(5張)
該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mg/L時出現浮頭,低於1mg/L時會窒息死亡。
黃顙魚(5張)
編輯本段食性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黃顙魚(4張)
編輯本段年齡生長黃顙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齡魚可
黃顙魚
長到體長56mm,體重5.7g。2齡魚可長到體長98.3mm,體重20.6g。3齡魚可長到135.5mm,體重36.1g。4齡魚可長到160.1mm,體重58.2g。5齡魚可長到177.7mm,體重81.3g。黃顙魚雄魚一鋒咐般較雌魚大。1~2齡魚生長較快,以後生長緩慢,5齡魚僅為250mm。個別種類,生長十分緩慢,且攻擊其它家魚。
編輯本段繁殖黃顙魚2~4冬齡達性成熟(約3齡以上),最小成熟個體,雌魚為11.7cm,雄魚為14.8cm。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後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在南方4~5月產卵,在北方6月才開始產卵
黃顙魚圖片合集(26張)
,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要求水溫在20~30℃。產卵活動於夜間進行,當天氣由晴轉為陰雨,即可產卵。黃顙魚具有築巢產卵保護後代的習性。產卵時親魚選擇具有水草的沙泥質的淺灘,水深8~10cm,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搖動。建造魚巢有幾個在一起的,也有幾十個成群的,相隔不遠形成穴群。每個穴徑約為15cm,深為10cm,產卵受精於穴內。雄魚於穴口保護魚卵孵化。當其它魚接近穴口時,雄魚猛撲向入侵者,驅逐入侵之魚。並經常用巨大的胸鰭撥動,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輔助卵孵化。守護到仔魚能自行游動為止(7~8天)。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雌魚產完卵後離巢覓食。黃顙魚懷卵量為1086~4469粒,成熟卵徑1.7mm,受精卵為黃色、粘性、沉於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須根等物體上發育。其產出的卵徑約為2.5mm,兩天內即可孵化。黃顙魚可能為分批產卵的魚類。
黃顙魚(5張)
編輯本段分類黃顙魚的分類黃顙魚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
黃顙魚
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光澤黃顙魚等。
岔尾黃顙魚
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末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游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黃顙魚(5張)
江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末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
光澤黃顙魚
(尖嘴黃顙、油黃姑)
黃顙魚(5張)
吻短、稍尖。須4對,上頜須稍短,末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末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產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產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分布於長江水系。
瓦氏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郎絲、肥坨黃顙魚、牛尾子、齊口頭、角角魚、嘎呀子)
在分類學上屬於魚鯰形目,鱨科魚類,在中國長江、珠江、黑龍江流域的江河、與長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種群,瓦氏黃顙魚是中國江河流域水體中重要的野生經濟型魚類。瓦氏黃顙魚喜棲息於江河緩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體,底棲生活,其肉質細嫩肉、味道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極受消費者歡迎。瓦氏黃顙魚比黃顙魚大的多,最大個體可達1kg以上。
黃顙魚(5張)
編輯本段養殖技術一、技術簡介
黃顙魚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亦有巨大的市場,是出口創匯的優良品種。
黃顙魚
黃顙魚人工養殖是近年開發的養殖新技術。
二、操作要點
1.池塘條件。
養殖黃顙魚的池塘面積要求不嚴,可大可小,但水深應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過厚,以泥沙質底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進行消塘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徹底清除野雜魚類和殺滅病原生物。
2.池塘主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規格以10--15厘米、體重15--35克左右為佳,每畝放2500--5000尾左右,並配養鰱、鱅魚各100尾,用以調控水質。餌料日投喂量,全價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4%左右、小雜魚蝦按體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可參照下述配方進行配製:魚粉30%--40%,菜餅10%--35%,豆餅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誘食促長添加劑2%--5%。由於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要求較高,否則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生長。對已經馴食的人繁種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飼料,對天然種苗還須經馴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攝食工作飼料。馴食方法:先用魚糜沿池邊潑撒,1--2天後,待魚種開始前來攝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餌料攪入魚糜中定點投於水邊,最後轉為全部人工飼料進行定點、定時、定量投喂。
黃顙魚(5張)
3.混養。
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魚池中,可以利用池內的一些野雜魚蝦,不必為黃顙魚另行投喂飼料,每畝放50--100尾規格在35克左右的魚種,可獲得10--15公斤商品黃顙魚。套養黃顙魚種的放養規格不宜過小,池中不宜再配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大口鯰、烏鱧等。
4.水質管理。
