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仁樹是什麼樣子的
多年生草本。株高1.5-3米,莖散生;根莖匍匐地面,節上被褐色膜質鱗片。中部葉片長披針形,長37厘米,寬7厘米,上部葉片線形,長25厘米,寬3厘米,頂端尾尖,基部近圓形,兩面光滑無毛,無柄或近無柄;葉舌半圓形,長3-5毫米;葉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狀網紋。
蒴果橢圓形,長1.5-2厘米,寬1.2-2厘米,成熟時呈紫紅色,干後呈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種子為多角形,有濃郁的香氣,味苦涼。花期:5-6月;果期:8-9月。
砂仁應選擇肥沃、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砂壤土或輕黏壤土為好。濕度大有水源的闊葉常綠林地和排灌方便的山坡、山谷、平地,均可種植。砂土和重黏土不適合選用。山區種植,種植前進行開荒,除凈雜草和砍除過多蔭蔽樹;而蔭蔽樹不夠的地方應注意補種。在開荒同時開挖環山排灌水溝,以防旱排澇。
在砂仁地附近多種植果樹,以擴大蜜源,引誘更多的昆蟲傳粉。在平原地區種植,應開溝作畦,畦寬2.6-3米,長24-30米,溝寬35厘米,深1.5-35厘米。畦面造成龜背形,以防積水,還要注意營造蔭蔽樹。先種芭蕉、山毛豆等生長快的作物作臨時蔭蔽,後種高大白飯樹、楹樹及果樹作永久蔭蔽樹。
⑵ 草果和砂仁的區別
1、產地不同
草果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貴州等省區,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海拔1100-1800米。
砂仁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栽培或野生於山地蔭濕之處。
2、葯用功效不同
草果是葯食兩用中葯材大宗品種之一,草果作調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實入葯,具有燥濕健脾,除痰截瘧的功能。主治脘腹脹滿,反胃嘔吐,食積瘧疾等症。好多中成葯離不開它的配方,如透骨搜風丸、益腎丸、開郁舒肝丸、寬胸利膈丸、潔白丸等。
砂仁果實供葯用,以廣東陽春的品質最佳,主治脾胃氣滯,宿食不消,腹痛痞脹,噎膈嘔吐,寒瀉冷痢。砂仁觀賞價值較高,初夏可賞花,盛夏可觀果。
3、生長習性不同
草果喜溫暖濕潤氣候,怕熱,怕旱,怕霜凍,年均氣溫15-20℃,適宜在樹木稀疏(透光度約40%)環境生長,以在海拔1000-2000米,蔭蔽度50%-60%左右的林下或溪邊濕潤排水良好的山谷坡地陰涼地帶,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砂仁喜熱帶南亞熱帶季雨林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能耐暫短低溫,-3℃受凍死亡。生產區年平均氣溫19-22℃;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空氣相對溫度在90℃以上,怕乾旱,忌水澇。需適當蔭蔽,喜漫射光。
宜選森林保持完整的山區溝谷林,有長流水的溪溝兩旁,傳粉昆蟲資源豐富的環境,以上層深厚、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壤土和砂壤上栽培,不宜在粘土、沙土栽種。
⑶ 春砂仁果實長在地上還是樹上
春砂仁的果實長在枝上,看圖就知道了
⑷ 砂仁有幾種
砂仁有兩種,分別是矮砂仁、縮砂密,其中矮砂仁株形矮小,只能長到1.5米的高度,果實成熟後為綠色,多生長在海拔為200米的林地陰濕處,而縮砂密是姜科植物,葉片光滑無毛,長約25厘米,花朵在春夏季節開放,呈現穗狀橢圓形。
縮砂密是姜科植物,葉片呈現長披針形,長度約為25厘米,表面光滑無毛,且花朵在每年春夏季節開放,果實在秋季8-9月份成熟,顏色為綠色,呈橢圓形,長約2厘米,表面分布有柔刺。
