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鑒定一個不知名的古鼎
您的問題,一個不知名的古鼎,是大開門的老的真品;是典型的民國晚期的「銅香爐」,完整地市場上一般喊價在2000元左右;不過今年的行情持續低迷,最好是不要出手;有一定市場潛力的,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貳』 中國 三大鼎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商代)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達34公斤,加上它獨一無二的造型,理當進入文物精品之寶庫。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嚴
龍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鴞尊
歷史:商代後期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只,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 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叄』 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和後母戊鼎是同義詞,已合並。
後母戊鼎
網路名片
後母戊鼎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目錄
簡介
文物出土
命名過程
相關說法
學術研究
國博回應
專家看法
教委態度
「後母戊鼎」首「裸展」
藏品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簡介
藏品信息
簡介
文物出土
命名過程
相關說法
學術研究
國博回應
專家看法
教委態度
「後母戊鼎」首「裸展」藏品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藏品信息展開編輯本段簡介
後母戊鼎(7張)後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後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後母戊鼎用陶范鑄造,鑄型由腹范、頂范、芯和底座以及澆口范組成。鼎腹的紋飾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後鑄,附於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內側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認為鼎耳先於鼎體鑄造,然後嵌入鑄型內和鼎體鑄接。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後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後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後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後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後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後母戊鼎是現存的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鑄件,鑄造年代約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銅冶鑄業的技術水平,是商周青銅器的代表作。
編輯本段文物出土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自從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之後,質朴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於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培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第二天夜裡,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一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裡,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編輯本段命名過程
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然而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後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人教版教科書仍是稱之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鼎內銘文
編輯本段相關說法
針對後母戊鼎前後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司」讀「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鼎是文丁為祭祀母親所鑄;另一說為「司」意為「後」,後就是王的意思,後母就是王的母親。先秦王同後,注意這里後不是說是母後,太後。 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後母辛鼎,對比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後母戊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後,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後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1]
編輯本段學術研究
「司母戊鼎」原是「後母戊鼎」 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後母戊鼎」,引發眾多網友質疑。 在歷史教科書中,關於這座鼎的說法一直是「司母戊鼎」。那麼,是播音員口誤,還是教科書出了錯?安陽殷墟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仍按習慣稱為「司母戊鼎」。對此,有專家稱,學術界認為應改名為「後母戊鼎」。 司母戊鼎播成後母戊鼎 3月6日下午1時左右,網友「鍛鋼」在新浪微博發帖稱,在收聽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有關國博布展青銅器大展的報道時,現場記者播報新聞兩次提到「後母戊鼎」。 「我以為又發現了新的青銅器。」網友「鍛鋼」稱,可是畫面給出的赫然是「司母戊鼎」。 昨天下午,河南商報記者在中國網路電視台上找到了這段新聞:為給3月下旬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和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作準備,3月6日上午,從國家博物館兩個文物科技保護中心起運了第一批184件文物運往國家博物館,其中包括國寶級文物——商代的後母戊大方鼎。 網帖發出後,眾多網友前來圍觀。網友「我是中國呂洞賓」認為央視失誤,「新聞做得太糙,人員素質有待加強」。 也有網友指出,應該沒有讀錯,因為對這個鼎的命名,是根據出土時鼎腹中三個青銅銘文辨識為「司母戊」,也有人認為是「後母戊」。