黃顙魚耐低氧較常規魚差,喜清潔水,因此,養殖黃顙魚的池塘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40厘米,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應設增氧機防止缺氧浮頭。定期加註新水。黃顙魚池水不宜鹼性過強,用於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
5.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生於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需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
編輯本段黃顙魚人工繁殖親魚培育
親魚來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養殖的。要求選擇體質健壯,體形肥滿的1冬齡以上的成魚進行培育。黃顙魚以底棲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強,單養一般效果不佳。多以與鰱鱅混養為好。混養池要求水質優良,排灌方便,水面1~3畝,以沙壤土稍有淤泥為好。黃顙魚放養密度一般為每畝300~500尾。
黃顙魚主要食物為:螺螄、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水生植物的根、莖、葉,也攝食人工飼料。要保證黃顙魚親魚有充足的食物,必須保持水質清新,並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棲生物的生長繁殖,可在池中放養小型魚類。如?條、麥穗魚、鯽魚等作飼料生物。經過人工養殖的黃顙魚後代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較強,人工飼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質的含量,一般不應低於38%,因為黃顙魚是偏肉食性魚類。
人工催產
黃顙魚為分批產卵型,產卵期較長,長江沿岸為5月上7月中旬。因為水溫和日照的關系,南北相應縮短延長。黃顙魚性成熟年齡為1冬齡,體長在13厘米~18厘米之間。同齡魚一般雄魚大於雌魚。雌、雄鑒別可根據其外生殖孔的不同。雌魚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魚只有一個泄殖孔,為乳突狀。在繁殖季節,雌魚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紅腫外突,用手輕壓腹部有流動感,雄魚生殖孔突出,微紅而膨大。
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可採用2種方法。
人工催產自然受精:即將親魚催產後按1:1的雌雄比例放於設有魚巢的產卵池中,讓其自然受精。產卵池一般為1~2米的水泥池,魚巢可用35目的乙綸網片,因為黃顙魚喜暗厭光,可在產卵池中用石頭和瓦片搭1~2處穴道。
人工授精:即將親魚催產後,放回暫養池,等到效應時間,先將雄魚殺死,取出蜂窩狀精巢剪碎,再將雌魚的卵擠出,進行人工授精。這種方法受精率高,發育整齊,但雄魚腹壁較厚、精巢較小。精液不易擠出,必須剖腹取精巢,操作麻煩且耗費亦大。催產葯物以鯉魚腦垂體(PG)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較好。一般劑量為雌魚親魚體重在80~100克內,每尾魚注射500國際單位HCG或者注射1毫克PG。雄魚減半。
孵化
黃顙魚卵呈黃色具粘性,自然受精的卵一般牢固地粘在魚巢上,產卵後可取出置於流水或靜水充氧池中孵化。人工受精的卵可直接均勻地灑在網片上,卵化同上。也可用滑石粉進行脫粘,在孵化器或環道中孵化。一般在水溫23~27℃,受精卵經62~63小時出膜,出膜後7~8天,卵黃囊消失。水溫和溶氧對黃顙魚孵化影響很大,孵化的最佳溫度是22~28℃。在此范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胚胎發育過程中,耗氧量驟然增加,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一般每升水不應低於4~5毫克,此外,還要求水質清新。劍水蚤、小蝦、小魚、小蝌蚪等敵害生物對受精卵的危害很大,孵化用水一定要經過過濾處理。孵化過程中還要注意預防水霉的發生。[1]
池塘養殖
池養黃顙魚,大致有主養和套養兩種形式。
一、主養黃
黃顙魚
顙魚一、池塘准備。黃顙魚對池塘要求不嚴,一般選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積3-10畝,最好不選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個池塘都須有可控制的進、排水口。一般主養池塘面積為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以1.5-2.0米較為理想,池塘較淺光照度較強,不利於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要求。
池塘在放魚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畝)或漂白粉(4-6公斤/畝)進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後第2天加註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畝施入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天然餌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後,放入魚種,加滿池水。
每個池塘配備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機。
二、魚種放養投放的苗種無論從天然水域捕撈或人工繁育的魚種,都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養期3-4月之間,每畝放養1000-1500尾;同時每畝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團頭魴魚種100-150尾;尾重50克的鰱、鱅魚種50-80尾。搭配品種不宜用鯉、鯽、羅非魚等雜食性的底層魚類,這些魚類的生活習性與黃顙魚大致相當,混養這些魚類會跟黃顙魚爭奪餌料和棲息環境,影響黃顙魚的生長。
在黃顙魚魚種下池1周後,搭配投放一些與黃顙魚在生態和食性上沒有沖突的其它魚類,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體空間,如搭配體長15-20厘米的花鰱50尾/畝,體長15-20厘米的白鰱200尾/畝。魚種放養時用3%-5%食鹽水浸洗消毒,以殺滅魚體表的細菌和寄生蟲。魚種下塘前,魚簍內水溫與放養池水的溫差不超過3℃。
三、日常管理堅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認真觀察魚類活動、攝食與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質惡化,還可防止魚體發病和產生浮頭現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陰雨天要開增氧機。
黃顙魚(5張)
由於長期投飼,池塘水質會逐漸變化至呈弱酸性,這對黃顙魚生長不利,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葯物,調節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間。調節池水水質的葯物多為生石灰,一般為每半個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為15-25公斤/畝。四、注意事項。魚種在放養、捕撈、計數、運輸時的操作要輕,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傷魚體。黃顙魚對常用水產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魚,這可能由於黃顙魚是無鱗魚的緣故,所以,對黃顙魚用葯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防止黃顙魚因中毒而死亡。黃顙魚對硫酸銅、敵百蟲等葯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據規格大小、市場行情來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二、套養黃顙魚
