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的人民幣各是什麼樣子,的
從48年第一套人民幣,到現在只出了五套,現在用的是五套,只是五套復雜些有99版O5版15版還有剛出的19版。
Ⅱ 第五代人民幣!一共有多少錢
第五套人民幣一共分二次發型第一次發行於1999年。發行於199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元有紙幣、硬幣2種。(取消了2元,增加了20元,更利於流通。)第二次發行於2005年8月31日。發行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紙幣和1角硬幣。至於您問的一共多少錢,我不知道到應該是99版的一共多少元,還是05版的一共多少元,或者是99版加上05版的一共多少元。但無論怎麼說,你想知道的答案,您都可以用計算器計算出來的。
Ⅲ 五代十國的錢幣種類,你了解哪些呢
五代十國的錢幣種類包括開平通寶、天成元寶、天福元寶、漢元通寶、周元通寶等。五代十國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之後的又一個時期,所有獨立政權的國家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所以五代十國的貨幣種類很多。五代十國的錢幣品種繁多,版型也比較復雜,有銅的、有鐵的、也有鉛的。後來的都受損了不少,所以所剩無幾。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現在的錢幣也有很多,比如一元、五5元都有,再加上銀行卡、信用卡非常的便捷。有時候想想古代人出行要購買大件的話,背上那麼重的錢銀究竟是一種什麼體驗?
Ⅳ 五代十國錢幣種類,你有哪些了解
五代十國的錢幣種類特別多,但是流傳下來的就比較少,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天成元寶,天福元寶,漢元通寶,應聖元寶等。
Ⅳ 五代十國出現的錢幣種類有哪些
五代十國也簡稱為五代,一般認為從907年朱溫滅唐至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間。
在此期間,中原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朝代,南方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10個割據政權。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其錢幣種類極多,但留存下來的非常少。
後梁曾仿照開元通寶,在開平年間鑄造開平通寶。「開平」為五代朱溫年號。這種錢幣鑄量不多,且傳世極少,為極罕見品。
開平通寶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錢幣直徑3.5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較差,筆畫生硬。鑄工與銅質均不佳,錢文書法十分差,幾乎不成文。
後唐庄宗李存勖以恢復唐代正統為號召,滅掉梁之後鑄行新錢,仍然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益減少。
後唐庄宗時,兵事漸少,商業逐漸繁榮,市場中的錢幣太少,不利於流通,於是在天成年間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
「天成」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由於當時各藩鎮割據自立,戰亂紛擾,社會經濟受到重創,幣制極不穩定。
天成元寶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
後唐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於清泰年間鑄行青泰元寶。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由於後唐10多年間變動迭起,所以現在學者有認為青泰元寶是仿自北宋的崇寧重寶,並不是後唐清泰年間所鑄。
後晉王朝的建立者是後晉高祖石敬瑭。936年,契丹主做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石敬瑭稱帝後,割燕雲16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
石敬瑭執政時期,是後晉社會最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相對較好的時期。石敬瑭本人非常勤勉,生活廉潔,政績突出,應是一個受臣民愛戴的皇帝。石敬瑭最大的功績便是統一了後晉的貨幣,使經濟趨於繁榮,人們安居樂業。
