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朝的墓葬特點
1、石器時代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埋葬的發現,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壙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數以百計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數的墓是單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採取「二次葬」,將許多已經埋葬過的屍骨遷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內。
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員,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緊密的血緣關系。有些合葬墓,埋著兩個或數個完整的屍體,他們的性別相同,應系兄弟或姐妹。
2、新石器時代墓葬
墓中隨葬品以陶器皿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亦偶有發現,有時還有穀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內多石斧、石鏟、石刀,女子墓內多陶制或制的紡輪,顯示了男女在生產活動中的分工。由於地區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頗有差異。
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可見在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後期,出現了窮富分化的現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後期的少數大墓,隨葬的陶器有多至 100餘件,豬頭多達十餘個的,說明墓主人擁有遠比一般人為多的財富。
3、商代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類型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
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4、商代墓葬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
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
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5、戰國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
6、春秋時期墓葬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 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
7、秦漢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湊」。
8、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考古調查發掘證明,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
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 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
9、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
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級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
入唐以後,則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
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白虎,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10、宋至明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
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
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 「開芳宴」的場面(見彩圖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宴飲圖 顯示圖片),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
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名人墓葬:
1、周惠王冢
墓在老城鄉小寨村西,傳為古冢。清乾隆二年(1737年),久雨穴陷,墓門石額裸露,上寫:「周惠王閬肆歷二十五祀」,因而確定為周王墓。今墓冢尚在。
2、周冉伯牛墓
周先賢冉伯牛墓在白鶴村南。
3、漢赤眉冢
墓在白鶴鄉雷灣村西0.5公里的邙山腳下,為一夯土丘,高約2米余,直徑約5米。傳為赤眉冢,是赤眉軍首領樊崇之墓。
4、漢賈誼墓
漢太傅賈誼墓在平樂鄉新莊村東,洛孟一號公路所經之大坡口西側,俗稱賈生墓。
5、漢劉寬墓
漢逯卿侯劉寬墓約在朝陽鄉一帶,清乾隆《洛陽縣志》載,墓「在北邙山」,名大尉冢。
6、漢班超墓
清乾隆《洛陽縣志》載,墓「在北邙山」。朝陽鄉障陽村西有一大冢,俗稱班墓,可能是漢定遠侯班超墓。
7、北魏馮熙墓
