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這個東西還是一分錢一分貨。加德滿都泰米爾滿街都有得賣,你如果要找便宜的可以去「阿森」附近看看,位置就在泰米爾到杜巴廣場之間,走路10分鍾的樣子。泰米爾的要貴一些,不過慢慢淘能淘到做工更出色的
❷ 問這個圖片上的佛是什麼佛,佛底字是什麼意思
底款是「足金」,造型是彌勒佛像,兩耳垂肩,額際寬闊,面相方圓。寬肩胸厚,軀體健碩,體態勻稱。此造像承襲了尼泊爾風格和線條優美的比例關系。 其風格是以進貢在故宮的尼泊爾佛像為依據,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懷慈悲之心。
❸ 尼泊爾三隻眼是什麼佛
這個有很多種可能性。因為不少佛像都有三隻眼的雕塑造型。
比如濕婆,濕婆為印度教毀滅之神,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載有他的神話。
據說他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出毀滅一切的神火,曾燒毀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誘他的愛神,得三魔城毀滅者之稱。諸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他吞下能毀滅世界的毒葯,頸部被燒成青黑色,得青頸之稱。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
再比如尼泊爾Swayambhunath佛塔上的佛眼
眉心的第三隻眼,則代表佛祖的無上智慧,鼻子位置的「問號」則是尼泊爾數字「一」,代表著和諧統一。
❹ 怎麼判斷尼泊爾銅佛像的真假啊
問題過於籠統,目前,尼泊爾銅佛像分為國內制和尼泊爾制,如果是外行的話,教你個簡單方法,國內制的佛像表面較為粗糙,尼進口的較為細膩,還有進口單據!
❺ 有人送尼泊爾的五面佛好不好
摘要 尼泊爾佛像,顧名思義,誕生於尼泊爾地區。追溯其歷史根源,可發現,自公元1世紀初有佛像開始,便可見尼泊爾佛像的足跡。經過近兩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尼泊爾佛像的製作工藝已非常成熟完美,一度被稱贊為世界上做佛像最好的地區。
❻ 有尼泊爾銅佛像這種東西嗎給我解釋一下謝謝。
尼泊爾造像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藝術風格和手法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本民族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和雕刻技藝,從而形成一種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藝術形式,公元10——12世紀期間是其藝術發展鼎盛和藝術風格成熟的重要時期。
尼泊爾造像藝術從公元7世紀開始影響我國西藏,公元12世紀後隨著東印度王朝及其佛教和佛教藝術的終結,更成為影響我國西藏造像藝術的主流。歷史上尼泊爾造像不斷大量地傳人西藏,同時又有不少尼泊爾藝術大師翻山越嶺入藏幫助造像,元朝時入仕我國的尼泊爾藝術大師阿尼哥便是其中傑出的一位。尼泊爾造像藝術對我國西藏佛教藝術影響的時間之長、程度之深、地域之廣,是印巴次大陸其他藝術流派無法相比的。所以可以這樣斷言:不研究尼泊爾造像藝術,就根本無法搞清楚西藏造像藝術的來龍去脈。總之,研究尼泊爾造像藝術對於我們了解古代印度造像藝術,探明西藏造像藝術的源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❼ 為什麼尼泊爾佛像和中國的佛教樣子差距很大
我國漢地是大乘佛教為主,尼泊爾是藏傳佛教(密宗)為主、南傳佛教也頗流行,因此,佛像也不相同。事實上,在我國,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像也不相同的。
❽ 11頭八手佛像
十一面觀音之探究
法田法師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佛教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大家對觀世音菩薩都不會感覺到陌生。觀世音菩薩應化無方,因此,其化相之示現亦甚多,例如: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輪觀音......等。而今日筆者要探討的是化相中的十一面觀音。
為什麼要探討這個題目呢?如前所述觀音之信仰非常普及,而且依其修持而得來的感應事跡也層出不窮。根據崔致遠著《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1文中提及:唐朝則天武後之時,契丹來犯中國,當戰事即將失利的時候,華嚴三祖法藏大師(643-712),奉武後之命設立壇場,師將華嚴的觀法和密教的儀軌相互地結合來運用,並成功地擊退了敵軍。此壇場中之主尊即為十一面觀音,十一面觀音到底有什麼樣的特殊之處呢?這是引發筆者探討此篇文章的主要動機。
有關十一面觀音之漢譯經典有四部,此篇文章以譯出年代最早的北周耶舍崛多譯的《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為主,首先要敘述的是有關《十一面觀音經》的傳譯,接著是經文的組織架構與特色。有了經典之後,如果想要實際的照經文來修行,造像是不能缺乏的,憑空想像觀法不易成就,因為造像是行者之助緣,借著造像的所緣境,易使觀法成就,因此成立了本文第四節.造像篇。關於十一面觀音的造像實為眾多,本文僅鎖定在唐代造像部份做分析與比較,以上這些都是本篇文章所要加以探討的。
