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這幅圖片上刻著一對麒麟,還有書卷,祥雲圖案,寓意著什麼大概是什麼年代或是朝代通常有這樣的石刻作品
麒麟吐書之意
寓意早生貴子、大有前程
❷ 我有幾幅篆體字,不認識,希望認識篆體的朋友幫我看看。
你好,
第一幅,左邊: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右邊: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第二幅:海日噴薄山扶雨,風騷浩淼水連天。
第三幅:千古文章書卷里,百花消息雨聲中。
希望能幫到你!
❸ 讀書手抄報圖片大全四年級《既好畫又美麗》
圖片如下:
(3)書卷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手抄報編排設計:
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也可繪畫圖案進行劃分。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型大小、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型大小、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❹ 古風小說人物圖片,兩黑衣男女在書卷中親吻,求這張圖!!!么么噠!
這張?
❺ 行楷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是各種字體中最為流行的,之所以流行而長盛不衰,因其所具有的實用性和一定的隨意性。它又可分為行楷、行草兩類。我們習慣上把介於楷書與行書之間的字體稱為行楷。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楷鋼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楷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楷鋼筆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歷史沿革
行書是比較晚出的書體。從形態上說,“行”者,與“坐”、“跑”相對而言。《說文解字》雲:“行者,人之步趨也。”行書最初又叫“行押書”、“行狎書”。唐韋續謂:“行書,正之小訛也,鍾繇謂之行押書。”而《宣和書譜·行書敘論》日:“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草行。”言其“貴簡易相間流行”。最初傳為劉德升所創,其門下有鍾繇、胡昭二弟子。鍾瘦胡肥,而實跡都不可見。鍾繇的楷書確有行書之意趣,也可玄想其行押書之特點。當然,真正能看到比較清楚的二王行書,也已經是唐代摹本了。對於行書的特點,蘇軾有個形象的說明:楷如坐著,行如行走,草如跑步。行走最好地體現了動靜結合的節奏和韻律,所以,雖然它後起而影響最大,涉及面最廣。行書分為行楷與行草。所以,簡單地說,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邊緣性書體,兼有楷書和草書的某些特徵。
馬宗霍認為,書以晉人為最高最盛,晉書與唐詩、宋詞、元曲相並稱,成為一代之尚也。原因有三:一是時接漢魏,諸體悉備;二是隸奇草聖,筆跡多傳;三是俗好清談,風流相扇,志輕軒冕,情騖皋壤。而鍾繇、胡昭為行書之宗。加之晉人禁碑,刻石較少,晉人所傳唯縑紙而已。而且行書在縑紙上更易表現其性能,所謂“自相得而益彰”。論者謂晉人書以韻勝,以度高。而韻與度,皆須求之於筆墨之外。“韻從氣發,度從骨見。必內有氣骨以為之干,然後韻斂而度凝。徒以韻勝,則韻浮於氣也。徒以度高,則度離於骨矣。”馬氏認識到晉人行書形成的原因,也看到行書發展的利弊,是較早對行書成因作出概括的研究者。不過,其後言“晉書雖工之極,而實卑之始;雖盛之極,而實衰之漸”。似乎為帖學末流敲響了警鍾,應當歷史地看待這一點。
在傳統的篆、隸、楷、草四大體中,沒有行書之地位。但時代發展,無論是為了實用還是為了審美,行書以其獨特之魅力後來居上,因其可以伸縮的巨大空間而獲得最為旺盛的生命力。
從書論歷史角度看,最初創造行書體的人是劉德升。當然書體的演變並非一人能成,劉氏順應潮流,對行書加以歸納總結,集其大成而已。劉德升(生卒年不詳),字君嗣,潁川人,為東漢桓、靈時期人。他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他對書壇的貢獻是:一是相傳創造了妍美婉約的行書體,獨步當時;二是培養了胡昭、鍾繇兩位書法家,鍾繇成為“正書之祖”,與王羲之並稱“鍾王”,可謂成就非凡。行書的產生是在漢代,而成熟在魏晉。自魏晉之後,很少書家不擅長行書。而在五大體系統中,行書系統隊伍最為龐大,而且每個時代都有名家名帖。張懷璀《書斷》中評價歷代書法,列有神品35人,其中行書佔4人。他說:“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鍾元常善行押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可見,行書在魏晉已相當流行,並逐步成為大家喜歡的書體。時至今曰,行書一體在展覽、碑林、紀念館中都是使用最多的書體。
最早系統評價行書的是唐代張懷瑾。他在《書斷》“行書”條日:“案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這里指出了“務從簡易,相間流行”為行書體的特點,比較概括而准確。
