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本族的代表顏色是什麼或常用的顏色是什麼有忌諱的顏色嗎(
①尚黑說。劉堯漢認為:「川滇涼山彝族全自稱『諾蘇』,貴州彝族自稱『糯蘇』,雲南彝族有『納蘇』、『尼蘇』、『涅蘇』、雲南彝族有『納蘇』、「糯』、『納』、『尼』、『涅』意為黑,『蘇』意人,都是黑人或黑族的意思。『羅羅』的男女祖先畫像名『沓羅摩』,也有黑母虎的意思。他們認為祖先喜歡黑色,幫新建住房落成時,原須熏黑方入居;晚近,只將供置祖 先靈位和粘貼祖先畫像的牆壁熏黑一片,以示遵從祖 意。「哀牢以有一個彝族所居小山岡叫『納羅山』,即黑虎所居之山。金沙江和雅礱江彝稱『諾矣』,意為黑水,此兩江分水嶺有『納喇山脈』,意為黑虎山。自稱黑人,所崇虎為黑色,所居山為黑山,所居水為黑水,凡此表明,彝族以黑為貴即尚黑。」(1985)普學旺亦持此說,認為「在遍布我國西部和西南部廣大地區的藏緬語族中,長期以來保存著黑、白兩大文化集團,即一部分民族(如彝、納西、哈尼、僳僳等)崇尚黑色,另一部分民族(如白、藏、普米、土家等)則崇尚白色。」(2000)
②三色說。張建世在調查涼山彝族漆藝文化時指出:「漆彩給是先上黑漆漆地我再用色漆紋飾圖案。色漆基本為黑、紅、黃三種,由清色明快、艷麗、對比強烈,很有特色。」(1998)Stevan Harrell在設想彝族漆器描給了三色漆的程序:「第一道漆是把整個餐具從里到外全塗成黑色。只有一些大的高腳的底部不上漆。在放上幾天後,開始塗上黃色的漆。再放上幾天後,塗上紅色的漆。」(2000)王明貴認為:「在彝族傳統的繪畫中,通常只用三種顏色,而且常常用紅、黃、黑三色為原色。」(2001)馬拉呷指出,黑、紅、黃這三大顏色已被國內外文學家、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稱為彝族的『三色文化』。(1998)馬德清亦贊同此說,將自己的詩集題名為《三色鷹魂》。
③五色說。彝文典籍《撮斗節》載:「腎屬水為黑,與壬癸同位於北主冬;肝屬木為青,與甲乙同位於東主春;心屬火為赤,與丙丁同位於南主夏;脾屬土為黃,與戊己同位於中央主四季;肺屬金為白,與庚辛同位於西主秋。王行通人體,撐掌天和地。」《弭彌撮斗俱》載:「甲乙木為青,青人管東方,虎和兔伴隨,管七十二天;丙丁火為赤,赤人管南方,蛇和馬相隨,管七十二天;庚辛金為白,白人守西方,猴和雞伴隨,管七十二天;壬癸水為黑,黑人守北方,豬和鼠伴隨,管七十二天;中央土為黃,黃人居中央,四方分掌管,狗龍和牛羊,共管七十二天。」龍正清據此認為「青赤黑白黃,各是一方神,掌管四時數」,認為彝族崇尚五色觀。(1993)祿文斌也據此認為彝族有「五色族稱」,所謂黑彝、白彝、紅彝、青彝等無非是「五色族稱」而已(199,個舊)
④六色說。王繼超認為:「彝族繪畫最具特色的是那史,它以古樸粗獷,拙稚凝煉而堅實飽滿的線條為主,多施黑、白、紅、藍、綠、黃六種基本色。」(1993)彝文黃籍從物始紀略載:「喪場掛那史,由巧手繪畫,用青紅顏色,用黑白顏色,用黃色和雜色。這些顏色,生在高山上,長在深谷中,由巧匠開采,五種顏色,再加上墨,天下美景,全都入了畫。」
『貳』 涼山彝族火把節用圖畫怎麼表現出來
先去觀看涼山彝族火把節,仔細觀察,多多拍照 ,選一些精美的照片,拿回家沖洗出來,然後固定好,拿出紙筆啊。對著照片臨摹下來就好了,然後慢慢畫出照片上的內容就好了,然後加一點自己的想像。
『叄』 彝族的位置分布(最好要圖).風俗特徵等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一菜一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餚。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面條,作為主食。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邊泡飲烤茶。所飲用的烤茶是把綠茶放入小砂罐內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黃色發香時,沖入少許沸水,稍煨片刻對入開水即可飲用。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服飾圖片:
http://travel.sohu.com/20060329/n242537958.shtml
『肆』 彝人製造的作品
《彝人製造I》
狂野的呼喚——〖《彝人製造I》〗
2000年,以《乞愛者》為主打的第一張《彝人製造I》專輯,在歌壇引起了不小的震撼。這是一張野性十足而帶有很強張力的專輯。彝人製造完美的和聲,猶如來自天籟的聲音,能夠穿透人的靈魂,凈化人的心靈。
真正的歌是有感而發的,是生活喜怒哀樂的外化,而不是憑空創造出來。彝人製造的作品體現了對音樂的靈性和天賦,它們流動著只有山歌才獨有的純朴優美,而且聲部繁多;歌曲不同於五聲調式,並經常隨心所欲的轉調,同時對節奏也有足夠的重視;他們的音樂遵循的是自身的神秘法則,允斥著只有在涼山山水之間地才能釀造的情緒。當然,最令人激賞的是慢歌中那憂郁和沉思的美,它拒絕歇斯底里,拒絕抄襲煽情,拒絕莽撞地推進到歌的主音;而快歌中洋溢著最原始的喜悅和對自然的崇拜,沒有絲毫都市紛亂的痕跡。
《彝人製造I》中的作品皆富有流行氣質,無論是旋律、歌詞或演唱上,這說明主創者哈布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創作點。《明知山有虎》密布著電子聲,歌詞和旋律比較怪異,運用了許多的諺語和反諷語,視角相當新奇;《我要你》則肆無忌憚地轉調,卻非常順耳,具有極強的可聽性。曲比哈布經誦式的唱腔,與阿木高亢裂石的聲音交織混合,個性色彩鮮明。《乞愛者》傷感唯美的情緒允斥耳邊,結構編排規整,層次豐盈,唱腔發揮上接近理想狀態。其它如《讓我進來》是很典型的彝族味道的快歌;《來不及》也是一首相當有潛質的流行曲,具有極凄美的意境;《遠古神鷹》、《風雨?雷電?諾蘇》則是神話體裁的作品,製作現代前衛,突破了以往類似作品的局限,歌詞非常講究;就連《思鄉曲》這樣一首在專輯中顯得很平常的作品,其音樂的畫面感,歌手演唱時的衷切之情毫無世俗矯情,純朴得令人心靈震撼。《彝人製造1》鳥人藝術
他們的音樂遵循的是自身的神秘法則、充斥著只有在涼山山水之間才能釀造的情緒。洋溢著最原始的喜悅和對自然的崇拜,沒有絲毫都市紛亂的痕跡。
[01]明知山有虎
[02]風雨 雷電 諾蘇
[03]孤獨才是完美
[04]來不及
[05]難道你就不想繼續
[06]讓我進來
[07]遠古神鷹
[08]乞愛者
[09]思鄉曲
[10]我要你
《彝人製造II》
放飛夢想——〖《彝人製造II》〗
2001年9月,在收獲的金秋時節,《彝人製造II》帶著清新的曲風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從彝人製造的心路歷程來看,這一時期他們的事業正步入正軌,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因此,整張專輯的主色調充溢著浪漫的理想主義色彩。
專輯的主打歌——《茅草屋的女主人》就是一個帶有虛幻色彩的故事,彌漫著對純真質朴的生活與愛情的嚮往。山巒之間,密林之中,一座簡陋的茅草屋,一個賢惠美麗而忠貞的女主人,原始而古樸的生活,這是一幅多麼令人神往的美麗畫面!「彩虹過後天更藍,走進山間美麗的茅草屋。」「夢,不願醒過來,因為它太美不願醒過來」,如果說這是一幅理想中的夢境,那麼《美麗女神》則直接脫胎於哈布的一個怪夢,歌詞喃喃自語,音樂詭異而唯美,富於迷幻色彩。
夢,對於彝族人來說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它是引領彝族人跨越時空阻隔,通向過去與未來的隧道。千百年來,彝族用夢預見未來,占卜吉凶。在越接近原始的村落里,這種本能的顯現就更接近准確。在絕大多數彝族子民身上,都潛藏著這種幾乎特異功能的特質。同時,在被商業物質異化的都市中,夢往往也是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跳動的篝火,醇香的烈酒,動聽的情歌這都是構建夢中心靈家園的元素,也變成了創作的具象。