二、有關《十一面觀音經》之傳譯
十一面觀音(梵名Ekadawa-mukha,藏名Bcugcig-shal),eka是一,dawa是十,mukha是面(顏)之義。在印度婆羅門教有所謂的十一荒神(梵名Ekadawa-rudra),此神不僅有十一面,而且有二臂、四臂、八臂等形象,該神在古代印度吠陀時代稱作薩拏羅(Rudra),到後來印度教時成為最高神之一→濕婆神。根據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所著的「梨俱吠陀哲學」一書中所說,此十一荒神身褐色,著金色裝飾,披弁發,手持弓矢,而有千眼,其腹黑,背赤,青頸常住山上。它的作用特質為一旦發怒時,以其武器霹靂矢,遍殺人畜,損傷草木,因此為一般人所懼,稱為荒神2。但此神並非完全惡神,他也有恩惠的一面,他會治療人畜之病,因其荒神有十一面,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十一面觀音發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3。但他們二者之間在何因緣之下轉變,為何原因而使十一荒神轉化而成十一面觀音,這可能牽涉當時印度及中國之時代背景和種種風俗文化,這一部份留待筆者以後有因緣再深入探討。
十一面觀音全稱十一面觀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梵名音譯為「曀迦娜舍目佉」,意譯為十一最勝,有時又稱為大光普照觀音,由於形像具有十一頭面,所以通稱為十一面觀音。
【一】漢傳四譯:
在中國有關十一面觀音的經典有四譯,分別是:
1《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北周耶舍崛多與闍那崛多共譯。4
2《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唐阿地瞿多譯。5
3《十一面神咒心經》,唐玄奘譯。6
4《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唐不空譯。7
【二】註疏本略述
十一面觀音的經典部份,除了以上的漢譯四部以外,另外尚有註疏,至於註疏方面,有唐慧沼的《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8,這是玄奘譯《神咒心經》之批註本。此外,《神咒心經》的註疏,還有二部,一是靖邁的《十一面經疏》一卷,二是遁倫的《十一面經疏》一卷。關於靖邁和遁倫的這二部註疏,在《注進法相宗章疏》及《東域傳燈錄》中9,只有名稱而沒有其內容,而且各種藏經中皆找尋不到這二本,日本小野玄妙編的《佛書解說大辭典》中,有關各種經典的現今狀況,是現存或闕本他都有很明確的表示,但是這二本他沒有明確的說明存或闕,表示作者不很清楚這也不敢斷言此二部註疏的下落到底如何10。此外《中華佛教網路全書》中,說明了這二部已經失佚了11,到底這二部下落如何,筆者找了很多數據,但沒有下落,所以也不敢斷定是存或闕。另外尚有日本人亮汰注的《十一面觀音陀羅尼經鈔》12。藏文也有二種譯本,分別為《聖觀自在十一面陀羅尼》及《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13
【三】四部譯本之比對
漢傳四部譯本中,雖然耶舍、瞿多和玄奘所譯的是三部是同本異譯,但由於翻譯時間有早有晚,所以內容有詳有略。例如:耶舍和玄奘譯的二種譯本大致一樣,然而阿地瞿多譯的譯本卻多出了許多「密咒」和「法印」,然而,這些「密咒」和「法印」是耶舍和玄奘的譯本所沒有出現的。
因為北周耶舍《神咒經》於四譯本中譯出年代最早,所以此篇文章以《神咒經》為主,而以其它三部譯本為輔。以下就四部譯本之同異做一比較:
以上四部譯本比對中,其:觀音說十一面心咒之原因、持此咒得十種功德和四種果報、第八咒之功效、供養念誦法及觀音入道場的內容部份,是四部譯本敘述相同之處。不同之處為:地點與人數及在誦咒前之禮敬三寶,禮敬三寶在阿地瞿多與不空的譯本當中所沒有提到的內容。尚有特別差異之處:例如在阿地瞿多的譯本里,則多出了其餘三部所沒有的「印陀羅尼及壇功能法式」,這是阿闍梨帶領弟子懺悔的儀式,如上表格所示。另外咒語的部份:阿地瞿多的譯本有五十二個咒語,其中二十五個只有印法而沒有咒語,其餘二十七個咒則皆有印法及咒語,其它的三部譯本只有出現八個咒語。最後,在造像方面,前三個譯本是十一面二臂,而不空的譯本卻為十一面四臂的形態。
三、經文的內容與特色
1道場之建立
《神咒經》對建立道場有詳細的說明:
安道場之處必須凈室,泥拭鮮潔,香泥塗地15,復以香水灑地,在其室中量七肘地,縱廣正等。四角豎柱,周匝懸幡。處中施一高座置觀世音像,像面向西。16
此張圖是龍門石窟擂鼓台中洞東壁,道場呈ㄇ字形,道場之上設有一壇場。
《神咒經》中所謂「在其室中量七肘地,縱廣正等」即是立「壇」,為長寬相等之正方形,邊為七肘長。一肘以0.33公尺計,則七肘為2.3公尺。
此圖是取自龍門石窟擂鼓台南洞所立之
壇場,壇場之上可放主尊。
2造像的形態
《神咒經》雲:
用白旃檀作觀世音像,其木要須精實,不得枯篋。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頭。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瞋面,右廂三面似菩薩而狗牙上出,後有一面作大笑面,頂上一面作佛面,面須向前後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花。展其右手以串瓔珞,施無畏手。其身須刻出瓔珞庄嚴。17
關於十一面觀音造像內容,於唐慧沼的《心經義疏》中提出諸多見解,以下列舉三個問答來加以說明。18
一、問:為何稱為十一面?
