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橄欖核雕刻的時候走幾種雕刻的技法
通常的橄欖核雕刻有三種技法。
浮雕,浮雕是在橄欖核上面雕刻,使所有表現的對象凸起的雕刻技法。浮雕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有一個底板表現對象的半立體感,後方為或貼在橄欖核上,或者根據橄欖核層情況簡單雕刻。下面的圖是網上找的浮雕的圖片
這是一條圓雕和鏤雕結合的橄欖核雕。可以看出鏤雕的意思。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貳』 橄欖核雕怎麼有白色的啊,是怎麼回事請大家幫我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啊
拍得不是很清楚,白色應該是橄欖核子上的筋線。筋線屬於正常現象。盤玩一段時間後,就不會很明顯了,不用擔心。
什麼是橄欖核雕?
橄欖核雕又稱欖雕,是廣東地區傳統雕刻藝術之一,2008年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
明、清期間,曾有寺院僧人以欖雕船售給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據查證,欖雕在新塘已流傳了300多年,在清代屬貢品。清咸豐四年(1854),新塘藝人湛谷生(又稱菊生)創作的欖核舫,名為「蘇東坡夜遊赤壁舫」。
此欖雕工藝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圍案而坐,旁邊還蹲著一個書僮煮茶,船後船娘把舵,船的兩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開合;船頭的小鏈條以欖核雕成,環環相扣,船底刻有蘇東城《前赤壁賦》全文共537個字。該欖雕至今仍保存在增城文化館。
『叄』 核雕的部分作品
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是用桃子的果核為原料進行雕刻,以山東的濰坊核雕為代表,老一輩領軍人物有王緒徳、都傳恭、裴曰信、邢友弼四人,年輕一代百家爭鳴(排名不分先後):有希今、王開明、王蒙、王兆峰、田洪波、張國華、牛豪、孫業剛、王金泉、蘇志鴻、馬志勇、史同剛、史同亮、馬震、逯雷、戴維棟等近百人 核桃雕刻
首先介紹給讀者諸君的是「歲寒三友」揉手核桃 。
揉手核桃為明清時期核雕的一種健身、娛玩之物,一般為一對。選取只有一條圈匝式皺脊且殼厚仁少,而又形狀相近的兩只山核桃雕上圖紋而成,掌上盤玩,「嗑嗑」作響,時人視為時髦之物。文人學士閑庭靜坐,王公貴胄後院賞花,手裡盤玩著一對揉手核桃,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夠彰顯清高。故宮博物院收藏十餘對揉手核桃,有雕仙人祝壽的,有天生連理並蒂的,大多附有「丹貝勒預備」、「恭進」等墨書,表明為王公貴族貢送皇室的,用極考究錦盒裝盛。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紫禁城皇宮保存一隻乾隆皇帝的「百寶匣」,其中有一格裝的是一對揉手核桃,雕刻著神話人物。乾隆酷愛核雕等微雕,曾下旨將當時的核雕名家杜士元召進宮廷造辦處。但皇宮珍藏的這批揉手核桃中,不見雕螭雕龍雕松竹梅圖紋的。
「歲寒三友」揉手核桃呈不規整橢圓狀,色澤紫褐,潤亮生輝,最大直徑不足4厘米。藝人利用圈匝式皺脊之兩側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樹蒼勁,梅樹欹古,叢竹則繁茂於亂石之中。方寸之中,寒梅綻放,松針堅潔,翠竹搖風,對嚴寒無所畏懼的共同品德鑄結了它們千古不渝的「歲寒三友」佳話。藝人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錯落參差的結梗皺脊施以刀筆,梅花瓣芯清晰,松葉針針可數,竹葉婆娑有態,花迭葉累可見五六層次,於是如詩如畫常相伴,亦核亦桃好揉手。 其次是「庭園嬰戲」橄欖核雕。雕件高3.4厘米,色澤紫褐,光潤熟滑。分別在核之兩側雕刻一針葉樹、一闊葉樹,綠葉婆娑,枝幹挺拔。樹下有童子?名,一童抱另一童雙腿作倒立狀,一童站立另一童肩上正欲攀援上樹,其他或蹲坐,或旁觀,或扶協,童趣躍然刀筆之下。採用浮雕和鏤雕手法,用刀爽索,造型生動,層次豐富,氣氛熱烈。
嬰戲圖為明代裝飾工藝中最常見圖案之一,為時人唱贊國泰民安的一種表達模式,但用在橄欖核雕上尚為鮮見。把玩於指撮之間,紫褐紅潤之古風古韻捫摩可觸,嬉戲玩耍之童聲稚氣似乎側耳能聞,些小棄核竟成了童子樂園! 第三件是「十八羅漢」核桃雕。核雕高3.6厘米,呈梨狀,色澤棕紅油潤,老氣盎然。作者依憑硬核皺脊回谷式的錯雜刻面循勢造型,羅漢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嘯風,或雙掌合十,或開懷朗笑,神情態勢各不相同。施刀細膩,手法老到,粗獷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意到手到,攬雲天霧海中的十八羅漢於一核。
「十八羅漢」核桃雕佩掛於腰間,賞玩於案頭,臆想著具有「最高果位」的羅漢們為你驅滅煩惱貪痴,替你爭取衣食無憂,讓你脫離生死輪回,便如佛光罩體一般,可以樂哉悠哉了。 第四件是清代「春宮圖」桃核雕,高僅3厘米,棕紅色澤,熟舊瑩潤。