他們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是跳動的,帶有隨心所欲的感覺,唯美的真誠。正如哈布所言:「只要還能胡思亂想一天,我們的風格就會繼續變化。如果有一天,別人說某首歌是彝人製造的風格,說明我們就定格了,也就很難有新的突破和進步了。
《媽媽》
親情無限——〖《媽媽》〗
2003年1月,帶著濃濃親情的《彝人製造III》面世了。至此彝人製造連續三年保持了每年出一張新專輯的紀錄,這在國內歌壇的原創音樂方面並不多見。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張專輯的銷量都不匪。
這張專輯的主打歌《媽媽》用母愛的溫情打動了所有遊子的心。這首歌剎那間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當時點播率最高的歌曲,至今每年母親節這首歌仍高居點播歌曲榜首。試想,在繁忙的世間奔走的我們,誰不想在家與母親共享天倫之樂,但為了遠方的夢想,為了不讓母親失望,必須暫時割捨親情遠走他鄉,而母親永遠是遊子黑夜中的那盞明燈。永恆的主題、獨特的表達、優美的旋律觸動了聽者最敏感的神經,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藝術創作中,有時有意為之反而難成正果,有時不經意的靈感卻變成了不朽的作品。《媽媽》就是不經意中創作出來的好作品。一次小型的聚會,哈布拿起吉他隨意哼唱,朋友們聽了覺得很入耳,便記錄了下來,填寫了歌詞。《媽媽》的編曲也很淡雅,只用了三把箱琴、一個手鼓和一個沙錘合成。《媽媽》MTV音樂電視中媽媽的形象就是由哈布、哈日的母親扮演,美麗慈祥的形象,真實而感人至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彝人製造曾無數次提及,這首歌是獻給天下所有的媽媽的。但其創作的情感源泉是母親對他們無限的關愛。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母親都在默默地支持著他們。因此,成功之後,閑暇之時,母親是他們最牽掛的人,也是他們親情的歸宿。
《看見了》
追求完美——〖《看見了》〗
經過兩年的沉澱,在人們的熱情期待中,彝人製造第四張專輯終於隆重面世。如果說彝人製造第一張專輯有些野性十足、鄉村民謠;第二張專輯個性前衛、搖滾另類;第三張專輯曲風朴實、返璞歸真;第四張專輯則富有畫面感,風格追求唯美,更加註重旋律的優美。每一專輯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都有幾首富有生命力、很多年後能夠傳承的作品。野性——前衛——朴實——唯美,這不僅反映了彝人製造作品風格的變化軌跡,也是他們心路歷程的寫照。
在這蓄勢待發的兩年裡,彝人製造對音樂的熱忱、對生活的感悟與日俱增,他們一直在尋找著自己最理想的音樂狀態。以《美麗姑娘》為主打歌的全新專輯對此作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不同時代不同的人情感的理解與演繹從來沒有停止過,圍繞此題材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美麗姑娘》這首歌飽含著彝人製造最真摯的感情,譜寫了一曲充滿惆悵、傷感的篇章,無疑是用全新視角詮釋永恆主題的一朵美麗的奇葩。聽來不僅不流俗,還很耐聽,這就很不容易做到。我們從彝人製造的歌里可以清晰的感覺到那種來自內心深處最真切最原始的真誠和質朴。在音樂的編曲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曲風磅礴大氣,具有王者風范的震撼,而且也不失婉轉、抒情的柔美,再加上極具異域風格的馬頭琴,貼切地表達出那種令人窒息的蒼涼傷感。在演唱方面彝人製造繼承了原有的和聲優勢,在新歌中使和聲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至。