後晉只鑄有一種錢幣天福元寶,因為後來讓民放鑄,所以官鑄錢少,民鑄錢較多。
今天所見的天福元寶,版式參差不一,輕重不一,有直徑2.1厘米至2.5厘米的,也有直徑2.1厘米以下的,錢文隸書,書法平平。
形制較大的天福元寶應該是官制的,鑄工上看相對精緻,小型的可能是民間自鑄的,銅質較差,文字粗糙。
因為當時的銅價較高,鑄錢無利可圖,而且銅材不易得,民間往往把古錢銷毀,改鑄銅器,所以,天福錢稀少難得。當時各處藩鎮割據,不理會朝廷,只是逢年過節,才向皇帝進貢,以表示君臣關系未斷。
據史料記載,937年夏,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進助國錢,現傳世有「助國元寶」一種,直徑2.3厘米,錢文篆書,書法平平,鑄工一般,可能是當時楊光遠所鑄。
後漢僅傳了兩代,共計4年,只有「漢元通寶」錢,此錢直徑2.2厘米,錢文隸書,書法似開元錢。
後周時只鑄「周元通寶」一種,為周世宗柴榮所鑄,書法、銅質、鑄工均精美,乃毀佛所鑄之錢。
如果以經濟而言,五代十國時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國,而是南方十國。十國統轄的地區人多物豐,而在錢幣的製作上也比北方五國要好。十國之中,吳越、荊南、北漢等國沒有鑄錢。
前蜀於510年鑄永平元寶,錢徑2.4厘米,錢制仿唐代開元通寶,鑄工頗佳,但極罕見。此外有永平通寶,製作及書法與永平元寶不相同。
前蜀高祖王建時鑄行通正元寶,版式較多,錢文書法鑄工不及永平錢,但數量較多。後來前蜀改國號為大漢,又號為天漢,鑄行天漢元寶,錢制同以往,錢文書法鑄工均較好,數量不多。
後來又恢復國號為蜀,年號天光,鑄光天元寶。錢文「光」字用行書,其餘為隸書,書法還算良好。
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繼位,史稱後主,於乾德元年鑄乾德元寶。錢制同以往,有光背無文與背月兩種。後來鑄行咸康元寶,錢幣背後有月文。
以上兩種錢數量較多,鑄工頗精。但不久後唐來伐,王衍出降,國滅。
後蜀高祖孟知祥鑄行大蜀通寶。大蜀通寶錢的直徑為2.3厘米,錢文隸書,鑄工一般,書法較劣,但傳世較少,比較罕見。
孟知祥的兒子繼位後改元廣政,鑄廣政通寶,制式同以前一樣,但書法鑄較前品為佳,數量較少,為罕見品。後又鑄廣政通寶鐵錢,版式與銅錢沒有區別,傳世也較少。
閩王王審知政權仍然行用唐代年號,以示忠貞不移,鑄開元通寶錢,版式仿會昌開元錢,錢背穿上有一「閩」字,過去曾被誤認為是會昌開元。
此外有鉛鑄錢,版式同銅錢,分光背無文、背閩、背福、背殷3種。
後又鑄開元通寶當十大錢,直徑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而且有省筆缺畫,背有星文、月文、閩字。另有鐵錢、鉛錢,版式同銅錢一樣。
王審知的弟弟王延政曾稱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鑄天德通寶大鐵錢,以一當百。當時也鑄有銅錢,比鐵錢小,被稱為天德重寶,書法較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隸兩體。
閩景宗王延曦時期鑄永隆通寶大鐵錢,直徑達4厘米,書法拙劣,背面有閩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較罕見。
五代十國時楚國第一代君主馬殷自立楚王時,曾鑄有天策府寶。此外還曾鑄有乾封泉寶銅、鐵大錢和乾元重寶大銅錢。馬殷因聽史家有湖南產鉛、鐵之說,又聽從高郁的獻策,鑄鉛、鐵錢,十文當銅錢一文,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天策府寶錢是錢幣界盛傳的珍品,歷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於古野人家。這句話說的是清代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
天策府寶錢製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幣。
有學者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幣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於一般貨幣,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內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十國紀年》記載:「馬殷鑄鉛鐵錢,行於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內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
