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虎)的草書寫法
虎字的草書寫法如下圖:
相關組詞:
1、壁虎[bì hǔ]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端擴展,有黏附能力,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蠍虎。舊稱守宮。
2、蠍虎[xiē hǔ]
壁虎。
3、虎氣[hǔ qì]
形容有氣勢。
4、虎符[hǔ fú]
中國古代帝王調兵用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為兩半,兩半都鑄有相同的銘文,右半存於朝廷,左半交給帶兵將帥。調發軍隊時須持符驗合,作為憑證。戰國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魚符。
5、虎步[hǔ bù]
矯健威武的腳步。
② 我想要一副毛筆寫的「虎」字的圖片..大家知道能告訴我國畫風格的..
毛森數謹筆畢橘寫的「此基虎」字的圖片
③ 書法虎字寫法
書法「虎」字寫法如圖
④ 虎字的100種寫法
虎字有甲骨文、凱櫻金文、小篆茄飢、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多種寫法。
"虎"字的草書也不止一種寫法,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大家經常說的"一筆虎",這種寫法其實源於上述"虎"字的第六種寫法,在草書中第一筆平撇(可以當作短橫來寫)跟左側的豎撇連寫,再寫一短橫,然後順時針連續轉兩圏(先大後小)。
虎解析
最後一筆長豎通下來,這就是最標準的"一筆虎"的寫法,如董其昌和元代鮮於樞寫的"虎"字;另外,"虎"字草書還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源於上述"虎"字的第五種寫法:先連寫平撇和左側的豎撇,再寫兩橫(顫孫返中間的橫鉤簡化為一橫),最後寫"巾"字。
虎(學名:Panthera tigris),俗稱老虎,是哺乳綱大型貓科動物。是亞洲的特有種類,原產地主要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虎是種高度進化的獵食動物,也是自然界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成年虎的身長可達2-2.5米,尾長1米,重達90-220公斤。
⑤ 虎字精美書法字體虎字作品欣賞
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燦爛 文化 中的一枝奇葩,書體豐富多彩。虎字精美書法作品你見過嗎?怎樣的寫法才能把虎的形象從書法中表現出來?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 書法字體 虎字,希望你們喜歡。
書法字體虎字欣賞 書法字體虎字圖片1
書法字體虎字圖片2
書法字體虎字圖片3
書法字體虎字圖片4
書法字體虎字圖片5 書法筆法“四度”
一、速度:遲速與疾澀之關系
顏真卿所記《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曰:“決謂牽掣,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為牽為撆,銳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以謂之決乎。”牽掣,講的是行筆速度。“遲”與“速”是根據行筆速度做出的區分,行筆速度的快慢與筆毫的順逆相結合,體現在行筆中就成為“疾、澀”,疾則相對快,澀則相對慢,但疾澀不僅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側重的是行筆運筆的勢態。這種在筆畫中看不到,卻影響筆畫呈現的形態且能根據筆畫形態推測出來的揮運法度,書法中稱為“筆勢”。疾、澀是相對而生,相對而存的。
且看東漢蔡邕《九勢》:“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掠筆:在於趯鋒峻趯用之。”“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橫鱗:豎勒之規。” 說明了疾勢、澀勢在哪些筆畫中運用。講完疾勢緊跟著講掠筆;講完澀勢後緊跟著講橫鱗。由此透露出,掠筆是用疾勢,豎勒筆畫所用的“橫鱗”是澀勢。蔡邕的女兒蔡琰《述石室神授筆勢》中也闡明疾澀二勢是書法的根本:“臣父造八分時,神授筆法,曰:“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雲:“行筆之法,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齣,十起五伏,此已曲盡其妙。然以中郎為最精,其論貴疾勢澀筆。”