北魏駙馬都尉昌黎王馮熙墓在平樂鄉上古村南。平樂鄉上古村南邙山高阜處稱馮王山(諧音為鳳凰山),上有馮王冢。
該碑為唐懿宗八年十一月九日,由馮熙的十二代孫玄規、玄貺等八人同立。劉坡村西距上古村僅1公里,「馮王新廟碑」證明上古村南的馮王冢當屬可靠。
8、北魏元乂墓
墓位於朝陽鄉向陽村西百米處。北魏宣武帝死後,為反胡太後篡政,元乂夥同宮廷總管劉騰於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宰相元懌,囚禁胡太後。
後劉騰病死,胡太後返政,鴆死元乂。由於元乂妻系胡太後之妹,故殯葬從優。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七月二十四日葬於成周北山上長陵塋內。
Ⅱ 古代墓穴的布局
陵墓的布局可概括為3種形式
1、以陵山為主體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為代表,其封土為覆斗狀,周圍建城垣,背襯驪山,輪廓簡潔,氣象巍峨,創造出紀念性氣氛。
2、以神道貫串全局的軸線布局方式:重點強調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為陵山主體,前面布置闕門、石象生、碑刻、華表等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闕樓。借神道上起伏、開合的空間變化,襯托陵墓建築的宏偉氣魄。
3、建築群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一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築與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庄嚴肅穆的環境。
古代陵墓有土穴墓、木槨墓和磚石墓三種。
1、木槨墓: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
「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展,黃腸是指柏木黃芯即榫頭用柏木芯;題湊是指槨室的構築形式,榫鉚結構前身,方木交叉構築,榫頭後無現實建築意義,成為禮儀象徵,即為「題」,「湊」為構築形式。至漢時,榫頭已脫離槨木,在槨室周圍堆放,成為「題湊」,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
2、磚石墓: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
3、土穴墓: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
(2)唐代墓葬結構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慣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志。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
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漢代帝王陵墓多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
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置齋戒、駐蹕用的下宮。陵區內置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規模小於唐陵。南宋建都臨安,仍擬還都汴梁,故帝王靈柩暫厝紹興,稱攢宮。
元代帝王死後,葬於漠北起輦谷,按蒙古族習俗,平地埋葬,不設陵丘及地面建築,因此至今陵址難尋。
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其餘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軸線布置寶頂、方城、明樓、石五供、欞星門、祾恩殿 、祾恩門等一組建築,在 整個陵區前設置總神道,建石象生 、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庄嚴的氣氛。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福陵、昭陵在沈陽,其餘陵墓建於河北遵化和易縣,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建築布局和形制因襲明陵,建築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空間布局和藝術構思陵墓是建築、雕刻、繪畫、自然環境融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Ⅲ 唐朝墓室規格是什麼樣的
唐墓發現的不是太多,多集中在陝西西安一帶。普通唐墓形制一般不大,40-50平米,多依山而建,無墓門、神道等裝飾性建築,較難發現,也不易被盜。
普通唐墓一般有1個主室,1-4個耳室,主室棺槨,耳室陪葬品。依墓主生前地位貧富而定耳室、葬品數量。
唐墓一般有封牆,磚石密封形制,單層,破開即為主室,多在20-30平,中央起墩,上置棺槨。 耳室圍主室而建,一般4-10平方大,和主室有磚石起低坎隔開,防地水滲淹。裡面的東西多是墓主生前從事行業、使用過的物品,或喜歡的東西。唐代民俗開放,墓葬風格不奢侈,沒聽說有葬品鎮墓的說法。
Ⅳ 古代陵墓有哪幾種墓室結構
陵墓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因時代不同結構形式有變化。大型木槨墓室是殷代開始一直到西漢時期墓室的特點。早期為井傒式結構,即用大木縱橫交搭構成。到西漢時又出現用大木枋密排構成的「黃腸題湊」形式,形成木構墓室的高潮,漢代一些王墓即屬此制。磚築墓室是墓室結構的重要形式,反映出早期磚結構技術的發展水平。磚築墓室分為空心磚砌築和型磚砌築兩類。空心磚墓室始於戰國末期,型磚墓室約始於西漢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應用漸廣。墓室頂部結構有幾種形式,方形墓室頂部為疊澀或拱券,長方形墓室頂部為筒拱等。例如南京南唐李昪欽陵墓室的前、中二室為磚砌墓室。石築墓室多採用拱券結構,五代時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圓形拱券組成。宋陵墓室雖然是由石料構成,但頂部是由木樑承重,為木石混合結構。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級石料砌築的拱券,與無梁殿相似。數室相互貫通,形成一組華麗的地下宮殿。
