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圖片大全 > 夫子廟圖片大全

夫子廟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9-27 02:59:49

㈠ 南京有哪些重要的景點

  • 中山陵景區第3名

  • 南京市玄武區石象路

  • AAAAA級景區

  • ㈡ 哪位高手詳細地介紹下南京的夫子廟,最好兼具歷史性和人文性

    夫子廟

    即是孔廟,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 地方。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 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 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 還有魁星閣。,由於時代要求,孔廟現已成為群眾 文化活動場所。1985年修復夫子廟古建築群,周 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築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臨 河的貢院街一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同時按歷史上形成的廟會的格局, 復建了東市場、西市場。 這里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這里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

    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遠溯到六朝時期,明清兩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爭奇壯舉勝,風味獨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散落民間的風味小吃發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味小吃。小吃供應干稀搭配,葷素相間,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使餐飲過程同時成普文化欣賞的過程,體現了飲食和文化的精美結合,對中外遊客產生著久遠的吸引力。目前風味小吃已達200多個品種,經濟效益顯著,成為夫子廟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這一地區的特色文化。近年來,相繼引進了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洋快餐,保留了一些夜市大排檔,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檔共存的餐飲新格局。今日夫子廟已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食中心」。 獨領風韻的夫子廟美食街 夫子廟美食街建成於1997年,總投資1.5億元,位於夫子廟南端,東起平江府路,西止來燕路。建築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有致,青磚小瓦,粉牆坡屋,古樸典雅,與夫子廟古建築群融為一體。內部設施一流,頗具現代氣息。仿古花崗岩路面兩側鑲嵌著彩色廣場磚,菱形的花壇、回繞的長廊、花園式的廣場、古典式的矮架路燈,營造出溫馨而優雅的氛圍。沿街座落著晚晴風味軒、晚晴茗軒、金陵春酒樓、夫子廟康樂城、秦淮人家、白鷺賓館等一批知名餐飲娛樂企業,薈萃了海內外美食精品。結合美食街建設,建成了展示六朝文化的王謝古居,恢復了烏衣巷,形成了新的景觀區,拓展了夫子廟景區范圍。

    學宮

    學宮位於大成殿後街北,原有「東南第一學」門坊,包括明德堂、尊經閣、青雲樓、崇聖祠等古建築。明德堂是學宮的主體建築,科舉時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這里聽訓導宣講。全國的學宮都稱「明倫堂」,而夫子廟的學宮獨稱「明德堂」,據說是宋代文天祥題寫的「明德堂」匾額之故。1986年明德堂維修時又修復了兩旁的「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

    烏衣巷

    烏衣巷位於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舊時王謝子弟善著烏衣,因而得名。為紀念王導、謝安,在烏衣巷東曾建有來燕堂,建築古樸典雅,堂內懸掛王導、謝安畫像,仕子遊人不斷,成為瞻仰東晉名相、抒發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對此處的感嘆。從此烏衣巷便名播中外,遊人不絕。

    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陳列館,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佔地不大,後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鼎盛時期規模居全國各貢院之冠,與北京順天貢院並稱為「南圍」和「北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鄉試、會試於此。永樂年間,京師遷往北京後, 明清兩代仍作鄉試考場。僅清一代,科考共舉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 鄉試中舉, 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江蘇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計58名,佔全 國狀元總數的51.78%。 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張騫、陳獨秀等皆出自於此。

    陳列館尚存一批原江南貢院遺留的珍貴文物及寶貴史料,現有東西號舍 八排四十間,其中東部號舍是舉辦「模擬江南鄉試」的場所,中外遊人可以 著古裝、入號舍、答考題,感受科舉考試之苦澀、中舉之喜悅。陳列館還展 出科舉文物、圖片一百餘件,錄像室播放科舉考試程序等電視片。 現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已經成為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場所,收藏科 舉文物史料的機構,深受中外人士的贊許。

