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腳底的穴點陣圖和功能
2. 腳底有哪些血管
有 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 ( 足底外側又包括足底深弓 , 跖足底總動脈 , 趾足底固有動脈)
3. 腳掌的穴位分布情況
1、肺經:手太陰肺經取太淵,定位在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2、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取大陵,定位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心經:手少陰心經取神門,定位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4、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側端,尺側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取陽池,定位在腕骨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6、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取陽溪,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7、脾經:足太陰脾經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8、肝經:足厥陰肝經取太沖,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
9、腎經:足少陰腎經取太溪,定位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10、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11、膽經:足少陽膽經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12、胃經:足陽明胃經取沖陽,定位在足背高處,第二、三趾間的縫紋端上5寸(約合受檢測者 5 個大拇指寬度)。
13、督脈:定位在大椎,俯卧,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脈: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線,臍上4寸。
15、帶脈:定位在帶脈,側卧,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平臍外取穴。
16、寸: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
17、關: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
18、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後(腕端)為尺。
19、陰維:定位在築賓,內踝上高點5寸,腓骨肌內側肌腹下端取穴。
20、陽維:定位在陽交,外踝點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
21、陰蹺:定位在照海,內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沖脈:定位在公孫,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23、陽蹺:定位在申脈,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側: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腳:第一拇指中間
26、右腳:腳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腳背:第三、四趾中間上三寸。
28、足內側:內踝尖下兩寸(男左女右)。
4. 腳底穴位到底有多少
你好,人腳掌上穴位多我國古代醫學認為,人的雙腳上分布著六大經脈,連著肝、脾、胃、腎等內臟,足底有66個穴位,貫穿全身血脈和經脈,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
意見建議:建議適當刺激足部,可保持全身血液順暢,並能促進新陳代謝。泡腳是一個促進血液循環的最好的辦法。
5. 哪個知道腳底的穴位對應的器官
1)腳趾部分——鼻腔、眼睛和耳部
2)前腳掌靠近大拇指的部分——甲狀腺和心臟
3)前腳掌後方——肝臟、副腎和膽囊
4)腳掌凹位——腸
5)腳跟-——生殖器
6. 關於腳底的穴位
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於感覺不到。
由於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並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葯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界的重視。
■腳底按摩的功能
根據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腳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之順暢。
疏通人體能源循環管道之障礙。
促進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與各器官系統間的協調。
增進內分泌之平衡,緩和趨於緊張之系統。
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
加強新陳代謝功能,保持青春活力。
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
恢復退化的器官機能,預防生病。
免打針、免吃葯、療效神奇。 足底穴點陣圖 腳底穴點陣圖 足部穴點陣圖 下面這張雖然是黑白的,可更清楚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於感覺不到。
由於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並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葯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
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界的重視,腳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之順暢。疏通人體能源循環管道之障礙。促進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與各器官系統間的協調。增進內分泌之平衡,緩和趨於緊張之系統。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加強新陳代謝功能,保持青春活力。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恢復退化的器官機能,預防生病。免打針、免吃葯、療效神奇。
以下是個人的解釋:
如果力氣小,可以借用兩根筷子粗的圓柱性物體或者玻璃球等來幫助按摩,效果更明顯!每個地方按摩2分鍾-5分鍾不等!注意,按摩後,要喝適量的水!
1.如果想美容的話,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橫行結腸-下行結腸-S狀結腸,兩個部位各按摩5分鍾,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內關節出和心臟處,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經常性頭痛、風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內兩側,有加深腦部供氧的作用;
4. 如果頸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側一點開始到腳躬,,注意,不是腳背,也不是腳掌,是腳的內側部位!有通經絡的功效;
5.如果暈車,那就經常揉按無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厭食,成人食慾不振,那就揉按圖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強胃液分泌;
7.如果睡覺後,肩膀疼,那就按摩無名指指根出外側,可以適當擴大范圍揉按;
8.腎不好,就按腎,,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則傷內臟!
9.失眠。搓腳跟!