晉王羲之《白雲先生書訣》:“把筆抵鋒,肇於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揭示出疾和澀的辯證聯系。清代馮武《書法正傳》:“八體之中有疾有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出筆端。”強調了疾與澀運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疾澀筆法的自如運用被後來的劉熙載生動地描繪出來,《書概》雲:“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劉熙載對澀疾和遲速關系作了區分和說明,其中尤其對澀作了詳細解釋:“如有物阻之”,這種體驗正是“偃管”、“逆鋒”所造成的筆毫與紙面之間的摩擦力和阻力。古人曾經用“橫鱗”、“緊駃戰行”、“擔夫爭道”、“錐畫沙”、“屋漏痕”、“逆水撐舟”、“盪槳”等形象的比喻來表達和描述這種運筆的體驗和感覺,正是“立象以盡意”。
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然而輕則須沉,便則須澀,其道以藏鋒為主。若不澀,則險勁之氣無由而生;至於太輕不沉,則成浮滑,浮滑則俗。”(此處藏鋒,指行筆中的藏鋒,即逆毫中鋒行筆)韓方明從執筆 方法 和運筆方法上作出了要求。清代包世臣也從執筆技法上對如何能澀作出了 總結 ,《藝舟雙楫》認為:“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庄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長史之觀於擔夫爭道,東坡之喻以上水撐船,皆悟到此間也。”
疾勢和澀勢運用得如何,關繫到筆畫質感的有無和好壞,關繫到筆畫的質量和生命力,這是筆法的核心。這兩種勢,不但涉及到用筆的速度,也涉及到用筆的力度,是速度與力度的凝結體,一切筆法,最終落腳點都在此二勢。速度快慢與疾澀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但不可將兩者簡單對應,筆法中的速度從來都是和力度相輔而行的,真正的澀勢,還是要看書寫者對於筆性的熟悉和對毛筆的掌控能力。
二、 力度強弱:細粗與提按之關系
顏真卿所記《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
顏魯公所說的筋骨,正是行筆中的力度問題。《述張長使筆法十二意》文末深刻生動地闡釋了筆力在書法中的重要性:“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可久,自然齊古人矣。”“力透紙背”是指筆畫強烈的質感和筆力透出的一種視覺效果和心理效果。筆力是衡量筆畫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尺,毛筆的提按與筆力有很大關系,行筆力度強弱體現在行筆的提按中,提筆則輕,按筆則重。提與按是影響筆力表現的重要因素,但是,“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死生。”筆畫細不等於無力,筆畫粗不等於有力。理解提按的關鍵在於對“筆力”的理解。晉代衛鑠《筆陣圖》雲:“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多肉者,即那種依靠機械的物理力按壓毛筆所形成的粗大而沒有質感的筆畫,這是書法中的病筆形態。因此,歷代書家一再強調筆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這么說,書法能否傳世,即在於筆畫中有無筆力。
書法中的力度不只體現為物理力的強弱,不只體現為毛筆提按力度的機械力的大小,書法中的“力”源於筆畫的質感,這種質感的出現與筆法背後的筆勢有著相當大的關系。毛筆在紙上顯現為筆畫,運作的方法稱為筆法,在揮運過程中沒有在紙上表現出來的那部分實際也是筆法運動的一部分,這種沒有在紙上表現出的筆的運動狀態影響著表現在紙面上的筆畫,稱為筆勢。通過在紙面上看到的筆畫,我們可以推斷出沒有實象的揮運過程和行筆的虛象路線。虛實相生,落於紙面則為實象即筆畫,起於空中則為虛象即筆勢,也可說,筆勢顯明在紙面上則為筆畫,筆畫隱藏在空中則為筆勢。筆勢和筆畫構成了筆法虛實兩部分,筆勢是虛象的筆法,筆畫是實象的筆法。虛象的筆勢生出實象的筆畫,每一個細節的“法”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意”,立於“技道之間”,所以,書法藝術也能實現“技進乎道”。
三、 角度高低:斜正與曲直之關系
顏真卿所記《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仆思以對曰:“嘗聞長史九丈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笑曰:“然!”又曰:“夫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之謂乎?”