可以說,第四張專輯是彝人製造音樂創作與發展進入成熟期的里程碑。專輯中每一首歌曲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不僅給人聽覺的沖擊,在視覺上也是一種享受。如《看見了》給人描繪了一幅白鴿飛翔、孩子自由玩耍的寧靜、和諧、美麗的太平祥和的人間美景。歌中有畫,畫中有歌,相得益彰,美不勝收。這一方面是彝人製造追求的唯美的藝術取向,也是一種新的創作境界;另一方面與哈布的美術專業背景不無關系,藉助繪畫中的畫面與色彩來展示創作者的情懷與意境。
真正的藝術必須關注人間冷暖、現實社會,反映了時代的主旋律。這是所有具有責任感的藝術創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賦予藝術生命力的關鍵。與前三張專輯不同的是,新專輯更加貼近和關注社會存在,除了用平和的心態來詮釋情感世界的《美麗姑娘》、《阿妞》、《情歌》等美麗動聽的作品外,《看見了》在這張專輯中的份量不可小覷,可以解讀為一首旨在在乞求和平、保護美麗家園的公益歌曲;《山裡的娃》則反映了貧苦山區的孩子們的渴望與夢想,這與他們一直熱心的公益事業、關注和幫助失學兒童上學一脈相承。2003年7月火把節時,他們到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進行義演,並捐助13萬元在當地設立了一所「彝人製造希望小學」,CCTV-3的「愛心世界」節目組對此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現在他們每年還作為「未名獎助學金」的長期捐助人,與身邊的朋友們一起,每年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資助90名學生。如果說回歸意識一直貫穿彝人製造創作的話,這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回歸。
新專輯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亮點,一是彝人製造加入了新成員——木乃,他有著一副獨特的嗓子,音色感性、通透、有感染力,能輕松的帶動聽者的情緒,再加之原有的美聲唱功功底,可謂是為彝人製造錦上添花了。二是著名音樂人鄭鈞出任此張專輯的製作人,因而在感受新專輯中也感受到來自鄭鈞音樂的搖滾熱情和強勁的節奏感,而這些多元化的因素勢必會讓彝人製造的音樂在這個等待花開的季節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回歸》
彝人製造歷經四年的精心打造,為我們帶來了名為《回歸》的專輯,名副其實的回歸,我們所喜愛的天籟之聲組合彝人製造又回來了。
專輯設計所用的元素都是反映彝族生活的油畫,所有油畫全部由彝人製造組合成員哈布親手繪畫的。其中四首歌曲由著名民歌手、國家一級演員曲比阿烏傾情加盟。
這一次,彝人製造放下了狂放的姿態,放下了繁復的技巧與和聲。這一次,他們想回到南方明媚的天空下,想回到故鄉清新濕潤的空氣里,想回到記憶中牧歌和情歌的搖籃。
這是一次不尋常的回歸之路。時代裹挾著人潮向未來狂奔。而敏感的心靈追隨不了瞬間就舊的時尚。歌唱者應該對著誰歌唱?應該歌唱什麼?顯然,彝人製造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們用簡朴、流暢、深情的演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時尚的都市裡,這顯然是一種另類的姿態,是一次不尋常的回歸之旅。?