「春宮圖」桃核雕一側雕林中小屋,瓦棱歷歷可數,牆上小窗明亮,窗下有一公雞同母雞觸喙親昵。另一側雕一裸男同一裸女求歡送愛,眉眼傳情,心愫纏綿。構圖布局著眼於農家院宅,俗塵難拂不假,隱而不秘是真,藝人一定是意在直白表達對安居樂業的憧憬的。奏刀者線條圓逶,設計則別出心裁,各種雕刻手法兼而施用。人愛以雞歡作襯,最坦誠地表達這樣一個道理:大自然的玄機就濃縮在「傳宗接代」四字之中。因此可以說,核雕小不盈寸,卻是載喻著大自然一個不朽法典的。
第五件是「福祿壽」桃核組雕。福祿壽三星高不過2.8厘米,皆熟滑潤亮,色澤棕紅。其中以壽星雕刻最為傳神,眉眼慈祥,美髯垂胸,精神矍鑠,袍服結帶寬松得體。福星比壽星胖大些,體形敦厚,笑容可掬,刀法雖顯見比壽星工藝簡潔爽利,富貴氣仍然逼人。祿星胖瘦高矮介乎福壽二星之間,其用刀之簡潔一如福星,而笑臉卻更加明朗,莫非作者要留他個見錢眼開的笑柄?且三星中唯壽星須眉衣褶寫工而其他二星寫意,又莫非捉刀人自嘲與福祿無緣,唯求淡泊以求長壽?三星脫刀之日想見約百年,硬核上竟像古瓷一般開了片紋,粗細錯落,但皆紋而不裂,平添了幾多古舊香色。終不知哪一位買了「三星」來,把玩於掌上足以怡情,懸佩於腰間尤可養性,集「福祿壽」於一已,雖小而又小,卻包羅了人生大願,想是用來聊以自慰的。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各有千秋,我是特地留作壓陣之說的。
「九螭」揉手核桃呈不規則橢圓狀,最大直徑近4厘米,色澤紫褐油亮,有滋潤感,手感熟滑,是積舊熟陳之物。
螭與龍皆為龍,而九條龍至尊至極,於是漢魏時有九龍殿,五代時有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袍、九龍壁、九龍柱,不一而足,龍的圖騰成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皆選取山核桃雕制,藝人依憑胸竹駕馭刀筆,將滿刀錯綜復雜皺脊結梗之核殼視為混沌一天地,雕卷雲飄飄,琢紫氣漫漫,九螭或屈側回首騰挪於朵雲之上,或昂頭舒展在霧漫之中,而九龍穿飛翻騰,推雲撥霧,或兩現其身,或凌雲直上。4隻核桃,龍騰螭躍,皆嬉戲翻飛於雲天霧海之中。
山核桃錯雜的表面皺脊有如縱橫交結的高岡深谷,捉刀者不單要具備巧借這種復雜形貌為九螭、九龍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備依據刀路隨時修改意向造型的豐富聯想,設計布局力求九螭、九龍不擁不塞,螭與螭有呼應,龍與龍有顧盼,雲與氣有貫通,「球」與「球」分立而又渾然一氣。「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獷,線條圓轉不足,剛健有餘,野趣重於雅逸。藝人分明注重造型而不在乎細微處的精雕細琢,螭頭明顯為「方斗形」。「九龍」揉手核桃紫銅色澤,手感滋潤熟滑,刀法圓潤,線條細婉,圖面雖繁滿,但龍與龍條分縷析,鱗甲分明。至於用刀之大膽,想像之豐富,構圖布局之疏朗繁滿有致,皆可見駕輕就熟之功力。盡管這兩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誰又能說,它的作者不該享有無名大師之譽?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像杏仁核雕「獼猴」,高僅2厘米,雕整核為一坐猴,雙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態活脫,刀法粗獷,但線條准確而洗練,幾筆幾刀,調皮的小猴呼之欲出。雖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處見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見人愛了。
無論是揉手核桃,還是橄欖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讓人著迷,若非如此,王爺貝勒們憑什麼將揉手核桃進貢皇宮供皇室權貴賞玩呢?王公貴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鍾愛揉手核桃,要麼編織絛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搖之有「嗑嗑」之聲悅耳盡興;要麼或沉思或閑散時把玩於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強健身心。於是揉手核桃得到盡善盡美的一個昵稱,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為「文玩核雕」了。所謂「文玩」,是說核雕該是躋身於藝術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氣韻,皆可包涵於「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屬了?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價扶搖了。 核舟:是專門用果核雕刻成畫船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起源於古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藝中微雕的一種。