五代十國的貨幣
Ⅵ 古代人民幣圖片
古代一般是銅錢,銀錠,元寶。
Ⅶ 從古至今的錢幣的順序圖片,各朝代錢幣一覽
1 、秦:秦半兩;
2 、漢:漢半兩、漢三銖、白金三品、五銖(漢)、西域鑄幣(漢)等;
3 、三國:魏五銖、蜀五銖、直百五銖、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定平一百等;
4 、兩晉一六國:沈郎五銖、北涼造新泉、太夏真興等;
5 、南北朝:五銖(南北朝)、太清豐樂、太貨六銖、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常平五銖、布泉(北周)、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
6 、隋朝:隋五銖等;
7 、唐朝:開元通寶、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等;
8 、五代十國:天成元寶、天福元寶、漢元通寶、周元通寶、永平元寶、永通元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開國通寶(南唐)、乾亨通寶等;
9 、宋朝:至和元寶、至和通寶、嘉祐元寶、開禧通寶等;
10 、元朝:大朝通寶、至元通寶、元貞通寶、大德通寶等;
11 、明朝:裕民通寶、大中通寶、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等;
12 、清朝:天命通寶、天聰通寶、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祺祥通寶、同治通寶、光緒通寶、宣統通寶、太平天國錢等;
13 、民國 : 民國通寶、民國重寶;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
以上就是從古至今的錢幣的順序圖片相關內容。
硬幣收藏並不是越老越值錢。價格較高的硬幣基本上是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到 60 年代發行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硬幣越老,價格就越高。因為即便是同一個年份、同一種面額的硬幣,不同品相的價格也相差甚遠。硬幣收藏是錢幣收藏里的一個部分,許多收藏家都喜歡這小型藏品種,外觀精美、攜帶方便。新中國發行的硬幣有兩種,一種是流通幣, 500 枚或 1000 枚是一盒,可以在市場上流通和消費。另一種是套裝幣、裝幀幣、限量發行,不參與流通。 本文主要寫的是從古至今的錢幣的順序圖片有關知識點,內容僅作參考。
Ⅷ 五代十國貨幣的錢幣種類
唐代的開元通寶是我國貨幣史上最成功的錢幣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大。唐亡之後,民眾對它的信任和喜愛並未減少,仍是安定市場的重要手段。五代政府雖不鑄開元錢,但另行鑄幣卻無法改變開元錢在市場中的地位,猶如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出現,一浪一浪地被淘汰。 五代時鑄的第一種錢是後梁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所鑄的「開元通寶」直徑3.5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較差,筆畫生硬,「開」 字為異筆,光背。鑄工與銅質均不佳,錢文書法尤差,幾不成文。朱溫篡唐後,前朝大臣改奉新主,其中位居要職的大有人在。他們多數科甲出身,任何人的書法都要勝此錢文千百倍,怎麼說也不至於讓如此水平的人來書寫錢文。想來寫此錢文的很可能是他們的太祖朱溫,但不能確定。此種開元通寶鑄量不多,且傳世極少,為極罕見品。 後唐李氏以恢復唐朝正統為號召,滅梁之後鑄行新錢,仍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少,所剩不。而之後的後唐庄宗時,兵事漸少,商業略盛,市場中錢少不便,乃於天成年間(公元926-929年)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此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但此錢民間有私鑄者。另外有「青泰元寶」,是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於清泰年間(公元934-935年)所鑄。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後唐十餘年間變動迭起,似不應鑄錢。所以現在學者有認為此錢乃仿自北宋 「崇寧重寶」,並不是後唐清泰年間所鑄。 後晉只鑄過「天福元寶」。