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帶鉤,是怎麼用的
古代的帶鉤的用法是系在腰帶上面。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比較普遍的是將鉤鈕嵌入皮革製成的腰帶的一端,讓鉤體正面向外,鉤首鉤掛在腰帶的另一端穿孔中。
也可以在寬的皮帶上將兩個以上的同樣大小的帶鉤並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在古代有些貴族使用腰帶時,為顯示身份,不在腰帶上穿孔。
而是將皮革腰帶的一段裝置上一個玉環或者是銅環,然後將帶鉤的鉤首掛在環上。這種用法既美觀又華貴,還可以保護腰帶。
(1)帶鉤是如何使用的圖片擴展閱讀:
帶鉤的出現,早至春秋時期。現在科學發掘出土最早的,當屬洛陽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帶鉤,這個帶鉤長7.4厘米,迄今已三千年。
帶鉤是人們生活必需之物,倉廩足,知禮儀,即使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男人穿衣依然要配一個好皮帶,而帶前的那塊牌子也頗為講究。
這都是從中國古代的帶鉤沿襲下來的。但十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很少有人對帶鉤作過系統、深入的研究。
帶鉤在收藏、研究和出版上的寂寞,有多種原因,最主要的是時代審美觀的錯位。一直以來,有些收藏家,甚至有的文化、藝術史學者,認為商周青銅大器是禮器,有重要的收藏價值。
而帶鉤、銅鏡一類,不過是日常生活用具,價值不大。其實,日常生活用具並非就沒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性,恰恰因為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反而注入了更為豐富的時尚內容,而這種時尚之美甚至是超越時空的。《淮南子》中在談及帶鉤時,用了這樣的話:滿堂之座,視鉤各異,於環、帶一也。
意思是說,放眼看去,賓客滿堂的腰間環帶上,都露出奢華的鉤飾,沒有相同的。而正是在這個視鉤各異間,人們的身份、地位都表露無遺,王侯之鉤、官宦之鉤、百姓之鉤,分得清清楚楚。
帶鉤雖小,卻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分講究禮儀等級、非禮勿視的中國古代,佩鉤是件大事,它反映著佩用者的身份地位,代表著那一時期的摩登和時尚。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帶鉤已居主角的地位。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使帶鉤製作從一開始就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而黃金和白銀以其眩目的光澤、艷麗的色彩,很早就進入了帶鉤的藝術體系,使帶鉤具有藝術和財富的雙重價值。
玉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有君子之德,其潔白、細膩,珍稀、高貴,更為佩鉤者帶來一種脫俗內斂之美。
而鐵帶鉤的出現有重要意義,它最初的價值是超過青銅的,雖然韌性不如青銅,但硬度卻高過青銅,用來製作帶鉤,且都有貼金貼銀之作,足以表明其高貴身份,只是因其銹蝕,保存下來的不多。
2. 古代的衣帶鉤是怎麼系在衣服上的,怎麼使用的
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山東、陝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現,史料也有記載。由於帶鉤結紮起來比紳帶更便利,逐漸被普遍使用,取代了絲絛的地位。至戰國以後,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一種風氣。帶鉤的製作也日趨精巧。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南北朝以後,一種新型的腰帶「蹀躞帶」代替了鉤絡帶,「蹀躞」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的作用便隨之消失。常見的有:金銀錯帶鉤、黃金嵌玉帶鉤、包金嵌玉銀帶鉤、金銀錯鏟形帶鉤、嵌寶螭龍紋帶鉤。
3. 古代貴族用來系腰帶的帶鉤都流行於哪些朝代它長什麼樣
玉鉤,即玉帶鉤,是古人的腰帶上的配飾,類似我們現代人所用的皮帶扣。在當時,玉帶鉤不僅是一種實用品,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傳統服飾史中,以帶鉤連接的腰帶,是中國特有的發明,王充《論衡》記載:「帶約其要(腰),鉤掛於帶。」帶鉤是古代貴族、文人武士用於扣結腰帶的器物,用於系結並裝飾衣著。帶鉤大多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於革帶另一端的帶環上。
此外,與帶鉤具有同樣古老的歷史的是帶扣,帶扣在古代文獻中稱為鮮卑、師比、胥紙、犀毗等。從功用上講,它們是一致的。帶扣用於人體束帶,北方比中原有更久遠的歷史,中原傳統是用帶鉤。帶扣在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也有不少金制的帶扣存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匈奴金銀器中,就有12枚鑄成頭生多枝長盤角之虎狀怪獸的金帶具。從兩晉時代開始,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規格和不同質料的帶扣分別為不同階層的人士所用。