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王叔遠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游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今天的核舟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河北省秦皇島市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楊洪武,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刻制了一枚題為「南湖紅船」的核舟作品。該核舟選用上好橄欖核為原料,以嘉興南湖畫舫為原型,細致入微的刻畫了參加黨的一大代表們,在畫舫上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瞬間。整個「南湖紅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艙室4、壺2、杯皿2、書籍文件5、櫓、爐、小桌各1、鏈環1條、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還佩帶了眼鏡,均都一一俱足。
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 據了解,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區東海大橋橋堍、臨港新城主城區。
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舟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後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作品。
蘇州核雕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一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桂蘭。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桂蘭的核雕還被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小志》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賞」。上世紀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涌現了開創蘇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蘇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今天,不由不使業內人士常常懷念他將技藝傳承於後世的業績。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對工藝雕刻倍感興趣,在蘇州深厚歷史文化的浸潤和豐富而精湛的眾多傳統手藝的熏陶下,曾先學竹雕、牙雕,雖默默無聞,但也能聊以維持生計。1930年前後,他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永興齋」,專門出售竹雕、牙雕工藝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手中獲得橄欖核,此橄欖核產自廣東一帶的「烏杭」品種,其顆粒大,質地硬而細膩,便於執刀雕鑿,經其精心琢磨後,隨形設計雕成羅漢頭像,稍經撫摸,便滋潤光滑。而後他將雕成的羅漢頭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內銷售,普受民眾歡迎。為塑造好羅漢形象,他多次到東山紫金庵羅漢堂內臨摹觀察,並反復揣摩,融匯於心。此後,他刻制的羅漢頭像越發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表情自然,雙目傳神,且形象生動、神采各異,使求購者絡繹不絕。自此,他專事核雕羅漢頭像,並形成殷派獨特技藝。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培養了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和徒弟須吟笙等多名藝徒,並在舟山村組織生產,一時全村年耗橄欖核10擔左右。
殷派一脈的核雕技藝由殷榮生、殷雪芸、須吟笙、鍾年福等繼承下來,並逐漸發展壯大。1970年,他們幾個召集村上核雕藝人創辦雕刻組,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1973年,又帶領20餘人參與創辦吳縣東山雕刻廠;而後於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廠。而殷雪芸則在1972年被邀至蘇州工藝美術廠、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核雕技藝,先後培養了董蘭生等多名藝徒。