⑸ 砂仁有哪些特徵
(巫金華、陳偉平、馬治安)
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別名陽春砂、春砂仁。為姜科多年生草本。主產廣東省陽春、信宜、廣寧、封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武鳴、隆安和雲南省景洪、勐臘、路西、瑞麗等縣;福建省等各南亞熱帶地區也有種植。以乾燥果實或種子團入葯。種子含揮發油2.5—4.6%,主要成分為乙酸龍腦脂、樟腦、檸檬烯、莰烯、α-蒎烯和龍腦等。葉片含有0.2—0.3%的揮發油,成分與種子油相似,可代果用,便於配置中成葯。味辛,性溫。有行氣、溫中、健胃、消食、安胎的功能。主治胃腹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寒瀉冷痢、妊娠胎動等症。是配製香砂養胃丸等多種中成葯的原料。砂仁又可配製砂仁糖、砂仁蜜餞、春砂酒等保健食品和飲料。
此外還有縮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Wall.ex Bak.)T.L.Wu.et Senjen〕和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我國有野生和栽培,也可入葯,但質量較次。
一、形態特徵
莖高1.2—3m。根狀莖圓柱形,匍匐於地面,芽鮮紅色,錐狀;直立莖散生,圓柱形。葉二列,葉片狹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0cm,寬2—7cm,先端漸尖或尾狀急尖,基部漸狹,全緣,幾無柄;葉舌先端圓形或微凹,棕紅色或有時綠色;葉鞘抱莖。花序從根狀莖抽出,為鬆散的穗狀花序;總苞片膜質,長橢圓形;苞片管狀,白色、膜質,頂瑞二裂;花萼管狀、白色,先端3齒裂;花冠基部聯合成管狀,細長、白色,花瓣3片,唇瓣大,近圓形或卵形,中央具淡黃或黃綠,雜有紅色斑點的帶狀條紋;發育雄蕊一枚,葯隔附屬體3裂,花絲扁平;子房長圓形、下位。蒴果橢圓形或球形,直徑約1.5—2cm,熟時棕紅色,果皮具柔刺。種子多數,呈多角形,熟時黑褐色(圖15—52)。
表15—43 追肥對砂仁的增產效果
三、栽培技術
(一)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新區種植為減少運苗困難宜採用種子繁殖。此法可使品種獲得復壯,繁殖快,但費時、費工、費料,易發生病害,開花結果晚。選采成熟、粒大、飽滿、無病蟲害的鮮果,在柔和的陽光下曬2—3h,連曬2天,放置3—4天,提高種子成熟度。去果皮用砂擦去果肉種衣,用清水漂凈陰干,曬干易喪失發芽力。采後9—10月初,當氣溫還高,種子新鮮時及早播種,發芽率高,早成苗,次年5—6月雨季初可出圃定植,免雨季小苗在苗圃感染病害。如當年不能播種,種子應用潮砂貯存至次年2—3月升溫時播種。干藏易喪失發芽力。播前可混砂摩擦種皮(注意勿傷及外胚乳),可加快發芽,用1000ppm赤黴素浸種30小時,可促進後熟。
由於種子發芽慢不整齊,宜先在沙床上催芽,床底混合少量腐熟細碎有機肥,供應幼苗營養。出苗具1—2片真葉時,從砂床上分批取出栽於苗床。床土宜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好是新墾地以減少病害。施足底肥,按20×10cm行株距栽植。幼苗4—5片真葉時開始勤施追肥,結合鋤草適當培土。低溫前追施草木灰,用腐熟有機肥蓋行間保溫。苗期需設置蔭棚或林下育苗,蔭蔽度70—80%,出圃前逐步減少蔭蔽至60—70%。苗高50cm以上出圃定植。
2.分株繁殖
老產區種苗充足,多採用分株繁殖,此法省工、省時、省材料,病害少,開花結果早。直接從大田或分株增殖苗圃里割取帶有1—2條萌發匍匐莖,具5—10片葉的壯實幼苗作種苗,其分生新株的能力強;基部球狀莖已膨大,10片葉以上的壯苗亦可作種苗,其組織充實,不易失水,適於長途運輸,但分生新株的能力較差。不能用老苗或組織未充實的嫩苗作種苗。
(三)選地整地