魏晉以來,行書與草書作為非正體(正體為篆、隸、楷),主要用於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所謂尺牘之工,韻高千古。新行書得以廣泛流傳和蓬勃發展,也賴文人的介入。文人對行書情有獨鍾,手札的書卷氣、學問氣等,給書法形式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二王父子”轉益多師,取資博廣,備精諸體,多所自運,遂能“冠東晉而開南朝”,不僅見貴當世,而且永垂後世。
❻ 暑期閱讀手抄報圖片大全
4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4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45、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詞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雨果
46、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4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8、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49、養子莫徒使;先教勤讀書。——《對聯集錦》
50、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5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2、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國·諺語
53、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
60、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易卜生
6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62、行萬里路,究不若讀萬卷書之重要。——梁實秋
63、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亞里斯提卜
6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6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❼ 郝長水優秀書法作品
郝長水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那麼他的書法作品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書法魅力呢?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郝長水優秀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郝長水優秀 書法作品欣賞
郝長水優秀書法作品圖片1
郝長水優秀書法作品圖片2
郝長水優秀書法作品圖片3
郝長水優秀書法作品圖片4
郝長水個人簡介
郝長水號鳳軍,河北省文安人,65年出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華夏萬里行書畫家協會秘書長,中國國際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炎黃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名人書畫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人民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品 收藏 協會會員,南京長江書畫院理事,翰墨書畫院藝術顧問,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書法家協會河北省名譽主,團中央《身影》欄目簽約藝術家!
自幼 愛好 書法,先習唐楷,後練軟硬筆行書,由於對隸書的偏愛,而後專攻漢隸。曾在2003年「獻給祖國,獻給母親」,中華書畫名家大展賽中榮獲金獎,2004年8月在紀念書賢顏真卿大師誕辰1295周年,國際書畫名家交流展,榮獲一等獎,同年9月又獲全國第三屆「廬山杯」書畫大展賽銀獎,同月作品在中國當代書畫家與收藏家,北京交流展中獲銀獎,05年2月在創作獎海內外中國書畫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同年3月在首屆「翰墨飄香」中華詩書畫藝術聯展中又獲銀獎………2013年11月在由美國國際藝術協會與東方 文化 和藝術紐約交流公司舉辦的第二屆全球華人書法繪畫比賽中榮獲精英獎。作品曾入編《中華文人美術家書法家精典》,《中國現代書畫篆刻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博覽》,《當代傑出書畫家藝術家新作博覽》等書法巨著,作品均被主辦單位永久收藏。
關於書法創作現狀的思考
