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什麼蟲子,從來沒見過。
這就是蚱蜢!見下圖: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中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蟲較比雄蟲大,體綠色蚱蜢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復眼。後足發達,善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Zhā Zhā)"聲。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成蟲體長80~100毫米,常為綠色或黃褐色,雄蟲體小,雌蟲體大,背面有淡紅色縱條紋。前胸背板的中隆線、側隆線及腹緣呈淡紅色。前翅綠色或枯草色,沿肘脈域有淡紅色條紋,或中脈有暗褐色縱條紋,後翅淡綠色。若蟲與成蟲近似。卵成塊狀。 世界上共有5000多種蚱蜢,其中的許多種不僅能跳,而且能飛。在它們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對又寬又薄的後翼。蚱蜢飛行時,抬起前翼,而拍打後翼。不過它們更多的是用後足跳躍行進而不是用翅膀飛。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多活動於稻田、堤岸附近。
㈡ 這個是什麼蟲子啊
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
成蟲體長30—81毫米,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直翅目、劍角蝗科昆蟲。
俗稱扁擔溝。大扁擔,也稱作「老扁」
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等地稱為:尖頭螞蚱
㈢ 這只昆蟲叫學名什麼,和螞蚱同科嗎
北方地區俗稱叫「扁擔鉤」。農村的小孩子經常抓著玩。和螞蚱是同科,都是蝗總科昆蟲。
學名中華蚱蜢(屬直翅目錐尾亞目蝗總科劍角蝗科劍角蝗屬,拉丁學名:Acrida cinerea),有夏季型(綠色),秋季型(土黃色有紋)。直翅目,蝗科。別名尖頭蚱蜢、括搭板(握住大腿上身上下擺動)。在中國通常叫蚱蜢,有一些地區稱其為「秀才」、『扁擔鍋』、『刀伶』『擔杖鉤』。比中華負蝗大,細長。
中華蚱蜢為雜食性昆蟲,寄主植物廣泛,有高粱、小麥、水稻、棉花、各種雜草、甘薯、甘蔗、白菜、甘藍、蘿卜、豆類、茄子、馬鈴薯等作物,蔬菜,花卉。常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將葉片吃光。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北至黑龍江,南部到海南,西至四川、雲南均有分布。在皖北地區,農村人也稱其為螞蚱。
㈣ 這是什麼蟲如圖
竹節蟲,竹節鞭,屬直翅總目下的有翅亞綱,因身體修長而得名,有翅或無翅。體長而大,為中型或大型昆蟲,一般體長在6厘米至24厘米。最大的40厘米!前胸節短,中胸節和後胸節長,無翅種類尤其如此。當竹節蟲6足緊靠身體時,更像竹節,喜愛灌木和喬木的葉片。有翅種類的翅多為兩對,前翅革質,狹長,橫脈眾多,脈序成細密的網狀。多數竹節蟲的體色呈深褐色,少數為綠色或暗綠色。分布中國湖北、雲南、貴州等省。
多數竹節蟲的體色呈深褐色,少數為綠色或暗綠色。此蟲常可營孤雌生殖,雄蟲常較少,未受精卵多發育為雌蟲。當受傷害時,若蟲的足可以自行脫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溫、低溫、暗光可使體色變深,相反,則體色可變淺。白天與黑夜體色不同,成為節奏性體色變化。竹節蟲植食性。
竹節蟲簡稱「蟲脩」(合成一字,xiū)。如瘦蟲「蟲脩」、棉細頸桿「蟲脩」和東方葉「蟲脩」等。
㈤ 這是什麼蟲子
扁的溝(又叫扁擔溝) 是蝗蟲的一種,東北地區對紅後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的俗稱。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Acrididae)、負蝗屬(Atractomorpha sp.)昆蟲。是中國最常見的負蝗。
㈥ 這是啥蟲子
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成蟲體長30—81毫米,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直翅目、劍角蝗科昆蟲。
俗稱扁擔溝。大扁擔,也稱作「老扁」
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等地稱為:尖頭螞蚱
㈦ 請問這是什麼蟲子
這個不是螳螂,螳螂帶兩把「大刀」,所以也叫刀螂。這個應該是尖頭蚱蜢,俗稱扁擔鉤,學名叫中華負蝗。
㈧ 這是什麼昆蟲
這種昆蟲叫~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成蟲體長30—81毫米,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直翅目、劍角蝗科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