宜選擇山區有長流水的溪溝兩旁的自然雜木林下,涼爽、濕潤、傳粉昆蟲資源豐富的地種植;盆地或平原種植,應有自然林或人工林,並有水源灌溉和有人工授粉條件。如施農家肥困難,還需選疏鬆肥沃的土壤。定植前,清除林下雜樹、雜草和砍去衰老的高大喬木,適當選留壯年樹和優良的幼樹,使達到適宜的蔭蔽度和保證森林的繁衍。在雲南山區溝谷林下,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可不翻地,以免雨水沖跑表土,清除樹根、草根即可定植。在廣東產區,為了旱澇保收,坡地採用開梯田或梯坡種植,花果期如遇雨水過多,則梯壁排水好,受澇輕;如遇乾旱,則梯面保水好,受旱輕。丘陵、平原等土質差的地應全墾,用枯枝落葉壓青或施有機肥改土。平地分畦種植,畦寬2m,以利,排水、管理和通風透光。
(四)定植
選溫暖涼爽潮濕時期定植,在廣東產區4—5月份,雲南產區5—6月份,雨季開始,常有天氣定植較好,以利成活,植後遇濕潤的雨季,植株和根系充分生長,利於度過低溫季和來年的旱季。冬季溫暖和春旱不嚴重的地區,也可在8—9月定植。行株距1×1m,挖穴長、寬、深約30×20×20cm,施入肥沃表土或腐熟有機肥,每穴栽具有1—2條匍匐莖的苗1株,覆土6—7cm,壓實、淋水、蓋草、保濕。
(五)田間管理
1.除草割枯苗
定植後1—2年內幼齡期,株間空地雜草滋生,每年除草3—4次,防雜草遮光奪肥。開花結果後每年除草2次,第一次在2月間,割除雜草和枯苗,清除地面過厚的樹木落葉,以利花芽發育,留薄層落葉蓋地保水。枯苗燒毀防病,雜草落葉堆漚作肥。並割除過多的幼筍,以利供應花芽的養分。第二次在秋季收果後,及早進行。除割去病枯苗外,將衰老苗割除,促進新分生植株增長,加大壯老苗比例,使多開花結果。病枯苗燒毀,雜草落葉蓋於地面,保溫保濕增肥。割苗要均勻,保持每m2有苗40—50株。
1.施肥培土
幼齡期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廣東在3月,雲南在5月,雨季到來,苗旺盛生長期,每畝施有機肥1500—2000kg,過磷酸鈣20—25kg,尿素2.5—5kg;第二次在8—9月,為提高幼株抗寒性每畝施火燒土1500—2000kg,草木灰100kg,適施磷肥,適當培土。
開花結果期每年在秋季采果後及時重施攻苗肥,每畝施有機肥2500kg,尿素10kg,過磷酸鈣20—25kg,培土蓋至匍匐莖一半。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壯花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kg,鉀肥摺合K2O10kg,尿素1.5—2.5kg,免氮素過多,促筍萌發,分散花芽養分。在4—5月花苞欲放時,用0.3%磷酸二氫鉀和0.01%硼酸混合液噴施葉面和花苞,利於花粉發育。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0.2%磷酸二氫鉀加5ppm2,4-D噴果,有利於幼果發育和保果。
3.調整萌蔽
修砍過蔭的蔭蔽樹枝,使保持各生育期適宜的蔭蔽度。
4.防旱排澇
旱季覆蓋地面保墒,雨季注意排除積水,特別花果期如遇旱及時灌溉,如遇水澇及時排除。
5.衰退苗群的管理
結果多年的衰老苗群,應重割衰老苗和枯老匍匐莖,挖松空地,重施有機肥補種,於生長季及時重追肥培土,促苗增長,恢復苗群生勢。如苗群衰老特別嚴重應全部更新。
6.人工輔助授粉
傳粉昆蟲缺乏的種植地,應在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獲得高產方法有抹粉法和推拉法。前者是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挾住花冠的下部,右手拿竹片挑起花葯,再用左手食指將花粉抹入柱頭孔中。此法工效低但效果好,花散粉少時使用。後者是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夾住雄蕊和唇瓣,用拇指拉(正向)或推(反向)雄蕊,著力點在花葯上,使花粉擦落在唇瓣上,再往回推或拉雄蕊,著力點在柱頭上,將唇瓣上的花粉擦入柱頭孔中。此法工效高,但效果較差,花粉多時使用。