一、品種搭配。魚種放養時間一般選擇在冬季或春初進行,放養規格一般為20克/尾以上,放養密度一般為2000-3000尾/畝。魚種放養前,應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鍾後,方可放養。同時,搭配花白鰱的夏花魚種,花鰱1000尾/畝,白鰱3000尾/畝。
黃顙魚
黃顙魚在飼養其它品種的池塘中進行混養,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將5厘米左右的大規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養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飼料,不增加人工、水電等成本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塘中優質魚類產量及經濟效益。
二、套養密度套養密度應根據其它底層魚類放養和餌料情況而定,常規飼養方法的商品魚池塘,每畝套養5厘米左右長的大規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種2.5公斤。經過一個生長季節的套養,大規格夏花年底可長成平均規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魚15公斤。在不是以鯉、鯽等底層魚類為主養魚的池塘,黃顙魚的套養量可成倍增加。
三、日常管理黃辣丁的養殖過程當中,日常管理比較重要,主要應抓好餌料投喂。黃顙魚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所喂餌料可用占總量30%-40%的鮮小雜魚蝦絞碎成魚漿後,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狀餌料(豆餅4份、小麥3份、玉米2份),添加1%維生素和無機鹽,製成團塊投喂。根據黃顙魚集群攝食的習性,在池塘中設置固定的食台,一般每畝魚塘設食台1-2個。每日定點投喂2次,投喂量占池魚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時、下午5-6時各投喂1次,考慮黃顙魚晚間攝食的生活習性,上午投喂一天投餌量的1/3。有條件時可適當投喂水蚤、絲蚯蚓、蠅蛆等鮮活餌料。魚類生長旺盛時期,可適當投喂一些水、陸草,以供團頭魴攝食。
由於投喂絞碎的動物性餌料較多,水質易惡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個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1/4-1/3,以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每畝10-15公斤,調節池水的pH值(6.8-8.5)。要適當投入一些活螺蜆等,用以凈化水質,並作餌料。
四、魚病防治黃顙魚抗病力強,病害少,只要預防得當,一般不易發病。在養殖過程中,要定期對水體、食台消毒。定期在魚漿中加入1%食鹽,連續投喂5-7天,投喂的餌料要新鮮、干凈,要堅持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餌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強氯精殺菌1次。巡塘觀察發現黃顙魚攝食不旺和行動遲緩等情況應立即檢查,一旦發現病害應及時鏡檢,進行綜合分析和確診後,對症下葯;並加強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黃顙魚
精養高產技術要點
黃顙魚,俗稱黃牙頭,廣泛分布於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陽湖所產的種類品質最優。黃顙魚以其肉嫩味美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1.池塘條件精養高產魚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積1334—3335平方米(2—5畝),水深以1.5—2米為宜,水質清新,溶氧豐富,池底淤泥少。靜水塘必須配增氧機。
放苗前7天排乾池水,每667平方米(1畝)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並用「901魚蟲凈」殺滅水蜈蚣、蝌蚪等敵害,提高黃顙魚苗種成活率。
黃顙魚
2.魚苗放養鄱陽湖地區人工繁殖的黃顙魚苗,6月上旬可達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暫養10天,達3厘米左右的夏花規格再下塘。暫養期間主要投喂紅蟲和魚肉糜,後期拌喂粉狀配合飼料。放養量視池塘條件和飼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養量每667平方米可達5000—8000尾。正常情況下,經120—150天飼養,尾重可達100—150克的商品規格,667平方米水面單產500—800公斤。黃顙魚性情溫馴,搶食能力弱,不宜配養其他吃食性魚類。從調節水質、合理利用天然餌料出發,必須混養大規格的(100克/尾以上)鰱、鱅魚種,密度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養魚單產可達150公斤。
魚苗放養前要用3.5%的食鹽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葯浴消毒5分鍾,以殺滅體表病菌和寄生蟲。因氣溫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網箱中進行。
3.飼料投喂黃顙魚為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精養高產的前提是大量投喂優質飼料,並做到科學喂養。要設置2—4個食台,並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克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徑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飼料(或破碎的魚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徑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
養殖期間嚴格做到「四定」投飼:一是定點。飼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滿塘隨意投喂,也不要隨魚群變動位置。二是定時。每天上午9—10點喂日餌量的1/3,下午4—5點喂2/3,每次喂30分鍾,並按「慢、快、慢」的節奏投飼,避免養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餌量隨水溫變化和魚的生長適時調整,日投飼率為3%—8%,一般以投飼後1小時大部分魚吃飽離開食台為度。四是定質。確保飼料新鮮不變質,在價格合理的前提下,選擇蛋白含量高、營養均衡、適口性和穩定性好的優質飼料,正常情況下飼料系數為2.5左右。濱湖地區野雜魚資源豐富,可拌喂冰鮮魚肉,以降低飼養成本。
