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那個笑口常開的佛叫什麼名字
彌勒佛 彌勒菩薩(梵文Maitre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❷ 什麼叫笑口佛,就是彌勒佛嗎
彌勒佛就是笑口長開的形象,圓圓的肚子表示不把一切憂愁放在心上,完全是獲得了大自在的樣子。所以彌勒佛也俗稱笑口佛。
❸ 這是什麼佛像
您好,根據你的圖片顯示,
你的這個佛像是「彌勒佛」。
因為彌勒佛笑口常開,
這個是典型的彌勒佛造型,
望採納,謝謝
❹ 家裡能不能放笑佛,放什麼位置比較好
當然可以,有佛堂的話最好放在佛堂里供養,位置最好清凈、敞亮的位置,以客廳為最先考慮,一進房間就能看見。
用香、花、燈、果、飲食、凈水等等供養;學習大肚彌勒佛的慈悲心,包容、幫助所有眾生,這是心與行的供養,即法供養最為殊勝。
笑佛,一般指的彌勒菩薩,他慈眉善目,大腹便便,坦胸露乳,開懷大笑。任何人面對他都會被他感染,把一切煩惱拋開,是我們大家最為喜歡佛教菩薩形象。一般的寺院都把彌勒菩薩放在寺院的進門處,接引十方信眾。
笑佛,彌勒菩薩實際上就是我們學佛人的師長,以師長之禮供養是最適宜的供養,學習他的行持、胸懷度量及笑面人生以慈悲濟世的境界。
笑口彌勒佛的形象。其實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卧。常用 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北京潭柘寺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副寓意深遠的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彌勒佛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把彌勒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彌勒佛之像來針砭「天下難容之事」,嘲諷「世間可笑之人」,可謂用心良苦。
四川峨嵋山靈岩寺彌勒佛殿兩側也有一副令人回味無窮的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此聯與北京潭柘寺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蘊含著人生哲理,告訴世人要達觀豁朗,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團結和諧。
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佛形象,代表佛教徒在紅塵中的修持方法,世間煩惱無盡、痛苦無量,如何修持,如何面對,佛陀要我們能夠看破、放下,要樂觀、開朗笑對人生,也表達佛陀教導我們愚痴眾生的大智慧。
❺ 不同形象的彌勒佛圖片及介紹
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信奉佛教,有人會去廟里祭拜,也有人會在家供奉佛像。彌勒佛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和看到的,他有什麼來歷,又有什麼寓意呢?接下來小編將給您介紹彌勒佛圖片,以及彌勒佛的其他介紹。
彌勒佛簡介
彌勒佛其全稱是彌勒菩薩摩訶薩,也被稱彌勒尊佛。其意思是慈氏,在佛教的經典中,常常被稱之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並且也是世尊釋迦牟尼的繼任者,深受中國人們的推崇。
雖然它在名義上被稱之為「彌勒佛」,但是實際上它仍然是菩薩。
彌勒佛來歷及形象
彌勒佛在中國的廣大的佛教中的形象一共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出現在十六國的時期,通常是以交腳的彌勒菩薩形象而出現。這個形象的出現是依據《彌勒上生經》而衍生出來的,其意義是解救眾生。
第二個形象:這個形象則是在北魏時期出現的,它演變為了禪定式或者是倚坐式
佛裝形象。該形象由菩薩則變為未來佛,並定為標准佛相。
第三個形象:這個形象是從五代就開始出現的,並且在江浙一帶出現的比較早。它是以和尚為原型的並且帶有笑容的大肚僧人的形象。這個形象也是現在人們最熟悉的彌勒佛的形象。這個形象常被中國的人們亂稱為歡喜佛、大肚彌勒佛,它們通常被塑造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
彌勒佛不同稱呼的寓意
1、大肚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的這個稱呼的寓寓意是神奇而又平淡的,既顯示出顯庄嚴又有詼諧的趣味。大肚彌勒佛慈顏善目,笑口常開,這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和善、智慧、幽默並且快樂的精神體現,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代表。
大肚彌勒佛通常被尊俸在寺廟的前面,當人們一進門的時候就能看到它。大肚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形象代表了佛教的慈悲為懷而且有詼諧幽默,因此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人們看見他時,都能激發出自己輕松愉快的心情。
2、未來佛
未來佛也稱為東來佛祖,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強巴」,能夠主宰世界的佛。它是中國人們普遍信奉一尊佛。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這個稱呼寓意著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以一個樂觀向上的姿態來生活。