(六)病蟲害及其防治
1.幼苗葉斑病
(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
病原菌根據無性階段鑒定為姜葉點霉,是雲南產區苗期的主要病害,先嫩葉發病,呈水漬狀病斑,擴展連成大斑,中部現小黑點,後葉片變黃乾枯。在適溫下的多雨高溫或低窪積水,通風差的條件下易發生;蔭蔽差,日灼傷葉片,生勢差的苗易感病,小苗受害尤重。防治方法:提早播種,增施肥料,促使幼苗在雨季前長大;注意苗圃通風、排水和適當蔭蔽;收果後清園及時剪除燒毀病葉;病前發新葉時噴1∶1∶150波爾多液預防;發生期用井崗黴素、50%托布津1000倍液或30%炭疽福美8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交替噴霧。
2.幼苗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zingiberi(Sundar.)Butler et Bisby〕
廣東產區發生。葉部感病,葉面初現褪綠色小點,後為褪綠色病斑,並擴大和相互融合,半片或整片葉下垂,病斑中央生許多黑色小點。如葉梢先感病,則葉梢組織軟化,葉片下垂,但尚為綠色;發病後如遇天晴,濕度降低,則病部葉組織穿孔;如連續陰雨,則全部葉片萎蔫下垂,似開水燙過。高溫多雨,過度蔭蔽、雜草叢生,低窪積水條件下發病嚴重。小苗發病重,長至12cm以上發病輕。防治方法:參見苗朝葉斑病。
3.成株葉斑病
病原菌可能為絲孢綱一新屬、新種。為害葉片和葉梢,通常多從下部老葉逐漸向上蔓延。病葉初現褪綠色小點,擴大為黃褐色水浸狀病斑,病斑擴大,中央呈灰白色,邊緣棕褐色;濕度極大時,病斑生灰色霉層;病斑互相融合,使葉片干祜,嚴重時,整株葉片枯死,繼而莖桿乾枯。終年可發生,氣溫稍有下降的9—10月份和翌年雨期三月份為廣東產區的兩個侵染高峰期;在栽培管理粗放、土質瘠薄、蔭蔽條件不足、植株生勢弱的種植地為害尤其嚴重,可用40%富士一號乳劑600倍液,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防治。
4.成株葉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多從葉尖或葉緣發病,病斑初為水浸狀暗綠色,後變灰白色,再變為灰褐色或黃褐色,邊緣不明顯,似雲紋狀,擴展到基部時,整葉乾枯,枯葉上可見小黑點,為病菌有性階段的子囊殼。多發生在秋冬季,以土地瘠薄、蔭蔽不足、長勢弱的地塊發病嚴重。
其它還有果腐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F.usarium sp.,黃潛蠅(鑽心蟲)為害幼筍和果熟期的鼠害等。
四、採收與加工
(一)收獲
隨各產區氣候不同,收獲期從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果成熟不一致,一般分兩批採收。用剪刀剪或手摺斷果穗梗,切勿撕破匍匐莖表皮。將果穗齊果剪除長梗。按果大小和成熟度分級。篩揀去泥土雜質,小心裝運,防果破裂或脫落。
(二)加工
果實運往烤房,於室內通風處攤放、防漚爛。盡快裝焙篩置烘爐內烘烤。焙篩裝鮮果厚約10cm,先用90—100℃高溫烘烤約2—3h殺青,停止加熱,在余熱中保持:30min後,放氣降溫使果皮收縮。或殺青後連篩取出置地上冷卻收縮後,再裝爐用80℃烘乾。用烘爐加工的翻動少,果實完整,果不脫落,果皮緊貼種子團,不易發霉。
如無烘爐設備,也可用土法烘乾。即用焙篩盛鮮果10cm厚,蓋上濕麻袋,置爐上,爐火加濕谷殼發煙熏24h殺青,使果皮收縮變軟,取出裝入竹籮或麻袋,加壓一夜,使果皮與種子團緊貼,再裝篩置爐上用木炭火烘至干,溫度控制在70℃以下。經常翻動。
有的群眾也用曬干法,此法加工的成品果皮鼓脹,果皮與種子團分離,容易發霉,應少採用。
砂仁烘乾後,果實脆,動之易脫落,應在篩內冷卻回潤24h後,用內襯塑料薄膜的麻袋包裝,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