答:1、十一面者,實是十二面,上佛面是果,下菩薩面是因,因果一雙。
2、上十一面是方便麵,下一面是真實面,真實方便是一雙。
3、十一面中前三面慈相,左三面瞋相,慈是文,瞋是武,謂文武一雙也。雖現十一本體不二,
舉變現面,而曰十一面。
二、問:十一面中,菩薩有慈面不可怖,為何會有瞋面、牙出笑面?
答:菩薩是隨順世間,依違境而發瞋,依順心而發笑,現牙出相而贊凈業。白牙上出相者,方廣經曰:
身口意凈故二牙白相,故知贊凈三業有情,故有白牙上出相面。
三、問:何故佛面是一,慈面、瞋面、牙出面各有三,而笑面是一?
答:果道無二,故佛面無二。慈面三者,慈不出三,故三面。
一、慈有苦無樂有情而令離苦得樂。二、慈有福無慧有情而令具慧。三,慈有慧無通有情而令備通
智慧,故慈有三面。瞋怒面三者:一、怒欲離苦報重迷苦業。二、怒欲求樂果不知樂因。三、怒
欣寂靜理還著散亂,故瞋面三也。白牙上出面三者,為贊三業凈故有三面。為化三有故有三面。
暴大笑一面,笑善惡雜穢有情,故有一面。
那麼十一面有何不同的功能?此一觀音的形像特殊,十一面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前三面為慈相,是菩薩見到行善眾生時生出慈心的大慈與樂相。左三面為瞋相,是見到行惡眾生時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見到凈業眾生時所發出的贊嘆、勸進相。最後一面,為暴笑面,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時,為使其改惡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頂上的佛面,是為修習大乘的眾生所作的說法相。以所化十一面為名,故曰十一面觀音。19
1、崔致遠著《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T.50/2054,P280a,大藏經第五十冊280頁
上欄之省略,以不例同。於本文中簡稱崔《傳》,以下例同。
2、印度哲學宗教史P.106。
3、參閱後藤大用著《觀世音菩薩本事》P.123,天華出版社出版,七十八年九月三版。
《佛光大辭典》中也說十一面觀音源於十一荒神,但在《觀世音菩薩本事》與《佛光大辭典》中皆沒有寫明出處,筆者曾找過梵文詞典的十一荒神,在詞典中卻實有十一荒神,但沒提及十一面觀音之事。另外十一這數字之由來:古印度吠陀時代天、空、地三界有三十三神,天界為光明世界,一般人相信這一部份是以肉眼不能看到的;而吾人眼界所能及的空氣界為空界;地界為現世這一片大地,三界各配置有十一神。所以十一這數字是從印度本來宗教—「吠陀神格」中攝取出來的。
4、T.20/1070,PP.149a-152a。以下簡稱《神咒經》。
5、T.18/901,PP.812b-825c。以下簡稱《觀音經》。
6、T.20.1071,PP.152a-154c。以下簡稱《神咒心經》。
7、T.20/1069,PP.139c-149a。以下簡稱《儀軌經》。
8、《法相宗章疏》,T.55/2180,P.138c。《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T.39/1802,P.1004
及卍續藏37,P.346。以下簡稱《心經義疏》。
9、《注進法相宗章疏》,T.55/2181,P.141b。《東域傳燈目錄》,T.55/2183,P.1152c。
10、《佛書解說大辭典》第五卷,151a。
11、《中華佛教網路全書》,P.361。
12、參《昭和法寶總目錄》卷一,P.342c。同上注,P.151b、153b。
13、《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頁151,藍吉富主編,華宇出版社出版。74年六月初版。
14、五寶者:一金、二銀、三真珠、四珊瑚、五琥珀。五榖者:一大麥、二小麥、三稻榖、
四小豆、五胡麻。參《陀羅尼經》卷四,T.18/901,P.814a。
15、「香泥塗地」。采晝庄嚴,地表法性,香表福德,晝表智慧,指福慧二種庄嚴法身。
請參閱《國清百錄》,T.46/1934,P.795b。
16、《神咒經》,T.20/1071,P.151a。面向西有二說:一有五種原因:(一)依五行,
(二)依五時,(三)依五色,(四)依五常,(五)依五戒。第二個說法:西方是菩薩
所住之處,亦是觀音之師阿彌陀所住之處,故向西方。請參閱《神咒心經義疏》,
卍續藏37,PP.356c、357a。
17、《神咒經》,T.20/1071,PP.150c、151a。
18、《心經義疏》,T.37/1802,P.349c。
19、請參閱《儀軌經》,T120/1069,P.149。
施主!L1的是手版神像,而我這張是在尼泊爾寺內攝的,當曰寺內大師說是十一面觀音神像,莫非樓主你確定此神像是造假的???不是十一面觀音神像??
❾ 18羅漢佛像圖片及名稱是什麼
18羅漢佛像圖片及名稱如圖: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18羅漢佛像簡介
1、伏虎羅漢
伏虎羅漢一說是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彌勒尊者。另一說法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其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虎,時間一長,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2、降龍羅漢
降龍羅漢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無邊,助佛祖降龍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龍修煉1420年卻始終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觀音,得知七世塵緣未了,便下凡普渡眾生,了結未了塵緣。
3、看門羅漢
