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語故事剪紙圖片大全
成語故事剪紙圖片有很多,舉兩個例子:
①鑿壁借光:西漢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②葉公好龍: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2. 剪紙背後的故事簡單概括
簡單概友燃括剪紙背後的故事如下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斗祥然好銷虛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朴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
3. 剪紙手工製作大全的圖片有哪些
蜘蛛網教程:
一款很有裝飾效果的剪紙手工,比如萬聖節什麼的用來裝扮效果相當不錯噢。平時來布置一些聚會的現場也可以。
製作很簡單,不過大家可能光是看圖片有點看不懂,所以小編要解釋一下。
首先用一個正方形的紙張,可以大一點,當然大小你隨意都可以。
然後如第一個小圓圈裡的那樣將它折成扇面一樣的小褶皺,盡量多折一些,然後對折一下,這樣出來的蜘蛛網會更多網絲噢。
然後就是見了,大家發現整個網絲上從外延到里口一共有3個缺口,所以我們要剪出3個缺口,當然你想更多,或者少就相應的變化。
然後就展開就可以了.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4. 剪紙的由來的故事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紙的發明是在雹彎芹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4)剪紙中的故事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剪紙的用途: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鬧喊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源畢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5. 喜鵲剪紙以及它的故事
喜鵲在民間傳統文化中,因為其婉轉的叫聲,一直都被人們看作是吉祥的象徵。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種文化認識,欣賞剪紙的時候大家會經常看到喜鵲圖案出現在作品中。喜鵲本身和人類也一直比較接近,她們通常喜歡居住在人類屋宅的附近。雖然現在的都市生活讓包括喜鵲在內的不少鳥兒遠離了我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製作剪紙喜鵲的方式,將吉祥永遠的留在我們身邊。
剪紙作品《喜鵲鳴春》
1. 准備:取一張色紙對疊兩次,合成四層,或取四張色紙用書釘把邊緣訂好。
2. 描圖:在訂好的紙上,用鉛筆仔細地將圖畫好,注意喜鵲的頭與身體的形態。
3. 剪制:喜鵲是民俗中的吉祥報喜鳥,在民間剪紙中常常用到。剪喜鵲要注意剪得精神、活潑,因此必須把握好它的外形—細長的身體和細長的尾巴。剪眼睛可只剪一個小圓孔(見剪紙作品《喜上眉梢》),也可以剪掉一個小月牙留一個小圓點做眼睛(見剪紙作品《喜鵲鳴春》)。剪紙的語言很少簡單地重復客觀的物象,總要在反映的事物上添加相關的美的東西,如喜鵲身上,不是只剪些羽毛,而是加入寓意性的梅花圖案做點綴,這樣就讓人聯想到喜鵲報春、喜上眉(梅)梢的美好意境。喜鵲的爪,如是單獨剪站的姿態,可剪成四個爪趾,也可剪一前一後兩個爪趾,剪喜鵲飛的動態或卧的姿態時,由於爪收回,爪與腿都不用剪,如剪喜鵲站立枝頭上的姿態,爪趾不剪,只剪喜鵲腿就行,其他飛禽剪爪的方法與喜鵲基本相同。
6. 剪紙中的故事怎麼剪
1、起稿:
構思確定後,起稿布局,對畫面進行具體的描繪,畫出黑白帶閉判效果。修改部分可用白粉。對初學者來說,稿子越細,刻起來越省事。若刻對稱的稿子,畫一半即可。
剪刻完畢後需要把剪紙一張張揭開,電光紙、絨面紙,因紙面光滑,比較容易揭開,單宣紙和粉連紙,因紙質輕薄,又經悶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連,較難揭開,所以在揭態銷離之前,必須先將刻好的紙板輕輕揉動,使紙張互相脫離,然後先將第一張紙角輕輕揭起,一邊揭一邊用嘴吹,幫助揭開。
7. 剪紙中的故事