    復建後的「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仍保留有「明遠樓」、「貢院碑刻」等很重要歷史古跡。「明遠樓」共三層,該樓為江南貢院的中心,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築。「明遠」二字取自「大學」中「慎絡追遠,明得歸厚矣」之意,愛國主義者林則徐在擔任江南貢院建臨期間還發明了創造了信炮和號燈制度,有效的保證了考試秩序。 明遠樓兩側是碑廊,陳列著省級文物,明清貢院碑刻二十餘塊,它們銘刻著江南貢院的歷史,是貢院興衰的歷史見證。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國偉大的諷刺文學家。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歲的吳敬梓離開故鄉全椒,移家南京,寓居於秦淮水亭。隨著接觸面的廣泛,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他看到:「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代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在歷經世態炎涼、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後,吳敬梓以庄諧兼擅的妙筆,在南京創作了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積十年之餘,終於成書。為了紀念這位偉大文人,秦淮區委、區政府在古桃葉渡遺址旁規劃復建了秦淮水亭,成立了吳敬梓故居陳列館。 陳列館位於南京清溪河與秦淮交界處,毗鄰古桃葉渡,名為秦淮水亭。該館共佔地800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南半部分為古桃葉渡遺址, 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在此迎接過愛妾桃葉而得名,千百年來,歷代文人雅士多在此吟詩賦詞、幽思懷古,留下許多優美詩句和生動民間傳說;北半部分為吳敬梓故居,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反映了吳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成為研究吳學的又一陣地。

    白鷺洲

    這是一個以橋為特色的園林,園內宛如襟帶的小橋竟有15座之多,其中有典雅玲瓏的獨孔橋、三孔橋、七孔橋,還有四角重檐的亭橋等。

    景色幽麗的白鷺洲公園,歷史上稱為徐太傅園,徐中山園、東園,是明初中山王徐達王府的東花園。解放前夕,已淪為一片廢墟。1951年結合秦淮河整治,灘湖堆山,廣植花木,整合適和新建了煙雨軒、話雨亭等園林建築,園容初具規模,1976年建成開放。重建後的白鷺洲公園,以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建築採用明清江南園林的傳統風格,與夫子廟地區明清風格的建築群互為映襯,相得益彰。近來又建成集驚險、刺激、健身、消暑為一體的水上樂園,為遊人提供了新的場所。白鷺洲公園緊鄰夫子廟鬧市區,是鬧中取靜的好去處,猶如鑲嵌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瞻園

    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一座園林,已逾600高齡。 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達「未有寧居」,特給中山王徐達建成了這所府邸花園,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題書「瞻園」二字。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里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和夏官丞相賴漢英的王府花園。後毀於兵火。1960年修復後的瞻園分東部和西部兩景區,園內還有兩塊宋代奇石-仙人峰、倚雲峰,相傳是宋代花石崗的遺物。

    園內的主題建築是靜妙堂,它一面建在水上,宛如水榭。該堂把全園分成兩部分,南小而北大,北寂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連,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瞻園又以石取勝,造景效果與實用功能巧妙結合,「妙境靜觀殊有味,良游重繼又何年」。

    瞻園是秦淮風光帶上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在劉敦楨所著《中國園林》巨幅集錦畫冊中,將瞻園作為古金陵園林唯一的代表作,載入我國園林史冊。 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以石勝」,成為瞻園的主要特色,現今園中北假山即為明代遺物。1958年後,南京市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設在園中。 而今瞻園,舊院嫵媚,新容俏麗,深厚的基礎更添時代的活力。正是:瞻前顧後皆妙景,懷古賞新兩相宜。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太平天國史專業博物館,籌建於1951年。1956年10月1日,在堂子街原太平天國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國紀念館,1958年5月遷至瞻園路128號現址,1961年1月正式更名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館址所在地瞻園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一座館園合璧的博物館。東側是展覽區,由一組氣勢雄偉的古建築群組成,西側是被譽為「金陵第一園」的江南著名古典園林——瞻園。館址在六百多年前是明代中山王徐達府邸的西花園,清代為江寧布政使衙署,屋宇曾多達391間,是南京地區僅次於兩江總督署的建築群。太平天國時曾先後作為東王楊秀清的住處、幼西王蕭有和的王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的衙署,民國年間成為江蘇省長公署國民政府內政部所在地。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現藏有太平天國歷史文物2140件,一級藏品33件套,以及大量的原始檔案資料、圖書,是全國收藏太平天國文物最多、史料最豐富的研究機構。

    近年來,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功能,配合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本館積極探索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搞好基地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後被列為南京軍區青年官兵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並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省公安專科學校等十餘家單位建立了共建關系。我們立足本館,輻射社會,開展了廣泛的社會宣傳教育工作,學生參觀人數也逐年遞增。