一段時期,蘇州橄欖核雕處於低潮時期,人員散失,技藝荒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喜愛核雕的民眾與日俱增,由此核雕生產又峰迴路轉,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場活躍起來。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鍾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沓來。由於市場前景看好,附近從事木雕的藝人紛紛轉入核雕,從業人員不斷擴大,也涌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民間藝人,如陳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蘭生、須培金、殷毅軍等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核雕高手。同時,通過薪火相傳,使年輕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隨之大量涌現,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當今的核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聚會等;二是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也可掛在衣服、摺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人物有仕女、觀音等,還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三是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玩賞,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奪天工而名震四方。從題材內容分,主要有四個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系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
『肆』 橄欖核浮雕和深雕哪種好 還有其他的雕工都結束下
橄欖核浮雕好看,浮雕法按照雕刻深度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三種。
橄欖核雕技術一直被大家稱為鬼斧神工之技。在一個個小小的核雕上面雕刻出各種人物形態、花鳥魚蟲。其技法神乎其技,雕刻難度令人咋舌。高浮雕和淺浮雕,是橄欖核雕雕刻中的基本技法,是常見的表現形式。
初學者應首先熟練掌握這兩種技法,以便向更高難的圓雕過渡。如果沒有從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難掌握所雕刻景物的比例關系和准確布局,也不可能很好體會雕刻各種景物的感覺。所以一個初學者,應從基本技巧開始學習,注意觀察各種花卉、草蟲、動物,尤其要注意觀察好的雕刻成品,先行臨摹,再自己加以變化。觀察動物要注意神態,因為雕刻動物時傳神是最重要的,身體的其它部分都可能也可以做變形處理,只要表示出它們的精神氣質。高浮雕:又稱三面看。選用異型橄欖或者桃核這種雕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明快反差,也是最常採用的一種設計方式。高浮雕的各種景物的雕刻應盡可能地採用圓雕的技法,使雕刻的物體比例合適、構圖豐滿,側面和正面的比例合理。初學者往往只注意正面的構圖雕刻,忽視側面的圖景比例,這是應予注意避免的。浮雕的製作多見花卉、人物、動物。
『伍』 把玩10年以上的橄欖核是啥樣子的
說實話。。。本人沒見過目前真正用手盤玩過10年的。。。。。原因是,有哪一個人會對1串橄欖核雕天天盤玩?有哪一個人不是盤盤,放放?橄欖核文化是很久遠,但真正流行起來也不過是這幾年間的事。。。。話說版主放的圖片。。。通體發亮。。。。這完全是戴出來的效果。。。。因為朋友也有1顆單籽兒,雕完後未曾上過手,就是戴在脖子上,目前也是通體透亮,朋友的是戴了5年有餘。。。。。。。我淘寶里有一串是干手盤玩3年的,放置2年的效果。。。那2年間基本都是放著戴著。。。。總結一下:個人認為,出現通體透亮的橄欖核目前只能戴出來,就是長時間和身體接觸,溫度,濕度等等的因素導致核出現質的變化。。。。另外本人也未曾有幸見過傳說中的夏白眼的核舟記,也不知百年的橄欖是什麼樣,但個人認為應該呈現黑色,因為,沒有人去接觸它,完全靠著空氣。。。所以,真心希望能看到真真正正有人手,把玩10年的橄欖核雕。。。。。說錯勿怪。。。。謝謝。。。。。handshake:handshake
『陸』 如何分辨橄欖核是幾花核
橄欖核雕作品形容詞里經常出現的三花核,四花核是什麼意思呢,如何分辨呢?
「花」指的是橄欖核原料表面的生長孔,看起來像花瓣一樣的形狀。生長孔對應橄欖核內部的空腔。比如三花核,有三個生長孔對應內部也有三個空腔。
如果把它按筋的部位分開又正好是三瓣。一個生長孔對應兩條筋,所以有「三花六筋"的說法。
把一顆三花核原料切兩半,可以看到裡面有三個空腔,對應橄欖核表面就是有三個生長孔。同理,二花核通常有兩個空腔,兩個生長孔,四條筋。四花核就是四個空腔,四個生長孔,八條筋。
生長孔指的是橄欖核頭部的小點。橄欖核原料頂部打磨後會出現幾個小點。是幾花核就有幾個點。原料底部沒有生長孔,只有一個原生孔,俗稱為「老眼」。
嚴格的來講這屬於天然植物果實的生長變異,如果三花核是正常的果實,那麼其他核就是一種果核異變的成果。這涉及植物學的知識,就不涉及了,我們只講講核表面上如何區分。