看門羅漢又稱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親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爛,結果要道歉認錯。
4、長眉羅漢
長眉羅漢又稱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巴林石雕長眉羅漢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領神會。
據傳長眉羅漢前世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轉世為人。
5、芭蕉羅漢
芭蕉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沉靜有禮,謙虛好學,靜心聽講,閉目深思。與自眷屬千四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受佛敕,不入涅盤,常住世間,以濟度眾生。藏傳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三位。
6、布袋羅漢
布袋羅漢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後拔去其毒牙而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
7、挖耳羅漢
挖耳羅漢在那迦譯作中文名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的意思,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8、沉思羅漢
沉思羅漢,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幼年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初的沙彌,修忍辱行,有「密行第一」之稱。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住在畢利颺瞿洲。受佛敕,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藏傳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十位。
9、探手羅漢
探手羅漢是十八羅漢第十尊,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打坐時常用半跏坐法。受佛敕,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
10、開心羅漢
開心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和探手羅漢一樣受佛敕,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
11、笑獅羅漢
笑獅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剌拿洲。身體魁梧健壯,儀容庄嚴凜然,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受佛敕,不入涅盤,永住此世,以濟度眾生。為藏傳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五位。
12、騎象羅漢
騎象羅漢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分住在僧迦茶洲。受佛敕,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
13、過江羅漢
過江羅漢是十六羅漢之第六尊,因出生於跋陀羅樹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島傳播佛教,因此又被稱為「過江羅漢」,住耽沒羅洲。佛陀涅槃前,曾令尊者永住世間,濟度眾生,他為救助眾生,常到眾生中間活動。
14、靜坐羅漢
靜坐羅漢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戰士,力大無比,後來出家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師父教他靜坐修行,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打打殺殺的觀念,故他在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
15、托塔羅漢
據傳托塔羅漢即蘇頻陀尊者,這羅漢名蘇頻陀,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後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蘇頻陀是佛祖最後一名弟子,他為了紀念師傅,特地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
16、舉缽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17、歡喜羅漢
歡喜羅漢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於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麼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
18、坐鹿羅漢
坐鹿羅漢,其名譯為不動利根,如如不動,利根堅固。現童顏白發長眉笑面之相。尊者曾為優婆填王之大臣,機緣成熟,看破放下,出家修道,證六神通。
❿ 這個佛像是什麼佛呀
這是藏密的金剛薩埵屬菩薩類,不能稱為佛,嚴格的來說叫佛教造像而不能稱為佛像,這種工藝被稱為尼泊爾鑲嵌綠松石銅造像,新工,也就大幾千塊,要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