剪紙,是我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民間藝術。直到現在,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窗戶上都會貼著各式各樣的剪紙,讓我不得不贊嘆剪紙藝術者的技藝高超,還有通過他們那雙靈巧的手剪出的天衣無縫的剪紙作品。上課時,老師讓我們看了書上的四幅剪紙,其中有一幅是這樣的:
被牽牛花環繞的蒙古包里,坐著一位可愛的姑娘,她趴在桌子上,認真的閱讀這一本書,他是那樣的仔細.用心,似乎從來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吸引。那樣一個矮小的蒙古包,那樣一位全神貫注讀書的姑娘......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窗外鳥語花香,花朵隨著春風搖擺,那牽牛花搖曳在微風中。蒙古族的小姑娘蘇日娜高娃朦朦朧朧的睜開睡眼,發現自己還趴在桌子上,手裡拿著那本她最珍惜書,父親一早就去放牧了,母親去牧場給奶牛擠奶了,一縷和煦的`陽光探進窗口,蘇日娜高圓胡娃伸了一個懶腰,跑去吃完母親准備的早餐,就帶著他最心愛的那本書去放牧了。她斜坐在馬背上,閱讀著那本書,嘴角還不時微微上揚,似乎是一本很吸引人的書。夕陽漸漸落下,蘇日娜高娃又回到了她那個矮小的蒙古包,父母親微笑著迎著自己的寶貝女兒,一家子開開心心的吃完飯,蘇日娜高娃又走到了桌子前,拿出一本書,開始聚精會神的閱讀,父親看到了笑著說:「女兒真乖,明天我就送你去上學,你一定要好好讀書,為我們爭光!」蘇橘絕攔日娜開心的笑了。第二天,父親真的送他去上學了,蘇日宏巧娜高娃無比的興奮,她每天第一個到校讀書,最後一個回家,就為了長大以後為家裡人爭光。她努力學習,勤奮,勤奮,再勤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走出了蒙古,走進了大城市......她終於為家裡人爭了一口氣,她體會到了學習的真諦,快樂學習。
我停止了我的想像,但還沉浸在剛才的想像中。我們要像蘇日娜高娃那樣努力學習,就算不是為自己,為深愛著你的父母......
8. 請問這張剪紙出自哪個中國傳統故事/傳說
這是《麻姑獻壽圖》。用祝女壽。
有關麻姑的記載有兩種,但和我們現在的「 麻姑獻壽」相去甚遠。
「 麻姑獻壽」的傳說有三種,最接近我們現在現實的是第三種民間傳說。
1. 相傳東漢時麻姑成仙,曾三次見滄海變良田。她能擲米成珠,用靈芝釀酒向王母祝壽。世人祝女壽多用《麻姑圖》進賀。
2.晉·葛洪《神仙傳》卷七:「麻姑,建昌人,修道於牟州東頌租空南余姑山。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
3.而民間傳說又是另外一個版本。傳說麻姑在一戶人家做好針線活,主人很滿意,賞了一個大桃子給她。古時候,桃子在水果中是上品,麻姑捨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懷里,想拿回家與父親一起嘗嘗鮮。
麻姑路過街上,見一位身著黃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被餓得奄奄一息。麻姑就從懷里拿出那隻桃子,蹲下身來扶起老婆婆,用型衡桃子喂她。半夜裡,麻姑仍惦念著街上的黃衣衫老婆婆的安危,她聽到前屋的父親呼呼的酣睡聲,就輕手輕腳地走出後屋,從鍋里舀了一碗粥,快步來到街上,但街上除了狗吠聲,哪兒還有老婆婆的蹤影。麻姑很焦急,到處尋找老婆婆。月光下,只見原來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顆桃核留在那裡,就拾了起來。第二天晚上,昨天一夜沒瞌眼的麻姑剛睡下,就看見穿黃衣衫的老婆婆朝自己笑盈盈地走來了。老婆婆撫摸著麻姑的頭說:「孩子,謝謝你!虧你有一片善心。那桃子果然是好東西,我吃了已經足夠益壽延年了,你放心吧。」說著轉身離開。 早上起床,麻姑把自己藏好的桃核種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年的時間就長成了一棵大桃樹。奇怪的是,這棵桃樹每年正月里開花,三月里就結出又大又紅的桃子,每年三月引來了許多人來看熱鬧。陰歷三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麻姑就用桃子接濟附近一些貧困飢餓的老年人。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都養得很好,不僅能幾天不吃飯不覺得餓,而且原來身上的小毛小病也治好了。集鎮上的老年人見麻姑這樣善良能幹,私下都說她是天仙下凡,每年三月送桃時就稱她是「麻姑獻壽」。
從此「麻姑獻壽」圖案中麻姑手中的壽品就不是靈芝釀酒了,變成野瞎了「壽桃」。