顏魯公這里講的平、直問題涉及到行筆的角度。筆畫的斜正、曲直是由行筆的角度、方向和力度的變化造成的,行筆角度的變化、筆畫的走向在書法中稱為“曲直”。小篆中運用了大量平直的筆畫;隸書中也運用了大量相對平直的筆畫;大篆和行草則運用了大量曲折的筆畫;楷書特別是魏碑體楷書運用了大量斜向的筆畫。不同的書體,曲直的運用有所側重。同一書體中,不同書家對於曲直的筆畫也有不同的側重,比如顏真卿楷書《麻姑仙壇記》多運用平直的筆畫和轉筆,而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則運用了許多斜向筆畫和折筆。受到隸書結體影響的楷書結體也隨之而用平畫寬結式,如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鍾繇楷書《薦季直表》等。王羲之楷書、行 草書 則一變古法,多“欹側取勢”而用“斜畫緊結”,魏楷、唐楷以及後世楷書、行草書等大都採用了“斜畫緊結”的方法。同一書家在不同時期對曲直的運用也有不同側重,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楷書《多寶塔》筆畫多斜直和折頓,而72歲時書寫的《顏家廟碑》筆畫總體多平直,但內部多有弧度曲線和轉筆。這說明,書家的習慣和取向對於曲直的運用有不同的影響。
書法中用“平直”來表示“正”和“直”的筆畫,用“欹”和“曲”表示不直的筆畫。書法中筆畫的“直”並非物理意義的直,而是視覺和心理感覺的直。
包世臣《藝舟雙輯》:“大山之麓多直出,然步之,則措足皆曲,若積土為峰巒,雖略具起伏之狀,而其氣皆直。為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終見其直;若天成之長江、大河,一望數百里,瞭之如弦,然揚帆中流,曾不見直波。少溫自矜其書於山川得流峙之形者,殆謂此也。”從這段形象的比喻當中,我們看到所謂的直和曲都是相對的,而且書法中的直更多的是一種“勢”的直,這種平直並不是物理中的絕對平直,而是一種相對平直,這種平直“表現出力量、運動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氣勢’的美。”
包世臣接著又講了“曲直”在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鑒賞者來說,能否辨識“曲直”,關繫到能否辨認真跡;對於書寫者來說,能否做到“曲直”,關繫到書法的生命力。“然能辨曲直,則可以意求之有形質無形質之間,而窺見古人真跡也。曲直之粗跡,在柔潤與硬燥。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於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
若用物理的橫平豎直則不免呆板,晚清館閣體要求“烏、方、光”,正有呆板之弊,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指出:“古人作書遺貌取神;今人作書貌合神離。……近來書生筆墨,台閣 文章 ,偏旁布置,窮工極巧,其實不過寫正體字,非真楷書也。”可見,清代的橫平豎直觀念將唐代書法的字法理論推到了一個死胡同。
如何才能做到直而不板呢?徐無聞師在《褚遂良書法試論》中說:“這種豐富多變的點畫為什麼能夠隨意配合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而不是矛盾混亂的呢?這訣竅皆在兩個字:力、勢。力就是筆力,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印印泥所產生的力。下筆又陡又快,行筆過程中,橫畫不平拖,豎畫不直下,收筆利落而不粘滯。勢是筆勢、形勢,善於用力,善於控制行筆的輕重緩急便是勢。變化繁多的點畫就是靠這力和勢統一起來的。”強調行筆過程中筆畫的曲動,這種曲動是依靠用筆的走勢來完成的。
四、 延伸度張弛:筆畫長短之關系
顏真卿所記《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曰:“損謂有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趣長筆短,常使意勢有餘點畫若不足之謂乎。”
顏魯公回答了書法中筆畫長短的辯證關系,“趣長筆短” ,法由意運,象由法生。筆畫的長短延展服從於筆勢和筆意的表現,因此,書法中常常強調筆雖斷而意猶延。
宋代黃庭堅深刻地領會顏真卿這段話的精意,多次強調書法的意韻,並通過畢生的努力實踐了這一觀念。其《跋法帖》雲:“索征西筆短意長,誠不可及。長沙古帖中有急就章數十字,劣於此帖,今人作字,大槩筆多而意不足。”章草帶有濃厚的隸書筆意,在書寫點畫時,多有短促之筆。五百年後,清代劉熙載再次把目光投向索靖章草時作出了補充,其《書概》指出:“書有振、攝二法,索靖之筆短意長,善攝也,陸柬之之節節加勁,善振也。”作為一對相應而生的方法,“振”是筆勢節奏的有形綿延,“攝”是筆勢節奏“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形休止;“振”也罷,“攝”也好,都是圍繞“意勢”而作。
明代何三畏《潄六齋集》描述董其昌書法:“此帖摹米襄陽書《秦太虛龍井記》,大都以有意成風,以無意取態,天真爛漫而結構森然。往往有書不盡筆,筆不盡意者,龍蛇雲物飛動腕指間,此書家最上乘也。”
何以如此?這就不得不追溯到古人奉為圭皋的“意象說”。《周易注》:“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鼓之舞之以盡神。”這里所說的意、象、神之間的關系映射到書法中正是筆意、筆勢、筆法之間的關系。筆法的運用服從於筆勢的表達,筆勢的構建統攝於筆意之中。筆法的運用,筆畫的長短,其背後的管領則是筆意,意能通神。因此,歷代書家都以筆意為最高指向,正是聖人在《周易》中所參悟的通天法則在書法中的運用。
最後
書法以筆法為上,古代書論中所講的筆法包含了執筆法和用筆法兩種,用筆又以起止筆和行筆兩部分為核心,精華的部分是行筆問題。筆畫的角度、長度;用筆的力度、速度是行筆之關鍵。正是行筆中的“四度”在節奏的變幻中生發出了多樣的筆法,由此“四度”變換造就的多樣筆法則又統一於筆意、筆勢、筆力的表達。