一花核
只有一個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非常稀少,雕刻成品也很少見。
二花核
表面有兩個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二花核一般核形偏扁,俗稱「扁二花」。用做浮雕作品比較多,如浮雕八寶彌勒,浮雕八卦圖案等。飽滿的二花核比較少,能磨正圓珠子的二花核就更是稀少了。
三花核
表面有三個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三花核是橄欖核原料里最常見的一種,占很大的一個比例。基本所有題材都可以雕刻,核形也比較多樣。
四花核
表面有四個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四花核大多核形偏扁,但是沒有二花那麼扁,飽滿的四花核也常見,多用來雕刻浮雕作品,浮雕十八羅漢,觀音等。飽滿圓潤的四花正圓珠子也是非常少的,同尺寸價格高於三花核。
五花核
表面有五個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五花核不多見。
六花核
表面有六個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少見,屬於多花怪核的范圍。
多花怪核
表面有數不清的生長孔的橄欖核原料,都是長相奇特,核雕師傅喜歡用它天然的紋理形狀來雕刻一些創意作品。
開花核
屬於多花怪核的范圍,天然核生長時就有自然的開口。很適合用來雕刻佛手類題材。
圖片作品均有【微信公眾平台-----橄欖核舟山】友情提供!也可在下方留言,小編看到都會一一回復的。
『柒』 核雕派別怎麼區分各有什麼特點代表作呢
核雕北工與南工的劃分,並不僅僅是由於地域分布的差異,更重要的原因是二者核雕作品在構成及意蘊的差異。北工與南工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1、作品風格的差異。
傳統意義上,北工核雕作品布局簡練,朴實大方,形成了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往往是敢於突破桃核固有形態的空間局限,在小物件上構造出大場景,且精於作品氣勢的構造,這種粗獷並非是粗劣,而是高度概括下的精煉。
2、發展軌跡的差異。
無論是北工還是南工,其最初的形態都只是謀生的手段。隨著被社會認可和自身的發展,他們的各自發展軌跡出現了差異。濰坊核雕大約始於清末,並在二十世紀初期達到了發展的高峰,其代表作品《馬拉車》也在這一時期獲得了巴拿馬博覽會金獎,自此濰坊核雕名噪一時。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濰坊核雕在全國范圍內依然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微小的桃核雕作品也被我國政府曾被作為禮品饋贈外國使節。此後,濰坊核雕出現衰敗。
3、材料不同
北工以核桃核心為材料,著名的濰坊核雕代表作品《馬拉車》為例,該作品以駿馬和馬車為主景,著重刻畫駿馬的脖頸向前掙伸和馬車行進中的傾斜表現,似乎是一匹健碩的駿馬拉著馬車飛馳進觀者的眼球,其動感、強勢一覽無余。
南工主要的橄欖核為主又以「蘇(蘇州)派」最為傑出,核雕市場上流通的蘇派作品佔了整個核雕市場90%以上。蘇州核雕布局緊湊,柔美精緻,具有細膩靈動的藝術風格。
(7)橄欖核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蘇州訣:十八羅漢園林》手串是蘇州核雕的代表作品之一,該作品以蘇州拙政園、獅子園、留園等十座最出名的園林為創作題材,主要採用了圓雕、鏤雕的雕刻技法,將園林中的假山、拱門、亭閣、樹木等等物象安排在小小的橄欖核上,雕琢物象雖多,但是並不錯落反而有致。
將蘇州園林的精緻完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體現出了蘇州核雕作品的精緻靈美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核雕
『捌』 養了串橄欖核手串 請懂行的大神給看看 雕工如何 值多少錢
橄欖核雕工分南工、北工、蘇工、從圖片上看你這串橄欖核手串雕工細膩人物如生應該是蘇工,能雕紫衣原核的基本上都是有些名氣的雕師。
『玖』 橄欖核天上人間都叫什麼
橄欖核天上人間都叫精品天上人間雕刻。
橄欖核雕精品雕刻有: 九子觀音、蟠桃盛會(王母娘娘、福祿壽,8個人物、鍾馗嫁妹(11個人物)、三英戰呂布。一顆核子表現了一個世界,每一個細節都讓你贊嘆雕刻者的極致追求。每一顆都是核雕界極品,每一顆市面上幾乎是尋覓不到的,每一顆核都雕刻了十幾位人物。
橄欖核,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核。其呈梭形,兩頭鈍尖,紅棕色;上有6條棱線,質堅硬,不易碎;剖開內有3室,其中各有種子1粒。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一條紅潤透亮的橄欖核手串。總是能引來不少羨慕的目光。
『拾』 橄欖核雕三花四花有什麼區別嗎
橄欖核一般來說仔細觀察,其表面是有三個橢圓形的瓣,加上頭尾跟三個梁組成的,這就是三花,以此類推由四個橢圓瓣的為四花,兩個瓣組成的兩花。這個圖片是三花橄欖核的剖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