9. 剪紙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有哪些傳統故事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鏈大悉彩藝術語言。
剪紙的傳說故事:
從前,揚州城裡住著一個沒爹沒媽的小姑娘,誰也不曉得她姓什麼,叫什麼,因她靠剪花樣子賣錢過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頭"。
一天,花丫頭大清早就出去賣花樣子,奔波了一天,只賺了幾文錢。回家路上,望見前頭圍了一堆人正看熱鬧,就走了過去。她擠上前一看,只見一個老奶奶坐在路邊上正替人家剪花樣子呢。花丫頭心裡話:"我剪的花總是沒得人家的好,總是賣不出去,今仿納兒個正好學學竅門,看人家怎麼剪的。"只見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樣,紙在她手上三轉兩轉,一張花樣子就剪出來了。乖乖!這個花樣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兒、瓣兒、葉兒、朵兒,比真花還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奶奶收攤子的時候,她跪著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學剪花樣子。老奶奶說:「孩子,學手藝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嗎?」「嗯。」花丫頭點點頭,老奶奶見花丫頭一片真心,當晚就把她帶到自己家裡。
第二天,老奶奶交給花丫頭一條扁擔,兩個小桶說:"你先替我澆花吧。"花丫頭一看:"啊!好大的花園啊!"各色各樣的花多得數也數不清。從那天起,花丫頭就不聲不響地整天挑水澆花。就這樣挑啊,澆啊,肩膀磨破了,長出了老繭,桃花落了,荷花開了,桂花落了,梅花開了。花丫頭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澆了一年的花,她閉上眼睛都能數得清這園里共有多少種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樣子,說得出哪一種花有多少瓣。可老奶奶還是不提教她剪花、樣的事兒。
一次,花丫頭忍不住問老奶奶:"師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樣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說:"孩子啊,別著急,三分手藝七分傢伙,剪紙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頭接過剪刀一看,"哎呀!"這是什麼剪刀啊,銹得都不像樣子了,刀口缺缺椏椏的,就和鋸齒差不多。花丫頭不聲不響,來到小河邊,磨啊磨啊,太陽落山了,月亮出來了,刀石磨斷了,又換了一塊,冬天小河水結了冰,春風又把冰吹化了棚乎。就這樣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鋒利了。花丫頭手裡捏著雪亮的剪刀,趕緊去找老奶奶。當她跑到原處一看,不由驚呆了,哪裡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連自己住過的草棚子,澆過的花園都不見了。花丫頭正在奇怪。忽然半空中傳來老奶奶的聲音:「工夫不負有心人,買花樣的人兒踏破門。」花丫頭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頭帶著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揚州城裡,替人家剪花樣子。說來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麼花,眼前就出現了那種花的模樣,一張紙片兒到她手裡三轉兩轉就剪出一張活靈活現的花樣子,那一朵朵花樣兒,各不相同,一枝一葉,就和真的一模一樣,剪出的花樣子,果真一下子全都賣光了。
後來有人說: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變的。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花丫頭的名聲就傳遍揚州城。
從此,花丫頭家的門口可熱鬧啦,買花樣兒,求教的,就差把門給擠破了。後來,花丫頭還帶了許許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絕妙的手藝一代一代地傳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