好啦,大家試試,,一定不能過於用力哦,,過於用力,適得其反!!不要相信外邊那些「越疼效果越好」的話!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7. 腳底穴位
腳底穴位包括隱白穴,大都穴,太白,公孫,然谷,照海,水泉,大鍾,太溪穴,商丘,中封穴,湧泉,足竅陰,至陰穴,俠溪穴,足通谷,束骨穴,京骨穴,金門穴,申脈穴,仆參穴,昆侖穴,解溪穴,丘墟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沖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太沖穴,行間穴,大敦穴,厲兌穴等。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有助於滋陰降火。
就中醫的經絡穴位來說,腳底有很多穴位,像湧泉,至陰,太白,大都,公孫,然股,京骨,金門等穴位。而就足底反射區來說,其反射區就更多,代表身體不同的部位和臟腑器官。兩者是不同的概念。腳底下主要是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
雙腳並攏一起,就像個從後上方向下看到的一個屈膝盤坐並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腳的拇趾,形似人的頭部;腳底的前半部,形似人的胸部(有 肺及心臟);腳底的外側,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腳底的中部,形似人的腹部,有胃、腸、胰、肝、膽(右側)、脾(左側)、腎等器官;腳跟部位,有生 殖器官(子宮、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及陰道、肛門等;腳的內側,構成足弓的一條線,形似人的脊椎(頸椎-胸椎-腰椎-骶椎)。
通過按摩推拿的手法可以達到舒筋活絡的功效,刺激足部的穴位,激發人體的經氣,從而達到調理身體,治療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足拇指下四指,腳心和靠足內側邊緣大約一寸是胃的反射區;腳心下緣到足根處是腸道的反射區;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間,呈帶狀名叫甲狀腺,經常按揉有治療失眠、情緒不安、肥胖的效果。
足底按摩帶來的好處:
磁療的好處:
磁場能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降低末梢神經的興奮性,促使致痛物質的分解和轉化,從而具有鎮痛作用;磁場可以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通透性,有利於炎症的消散和滲出物的吸收。同時,磁場還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似改變病人的全身狀態,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疾病的復發;磁場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腫作用。
熱水泡腳的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
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也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醫學典籍有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對於手腳冰涼的人,泡腳是一個促進血液循環的最好的辦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
按壓腳步還能反射出相對應的肝臟是否有問題,做足療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而按完之後,會感覺渾身輕松。腳底有6條主要的經絡,泡腳能刺激這六條經絡,有利於活血。
3、輔助治療疾病:
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並運用足部泡腳按摩(足療)來防病治病。民間有俗語稱「富人吃補葯,窮人泡泡腳」,由此可見泡腳的作用之大。現代人長期待在空調房內,並且喜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部分人會體內多寒濕,而通過泡腳能加速體內排寒。
4、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
堅持泡腳對改善睡眠也有不錯的作用。用43攝氏度的水浸泡雙足30分鍾,能使血液中的乳酸降低。而且,足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用熱水泡腳對神經和毛細血管有溫和良好的刺激作用。這種溫熱刺激反射到大腦皮層,對大腦皮層起到抑製作用,從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泡腳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從而改善心臟功能,降低心臟負荷,促進新陳代謝,還可調節經絡和氣血。
8. 足底湧泉穴的准確位置是哪這個穴位該怎樣刺激呢
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腳根為四根之本。湧泉穴為起始於足底的腎經第一穴。湧泉,位於足心中央,當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據報道,針刺、按摩、理療、中葯熱敷或熏洗此穴,均有益精補腎的作用,對頭痛、頭昏、失眠、失音、便秘、小便不利等效果較好。
9. 腳掌圖片各部位名稱
腳掌的各部位名稱如本圖所示。腳與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是由皮膚、韌帶、汗腺、血管、神經、肌肉和骨骼等構成。
腳骨骼的結構負擔腳更強壯與支撐身體重量,腳共有26塊骨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分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
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9)腳掌血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腳部作為人的第二心臟,而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動的重要關口。人體下半身血液循環的暢通與否,對全身的氣血流通影響很大。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經的重要部位,如果腳踝柔軟有彈性,則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僵硬、老化,則回心血液就會淤滯在腳踝附近,使正常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
因此,通過體操或按摩,使腳踝保持柔軟靈活的狀態,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腳踝柔軟有彈性,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老化僵硬,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長期下去就可增加患高血壓的危險。
通過做體操或按摩,使腳踝由僵硬轉化為柔軟靈活狀態,尤其對於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順暢地通過腳踝,還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