4. 帶鉤的用途
帶鉤,一言以蔽之,就是古人所系腰帶的掛鉤。古代帶鉤首先是實用品,主要用來結帶之用。有關帶鉤是實用品的文字和實物,歷史上都有大量記載,在大量古墓挖掘中也得到印證。帶鉤一般都被系在主人腰間隨葬,可謂跟隨主人寸步不離。這充分印證了帶鉤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實用品。
在陝西漢陽陵漢景帝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僅有兩厘米長的小型帶鉤,在一座墓葬中出土數量如此之大、體型之小的銅帶鉤,在其他墓葬中還沒有出現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考古人員從同時出土的大量無臂陶俑身上找到了答案:這些陶俑當年身穿鮮艷絲綢衣裳,隨著歲月流逝,木製手臂和絲織衣裳已盪然無存,只剩下赤條條的陶身。據此推斷,原先每個陶俑身上應該都有一個系腰帶的小帶鉤,衣裳木臂腐爛,帶鉤脫落俑體,但實物保存至今。這又一次證明帶鉤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一些帶鉤,其紐本身就是一個印章,這種帶鉤也叫帶鉤印,一物兩用,既是帶飾,又是印章,帶在身上十分方便,真是一舉兩得。1979年,河南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出土一枚玉帶鉤,長僅2.1厘米,鉤首如鴨頭狀,鉤身遍琢蟠虺紋、渦紋和S型紋。這種帶鉤既具實用性,又是禮品,也可作為紀念品,也是一鉤多用。
5. 玉帶鉤是干什麼用的
扣攏腰帶。
玉質帶鉤始於戰國,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鉤,帶鉤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鉤古時又名"師比"。
玉質帶鉤的基本形狀一般為扭曲"S"形,一端有鉤,多作獸首裝飾;背有柱,柱下有頂,帶鉤除"S"形狀外,還有棒形、竹節形、圓形、獸面形、琴面形等。
玉帶鉤的鑒定方法
1、水鑒別法: 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狀,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觸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3、觀察法: 將玉對著光亮處觀察,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的是真玉。
6. 帶鉤的使用方法
古代帶鉤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種:
第一,比較普遍的是將鉤鈕嵌入皮革製成的腰帶的一端,讓鉤體正面向外,鉤首鉤掛在腰帶的另一端穿孔中,這種使用方法在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戰國墓中的出土的舉燈銅人像、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發現的戰國銅人像以及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等人物形象上都可以見到。第二,是在寬的皮帶上將兩個以上的同樣大小的帶鉤並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第三,是有些貴族使用腰帶時,為顯示身份,不在腰帶上穿孔,而是將皮革腰帶的一段裝置上一個玉環或者是銅環,然後將帶鉤的鉤首掛在環上。這種用法既美觀又華貴,還可以保護腰帶。
7. 銅帶鉤到底是古人用來干什麼的
就是古人的“腰帶扣”。古時候並沒有腰帶和扣子這種東西,最初人們穿衣服只不過是用繩子稍微地扎緊一下。為了使用方便,還特意在衣服上縫制著一條衣帶,這條衣帶就是最初的“腰帶”。不過簡簡單單的一條繩子打結,是很容易就松開的,這就導致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敞開了衣服,造成了裸奔的現象。
衣服上縫制的絲帶起著簡單束緊的作用,那條單獨的絲帶才是真正起到避免衣服松開的作用。銅帶鉤比較粗糙,而且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銅環,是有著不同造型的,絲帶系在上面很難脫落。古代的衣服流傳到至今,已經被時間腐蝕了,而金屬的銅帶鉤則保留了下來,所以最初人們一時之間不理解銅帶鉤是做什麼用的。
8. 救了齊桓公一命的帶鉤,究竟是什麼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名人,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更是有“春秋五霸之首”的稱號,可見其雄才偉略。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當年竟然差一點命喪黃泉,虧得一個小小的衣帶鉤救了他的性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個微不足道的衣帶鉤沒想到卻救了一代霸王的性命,如果當時沒有衣帶鉤,歷史上就沒有齊桓公這個人了,歷史可能就會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