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螞蚱的圖片和名蝗蟲的圖片跟它的學名
如題 ,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不作細分。
螞蚱、蝗蟲 都指向 蝗科 Acrididae 直翅目昆蟲 (下轄 約 1.1萬種)
下圖為 劍角蝗屬 Acrida , 即 中華蚱蜢 Acrida chinensis ,俗稱 尖頭蚱蜢、括搭板、秀才、扁擔鍋、刀伶、擔杖鉤、扁旦勾
⑵ 圖片中的昆蟲學名是什麼
一種昆蟲,全身青色,兩只後腿分外有力,老人們常捏住其兩只後腿,看著它用力地上下動,並且說:扁了扁了勾,你挑水,我喝粥。
也叫扁擔勾。 (圖為中華劍角蝗,也叫中華蚱蜢)
在網路中搜索 「蚱蜢」詞條可獲得詳細資料。
⑶ 螞蚱長什麼樣圖片
⑷ 昆蟲記中蚱蜢的特點及外號
蚱蜢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常見的為中華蚱蜢,雌蟲較比雄蟲大,體綠色蚱蜢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復眼。後足發達,善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聲。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蚱蜢成蟲體長80~100毫米,常為綠色或黃褐色,雄蟲體小,雌蟲體大,背面有淡紅色縱條紋。前胸背板的中隆線、側隆線及腹緣呈淡紅色。前翅綠色或枯草色,沿肘脈域有淡紅色條紋,或中脈有暗褐色縱條紋,後翅淡綠色。若蟲與成蟲近似。
卵成塊狀。,世界上共有5000多種蚱蜢,其中的許多種不僅能跳,而且能飛。在它們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對又寬又薄的後翼。蚱蜢飛行時,抬起前翼,而拍打後翼。
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各地均為一年發生1代,成蟲產卵於土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塊在土中越冬。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間羽化成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後雄蟲不久就會死亡,雌蟲卻大量吃食,積累營養。經過1周後,腹內的卵成熟了,就開始產卵,它一般將卵產在乾燥而地勢稍高的沙瓤中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蚱蜢的產卵和卵的孵化。
⑸ 蚱蜢和螞蚱的區別圖片
螞蚱較小,蚱蜢較大。
蚱蜢和螞蚱外形非常相似,但是兩者在大小方面有一定的區別,其中螞蚱較小,蚱蜢較大。不過蚱蜢和螞蚱對農作物都有危害,是害蟲的一種。
蚱蜢和螞蚱,不僅僅顏色,體型也是非常相似的。蚱蜢和螞蚱都是害蟲的一種。但是在我們的菜單上,卻還是會議螞蚱為主。從視覺上來看,蚱蜢和螞蚱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大小上,螞蚱較小,蚱蜢較大。
⑹ 蝗蟲的示意圖生物
(1)蝗蟲的身體分為Ⅰ頭、Ⅱ胸、Ⅲ腹三部分.
(2)蝗蟲的體表有外骨骼,具有保護和支持體內柔軟器官的作用以及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的作用,適於陸地生活.蝗蟲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主要由A上顎、B上唇、C下唇、D下顎和舌五個部分組成.蝗蟲的上顎一對很堅硬,適於切斷、咀嚼細嫩的莖葉,許多農作物的莖、葉都被它取食,造成蝗災.
⑺ 請問這個綠色的蟲子叫什麼身子細長腦袋尖尖的,和螞蚱一樣一跳一跳的
螳螂(mantis)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⑻ 有一種螞蚱我老家叫油蹦或者螞蚱墩子,只蹦不飛,想知道學名還有相片。
土蝗又叫土螞蚱,常見的有笨蝗、短星翅蝗、黑背蝗、尖翅蝗。屬蝗蟲的一類,形狀略似飛蝗,分布地區很廣,多生活在山區坡地以及平原低窪地區的高崗、堤田埂、地頭等處。還有菱蝗也有些不會飛。圖片如下:(沒有滿意的土蝗圖片,只有幾張類似的)
⑼ 所有昆蟲的名稱及圖片
網上去下載,或是買些相關資料書籍!
⑽ 女的蚱蜢長什麼樣,麻煩給一張圖片。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中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蟲較比雄蟲大,體綠色蚱蜢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復眼。後足發達,善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Zhā Zhā)」聲。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那叫母蚱蜢。。。。。。只有人才能用男女區別性別
公的和母的大致外觀上只有體型差異,母的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