編輯本段國博回應
國家博物館網稱之「後母戊鼎」 當天下午,「央視新聞30分」新浪官方微博回應網友質疑稱,主持人和記者都沒有讀錯,「節目剛播完賀紅梅和崔志剛(主持這期節目的兩位新聞主播)就找我討論這個問題了!播前也核實了,其實考古界早已經更正為『後母戊鼎』了。」 假若如此,那是教科書出了錯?網友「公冶老狼」稱,這個消息顛覆了他的認知,「我被教科書誤導了10多年」。 對此,「國家博物館網站」去年12月18日曾回應:「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釋讀為『後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河南商報記者查詢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官方測試版),在藏品介紹中,名為「後母戊鼎」的青銅大方鼎確為教科書上的「司母戊鼎」。簡介中說,此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後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殷墟目前仍採用「司母戊鼎」叫法 「後母戊鼎」是在安陽的一片農田中發現的,安陽殷墟博物館工作人員楊女士說,她從未聽說有「後母戊鼎」說法,為便於相互交流與宣傳,目前有關這座鼎的資料介紹、宣傳手冊上採用的都是「司母戊鼎」這個稱呼。 「現在安陽殷墟博物館里放置的仿製品標注的也是這個稱呼。」楊女士稱,殷墟申遺成功時,這座鼎在殷墟博物館展覽兩年。 [2]
編輯本段專家看法
學術界認為應改名「後母戊鼎」 昨天下午,楊女士就此咨詢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的岳洪斌。楊女士說專家認為,商代的字體較自由,可以正寫也可反寫。所以「司」和「後」字形一樣,而意思上此處更接近「商王之後」。 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紀念器物。學術界更多人贊同「後」。「目前學術界沒有定論,所以兩種叫法都可以。」楊女士表示。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說,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後母戊鼎」。如果多數專家認為名字應該改,博物院會適應大眾的需要。 [3]
編輯本段教委態度
教育部正在修訂教材 記者致電負責北京版中小學教材編寫和出版的北京出版集團公司。總編室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知道此事,在教材修訂的時候會考慮。教材的修改需要市教委等多部門協商。 市教委基礎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修訂都是由教育部相關部門來負責,目前教育部正在修訂,如果涉及教材內容修改,教育部相關部門會考慮。[2]
編輯本段「後母戊鼎」首「裸展」
2011年3月26日,《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品「後母戊鼎」。繼基本陳列《復興之路》對公眾開放後,完成改擴建的新國博今天將對公眾開放6項免費展覽。其中包括最近引起關注和爭議的「後母戊鼎」。在這次展覽中,該國寶首次以新名字「後母戊鼎」展出,並且是沒有玻璃展櫃隔開的「裸展」。[4]
編輯本段藏品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藏品圖片
高:133厘米 口長:112厘米 口寬:79.2厘米 用途:炊食器 所處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出土時間:1939年 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
藏品信息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內壁鑄有銘文「後母戊」而得名,「後母戊」是某位商王母親的廟號。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此器形制巨大,雄偉庄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國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器。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後母戊鼎於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此後,歷經磨難,躲過了日本侵略者的搶奪,新中國建立後,入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我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5]。
謝謝,滿意請採納
『肆』 鼎的形狀以及在古代的作用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 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帶「鼎」的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鍾鳴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鍾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鍾陳鼎 擊鍾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鍾鼎人家 鍾鼎山林 鍾鼎之家 鍾鳴鼎列
鍾鳴鼎食 鍾鳴鼎重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九鼎大呂 鼎鼎大名 大名鼎鼎 鍾鳴鼎食
問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鑊如飴 鼎玉龜符 調和鼎鼐 鍾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龍升 五鼎萬鍾 人聲鼎沸 一代鼎臣
刀鋸鼎鑊 魚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絲
染指於鼎 鼎魚幕燕 鼎湖龍去 龍去鼎湖 鼎鐺玉石 九鼎不足為重
舉鼎絕臏 列鼎而食 幕燕鼎魚 三分鼎足 鼎食鳴鍾 擊鍾鼎食
鼎足而居 鍾鼎人家 嘗鼎一臠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鍾鼎之家
鼎鐺有耳 舉鼎拔山 負衡據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擊鍾陳鼎 匡鼎解頤 商彝夏鼎 鍾鳴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龍去 鼎鼎有名 鼎食鍾鳴 笙歌鼎沸