    ㈢ 南京旅遊必去的景點

    南京旅遊必去的景點

    南京作為天下文樞所在,文化底蘊深厚,各大著名景點不容錯過,下面梳理了南京旅遊必去的景點,供大家參考借鑒。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所處的朝天宮是江南地區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位於南京市中心新街口的南段。

    南京博物院有十萬件文物收藏,上溯遠古,下迄民國,藏品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南京歷史的見證。

    在館藏文物中,南京人頭骨化石、青瓷蓮花尊、王、謝家族墓誌、青花蕭何追韓信梅瓶、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漁翁戲荷琥珀杯等一批文物蜚聲中外,是文物精粹的典型代表。

    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位於南京城中,紫金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南京玄武湖中分布有五塊綠洲,形成五處景區。一為環洲,二為櫻洲,三為菱洲,四為梁洲,五為翠洲。

    夫子廟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國四大文廟之一。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夫子廟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

    由於時代要求,夫子廟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現在的夫子廟周圍已成熱鬧的商業街和小吃街。

    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江蘇南京市區,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如今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極富魅力。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上層公路橋長4589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下層鐵路橋長6772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1960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也是三座大橋中最大一座。

    夜幕降臨,花燈齊放,大橋雄姿更加清晰、迷人,「天塹飛虹」的夜景成為現代金陵四十景之一。

    紫金山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於1934年,建成於1934年9月,位於南京市東南郊風景優美的紫金山上。

    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她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