史載「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詔許天下民人自鑄,文曰「天福元寶」。今天所見的天福元寶,版式參差不一,輕重不一,有直徑2.5-2.1厘米的,也有直徑2.1厘米以下的,錢文隸書,旋讀,書法平平。大錢應是官制的,鑄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間自鑄的,銅質較差,文字粗糙,因為當時的銅價較高,鑄錢無利可圖,而且銅材不易得,民間往往把古錢銷毀,改鑄銅器,哪裡會多鑄銅錢呢?所以天福錢頗稀少難得。當時各處藩鎮割據,不理會中央政府,只是逢年過節,才向皇帝進貢,以表示君臣關系未斷。史載天福二年夏,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進助國錢,現傳世有「助國元寶」一種,直徑2.3厘米,錢文篆書,旋讀,書法平平,鑄工一般,可能乃楊氏所鑄。 後漢僅傳了兩代,共計四年,只有「漢元通寶」錢,此錢直徑2.2厘米,錢文隸書,書法似開元錢。後周時只鑄「周元通寶」一種,為周世宗所鑄,書法、銅質、鑄工均精美,乃毀佛所鑄之錢。若以經濟而言,五代十國時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國,而是南方十國。十國統治的地區人多物豐,而在錢幣的製作上也比北方五國要好。 十國之中,吳越、荊南、北漢等國沒有鑄錢。前蜀於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鑄「永平元寶」,錢徑2.4厘米,錢制仿唐代開元通寶,鑄工頗佳,但極罕見。此外有「永平通寶」,製作與書法與永平元寶不相同,但有學者認為是偽造的。通正年間(公元916年)鑄行「通正元寶」,版式較多,錢文書法鑄工不及永平錢,但數量較多。後來前蜀改國號為大漢,次年,改年號為天漢,鑄行「天漢元寶」,錢制同以往,錢文書法鑄工均較好,但數量不多。光天年,又恢復國號為蜀,鑄「光天元寶」,錢文「光」字用行書,其餘為隸書,書法均甚良好。王建死後,其子王衍繼位,史稱後主,於乾德元年(公元919年)鑄「乾德元寶」。錢制同以往,有光背無文與背月兩種。咸康元年鑄行「咸康元寶」,背有月文。以上兩種錢數量較多,鑄工頗精。但不久後唐來伐,王衍出降,國滅。閩王王審知政權仍然行用唐朝年號,以示忠貞不移,鑄開元通寶錢,版式仿會昌開元錢,錢背穿上有一「閩」字,過去曾被誤認為是會昌開元。此外有鉛鑄錢,版式同銅錢,分光背無文、背閩、背福、背殷三種,後又鑄開元通寶當十大錢,直徑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且有省筆缺畫,背有星文、月文、閩字。另有鐵錢,鉛錢,版式同銅錢,存世較罕。後於永隆年間鑄「永隆通寶」大鐵錢,直徑達四厘米,順讀,書法拙劣,背有閩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較罕見。王審知弟王延政曾稱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鑄「天德通寶」大鐵錢,以一當百;也鑄有銅錢,比鐵錢小,為「天德重寶」,順讀,書發教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隸兩體。
馬殷割據湖南時,後梁朱溫封馬殷為天策上將軍,後自立為楚王,鑄有「天策府寶」。此外還曾鑄有乾封泉寶銅、鐵大錢和乾元重寶大銅錢。馬殷因聽史家有湖南產鉛鐵之說,又聽從高郁的獻策,鑄鉛鐵錢,十文當銅錢一文,史書沒有說明錢文何字,大概是因為楚錢錢文多襲用唐錢錢文之故,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天策的意思是為帝王出謀劃策,更有「天策引神兵,鳳飛掃鄴城」的名句。天策府是天策上將軍的府邸。即辦公地。歷史上有名的天策上將軍有李世民、馬殷和宋真宗之兄楚王元佐三人,而開府置行署的只有李世民和馬殷。李世民在滅隋一戰中一馬當先,功勛卓著,唐高祖覺得賞他什麼都不合適,於是特地為他創立了天策上將軍這么個封號,並且設置天策府,李世民受封後,在府內設立了文學館,招攬了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位名士,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他的股肱重臣。梁朱溫稱帝後,為了利用楚牽制當時據有江淮之地的吳國,援引唐高祖封李世民的例子,就給了馬殷天策上將軍的封號,並准其開天策府置右相,為馬殷在楚的統一大業打下了基礎。 天策府寶錢是錢幣界盛傳的珍品,歷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於古野人家。」說的是清朝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十國春秋》載:「楚武穆王乾化元年,鑄天策錢,文曰「天策府寶」。