或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光遺忘了今天的喧鬧和嘈雜,彝人製造必須有勇氣說:我們揮霍掉的青春都留在這些旋律里了。
『伍』 漂亮的民族團結黑板報優秀繪畫板式圖片
漂亮的民族團結黑板報圖片1
漂亮的民族團結黑板報圖片2
漂亮的民族團結黑板報圖片3
漂亮的民族團結黑板報圖片4
漂亮的民族團結黑板報圖片5
民族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讓友誼像花兒一樣展放。因為新疆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所以我們要更加團結。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最好的民族小夥伴,同樣會發生一些矛盾,但是不久之後重歸與好,也有一些美好的回憶。我也有一個民族小夥伴,她是哈薩克族的。
她叫娜迪熱,性格很開朗,有時會很可愛,有時覺得很認真,有時很樂於助人,為班級做好事,常常是老師的好助手。我們每次都會講出自己的小秘密告訴彼此,成了無話不談的小夥伴。我常常會問她維吾爾族的語言,她總是耐心的回答我。她會三種語言:維語、哈語、漢語。我很羨慕她,會那麼多種的語言。
一次,那是冬天。我們去花園里玩,草坪、樹木、房屋像是披上了暖暖的雪白棉襖。我們拿著透明的塑料袋在一個草坡滑來滑去,我們玩了好幾次,回來時想走捷徑,誰知皚皚的白雪下是泥巴,我們被這個白雪迷惑了,像是一個調皮的娃娃戲弄了我們。娜迪熱的新穿來的白靴弄臟了,還好我的鞋沒什麼大礙。只須拿干凈的雪擦一擦。
可是她的鞋可是不好擦乾凈,沒有任何工具,只好靠著雪來擦乾凈,娜迪熱快要急哭了,她奮力的擦著,我也去幫忙,一邊用雪擦,一邊用僅有的干凈紙擦。過了很常時間鞋子總算擦乾凈,她連忙向我說謝謝。民族之間要互相關心。
還有一次,我們班扣了一分,我和娜迪熱幾個同學一起去低年級去打掃值日,為班級加分。為此我們班成了做好事的班級,我和娜迪熱都非常開心。我們的友誼希望能永遠相接著,不管我們生氣了都能不要牢記。
所有的傷心難過都畫在塵土上,所有的幸福快樂都刻在石頭上,因為畫在塵土上的,風一吹什麼都沒了,刻在石頭上的,什麼時候都不會忘記。56個民族要團結起來,我們不但要相處好身邊的民族朋友,還要更廣泛的認識更多的民族小夥伴,成為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
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有著56個優秀兒女,在遼闊富饒的祖國大地上快樂地生活著。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其他55個民族人口數量雖較少,但他們居住的地域范圍卻非常廣闊,少數民族人民世代為保衛祖國邊疆、建設邊疆而奮斗不息。偉大祖國的56個兄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在唐朝時期,就有吐蕃兩代贊普先後迎娶漢族皇室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為妻,密切了藏漢族人民的往來。台灣高山族與漢族人民積極參加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斗,趕走了荷蘭殖民者。
就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頃刻間山崩地裂,數十萬人傷亡,舉國悲痛,所有的人都在擔憂著同胞的安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支支部隊,一隊隊志願者,一支支醫療隊,在第一時間從四面八方湧向災區;志願者趕赴災區救助災民,市組織車隊給無家可歸者送食品、醫葯和生活必需品;獻血的人排起長隊;個人和企業捐款總額高達百億……
正是因為我們各民族人民的團結才使得我們的祖國在國際舞台上從容彰顯大國風范,讓世界真正為我們喝彩!
『陸』 畫一個彝族人民的盛放食物的容器怎麼畫怎麼塗顏色
獨秀燃油費鳳凰城忍一時人要的要的負擔日月光讀書廣東人一個動如脫兔
『柒』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虎圖騰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自己信奉的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志,甚至將其作為本民族的祖先。中國雲南的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就是源於這種古老的圖騰信仰。
彝族的民間史詩《梅葛》記載,天神在創世之初,派他五個兒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後,便用雷電來試天,結果天裂了,用什麼補呢?天神們認為世界上的東西虎最威猛,於是天神又派五個兒子去將虎制服,然後他們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撐天柱,這樣天就穩定下來了。
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須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地膽,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彝族人稱虎為羅,許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稱羅羅,即意為虎族。他們自認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過虎節,日期從農歷正月初八的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結束。虎節期間,全族人共同歡樂,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災。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
