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圖片大全 > 最帥長矛圖片大全

最帥長矛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11-14 08:39:22

㈠ 長矛的具體知識

矛和槍的區別不是有沒紅櫻的問題,是在於軟硬,矛硬,槍軟些,更靈活
兵器名。長柄,有刃,用以刺敵。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攻國之人眾,行地遠,食飲飢,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國之人寡,食飲飽,行地不遠,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長。」

《周禮·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鄭玄註:「八尺曰尋,倍尋曰常。酋、夷,長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長矣。」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酋矛,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後,而圍之;五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參分其晉圍,去一以為刺圍。」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代,矛的形制甚多,漢劉熙《釋名·釋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入地也,松櫝長三尺,其矜宜輕,以松作之也。櫝,速櫝也,前刺之言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仇矛,頭有三叉,言可以討仇敵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長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滅敵,亦車上所持也;矛,長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 於車上,使殊離也。」俏 犬+肖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仇矛,仇,讎也,所伐則平,如討仇讎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 (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典略》:「周有屈盧之矛。」)

是一種直而尖形的刺兵,主要功能是刺擊,由矛頭,柄和柄末端的激組成,它與戈、戟、殳 弓矢並列為「五兵」。春秋時期的矛,按其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據《考工記》上說, 酋矛柄長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長二丈四尺(均周尺),是戰車上使用的武器。當時的矛頭多為青銅質,但形制開始從凸脊扁體雙葉形趨向三葉窄長棱錐形,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銎部有穿孔,使矛頭能更牢固地安裝在柄端。矛桿長度一般為270-290厘米.l971年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兩支帶柄之矛,一支柄長297厘米,木質;另一支柄長280厘米,「積竹」柄。春秋後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齊軍侵魯,魯季孫氏家臣冉求帥三百徒卒參加戰斗,「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可見矛已是步兵同車兵戰斗的有效兵器。

蛇 矛 通體鐵制,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矛頭長二尺余,扁平,彎曲如蛇形,兩面有刃,故稱蛇矛。

長 矛 矛頭長七八寸,形如槍頭,呈棱形。其下與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製,粗如盈把,長一丈六餘有餘。矛鐏是柄的飾物,也有銅制者,呈錐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丈八蛇矛 矛曲如蛇,長一丈八尺,傳為三國時期著名武將張飛所使用的兵器。

西方世界的矛(pike)

直至17世紀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戰斗中發揮極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隊對付騎兵部隊最主要的手段。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長度通常為10~14英尺(約3~4米),最長的矛超過22英尺(約6米)。

長矛的運用

古代長矛戰術中最出名的當數由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改良的「馬其頓方陣」。這個幾近堅不可摧的方陣使亞歷山大指揮下的軍隊所向披靡,使其從歐洲出發征服了波斯、中亞和印度的部分地區;直到被羅馬帝國軍隊挫敗前該戰術一直是古代希臘軍隊用以對付敵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傳中世紀時期第一個將長矛運用到戰斗中的是比利時佛拉芒民兵部隊或居住在低地地區的蘇格蘭人。13世紀末期至14世紀初,面對英法同盟軍的侵略,由蘇格蘭軍隊創建的「schiltron 」方陣在僅有少量騎兵和弓箭手的蘇格蘭部隊中發揮重大作用。憑借這種戰術,,蘇格蘭人在1302年「Courtrai戰役」及1314年「班諾克本戰役」這2場戰斗中取得巨大勝利。

後來由於火槍的發明及裝備刺刀的步槍在西方軍隊中的普及,17世紀中期長矛在新生武器的影響下正式退出軍事舞台。
矛在我國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經歷了漫長的戰爭風雨,可謂功勛卓著,歷久不衰。矛是一種直刺、扎挑的長柄武器。由於矛頭鋒利,刺殺效果優於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是一種純粹的刺殺兵器。其構造簡單,只有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分為「身」和「骱(jiè)」兩部分。矛身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成帶刃的矛葉,並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鋒。有的脊兩側帶凹槽,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骸」是用來連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細便於裝柄。為防止拔矛時矛頭脫落,有的矛矟兩邊鑄有環狀鈕,可用繩穿過把矛頭牢牢綁縛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兩種。「積竹柄」是用細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內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紮起來塗上漆。積竹柄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於木柄。