    ㈣ 南京夫子廟的建築分布

    古時立學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廟,屬於國家祀典內容之一。所以孔廟的特點是廟附於學,和國學、府(州)縣學聯為一體。廟的位置或在學宮的前部,或偏於一側。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的布局。孔廟、學宮與東側的貢院(通過考試來取士的考場)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築群。古時候的孔廟有一定的布局形式。
    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源自於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為泮池的遺例。岸北為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遊人至此可憑欄小憩,瀏覽秦淮河風光。
    夫子廟的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為中國照壁之最。
    泮池邊的石欄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現也修飾完整。東有奎光閣,西有聚星亭,象徵文風昌盛;廟前廣場東西兩側立石柱,上書「文武大臣至此下馬」,以示對「至聖文宣王」的崇敬之意。廟門前有「天下文樞」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後面為「欞星門」,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門,中門刻有「欞星門」三字篆文。三門之間嵌有牡丹磚刻浮雕,柱頭皆有雲雕,形即華表。這是帝王出巡朝聖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員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柵欄封閉。
    街東西舊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坊,民國以後被拆除。廣場左右原有「聚星」、「思樂」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夫子廟於1983年復建;思樂亭今移建於東市小廣場。
    欞星門由三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牆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中間石坊橫楣刻有「欞星門」三個篆字,造型朴實無華。
    入欞星門,東西兩側各有持敬門,中間為大成門,又稱戟門。在封建時代,每逢朔、望(農歷初一、十五)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教諭、訓導學教官由大成門進,士子走持敬門,不得逾矩。下階為丹墀,東西並立三碑,東為元至順二年(1331年)封至聖夫人碑,西為四亞聖碑,再西為清康熙修學宮碑記。丹墀左右為兩廡,外有走廊通正殿。兩廡供奉孔門的七十二賢人牌位。
    正中是為「大成殿」,外有露台,是春秋祭奠時舞樂之地,三面環以石欄,四角設有紫銅燎爐,燃桐油火炬,祭祀多在午夜子時,光如白晝。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亞聖——顏回、曾參、孟軻、孔汲。殿的東邊有小門通學宮。
    明清時代的大成門為五間,兩側為耳房,供執事人等休息之用,中為三門,門內陳列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中門)進,士子執事人等分走旁門。此門與大殿同毀於日軍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門面寬三間,門內正中有漢白玉屏風,上鐫刻「重修夫子廟記」,樹立四塊古碑,其中齊永明二年的「孔子問禮圖碑」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內遷至此處的一塊重要的碑銘。
    入大成門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夫子廟的主殿大成殿。現大殿是按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的建築為藍本修建的,取消了原孔廟的後牆,使之與學宮融為一體。大殿七間,高18米,重檐歇山頂。原殿內正中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牌位,兩旁配享四亞聖。現殿內有孔子銅像,兩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漢白玉像。殿前有寬敞的露台,四周繞以石欄板,它是古時祭祀舉行樂舞的地方。殿前兩側有廊廡相連,原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和歷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現改作碑廊,牆上鑲嵌陳列當今名流的書法碑石30多塊。
    孔廟院牆與學宮之間,東西北三面有寬暢的通道,曾種植幾百棵柏樹,古木參天,鬱郁蒼蒼。那時,在廟外的文德橋上憑欄眺望,大成殿的黃色琉璃瓦屋頂在綠蔭叢中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殿後為「明德堂」,相傳匾額為南宋文天祥楷書,後由曾國藩改為篆書。堂後為「尊經閣」,閣原為教諭講課講堂,樓上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諸多聖賢畫像。清嘉慶年間又遭戰火破壞。
    清同治八年(1869年)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相繼重修擴建,恢復舊貌。然而,孔廟的主要建築均於1937年毀於日本侵略軍的炮火。解放後,原學宮部分作為秦淮區人民游樂場,「名宦鄉賢祠」則改為夫子廟小學;大成殿遺址辟為夫子廟廣場。「文化大革命」中,剩餘建築又遭破壞。1983年,政府撥款重建夫子廟古建築群,主體建築大致恢復舊貌。
    夫子廟兩側的東西市場,原是學宮前甬道。東甬道為學宮正門,門前有坊,上書「泮宮」。坊東為明清兩朝狀元、榜眼、探花題名牌坊。坊西為會元、解元題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題名牌坊。東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兩署。民國以後廢科舉,興學堂,學宮遂漸衰落,祠、署分別改為學校、教育局、圖書館等,學宮甬道也成為攤販市場,東西市場的名稱便從那時開始。
    現東西市場於1987年建成,總建築面積為4400平方米,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商業街道的空間形式和尺度,採用明清時代的街市風格,以石板鋪地,店鋪採用「青磚黛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店、廟、市、街合一,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尊經閣在明德堂後,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上下兩層各五間,清嘉慶以後曾在此設尊經書院,樓上藏書,樓下講學。1987年重建的尊經閣高三層,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頂,底層五間,二層、三層均為三間。底層辟為「秦淮彩燈館」,二層為「秦淮文物古跡陳列室」,三層備有茶座,可供遊人休息並眺望夫子廟全景。
    位於學宮東側的「貢院」,始建於宋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當時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范圍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鄉試、會試於此,考生眾多,不敷應用。明成祖永樂年間在此重新興建,貢院始具規模。雖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但此地仍為江南鄉試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舊,道光年間曾重新修建。咸豐年間文廟、學宮俱遭兵火,貢院卻獨能倖存。同治時又重擴建,范圍更大,考棚號舍有2萬余間,居中國各省之冠。
    當時貢院東起今姚家巷,南至貢院東等和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與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整個貢院成正方形,內有號舍(俗稱考棚)20644間,一人一間,每次考試可容納2萬多人。當時貢院正門在今永和園及秦淮劇場之間。
    大門外街之東、西各有木牌坊一座,即東、西轅門。大門外東西有石獅子一對及兩座石牌坊,軸線上有門三道,分別稱「貢院」、「開天文運」及「龍門」。
    龍門後依次有明遠樓、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後有門,門後有飛虹橋。橋之南屬外簾,飛虹橋是內外簾的分界線。最後為衡鑒堂,是主考官閱考卷、評定名次的地方。考試期間內外簾分隔很嚴,不得擅自出入。整個貢院四周圍以高牆,牆外為街道,街道另一邊為店鋪民居。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貢院即閑置無用。民國7年決定拆除貢院,開辟市場,只保留了明遠樓、飛虹橋和明遠樓東西少數號舍及明、清碑刻22方。
    明遠樓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道光年間重建。平面正方形,三層木結構建築。底層四面為牆,各開有圓拱門,四檐柱從底層直通至樓頂,樑柱交織,四面皆窗。登臨四顧,整個貢院一目瞭然。它是考試期間考官和執事官員警戒、發號施令的地方。明遠樓內已辟為科舉制度陳列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展出了100多幅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的珍貴文獻資料、圖片,並按原樣復建了40間號舍。原安放在貢院內的22方明清碑刻,現集中陳列於明遠樓東西兩側,它是研究明清貢院建制沿革和科舉情況的實物資料。

