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分辨蟋蟀的品種,以及哪種蟋蟀最善斗
通過蟋蟀的顏色、花紋、大小、叫聲、棲居地來分辨。
能斗的蟋蟀:以鳴叫為主的蟋蟀,應選頭和身形不太大的個體,背闊,翅長,翼厚,觸須完整,尾須整齊,叫聲洪亮,頻頻鳴叫。
1、針蟋亞科長12公釐,鳴聲為一系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
2、條紋針蟋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產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為悠長的顫音。
3、雪白樹蟀通稱溫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鍾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於當時的華氏溫度。棲息在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夜間叫,草叢種類日夜都叫。
4、蟻蟋亞科的種類小型,3~5公釐長,無翅,弓背,生活於蟻巢中。
5、鉦蟋亞科的種類(無翅灌叢蟋)常見於灌叢或熱帶多沙地區水邊的碎石下,體細長,5~13公釐,無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鱗片。
6、蛣蛉亞科的種類(有翅灌叢蟋)4~9公釐長,產卵器劍形,生活於池邊灌叢中。
7、金蛣蛉亞科的種類(褐色灌叢蟋)較大,瘦長,淺褐色,常見於樹上或灌叢中。
8、田野蟋蟀屬和家蟋蟀身體粗壯,呈黑或褐色,常打淺洞;取食植物、動物、衣服或互殘。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
家蟋蟀頭部色淺,並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於建築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廣泛,日夜鳴叫。溫度大於32攝氏度,小於7攝氏度時不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於生物學實驗。
鬥蟋蟀的文化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
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
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乾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
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漢族民間故事傳說。
2. 斗蛐蛐品種有哪些
蛐蛐名貴品種有迷卡斗蟋、赤胸墨蛉蟋、黃臉油葫蘆、雙斑蟋、鐵頭青背、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等。
其中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
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乾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
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中國民間故事傳說。
3. 這是啥蟲子啊還會蹦
蟋蟀(xīshuài)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4. 這是什麼蟲子呢
這是飛翅蟋蟀,是蟋蟀的一種變異,就像有人有六指一樣。
蟋蟀又叫蛐蛐,既是鳴蟲又是斗蟲。
蟋蟀在兩種情況下會發生飛翅變異,一種是環境潮濕,這種環境不適合蟋蟀生長,所以變異出飛翅,便於蟋蟀逃離這種環境,但是這種變異的飛翅蟋蟀體型都較小,不適合爭斗。
還有一種是環境好,營養過剩,長出飛翅便於蟋蟀控制更大的地盤,這種飛翅蟋蟀體型和普通蟋蟀差不多,甚至還要大一些。戰鬥力強,在蟋蟀的爭斗中勝率較高,是很多養斗蟲的人心目中的上品。
圖片中就是體型較大的飛翅蟋蟀。
5. 蟋蟀的圖片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
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5)可以斗的蟋蟀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蟋蟀的養殖方法
1、養殖環境布置
由於蟋蟀比較小,所以養殖環境對於其影響是很大的。現在養殖蟋蟀基本是仿野生的模式進行,一般用鐵籠進行,鐵籠的大小控制在1.5*1*0.5(米)左右,一個箱子的養殖數量在500隻左右。
為了方便管理,底部和四周要通風,頂部以紗網覆蓋通風即可。箱子底部要有墊料,以乾草類的為佳,不要用新鮮植物墊底,容易腐爛。