⑥ 一筆虎怎麼寫
虎無法一筆寫成,腔源虎筆畫是8畫。
這個「虎」字在結構上要注意,左邊的一撇不要短,要盡量的長一點。短了就像是缺了腿一樣,就很不美。
寫這個「虎」字還有一種寫橡圓明法,但是並不是一筆完成。在前面簡略了一筆,最後再加上一點補回來。
組詞
壁虎
[bì hǔ]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端擴展,有黏附能力,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蠍虎。舊稱守宮。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狐假虎威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來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如虎添翼
[rú hǔ tiān yì]
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對翅膀,比喻得到了有力梁告的幫助,勢力更加強大。
狼吞虎咽
[láng tūn hǔ yàn]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龍潭虎穴
[lóng tán hǔ xué]
比喻危險的境地。也說虎穴龍潭。
⑦ 虎字繁體書法怎麼寫
虎字繁體書法如下圖:
虎hǔ
釋義:
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岩源善游泳,不善爬樹,夜裡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
2.比喻勇猛威武:~將。~~有生氣。
3.露出兇相:~起臉。
4.姓。
相關組詞:
詩虎[shī hǔ]
喻作詩能手。用詩句為謎面的謎語。因虎難射中﹐形容謎的難猜﹐故名。
假虎[jiǎ hǔ]
比喻借用他人之勢作威作福的人。
台虎鉗[tái hǔ qián]
又稱虎鉗,台虎鉗戚輪。台虎鉗是用來夾粗仔態持工件的通用夾具。
虎戟[hǔ jǐ]
古代虎賁之士所執的戟。泛指警衛之士。
龍虎鬥[lóng hǔ dòu]
比喻兩雄相鬥。
笑眯虎[xiào mī hǔ]
指裝出來的笑臉。
⑧ 楊守正的一筆「虎」價值多少
截止時間2020年笑判6月,經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評定,楊守正老師的國畫潤格為:捌萬元/每平尺;書法潤格為:陸萬元/每平尺。
楊守正師從我國著名書畫家李燕剛先生,至今已有40餘載,是我國著名金石書畫家。因其獨具匠風的「一筆虎」書法作品廣受市場追崇,且作品曾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金獎等殊榮,被備頃業界譽為「神州虎王」。
2014年4月,國家文化部中鄉辦傳統文化保護部經過嚴格審核,評定楊老師的藝術作品通過了ISO2014藝術品價值評定標准。
(8)一筆虎字圖片大全大圖擴展閱讀
藝術成就
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中國書畫家報社鑒於楊守正先生在書畫藝術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經權威專家強力推薦,其作品入編《盛世大匠——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一書。
作品被中國長城學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畫家聯誼會聯合主仿升陸辦的紀念鄧小平題詞「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二十周年百米書畫長卷活動,經主辦單位共同評審,作品被主板單位收藏。
⑨ 虎的各種寫法
虎字有甲骨文、金文弊扮、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多種寫法。
甲骨文寫法:虎字由瘦弱、長條的身體軀乾和彎曲線條的尾巴組成;金文寫法: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大口和軀干進行簡化,和豎直的尾巴一起構成虎租虧灶;篆文寫法:在金文的基礎上將爪子改成尾巴,並且將「爪」寫成「人」。
隸書寫法:虎字已經有了現代虎字的雛形,尾巴和爪子都進行了適當的簡化;草書寫法:是由虎字頭一筆寫下來同時寫上面的時候要慢,到豎線的時候要快;楷書寫法:虎字寫起來變得就嚴謹一點了,已經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
虎,象形字。像虎形,巨口銳牙,利爪長尾,身有花紋。都是頭上尾下的豎寫。殷商後期,已經有一些很省簡的寫法,以一單線條代表有花紋的身軀,這成為入周以後的基本形式。
西周逐漸省去利爪形,西周中晚期省去後腿形,而且長尾不再上翹,虎頭下如同是個側人形。
本義是被稱為百獸之王的猛虎,後可用來比喻威武勇猛。
相關組詞
1、壁虎[bì hǔ]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端空顫擴展,有黏附能力,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蠍虎。舊稱守宮。
2、蠍虎[xiēhǔ]
壁虎。
3、虎氣[hǔqì]
形容有氣勢。
4、虎符[hǔfú]
中國古代帝王調兵用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為兩半,兩半都鑄有相同的銘文,右半存於朝廷,左半交給帶兵將帥。調發軍隊時須持符驗合,作為憑證。戰國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魚符。
5、虎步[hǔbù]
矯健威武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