    ㈤ 我想知道圖片這里是哪個地方

    三河古鎮

    (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鎮)

    三河古鎮,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端,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交界處,古鎮總面積2.9平方公里。

    三河古鎮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後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

    三河古鎮有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內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鎮內有古城牆、古炮台、太平軍指揮部舊址、英王府、一人巷、萬年台、李府糧倉、鶴廬、劉同興隆庄等歷史遺跡,是廬劇的發源地,古鎮有米餃、牛皮糖、酥糖、麥芽糖、茶干、米酒等特產。

    ㈥ 南京夫子廟有什麼好玩的

    好玩的有:中華門瓮城、瞻園、江南貢院。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是一座集自然風光、山水園林、廟宇學堂、街市民居、鄉土人情為一體的國家AAAAA級旅遊區。景區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以十里內秦淮河為軸線,東起東水關公園,西至西水關公園(今水西門)。

    大成殿是南京夫子廟的主殿,殿內正中懸掛一幅中國最大的孔子畫像。殿內陳設仿製2500年的編鍾、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牆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朴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 寫的墨寶真跡碑刻。

    瞻園景區由瞻園和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兩部分組成。瞻園是南京現存歷史較久的一座園林,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是文物保護單位,江南四大名園之一,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瞻園也是南京保存完好的一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

    ㈦ 江蘇地區旅遊景點

    雲龍山 是蘇北一帶的名山,是徐州自然風景區重要風景山林之一,山上巨石嶙峋,林壑幽美。雲龍山有九節山頭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龍,因山上常有雲霧繚繞而得名。以下內容是我為您精心整理的江蘇地區旅遊景點,歡迎參考!

    江蘇地區旅遊景點

    夫子廟

    夫子廟即是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於宋,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夫子廟歷史

    由於時代要求,孔廟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1985年修復夫子廟古建築群,周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築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同時按歷史上形成的廟會的格局, 復建了東市場、西市場。 這里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舉行夫子廟燈會。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遠溯到六朝時期,明清兩朝尤盛。改革開放以來,對散落民間的風味小吃發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味小吃。小吃供應干稀搭配,葷素相間,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使餐飲過程同時成普文化欣賞的過程,體現了飲食和文化的精美結合,對中外遊客產生著久遠的吸引力。目前風味小吃已達200多個品種,經濟效益顯著,成為夫子廟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這一地區的特色文化。近年來,相繼引進了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洋快餐,保留了一些夜市大排檔,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檔共存的餐飲新格局。今日夫子廟已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食中心」。

    夫子廟美食街建成於1997年,總投資1.5億元,位於夫子廟南端,東起平江府路,西止來燕路。建築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有致,青磚小瓦,粉牆坡屋,古樸典雅,與夫子廟古建築群融為一體。內部設施一流,頗具現代氣息。仿古花崗岩路面兩側鑲嵌著彩色廣場磚,菱形的花壇、回繞的長廊、花園式的廣場、古典式的矮架路燈,營造出溫馨而優雅的氛圍。沿街坐落著晚晴風味軒、晚晴茗軒、金陵春酒樓、夫子廟康樂城、秦淮人家、白鷺賓館等一批知名餐飲娛樂企業,薈萃了海內外美食精品。結合美食街建設,建成了展示六朝文化的王謝古居,恢復了烏衣巷,形成了新的景觀區,拓展了夫子廟景區范圍。

    紫金山

    中國江蘇省西部山嶺。在南京市東郊。漢代稱鍾山。拔地而起,形似盤曲的巨龍,稱為「鍾阜龍盤」。因山坡出露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金色光芒,東晉時改稱紫金山。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448公尺。東邊的小茅山海拔350公尺,1926年在南坡建有孫中山陵墓。其西側有明孝陵,東側有靈谷寺等名勝。西邊的天堡山海拔250公尺,建有紫金山天文台。

    又名鍾山,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外。主峰海拔448.9(2007年)米,周圍約30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山勢險峻、蜿蜒如龍,早在三國與漢朝,即負盛名。鍾山周圍名勝古跡甚多:其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愷和何香凝墓;東有靈谷公園,鄧演達墓;山北有明代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在六朝時代,山上的廟宇很多,現僅存靈谷寺一處,位於山左。