2、生活環境控制
等待養殖籠搭建好之後就要進行生活環境的搭建了。蟋蟀不喜光,屬於夜間活動的物體,所以養殖室的燈光需要常年比較昏暗,每天只要3-4個小時的亮光讓蟋蟀稍微安靜一段時間即可。
溫度控制在20℃-25℃即可,這樣的溫度最適合蟋蟀生存,低於10℃以下蟋蟀就有可能出現冬眠的情況。通風和通光口都不能直對養殖箱,不利於蟋蟀生長。
3、食物管理
蟋蟀是雜食動物,青草、蔬菜、螞蟻之類的物品其都會食用,所以一般不需要太擔心食物不足。蟋蟀的食物有干食、稀食兩種選擇,乾料就是蔬菜葉、青草之類的物品,稀料就是用蛋白粉、葡萄糖、蜂蜜之類的混合而成的粘稠物質。
兩種食物類型可以交換使用,保持其新鮮感,餵食時間一般集中在入夜的前夕,白天可以放置一些蔬菜葉之類的青飼料來過渡。
6. 什麼樣的蛐蛐可以斗
應選頭和身形不太大的個體,背闊,翅長,翼厚,觸須完整,尾須整齊,叫聲洪亮的蟋蟀,這樣的蟋蟀能斗。
蟋蟀的斗性顯示於頭,頭的形狀很重要,品級高低、優劣也顯現於頭部。斗絲是蟲品級高低的重要體現之一,直者為斗絲,枝生杈為麻路,黃色的為金斗絲,白的叫銀斗絲。
有一種被飼養者稱為「虛蟲子」的蟋蟀,它不善於打鬥,卻老是振翅鳴叫,甚至斗敗了也振翅鳴叫。這種蟋蟀,為專挑打鬥型蟋蟀的飼養者所淘汰,但它卻是挑選鳴叫型蟋蟀的飼養者最喜愛的類型。
斗蛐蛐:
要等到秋分,天氣漸涼時才開始。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蛐蛐兒也講究重量等級。斗蛐蛐兒之前,要把蛐蛐兒放在專門的「舀子」里,用專門的「秤(讀平聲)兒」稱出蛐蛐兒的體重。可能有專門的電子秤了,這種「秤兒」,比老中葯輔里稱中葯的戥子還小巧。
「秤兒桿」是象牙的,比筷子還細,固定在一個一尺左右見方的紅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兒的體重精確到一兩的萬分之一(兩、錢、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兒的體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兒了。稱體重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競爭,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
因為蛐蛐兒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的記錄。一條好蛐蛐兒只要戰敗一次,便從此喪失了鬥志,對它的主人來說也就沒有價值了。因而如果讓它和重於自己的對手比賽,就是贏了,也要自身受損,要是輸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兒斗蛐蛐兒是很正規的。事先要備好「戰場」,要下請帖。玩家兒們帶著自己的蛐蛐兒赴約,沒有帶一兩條的,一般還要帶上一兩個人,幫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兒。正式比賽有專門的「斗盆」作為戰場,有專人擔任裁判,還有專人負責核准參賽蛐蛐兒的體重。
比賽開始以後,賽場上鴉雀無聲,多少隻眼睛都盯著賽盆里的蛐蛐兒,蛐蛐兒的主人心裡甭提多緊張了,手心裡能攥出汗來!因為蛐蛐兒之間的爭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觀賞性的。
蛐蛐兒和人一樣,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來我往,有進有退,有時兩蟲糾纏撕咬在一起,猶如摔跤場上的兩名勇士!斗勝了的蛐蛐兒帶給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敗了,主人自然沮喪。但玩家兒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氣氣、禮尚往來。
玩家兒斗蛐蛐兒,圖的是好玩,非為獲利。有時雖也「掛點兒彩」,不過是一兩盒香煙而已。當然,用此種方式賭博的也不是沒有,但也應以「玩物不喪志」為度。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開始決斗。頭頂、腳踢、卷動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
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斗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隻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斗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7. 這是什麼品種的蟋蟀,可以斗嗎
1 這只是棺頭蟋屬下生物,幼體雄性。
2 該屬下生物俗稱棺材頭,一般被視為不吉利的象徵。
3 該屬下生物大部分會斗,但由於頭部比較突出,打鬥並不精彩(像頂牛)
4 喜歡鬥蟋蟀可以抓捕(購買)米卡斗蟋或雙斑等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