《新五代史》載:「殷請於梁,依唐太宗故事,允其開府初鑄。」故而此錢文字製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旋讀。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幣。 現有學著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幣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於一般貨幣,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內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十國紀年》載:「馬殷鑄鉛鐵錢,行於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內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從傳世的天策府寶銅錢來看,多有流通使用的痕跡。由於它專用於境外貿易,因此該錢在湖南省外多有發現,在本地反倒少了。據《泉幣》雜志載,上世紀30年代漢口有人在某銅肆以兩元之價獲得天策符寶,品相俱佳。該人將錢賣給大收藏家羅伯紹,索價三十元大洋。羅告訴此人,這是大珍品。並把錢價加倍給他,該人大喜過望,如實相告廉價所得該錢經過。羅伯昭高風高節,沒有欺其外行,傳為佳話。另載數十年前,在漸江杭州還發現了一枚背有龍紋的天策府寶,為一賣眼鏡的小販所得,有人疑為偽作,後來小販竟如願以償,高價賣出。該錢後歸收藏家張叔馴所有。解放後,天策符寶很少再有發現了。作為硬通貨的天策府寶,在當時的購買力如何呢?孫仲匯先生說道:「如為通用錢,在當時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有可能當百使用。」《歷代貨幣大全·隋唐卷》記載,當時軍閥混戰,貨幣政策混亂,天策府寶大銅錢作為硬通貨當百枚小銅錢使用是很正常的。
孟知祥乃後唐明宗之婿,曾帶軍入川征蜀。但乘機攬權,擁有蜀地,叛唐稱帝,國號蜀,鑄行「大蜀通寶」。該錢直徑2.3厘米,錢文隸書,順(直)讀,鑄工一般,書法較劣,但傳世較少,較罕見。其子繼位後改元廣政,鑄「廣政通寶」,制式同前,但書法鑄較前品為佳,數量較少,為極罕見品。後又鑄「廣政通寶」鐵錢,版式同銅錢,傳世也較少。 劉隱為唐末廣州節度使,為朱溫黨羽。朱溫稱帝時,封劉隱為大彭王,擁有兩廣之地。劉隱搜括其境內開元錢二十萬獻於朱溫,結果致其缺錢,乃鑄開元通寶銅錢及小平鉛錢,以便流通,其鑄工草率粗糙。後劉隱死,其子立,改稱大越皇帝,改元乾亨,稱國號為漢,史稱南漢,鑄「乾亨通寶」銅錢,傳世較少,極罕見。後又鑄「乾亨重寶」銅錢,文字、銅質同前品,還鑄有鉛錢。 南唐是五代十國中鑄錢最多的。傳世有「大齊通寶」,是徐知誥未復姓及未建國時所鑄。又有「保大元保」錢,是李璟保大年間(公元934-957年)所鑄,中興二年鑄「永通泉貨」當十錢;還有開元通寶、 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三種小平錢,但其鑄造年份無詳細記載。 劉仁恭及其子建國後號燕,非十國之一,但時代相當。鑄有銅鐵錢多種,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四種,又有貨布、鐵五銖錢和順天元寶等錢。劉守光子應天元年鑄「應天元寶」、「乾聖元寶」、「應聖元寶」等錢。永安錢皆為楷書,除一千錢銅錢外,其它皆銅鐵兩種。「永安一千」讀法為先左後右再上下讀,其餘皆為順讀。「應天元寶」背萬、「乾聖元寶」背百、「應聖元寶 」背拾等三種錢皆為楷書,大錢,傳世極少,為極罕見品。
Ⅸ 第一代到第五代的人民幣一百元背景圖案分別是那裡
券別 正面圖案 背面圖案 主色 發行時間
100元 耙地 花符 藍、黃、紅、黑 1949.01.10
100元 火車站 花符 藍、綠、茄紫 1949.02.05
100元 萬壽山(甲) 火車 綠 1949.02.05
100元 萬壽山(乙) 火車 綠 1949.03.20
100元 工廠 花符 藕荷紅 1949.03.20
100元 北海橋(甲) 花符 藍、紫、黑 1949.03.25
100元 北海橋(乙) 花符 黃、黑、紫、灰、藍 1949.07
100元 輪船 大花座 藕荷紅 1949.08
100元 運輸 花符 深黃、栗茶、黑 1949.11.15
100元 帆船 花符 赭石 1950.01.20
100元 毛、周、劉、朱浮雕像 井岡山 藍黑 1988.05.10
100元 毛、周、劉、朱浮雕像 井岡山 藍黑 1992.08.20
100元 毛澤東頭像 人民大會堂 紅色 1999.10.01
100元 毛澤東頭像 人民大會堂 紅色 2005.08.31
100元 毛澤東頭像 人民大會堂 紅色 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