    紫金山論壇始建於2008年,並於2009年元旦正式啟用紫金山域名。紫金山論壇僅定位於南京,所有用戶及內容都來自於生活在南京以及熱愛和關注南京的人們。紫金山論壇正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趣有益的互助分享平台。

    天目湖

    天目湖山水園景區共分為四大板塊:湖裡山、龍興島、鄉村田園、山水絕佳。

    山水園

    走進山水園,園內最先進的4D動感電影帶你步入海盜船覆滅的驚險歷程,讓你領略他的無窮魅力。體驗完驚險刺激後,你可放鬆一下心情,漫步到天目漁村,那裡是垂釣,燒烤、休閑的好去處。

    湖上風光

    從碼頭乘上遊船,便能盡情領略湖上風光。遊船在碧波萬頃的水面上行駛,濺起的浪花如珠似雪。一湖碧水,清澈澄凈。倘若遇到好機會,能看到一陣陣烏黑的野鴨,在湖面時起時落。放眼遠眺,水天一色,煙波浩淼。連綿起伏的群山,鬱郁蔥蔥;一座座小島,彷彿浮在綠色的水面上。山環水繞、山高水低的旖旎風光,令人陶醉。要是乘快艇游湖,就更刺激,不妨一試。

    鄉村田園

    顧名思義,這里充滿著濃郁的鄉村田園氣息。遠遠看去,就像一隻巨龜靜卧在天目湖上,因此又被稱為「龜島」。島上放養了一百多隻可愛的小獼猴,故又稱「猴島」。踏進鄉村田園,遠古磨房、天下第一壺、江南水車等為懷舊的你提供一個超凡脫俗的精神家園。

    乘遊船到羊山公園山岸,就能觀賞到鄉村田園風光了。路邊安放著的石磨、石臼、木杵,提示今人先民磨粉、舂米的不易。那架在塘邊的龍骨車,似乎在召喚遊人前去體驗一下車水的艱辛。走進農家小院,只見犁耙、竹絲掃帚,依在牆邊屋旁,如有興趣,可端來竹椅小憩,享受一下農家的生活,那實在是一大樂趣。

    綉球島

    島上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茶藝館。在館內,可參觀茶史展覽,可觀看茶藝表演,亦可泡上一杯綠茶,品嘗一下用天目湖水沖泡的天目湖茶。茶藝館周圍,滿坡是生長旺盛、管理精細的茶樹,茶葉綠得令人心醉,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而置於茶園旁的一隻特大紫砂茶壺,值得一看,此壺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壺。

    狀元閣

    湖裡山景區中的狀元閣。全閣共3層,是我國唯一一座以宣傳狀元文化為主題的仿古建築,從隋代至清代的736位狀元的姓名、籍貫、殿試奪魁的年號,全鐫刻於紫檀的版面之上。狀元閣內的青銅龍柱又稱狀元柱,或龍門柱,高2.28米、重680公斤。它的雛形是唐代長安城內的試官石,銅柱上的龍圖騰,氣勢磅礴,威武雄偉,給人以一種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威懾之感。狀元閣是度假區范圍內最高的可登臨的'建築,也就是天目湖的至高點,置於此,我們便可將天目湖的美景一覽無遺。群賢堂

    狀元閣北側,是一座古樸的群賢堂。清順治年間溧陽狀元馬世俊的座雕,供於堂中。溧陽貢士獲殿試第二名(榜眼)的宋之繩、任蘭枝,第三名(探花)的陳名夏、黃夢麟、任端書的生平及代表作與馬氏俊的簡歷均陳列於右側牆面。

    在堂內的左側,還展出了當代溧陽籍名人的生平、事跡。內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六名;經濟學家狄超白(已故)、昆蟲學家蔡邦華(已故)、物理化學家彭少逸、火箭專家朱森元、生物學家翟中和、物理學家沈學礎。

    鳥島

    黃家山鳥島,像碧綠的玉簪,突出在平靜如鏡的湖中,顯得格外的恬靜、神秘。在遊船上,遠見杉樹上一片白色。船靠近小島,但見一陣陣白鳥從樹上飛起,在空中翱翔,景色甚為壯麗,棲息在鳥島上的有丹頂鶴、杜鵑、鴛鴦、相思鳥等100多種鳥類。到了秋冬時節,無數野鴨從湖上飛起,大有遮天蔽日之勢。宋朝名人張孝祥途徑黃山湖、三塔盪時,吟出的《西江月·三塔盪阻風》中,其名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歐一片」便是描繪這一帶的湖光鳥景。