許多彝族人認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還流傳著"人死一頭虎,虎死一隻花"的俗語。在他們的姓氏中,常見的羅就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男人自稱羅羅濮或羅頗,意思是雄虎;女人則自稱羅羅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過去就通行火葬,他們認為遺體火化之後便可返祖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還有許多以虎稱呼的山崗、水流和村寨,因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應以虎來為其命名。
虎被中國人視為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徵,被彝族先民敬奉為原始圖騰,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徵。由於虎被他們奉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門上掛著虎形辟邪,牆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形狀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稱虎神為羅尼,這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為他們消災驅邪,可以保佑他們稱心如意、吉祥平安。他們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託在虎神的護佑之下。
『捌』 有沒有關於雲南楚雄彝族圖騰的圖片及資料謝謝
雲南彝族圖騰介紹 雲南彝族歷來有虎圖騰崇拜的習俗,還有許多衍生圖騰。彝族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縣桂花彝民婚嫁沖喜用的一種木雕圖騰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頗似懸掛面具的類型。我曾在雙柏縣考察過哀牢山彝區(倮倮支系)至今流傳的大鑼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種尚虎習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為圖騰,自認是"虎的民族"。
尚虎習俗至今在彝族的許多支系中都有遺存,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千姿百態。圖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鎮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攝於邱北縣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簡潔誇張,憨態可掬;黃泥作坯風干,無須燒制。
『玖』 彝族人民盛放食物的容器怎麼畫顏色是怎樣途的
彝族傳統盛放食物的容器是彝族漆器。漆器是用紅、黃、黑這三種彝族最喜歡的色彩作為漆色繪出圖案的。
具體繪制過程是:先用乳白色的新鮮漆樹液經過特殊的處理,製成黑色的底漆。木胎先以黑色打底,底色要上三層,每上一層都要等上一層顏色徹底風干。再用原色的漆調入黃色、紅色礦石顏料後用於繪圖。調漆的配方是祖傳的。傳統漆器繪好後,放到地窖里三年陰干。
漆繪工具有黑漆筆、黃漆筆、紅漆筆、打點筆和顏料瓶。漆繪筆都是藝人自製的,一般以山羊的胡須毛製作筆毛,以竹或木為筆桿,用細麻繩拴捆粘連,製作成齊刃或斜刃排筆狀工具,而打點筆的筆毛卻只有幾根山羊鬍須,主要用於「點」式漆繪。漆繪時各種筆各有所用,不能交互使用;各種顏料也只能間隔使用而不能相互調配。
彝族漆器的製作進入漆繪流程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打底色,底色顏料用豬血、黃豆面和鍋煙精心配製而成,在木胎上通體打一遍底色,然後置於陰涼處自然陰干。
3天後用一專用橢圓扁形鵝卵石進行干磨,磨光後才開始髹第一道黑漆,等陰干後又打磨,打磨後又髹上黑漆,第二道黑漆之後又陰干,陰干後又髹第三道黑漆……這樣的次數越多越好,多可達十餘次,至少也在三次以上。
等髹完最後一道黑漆陰干後,方可進入彩繪階段。彩繪時先繪黃色,後上紅色,但每種顏色分別靠三支不同的筆完成。彩繪時一般左手握木胎,右手拿畫筆,右手運筆時左手不停地移動木胎,雙手相互配合著進行漆繪,在胎體上自如地繪上日月星辰、花鳥蟲魚及其它圖案。
在漆繪某個物象的圖案時,往往抓住該物的某個部位特點象徵性地漆繪,比如想要體現牛圖騰的話,不能將整頭牛的樣子完全畫在木胎上,而是象徵性地畫出牛的眼睛就行了。
因此,彝族漆器的主要花紋有牛目紋、雞冠紋、羊角紋、魚刺紋、蟲紋、蕨芨紋、月牙紋、網紋、鏈條紋、窗格紋等。在彝族漆器的漆繪工藝中,所有的線條都不曾藉助於尺子、圓規等工具,全憑手上功夫完成。
(9)彝族繪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關於彝族漆器的傳說:
彝族人創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漆器藝術。
在彝族史書中記載,並在民間廣泛傳頌的《萬事萬物的開端》歌謠中,就有關於狄一火甫創造漆器器皿的古老的故事:1700多年前,有一位聰明的彝族老者,姓狄,名為狄一火甫,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木器製作工匠,其製作的鳥形酒具最為傳神。
有一天,他夢見自己做的鳥形酒壺展翅飛進一片大森林,他立即騎馬追去,只見這些木鳥飛過漆樹後全身都變黑了,飛過杜鵑林後,身上又染成紅色、黃色的花紋。受此啟發,狄一火甫從森林的漆樹中回漆,然後把天然的漆繪制在單一的木質器皿上,使其色澤不但變得沉著與和諧,而且有了光澤與亮度。
自此之後,彝族漆器便很快在涼山各山寨乃至每個家庭流行開來,並一輩又一輩地傳承至今。
網路-彝族漆器髹飾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