近些年來,書法藝術已從轟轟烈烈的熱潮漸漸轉入深沉與冷靜,初步形成了由量到質的轉化。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從實踐到理論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看到各種規模各種樣式的展覽目不暇接。各個流派各種面貌的作品競相亮相,不管如何評價它,應該看到這是創作的繁榮。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各種書法專業報刊、雜志、叢書、典籍、碑帖、錄相等出版物刊行出版。在理論研究方面: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 教育 、書法評論、書法考證、書法流派、書法欣賞的研究已漸成系列。且日益深入而全面,取得了空前的研究成果。更令我們欣喜的是,書法已由長期以來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的民間藝術,進入國家的藝術系列,成立了各種書法組織並且走向了大學課堂,成為大學里的專門學科,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書法發展的重要標志。
北京作為首都是新時期書法的發祥地之一,「天安門詩抄書展」最早掀起了書法的熱潮。當年活動頻繁,名家輩出,令全國矚目。但近年來就學術研究、創作水平來講已不在前列。這需要我們冷靜地分析原因,清醒地認識自己和全國書界的形勢,以利我們今後的創作和研究。
全國書法創作現狀:
這是每個書家、愛好者都關心的問題,作為全國評委,經常有人問我對某些作品的看法或關於入選條件是什麼等問題。這里我們一起對當前書法創作的現狀作一些簡單分析。
概括起來,我認為當前書法創作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一是廣度,二是深度。
1、先談廣度:從全國展、中青展、新人展或各項全國專題展(如:正書展、楹聯展、行 草書 展、扇面展)等作品來看,無論是取法借鑒、作品風格、創作觀念、審美取向都呈多元化的局面。比如取法:既有傳統的典範(二王、歐虞褚顏、蘇黃米蔡等等),也有明清以來追求個性特色的代表(倪元璐、黃道周、張瑞圖、王鐸、傅山、金農、八大等)。 其它 如碑額磚銘、民間寫經等,一些偏門冷門都被挖掘出來加以借鑒,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主流仍是對名家名作的深入理解和強化。可見千百年來形成的審美傳統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這其中總的趨勢是注重古人名作的意趣而兼融法度。借鑒多取率意自然之處。但也有作者忽略其技巧的精到,這是主流中值得注意的不足。其表現是楷體作為一大體系,鮮有令人矚目的突破,嚴整精到者也難脫前人窠臼。這固然是書體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功力修養所制約,但與創作觀念和人們追求新奇刺激的審美心理不能說沒有關系。
同時應該看到近些年來,一些外來的美術思潮也影響到書界,出現了一些新的審美動向和創作趨勢。如現代派、先鋒派、墨象派、表現派、構成主義、書法主義等等,與其它藝術門類一樣,這些新的創作現象,是一種存在。這些派別的最大特點是注重個人感受和外在形式,主要表現自我,重一時情緒。但有些作品和觀點輕視技巧或摒棄規范,與傳統書法的延續性、可讀性、社會性和講究內在品質的錘煉大相徑庭。作為個人行為我以為無可厚非,但定要成為主流,動輒否定一切、目空一切,則是妄自尊大、自我膨脹的表現。對傳統的否定更是其不明智處,這些作者的理論依據除西方的一些美術思想影響外,在中國叫得最響的理論是明末傅山的「四寧四毋」。但往往忽略傅山所處的時代以及他深厚的功力和修養。從作品看,除少數作者外,其趨同性及創作單薄是顯見的,與其主張尚有距離。
注重情趣意味是有人為今天書界作的概括,我以為是較准確的。作為美的追求就個人而言是自由的,但就社會整體來說是有原則、有標准、有取捨、有趨向的,問題是採取什麼手段及實現什麼樣的目的。趣味也有高雅低俗之別,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有其淵源與走向,多種追求在其進程中競相亮相,展示自我。百花齊放是自然的,但歷史無情,凡符合藝術規律的個性化創作,將會一如既往地納入書法的長河,否則即被淘汰。這不是少數人所能左右的。繼承傳統的主旨是法度統照下的個性化創作。因此,書法才得以發展。不要法度,恣意妄為,凡新即好的觀念代不乏人,雖勇氣可嘉,但底蘊不足,其源在燥,其病在妄,欺世欺人,難免犧牲。其另一極致鼓努造作,拘滯媚俗則更不足論了。總之,百家爭鳴,適者生存,我們要開闊眼界,善於借鑒,選好自己的切入點。
2、深度:注重法度與理念的深入與強化。古代書論多零散不成系列,更多的是個人的體驗,缺少系統的歸納和研究,較完整的如孫過庭的《書譜》、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等等,但注重理念的闡示與深入和系統學科的建構者為數不多。其餘多是零星散論,雖然時有卓見但難成體系,偶有長篇亦多偏執之見,這是時代造成的。今天我們看到,出版物如此之多,書法專業的報紙、雜志競相亮相。大規模、大投入的經典工程令人矚目。如人美的《中國美術全集書法卷》、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書法系列》等,對某一時期、某一書家、某一流派、某一作品的研究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則容易得多。
每年都有關於史、論、技、美、創的書法理論研討會召開並結集出版。從審美取向、創作觀念等方面,不斷展開討論,各種觀點得以闡發。大多以傳統哲學美學為立論基礎,引經據典、析理分宗,使書法理論研究空前活躍。當然也有雲山霧罩、言不達意或不知所雲,搞得讀者稀里糊塗者。我想,廣泛地參與探索也屬正常,無妨大體。且看作為書法論壇增添了色彩與花絮,擇其善者而從,有能力的朋友,應參與到研究與探索中去。書法藝術作為一門民族特有的學科正趨科學化、深入化與系統化,發展健康,成績喜人。無論宏觀與微觀,新時期以來的書法現象作為書法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是毋庸置疑的。