在原始社會,人們把長木棒的尖端削磨成尖銳的「鋒」,用來扎刺魚、獸,這大概就是矛的前身。後來,人們開始用石頭打製成石矛頭,用獸骨磨製成骨矛頭,綁縛在長木柄上,這就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殺效果。早在商代已出現了青銅矛頭,並且大量地用於戰爭。曾在殷墟侯家莊出土了一層成捆的青銅矛,每捆10支,共700餘支,可見那時青銅矛的製造量已經很大了。殷王的禁衛兵多裝備這種銅矛。商代的青銅矛不僅量多而且製作工藝已有相當水平,形體寬大,雙面有刃,且雕鏤精緻,式樣美觀,不僅是實戰的兵器,也堪稱藝術珍品。周代的矛,刃部加長,鋒部更為厚實,銎部減短,兩側的環取消,形式更加簡化,實戰性增強。那時兵車上使用的兵器最長的便是長矛,足有兩丈四尺 (周尺),稱為夷矛。步兵使用的矛長兩丈,叫尊矛。若論長度,矛可列「五兵」(古代「五兵」泛指五種兵器,步卒「五兵」有:戈、殳、戟、酋矛、弓矢)之首。

戰國時期出現了鐵矛。鐵矛頭比銅矛頭體長,而且十分鋒利。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那時南陽一帶出產的鐵矛,質地優良,刺在人身上,就像黃蜂一樣凶,蠍子一般狠。此後鐵矛頭竟長達84厘米。西漢時騎兵是軍隊的主要兵種之一,專供騎兵使用的長矛,全長一丈八尺,稱為「矟(Shuò音碩)」。這種長矛矟一直到唐代仍被看作重要兵器,不許民間持有。

長矛是人們所熟悉的一種古代冷兵器。隨著古代戰爭方式由車戰到騎戰再到步戰的演變推進,矛可說是三代元老。前漢時,秦國大將章邯挺刀攔截楚軍,迎面碰上楚將項羽,那項羽威風凜凜,橫槊 (同「矟」)躍馬應戰。霎時間,刀槊相交,寒光凜凜,不到數合,殺得章邯渾身是汗,只得拋刀敗走。項羽所持的矟就是一種長矛。三國時張飛用的「丈八蛇矛」,孫權部將程普持的「鐵脊蛇矛」正說明在冷兵器時代,矛堪稱為武將們得心應手的一種利兵器,自然也是軍隊長期裝備的主要兵器。但是長矛也有短處,它的刃部較長,刺殺不夠靈便,所以唐代以後逐漸被槍所取代。此後,矛雖然不再是軍隊的常規兵器,但仍用於作戰,後來的歷次農民暴動,及大革命時期的工農武裝,仍主要以大刀長矛為武器。

㈡ 中世紀歐洲騎士使用的大型長矛

騎槍(冷兵器)

騎士的騎槍

騎槍的規格是確定的。在兩米左右的長桿頭上安裝尖銳的金屬錐體,硬木製的槍身在手的位置有護手,後部有配重的木錐,同時,在馬鞍上制出「槍托孔」以在沖鋒時吸收刺殺的沖擊力。騎槍基本上是作為一次性的武器使用。因為很少能有在一次沖擊下保持完整的騎槍,那樣的只會對騎士的手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㈢ 戰鬥法師的騎士長矛、俗稱紅櫻槍,簡直是所有戰法的夢想,拿著站街的樣子比蟲矛還要帥。。。

騎士矛和骨矛一樣長。本人看見過的。而且骨矛的屬性絕對比騎士矛好。

㈣ 古代近戰用什麼冷兵器厲害

中國古代冷兵器排行榜:最厲害的不是刀劍,而是它,不服來辯!
中國自古就有十八般兵器,到了近代,人們把這十八般武器統指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撾、鎲、棍、槊、棒、拐、流星錘,但是在中國古代冷兵器並不僅僅這十八樣,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下古代五大最厲害的兵器。

一、弓弩
秦朝就是弓的天下。兵未動,弓就先發,越多越好,看電影里,那密密麻麻的和漫天飛舞的象蝗蟲一樣,遮天蔽日,天都要黑下來,好恐怖呀,連民房都承受不了箭的重量塌了,一屍體上就布滿了幾十箭,誰承受得了啊,步兵上去基本就是去收屍,沒用什麼打鬥!所以排第一毫無爭議。

二、唐刀
唐刀起源於軍陣,對於唐刀大家可能有一點誤解,唐刀是四種軍刀制式的統稱,並不是單單的僅指一把刀,唐刀分為四種,一儀二障三橫四陌,主要被古代禁衛軍、羽林衛所用,想想當年大唐陌刀手結成方陣,如牆推進,敵軍人馬皆碎的情景,不禁讓人熱血沸騰。後來陌刀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武士刀等兵器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劍
劍在小說當中有兵器之首的說法,它可刺可砍使用軌跡多變靈活,在古代,既受驍勇將士的熱愛,也受文人墨客的追捧。一把寶劍的出世,往往傾注了鑄劍師畢生的智慧與技藝。但是在古代,由於冶金技術十分落後,鑄造一柄格鬥用劍,比戈矛可能要用更多的原材料和復雜的工藝。所以劍在中國漢朝逐漸退出戰場,逐漸成為了權力或者身份的象徵物的佩劍。