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一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築與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庄嚴肅穆的環境。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文獻記載,秦漢時代陵區內設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宮人獻食,猶如生時狀況。秦始皇陵地下寢宮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並用金銀珍寶雕刻鳥獸樹木,完全是人間世界的寫照。陵東已發掘出兵馬俑坑3處,坑中兵馬俑密布,完全是一隊萬馬奔騰的軍陣縮影。唐代陵園布局仿長安城,四面出門,門外立雙闕。神路兩側布石人、石獸、石柱、番酋像等。
Ⅳ 陝西省新發掘出唐代紀年墓葬,這座墓地裡面有哪些獨特的唐代特色產物
有清晰的日期和精美的壁畫,具有重要的藝術和考古價值。
Ⅵ 誰給說說 唐墓的結構
唐墓結構大體如下:
1、地面結構:覆斗形封土堆,旁邊多有成對土闕、石羊。外面有圍牆。
2、地下結構
(1)墓道:一條墓道,則墓室平面為「甲」字形,兩條對稱墓道,則墓室平面為「中」字形。
(2)過洞:一般有多個。帝王墓過洞前兩壁繪有城牆、闕樓、宮城、門樓及車騎儀仗,象徵帝王都城、宮殿景象。過洞頂部繪有天花彩畫。
(3)天井:一般有1-4個。帝王墓葬天井兩壁繪有廊屋楹柱及列戟,與宮門、殿門制度相同。
(4)小龕:根據墓葬規模數量不一。
(5)甬道:可分前後甬道,帝王墓葬甬道的壁上繪有侍女圖。
(6)墓室:方形,可分前後墓室,其中後墓室置石槨,帝王墓葬其石槨造型為廡殿式。墓室四壁為弧形結構。唐代上流社會墓室多有壁畫。
帝王墓室其實是唐代宮廷建築的縮影。
(6)唐代墓葬結構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隋唐五代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
墓穴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
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
Ⅶ 各個朝代墓的結構及特點
1、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斗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棱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發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系,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3、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舍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4、南宋到明末清未從南宋到明末清初這一段時期,兵禍接連不斷,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幾次自然災害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國力虛弱,王公貴族的陵墓規模就不如以前那麼奢華了。再後來到了清代,
5、康乾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Ⅷ 我想知道一個最標準的古代陵墓的內部結構圖
地下結構
(1)墓道:一條墓道,則墓室平面為「甲」字形,兩條對稱墓道,則墓室平面為「中」字形
(2)過洞:一般有多個。帝王墓過洞前兩壁繪有城牆、闕樓、宮城、門樓及車騎儀仗,象徵帝王都城、宮殿景象。過洞頂部繪有天花彩畫。
(3)天井:一般有1-4個。帝王墓葬天井兩壁繪有廊屋楹柱及列戟,與宮門、殿門制度相同。
(4)小龕:根據墓葬規模數量不一
(5)甬道:可分前後甬道,帝王墓葬甬道的壁上繪有侍女圖。
(6)墓室:方形,可分前後墓室,其中後墓室置石槨,帝王墓葬其石槨造型為廡殿式。墓室四壁為弧形結構。唐代上流社會墓室多有壁畫。
Ⅸ 唐代墓葬里的棺材是什麼樣子的和現在有什麼區別嗎最好能附圖,或給出網址
10月12日,江西省玉山縣懷玉鄉蔣家村一村民在自建房地基下發現一座土坑墓內有一具棺木。通過縣博物館考古人員的清理,發現共有十五件不同種類的珍貴文物並初步判斷該棺木為唐代時期。
當天中午,玉山縣懷玉鄉蔣家村村民羅來駝在建房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地基下有一具大型棺木。
據玉山縣文廣影視局黨委副書記博物館館長毛傳壽介紹,他們接到報告以後,就立即趕赴現場,在當地政府、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組織人員進行及時的清理,目前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貴的文物。
記者在文物清理現場看到,這具棺木呈南北走向,長約3.8米,寬約0.9米,高約1米,不僅棺木體積大,且棺木為一棺一槨結構,較為罕見。考古專家經現場考察後研究決定,先由挖掘機對棺木周邊淤泥進行挖掘,再實施手工清理。當晚七點挖掘開始了清淤工作,通過現場開棺後發現了棺木內隨葬有大量文物。為切實做好對文物的保護,工作人員在午夜將出土的棺木及棺內物件運回了指定場所並對出土文物進行了保護處理。此次出土的古文物有青釉四系盤口壺、銀發簪、銀手鐲、木尺、漆木碗、漆木碟,鸞鳳菱花鏡等共15件。據16日考古專家初步判斷棺木及隨葬文物為唐代時期。