北京書協的現狀與方向:
得天獨厚的條件:展鑒方面、出版方面、研究方面、交流方面,北京可謂占盡地利天時之優勢。但我們也憂心地看到,很多書法工作者、愛好者不參與,不關心,不分析,不利用,不比較,僅僅在看熱鬧。在很多重要的展覽會上,除作者外,很少見到我們的會員,這是令人費解的。一方面埋怨評選,一方面不認清形勢。閉門造車,自我欣賞,這是應該自警的。
通過展覽來分析,我們看到在創作上很多新人包括我們北京的一些青年作者,對傳統有了較深層次的認同與回歸,從全國展、中青展、新人展上看到大量有功力、講法度,同時有鮮明個性色彩的作品入選或獲獎。我認為這是今後的主流,是傳統賴以持續的環節。審美與追求,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我認為,我們要面對當前書法現實,找到自己的位置,設法充實自己。石濤雲「筆墨當隨時代」。古典主義、傳統派、現代派都是存在,選擇哪一方面是作者的自由,但是選擇了就要投入,你說自己是傳統派、是古典派,那麼你做了多大努力,對傳統與古典了解多少,把握多深?北京當初的現代派書法作者大多數歸於沉寂,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底蘊不足,作品欠成熟。這一點也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
我們要冷靜、客觀、公正地看待書界現象,無論他是什麼派,我們要看作品質量,看他是令人賞心悅目,還是讓人惡心礙眼。既不能見新就反,也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做為北京要有容納百家這個量。
說到作品評選,王僧虔有一段話歷來被書界欣賞,常常做為品評的標准:「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我認為這也可以做為我們作者追求的方向或審視自己的標准。賦予自己的作品以神采。也就是__敏先生所說的神韻。但這不是出奇求怪,它需要以形質做為載體。也就是從筆墨技法上多加錘煉,而不是描頭畫腳,形拘神滯。向古人學,向名作學,從前人作品中討生活、求發展,這是一條事半功倍的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是要不得的。作為成熟的作者,形質與神采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從現實 經驗 中看,有些朋友把臨帖當作敲門磚,一旦稍能操縱筆墨,便不再問津。更多的是閉門造車,自我發揮,這是一條充滿苦惱的路。我看全國展或中青展中很多作者的成功處在於專學一家,深掘細挖。強調整體效果(氣勢字勢筆勢),以嫻熟的技巧出以靈動之氣,強化作者的理解與追求,因此作品既表現出深厚的功力,又有生動的筆墨和鮮明的個性,這正是一件好作品應具備的條件。我希望關心創作動向的朋友們找來全國展、中青展的集子,認真分析獲獎或入選作品,相信一定會受到啟示,得到收獲的。
最後,談談「格調」問題:我們知道歷來評論書法多以氣歸類,如廟堂氣、山林氣、書卷氣、金石氣、市井氣、江湖氣或以拙、雅、俗、燥、浮等氣來表達某件作品給予欣賞者的感受。不管這種分類或界定是否嚴謹、准確,書法能表現一種氣韻格調是無疑的,這就是書法藝術的靈魂與魅力。關鍵是你所表現的氣韻格調是哪一類,格調高者從取法到追求必然與眾不同,依我觀察,一般化的工整、嚴謹、規范,已很難入圍大展,原因是今天能夠寫成這個標準的作者,已數以萬計,而展覽比賽所限定的數量僅只有三五百件,入選率低、淘汰率高是個無情的現實。每次展評以收件二萬件計就要有一萬九千五百件遭淘汰。那麼入選的作品靠什麼引起評委的青睞呢?
我認為一是個性突出,不一般化。要表現出某種理解或追求,使評者駐足。十年前一筆規范的顏柳即可入選甚至獲獎,而今已難以入圍。原因,缺少自己的理解。無個性,非創作。二是強化形質。率意自然,而非描頭畫腳。要強化點畫結構的特點,表現你理解後被強化了的效果。如:何紹基、錢南園、華世奎之於顏真卿,或如八大山人的簡凈奇峭,伊秉綬的寬博古樸,王鐸的恣肆迭宕。都表現出他們對傳統的理解和把握。或蒼勁,或靈動,或稚拙,或嚴謹,都要求你講法度崇自然,似不經意卻又沉實講究。節奏、形態的變化,要生動率意。字法上無論穩健工整或變異新奇,要強化特徵和質量。嚴謹要極至精到,幾乎無懈可擊。變異要自然、和諧,獨特感人。第三,注重形式的運用,中堂、條幅、斗方、手卷,或方或長或圓或扁。要講究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用小楷寫「大江東去」丈二屏,很難有狂草奔騰生動的氣勢和效果。在一幅作品中寫多少字,如何布局謀篇,是強調勻整精到還是率意獨出,要有想法。講功力的要如《韭花帖》般的精緻,講意趣的要設計耐人尋味的效果,如「廣西現象」不論如何爭議,形式上引起轟動,證明了形式的重要。千篇一律的章法,一成不變的筆墨,怎能談得上創作?怎能參與數以萬計作品的競爭呢?誠然我們不只是為參展而創作,我想從藝術規律上認識,作為審美追求和書家的責任,都要求我們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因此我提議:北京的書家要沉下心來,深入傳統,理解傳統,把握傳統。追求自我,表現自我,強化自我。在浩瀚的書法長河中掬得自己的一池聖水,創作出更有時代精神的作品來。為新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無愧於首都,無愧於前輩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