鍾鳴鼎列 牛鼎烹雞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鑊刀鋸 鼎足三分
拔山舉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內鼎沸 鳴鍾食鼎 禁鼎一臠
彝鼎圭璋 鼎鼐調和 鼎食鳴鍾 鼎足之勢 革舊鼎新 群情鼎沸
鳴鍾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鼎與古代青銅器】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標志。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里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游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製品,而青銅器時代後期,則被瓷器和鐵器製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製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權力象徵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鍾、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雲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可以說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後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於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紹】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伍』 三足鼎和四足鼎從禮制上來說有什麼區別
在禮區別如下:
1.三足鼎為陽鼎,圓腹狀,用作祭天。
2.四足鼎為陰鼎,呈方狀,用作祀地。
(5)工藝品鼎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鼎的歷史淵源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陸』 鼎的圖片和簡介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司母戊方鼎: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柒』 關於龍的工藝品有哪些
1.九龍杯,整個杯體由九條龍裝飾,一條龍頭部伸到杯底,尾部伸出杯口並彎曲為杯把,另外八條龍組成四對,每對一條頭朝上,一條頭朝下,頭朝上的四條龍頭伸到杯口內呈喝水狀,當杯體內裝滿液體時,通過杯體內的倒U形管,並由頭朝下的四條龍口中噴出。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捌』 歷史上最著名的青銅器名字(附圖片)
中國的青銅時代
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屬於甘肅馬家窯文化。夏、商、周三代為鼎盛期,而後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當時青銅器主要作為禮器和兵器是政權的象徵。
描述:司母戊大方鼎.jpg
司母戊大方鼎
青銅器的鼎盛時期為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
描述:饕餮紋斝高.jpg
饕餮紋斝高
-----------------------------------------------------------------------------------------------------
夏
公元前2070─1600年
夏代二里頭文化得名與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
描述:銅爵(二里頭遺址出土).jpg
銅爵(二里頭遺址出土)
描述:二里頭文化 灰白陶鬶.jpg
灰白陶鬶 (二里頭文化)
描述:二里頭文化1.jpg
二里頭文化的青銅禮器,現僅限於飲酒器爵。基本的特點是流狹而較平。尾短、無柱、或有柱狀的雛形,底平。體較扁,下承三足。體形分長體束腰式、長體分形、短足為三角
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一般無紋飾,但有些爵的杯體正面有一排圓釘狀紋飾。有的斝腹有圓餅狀突起,當是二里崗期斝上紋的濫觴。雖然二里頭文化的青銅禮器上未見動物的紋飾,但不能排除青銅禮器上出現動物的可能。
描述:菱紋鼎.jpg
菱紋鼎
描述:乳釘紋斝.jpg
乳釘紋斝
-----------------------------------------------------------------------------------------------------
商
公元前1600─1046年
中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數量驚人,即使是精美罕見的珍品也不勝枚舉。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中國商代中期的城市遺址,盤龍城遺址。
描述:盤龍城遺址二里頭文化時期酒器.gif
盤龍城遺址二里頭文化時期酒器
描述:雲紋扁足鼎.jpg
雲紋扁足鼎
描述:獸面紋牛首尊.jpg
獸面紋牛首尊
描述:獸面扁足鼎.jpg
獸面扁足鼎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描述:提梁飾蟬紋.jpg
提梁飾蟬紋
-----------------------------------------------------------------------------------------------------
周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
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描述:有銘文的青銅簋.jpg
有銘文的青銅簋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描述:錯金雲紋博山爐.jpg
錯金雲紋博山爐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描述:1.jpg
描述:2.jpg
描述:西周213.jpg
描述:西周111111.jpg
<<東周公元前770-256年
『玖』 工藝品鼎都有那些產品,比如鼎盛千秋,龍鼎,還有什麼鼎。寓意要好要吉祥的工藝品擺件!
工藝品鼎產品有很多的,比如:鼎盛千秋,龍鼎,盛世寶鼎,三足鼎,金屬鼎,樹脂鼎等工藝品,而這些你去網路搜新藝源工藝品看看,以上都有的。
『拾』 中國三大鼎
中國三大有名的青銅鼎分別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這三大青銅鼎堪稱是中國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