這批文物玉山縣博物館正在進行保護處理,同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邀請相關專家進行保護
Ⅹ 請問下那個知道唐朝墓磚是怎麼樣的有沒有圖文或字
肅州區衛星地圖肅州區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酒泉市東部,東經98°12′-99°18′,北緯39°10′-39°59′。它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這里就是神農和五帝之一的顓頊轄地,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自西漢置郡、隋代仁壽二年(公元602年)設肅州以來,更以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聞名遐邇。西涼國曾在這里建都,其後諸多朝代均以此處為省州府地。
一號墓
肅州區果園鄉西溝村的幾座唐墓,讓世人驚異於它的富麗堂皇與精巧典雅。 一號唐墓為青磚砌就,坐北朝南。墓室長為5.23米,深2.46米,是酒泉市較為典型,較有代表性的唐代墓葬。前後室的門洞周圍均砌一層券磚,上有平牙磚門楣,門邊兩側嵌有浮雕式的畫像磚、人物魁偉健壯,形若金剛力士。墓壁墓門都用模印畫像磚夾雜素麵畫磚砌築,構成了全室上下六面五十餘平方米的畫面,共用去模印磚和建築花牙磚1400餘塊。特別是後室第一層豎磚中鑲嵌的十二生肖模印畫磚最為引人注目。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至少在漢代已經形成。唐朝時,十二生肖文化便廣為流傳。該墓中的十二生肖均勻地分布於四面牆壁,每面三幅,按八卦方位中的五行方位順時針方向排列。從北向東向南向西依次為亥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十二種動物一磚一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緊抓其突出的形體或習性特徵,因而刻畫得惟妙惟肖。這種墓壁裝飾,可以看出墓主身份的高貴與唐代星占學的發達,也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反映在墓室內的十二神獸文化。 第二層為仿木斗拱圖案畫磚。另外,仿照地面真實的建築,在相應的部位都雕刻或鑲嵌有柱礎、楹柱、斗拱、幔拱,反映出較為高超的建築藝術。每個楹柱之下的柱礎磚畫有大力士,瞪目閉口,肌腱發達,體魄健壯,雙手上舉,兩腿半蹲,撐托著整個墓室建築。 第三層豎磚為儀仗模印磚,約70餘塊。每塊磚上,兩位男子裝束嚴謹,騎馬前行,畫面平和穩健,呈現出安寧祥和的氣氛。這一層出行圖方向一致,從門右面進入,環視一周從門左面魚貫而出。 其餘幾層分別由騎士模印磚和樂伎模印磚組成。其中樂伎磚共52塊,分管樂伎畫磚與弦樂伎畫磚。管樂伎畫磚上的兩位男子一個吹簫一人吹笛,個個濃眉大眼神態自若。弦樂伎畫磚的兩位年輕女樂手腰若垂柳,指似削筍,體態輕盈,舉止優雅。一位懷抱七弦,以手撥彈,另一位手撫古箏,陶然若醉。 墓室地面鋪模印蓮花紋鋪地方磚,與整個墓室頂部、牆壁、廊柱、門楣相諧相合,渾然一體。身處墓室絕無陰森恐怖之感,只覺富麗堂皇,精巧典雅,彌漫著大唐帝國煌煌赫赫的富闊氣息。
編輯本段二三號墓
與一號唐墓相鄰不遠的二號、三號墓,其形制雖略有差別,也稍嫌粗糙,但也各有奇異之處。特別是墓中的文化藝術符號,例如十二生肖的造型與神態以及給人的感覺已大相迥異。其它模印彩繪畫磚均為墓主人的生平故事,內容也頗為簡約。以出行為主,每塊磚上都有一文一武騎士前後而行。前方甲胄騎士,全副武裝十分英武;後者穿文服,馬不披甲,與前者相隨而行。整個列隊從一方進入,環繞墓室一周,從另一方向走出,顯得虎虎生威,充分刻劃了東與鮮卑拼殺,西與突厥爭勝的威儀,也反映了西北地區軍隊在民族爭戰中鍛煉成長,逐漸形成了甲胄護身、武器畢備、戰鬥力精強的邊防兵隊伍。 這種披甲戰馬的模印畫磚,在國內已發掘的各朝各代墓葬中極為罕見。
編輯本段三號墓與一二號墓區別
三號墓與二號墓在建築結構上大體一致,二者可能為家族墓葬。其模印畫磚浮雕較淺,人的面部及馬的頭部均塗染了色彩,相異於一、二號唐墓。其畫技嫻熟,線條流暢。墓內畫磚內容與二號墓相同,除十二生肖磚以外,均是騎馬出行圖。馬隊從墓門兩邊進入,至墓室北牆正中央會合,再掉轉馬頭原路返回出門而去,大有南征北戰、縱橫無畏之勢。騎士磚亦分為兩類。一為文武各騎一馬,前武後文,倆人目視前方徐徐前行;一為文武二騎邊走邊聊的情景。營構出一種祥和安寧的氛圍。即使是騎馬巡查,此地一隅也還太平,不然何以有這種悠閑神態?
編輯本段四五號墓
四號墓為雙室墓,前後左右壁中各設一耳室。照牆高8米,墓底距地表深11米。五號墓為三室墓,墓道長37米,照牆高9.3米,墓底距地表深11.8米。 兩墓的墓門上均建有高大的門樓式照牆,照牆上都鑲嵌有磚雕、門闕、斗拱、彩繪磚等,裝飾達十幾層之多。彩繪磚和磚雕內容有雞首人身、牛首人身、青龍、白虎、蛙人、獸面、龍首,題有「奴婢」二字的畫磚等。 墓內的四壁建築極為考究。牆體砌築時採用橫豎交錯的建築方法,以增強墓室整體結構的牢固性。墓室的總體構造富有代表性,畫像構圖巧妙,依據了墓內畫像磚結構位置的高低表現繪畫內容,用前室與後室構成內外不同的活動場面。 墓室內鑲嵌彩繪畫磚160餘塊。前室畫像磚的內容重點表現農耕、畜牧、炊廚、樹林、飛鳥、出行、生活起居等情景。後室畫像磚的內容重點表現書冊、箱籠與奩盒盛裝的珍藏品。
編輯本段四五號墓綜述
繪畫精美的四、五號畫像磚墓,將當時人們最平凡的生產、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是我們完整地認識當時社會的珍貴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磚畫內容還比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多民族聚居的社會現實,成為我國民族問題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佐證。
編輯本段評價
西溝的五座墓葬,分屬三個時期,三種藝術表現手法和建築風格,是集研究和觀賞價值於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存。五座墓的距離很近,參觀游覽較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