4.水質管理黃顙魚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達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時間不低於3毫克/升。精養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飼料,排泄物及殘渣易惡化水質,導致缺氧浮頭,甚至泛塘。養殖期間一方面要定期沖注新水、更換老水,確保水質鮮、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機,充分利用其攪水、曝氣、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營養而導致低溶氧綜合征。
5.魚病防治天然水域中的黃顙魚很少發病,但集約化高密度人工飼養易暴發細菌性病和寄生蟲病。勤洗勤掏食台,清除殘餌並消毒食台,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飼養期間,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如全池潑灑0.3毫克/升強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結合內服痢特靈(每公斤飼料加0.5克,連喂7天),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嚴重,還可拉網集中起來用50—60毫克/升甲醛葯浴5分鍾。此外,每隔半個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調節水質,又可預防魚病蔓延。魚苗放養與飼養管理
魚苗放養:
放養密度:每畝放養5—10萬尾,以單養為好,放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魚苗必須在0.9厘米以上放養,活力要好,游動正常,已開食的魚苗。
⑵同一池魚苗要求是同一批的魚苗。避免培育規格參差不齊,放養時操作要輕快,注意放苗溫差,溫差不要超過2℃。
⑶魚苗放養前一定要試水,其方法為:用桶裝一桶池水,放入幾尾魚苗,經12個小時觀察無異常現象,可放心放養魚苗。
飼養管理:
⑴水質管理:魚苗淺水下塘(40—60厘米),以後每隔3—5天注換水1次,每次注換水8—10厘米,保持一定的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⑵餌料投喂:魚苗下塘後,開始不投餌或少量投喂配合團狀飼料。一周後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餌料,日投量為每萬尾苗0.25—0.5公斤配合飼料。配合飼料參考配方:鮮魚漿35%,豆餅粉25%,麥麩23%,玉米粉15%,粘合劑2%。
投喂方法:依據黃顙魚的集群攝食習性,採取多點集中投喂方法,投喂面積占池塘面積的6—10%。
編輯本段混養技術黃顙魚屬底棲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
黃顙魚(13張)
是極具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黃顙魚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慢於鯉科魚類,但對該品種本身而言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能達到商品規格,且群體產量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大規模人工養殖有一定困難,因此開展混養已勢在必行。魚池中混養黃顙魚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浮游動物等,提高魚池凈產量。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錨頭鰠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增養黃顙魚5公斤~20公斤,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現將混養技術介紹如下:
成魚池混養成魚池混養黃顙魚,對池塘主養的魚類沒有嚴格的要求。養殖四大家魚的魚池和主養吃食性魚類(如鯉鯽魚、羅非魚、淡水白鯧)等魚池均可混養黃顙魚。魚池面積20畝~30畝,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5公斤~8公斤。
親魚池混養親魚池混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體空間,提高親魚池利用率,而且黃顙魚可以攝食親魚池中的一些與親魚爭食耗氧的小型野魚類。親魚人工繁殖結束後,每畝放養黃顙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6公斤~10公斤。
成蟹池混養蟹池混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畝~5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蟹種放養後,畝放養黃顙魚3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5公斤~10公斤。
河溝混養河溝中低值野雜魚類較多,混養黃顙魚可節省人工餌料。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6公斤~12公斤。
大水面混養大水面混養黃顙魚,群體產量高,既不影響主養品種的產量,也不需另外投餌。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8公斤~15公斤。
注意事項無論採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須注意如下事項:
一、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適時加註新水,高溫季節要勤換水,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以混養30尾~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魚池混養黃顙魚後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
四、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家魚夏花或投喂人工配製的專用黃顙魚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應先喂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後喂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應以夜間為主。
五、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於相同的水層位置,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的青蝦,讓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㈤ 這是啥魚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黃桑魚。
名稱黃桑魚主要形態特徵: 體長形,前部稍平扁,後部側扁。口下位,吻圓鈍
。有須4對。鰓孔寬闊。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上部灰黑色,下部粉紅白毀清野陸色。脂鰭較臀鰭基短,
尾鰭纖脊前分叉深。生殖突明顯。
俗稱黃臘丁,也有些地方稱為黃辣丁. 黃桑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