彌勒佛道場
梵凈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凈山活動時期就有「古佛道場」之謂;凈土宗傳入梵凈山後,彌勒道場建立;明萬曆年間,欽命僧妙玄重開梵凈山,把臨濟宗帶到彌勒凈土道場,使梵凈山禪凈雙修盛極一時。「彌勒道場」不止一個,是因為各地與彌勒因緣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彌勒出世」之說,中國古代多動盪,所以彌勒現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凈山被稱為「天下眾名岳之宗」,可見梵凈山彌勒道場的地位及其影響。
當然,古有「天下不平,彌勒出世」之說,中國古代多動盪,所以彌勒現世的地方就很多,於是「彌勒道場」自然也就不止一個。由此,除梵凈山彌勒道場之外,還有浙江岳林山彌勒道場、浙江雪竇山彌勒道場、遼寧千山彌勒道場、雲南錦屏山彌勒道場等。另外,浙江紹興有新昌大佛、江蘇南京有棲霞山大佛、河南有浚縣大佛、四川有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寧夏有須彌山大佛,都是以彌勒形象依山就勢雕塑的大佛像。可見,各地與彌勒因緣甚深,信眾也不少,說它們是彌勒道場也未嘗不可,只是傳說不同、歷史遠近、規模有別、影響大小而已。
彌勒佛生日是哪一天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是彌勒佛生日
2015年彌勒佛生日是陽歷2015年2月19日,星期四。
2016年彌勒佛生日是陽歷2016年2月8日,星期一。
2017年彌勒佛生日是陽歷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
2018年彌勒佛生日是陽歷2018年2月16日,星期五。
在家彌勒佛佛像擺放位置
a、佛像一般擺放在大廳
請來的佛像不可安置在卧房中,這樣不僅會影響人的睡眠也是對佛的大不敬。佛像可以擺放在大廳,但是佛像兩側不可對著門或走道,易造成家運衰退。
b、佛像應擺放在清凈的地方
佛像不可設在大門的進口或房間進門的牆上,因為進出口通道人流嘈雜對佛不敬重。廁所門口以及儲藏室口也是要避開的,這個地方污穢不潔褻瀆佛祖,容易引起家人的口舌之爭。
c.要有靠:佛像擺放除了高度適中,還要注意佛像必須要有靠,方能靠譜。
d、宜在靜方,安放的地方要清靜,整潔。佛龕或神台附近最好不要有音響,電視機等東西。
e、不可對著床鋪。不可對著餐桌。廚房,廁所,因菩薩見不得不雅的行為和葷腥之類。如條件所限,有的把佛龕或神台放在卧室,那麽在睡覺時要拿個黃布簾擋上。
總結
上面就是小編為您介紹的關於彌勒佛的知識以及彌勒佛圖片,不管它有什麼樣的稱呼和什麼樣的形象,都希望人們能夠有大肚彌勒佛所寓意的樂觀、寬容的生活態度。
❻ 佛教中那個胖胖的、總是面帶微笑的和尚是什麼佛啊
佛教中那個胖胖的、總是面帶微笑的佛叫 彌勒佛,又叫未來佛。號稱: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望採納,謝謝
❼ 佛教中那個胖胖的、總是面帶微笑的和尚是什麼佛啊
彌勒,菩薩名,梵文叫maitreya,譯為慈氏,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漢傳佛教這個像是仿照唐朝布袋和尚的樣子塑造的。 梁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
❽ 笑的很開心的那個佛叫什麼
大肚彌勒佛笑口常開笑天下所有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所有難容之事
❾ 請問誰知道這是什麼佛像
是未來佛---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我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佛,通常將他尊俸在寺廟的前面,一進山門的地方。由於大肚彌勒佛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深受大眾喜愛。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他時,激發出輕松愉快的心情。
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與彌勒佛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寓教於樂,啟迪人們的心靈。為佛法庄嚴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息。
據說大肚彌勒佛的原型是一個名叫契此和尚,據《宋高僧傳》載,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寧波)人,號長汀子。他體態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錫杖上掛著布袋遊方化緣。故稱「布袋和尚」。
傳後梁貞明二年,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廡下磐石之上,圓寂前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後來宋崇寧三年,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後來 大肚彌勒形象就流傳開來,成為佛寺的定製。
❿ 彌勒佛最初的是什麼形象
是一個英俊苗條的,印度婆羅門出身的...
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卧。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盪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