    太公山

    太公山位於天目湖主壩東側。上台階,跨進懸掛著「太公山」橫匾的大門,便是一座四方斗拱亭,亭內有「太公山碑」。走上山頂,大平台上矗立著一尊高18米多的姜太公全身銅像。這位大師,頭挽道髻,身披道袍,左手握著無字天書,右手托著杏黃旗、打神鞭,面色莊重,目視前方。平台上,在一方粗礪的岩石上,留有一雙腳印,一隻簍跡,相傳就是姜太公當年舉桿垂釣之處。

    報恩禪寺

    報恩禪寺位於天目湖畔,他整體設計融合了中國寺廟與泰國寺院的藝術風格。進入共性的大門,就是天王殿。殿中供奉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是一座通身燙金的佛像,四大金剛分別列四角,威嚴肅穆。殿前左側的平地上,安放著一隻一米長的石龜,是報恩禪寺保留下來的千年遺物,它的背上豎著一方「報恩禪寺碑記」.天王殿的左右兩側,分別是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後,是新落成的大雄寶殿。這座建築宏偉的五層寶殿,高約20米,金碧輝煌,端莊文靜的釋迦牟尼座像供於殿中。東方消災延壽葯師傅、四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伴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列於兩側。

    依山而建得碑廊,築於殿後。走在長廊中,但覺山青竹秀,幽靜涼爽,夾裹著草木的清香,令人彷彿進入脫俗的世界 。

    史貞義女碑

    史貞義女捨身救護伍子胥,唐天寶年間溧陽縣令鄭晏為了使她的名節永垂後世,特請游覽至此的李白撰寫碑銘,由李白族叔李陽冰書寫,刻石立碑於伍子胥投金處。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縣令夏侯戩因碑石損壞,捐俸金將碑文重刊鑠石,移置新建儒宮右次。南宋紹興年間,縣令周淙遷碑還至舊處。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知縣符觀移置縣城西郊的鳳凰橋畔。明萬曆年間知縣徐縉芳在縣東渡濟橋興建貞女祠及水因寺,又移碑於水因寺內。由於長年拓錄,字跡磨滅,民國初年,宜興教師周科生、秦家斌等進行洗刻(字是秦家斌摹寫的),另在碑前加刻「水因寺」三字。1974年,有人在宜興芳庄西埂路面發現此碑,現置於宜興市文化館碑亭內。

    周庄

    古鎮周庄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朴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庄,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遊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水鄉古鎮為依託,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景區建設,豐富旅遊內容,強化宣傳促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遊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和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知名旅遊品牌的榮譽。

    近年來,不斷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和傳承,積極探索文化旅遊,全力塑造「民俗周庄、生活周庄、文化周庄」,正日益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是受到了中外遊客的青睞,每年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的遊人前來觀光、休閑、度假,全社會旅遊收入達8億元。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富貴園、江南人家、錢龍盛市等適宜現代休閑體驗型旅遊配套項目的相繼推出和完善,擴大旅遊規模,做大旅遊盤子,使周庄旅遊逐步向休閑度假型旅遊發展。

    經過十年保護、十年發展,周庄跨入十年提升時期,提出了打造「國際周庄」的構想。藉助經典的江南水鄉文化來展示優秀的中華文明,以文化的交融為切入點,把周庄推向國際。通過資源的整合,推出適宜現代體驗式旅遊的精品線路和項目,加大投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提高國際接待能力,努力把周庄建設成為國際休閑度假基地。

    拙政園

    拙政園的主要景點有:

    蘭雪堂:取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北向飾翠竹圖。

    涵青亭: 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范圍比較逼仄。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

    蘭雪堂圖片

    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落地長窗加上精緻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妝點得古樸雅緻,別有情趣。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迴廊,莊重質朴,圍柱間有坐檻。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亭內有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宏寺遺物。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

    芙蓉榭圖片芙蓉榭: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

    綴雲峰: 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並立,取名「聯璧」。綴雲峰、聯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綴雲峰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壯大,其巔尤偉,如雲狀,巋然獨立.