四、槍
在古時候也有「槍乃百兵之王!,劍為百兵之君,棍為百兵之首,刀為百兵之帥」的說法,槍是由矛演變而來的,在古代,很多武將都喜歡用槍,他們大多騎戰馬,而古代也有槍騎兵這一說法,由於機動性強,對於步兵的殺傷力極大,而槍在近戰的時候,由於槍的長度以及輕盈度也能比別的兵器佔一些上風。

五、棍
棍棒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會用棍子揍人(或者揍動物)了。後來人們覺得單純的木棍用起來不過癮,就在棍頭上套裝石質或銅質的棍棒頭。比如狼牙棒、錘、槍等很多武器都是根據棍為原型發展出來的。

㈤ 日本戰國長矛是什麼樣

普通足輕(普通小兵)用的長矛一般是竹子做的竹矛
武士用的類似於我們國家的槊

㈥ 古代哈薩克騎兵三大精品:長矛、盾牌、盔甲

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生生不息的哈薩克人及其先民在三千年的戰火洗禮中鍛造出了蒼狼般不羈的性格,也在這戰火中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軍事文化。

長矛在騎兵沖鋒中是最好的武器,可以在盡可能遠的距離外,用集中在一個小點上的盡可能大的沖擊力刺穿敵人的盾牌、鎧甲和身體。因此是全世界騎兵的必備武器,哈薩克騎兵也不例外。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龍泉章師傅微信:Lqbj689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onghuajian (中華刀劍)

㈦ 如果把長矛的姿勢改成單手拿在後面,會不會很帥

放百吧改變走路姿勢
吃飯抓勺手指受傷吃飯別扭
等傷勢前自吃飯
所第姿勢奇怪用太擔畢竟經歷疼痛奇怪疼痛引起別扭
沒擔幾疼痛結束自沒事
要做鬼其實自自想奇怪看起奇怪
其實都沒改變

㈧ 求圖片!一個動畫片里的野人土著小黑人兒,頭頂骨頭,手拿長矛

你問的應該是這個

㈨ 誰能告訴小弟長矛與長槍的區別有圖最好,不勝感激!

矛一般比較長

有3米的有4米的還有5米的

更長的也有

矛一般用在秦漢兩晉時期

到了唐宋是則用槍

槍一般2米左右

槍、矛形制基本相同,但矛頭沒有血擋(俗稱紅櫻)

矛桿多為硬木或金屬,彈性差、分量較槍重;槍用的是柔韌的白蠟桿

㈩ 什麼是橫槊配個圖片。要詳細。

橫槊不是一種東西,是指把槊橫放在馬背上,休息一下,所以有句話叫橫槊賦詩,指古代戰場上,將軍在戰爭結束或者即將開始的間隙即興發揮,賦詩作曲,抒發情懷。

槊是古代一種長桿制式兵器,流行於隋唐時期,有步槊和馬槊之分,就是步兵用和騎兵用,形制類似於長矛,和長矛不同的是它的長桿是用桑木或者竹條等柔性材料絞合製成的,以防止騎兵高速運動中刺殺時折斷,當然槊的製作時間很長,一般需要幾年才能製成,而且成功率很低,所以成本很高,在古代用槊的武將基本上是武將世家,中國歷史上也只有漢唐這樣武功強盛的王朝才能給軍隊大規模裝備槊這種兵器。槊和長矛的另一個區別是槊的刃較寬較長,這樣就比長矛單一的刺殺功能多了一樣----劈砍,不難看出,槊絕對是古代一種「高大上」的武器,比西方騎兵用的那種一次性的騎槍先進多了,即使是在中國,很多時候只有皇帝出動大駕鹵薄(皇家儀仗隊)時才能看到這種兵器。下面是網上比較靠譜的槊的圖片(沒有裝長桿):

閱讀全文

與最帥長矛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圖片png怎麼轉jpg格式 瀏覽:297
做衣服的軟尺圖片 瀏覽:467
奶酷臉男生圖片 瀏覽:875
如何選合適的背景圖片 瀏覽:548
小女孩掰手腕圖片 瀏覽:626
抱書的女孩子的圖片二次元 瀏覽:984
中童短發的發型圖片女 瀏覽:755
女孩屁股的圖片 瀏覽:944
手工立體作品圖片大全 瀏覽:572
9張手機圖片轉word文檔 瀏覽:191
狼女圖片動漫 瀏覽:671
ct的日期怎麼看圖片 瀏覽:372
鈴木重機車圖片和價格 瀏覽:688
乳罩品牌價格及圖片 瀏覽:732
熱巴黑紅衣服在一起的圖片 瀏覽:267
傷感圖片下面帶文字的圖片 瀏覽:863
k的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419
發燒的女孩圖片 瀏覽:95
男生帶帽子傷感圖片 瀏覽:727
廢舊衣服變寶圖片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