    玉蘭堂 :是一處獨立封閉的幽靜庭院,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緻。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見山樓: 此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荷風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蓮花亭亭凈植,岸邊柳枝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樓艙,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託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

    松風水閣: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松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蒼勁古拙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松聽濤之處。

    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典景觀。

    遠香堂: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建於原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面闊三間。堂北平台寬敞,池水曠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

    海棠春塢: 玲瓏館東側花牆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於院之南牆。院內海棠兩株。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與海棠花相呼應。

    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雨點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就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

    雪香雲蔚亭: 雪香,指梅花。雲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又稱冬亭。

    梧竹幽居: 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 「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題。

    留聽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是園林飛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塔影亭:在留聽閣,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致至。攢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浮翠閣: 為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

    笠亭: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摺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

    倒影樓(夜景):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倒影如畫景色絕佳。

    波形廊: 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布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

    宜兩亭 :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佗羅花館」): 為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北廳因臨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卅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裊裊,繞梁縈回。

    雲龍山

    雲龍山 是蘇北一帶的名山,是徐州自然風景區重要風景山林之一,山上巨石嶙峋,林壑幽美。雲龍山有九節山頭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龍,因山上常有雲霧繚繞而得名。

    雲龍山長3公里,北頭毗連市區,海拔142米,易於登覽。宋蘇東坡在徐為太守時,常登山覽勝,醉卧山石。他寫並書「放鶴亭記」碑文現存山中。現山上滿布松柏,四季常青,山頂建有亭廊,供人休息。山上主要風景有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碑廊;東麓興化寺內有大石佛,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觀音像,雲龍書院內有東坡石床,黃茅崗摩崖石刻。現又將一些古跡整修一新,重建了卧牛泉,擴大了招鶴亭平台,更為雲龍山增添了新姿,成為中外客人來徐州必游之地。

    放鶴亭:放鶴亭為宋神宗(趙項)元豐年間(公元1073年)春張天驥所建。張天驥自號雲龍山人,又稱張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現已修建),並養兩只仙鶴,隱居山上。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期間,常率賓客在亭中飲酒,和張天驥交成好友。於元豐元年十一月,蘇軾寫了一篇《放鶴亭記》,現立碑文於放鶴亭南側,這篇文章膾炙人口,並被選入《古文觀止》,徐州的雲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此而聞名於全國。

    玄武湖

    進入玄武門經翠紅堤到環洲,迎面是具有國際園林特色的假山瀑布和奇峰妙石,沿堤北行,有兒童樂園和「郭璞亭」、「喇嘛廟」「諾那塔」等一批古建築。步入櫻洲,北長達三百餘米的櫻洲長廊,再向東就是清真食堂(現改為玄武湖歷史文化展覽館)。經過芳橋來到梁洲,沿白菀餐廳向北漫步即刻來到盆景館、覽勝樓、閱兵台,向西數十米的玄武廳,在這里有遊船碼頭:快艇輕舟直抵對岸南京火車站湖濱廣場;聞雞亭、湖神廟、銅鉤井等具有歷史典故的建築,步入翠洲走過湖堤、向前通過菱洲大橋進入菱洲,沿高爾夫球場,依次觀賞武廟閘、觀景軒、方亭、辟邪馱石等建築。

    公園交通

    南京火車站對面可乘遊船到玄武湖公園。

    乘游1路、 1路、3路(環行)、8路、15路、22路、25路、28路、30路、33路、35路、38路、47路、52路、56路、74路、地鐵1號線到玄武湖公園即可,到火車站附近的公交也可。

    出火車站就能夠看見玄武湖,所以不建議打車。如果坐的是汽車,可以考慮打車,南京打車9元起步(再加1元柴油附加費)。

    乘坐南京地鐵1號線玄武門站下。

    住宿旅館

    現在城牆邊又進入了一家國際時尚精品酒店,叫做:「桔子酒店」,緊鄰玄武湖的東牆外,模範馬路出口,進入中央路之前右;這不僅豐富了玄武湖旅遊區的功能,而且其本身的涉及和服務也自成一景;作為時尚人士的你一定不能錯過,來湖邊遊玩,住在這里你一定會多一些收獲!

    ㈧ 游南京夫子廟說說,我想發個朋友圈怎麼說,男生

    游南京夫子廟說說,可以這樣寫:配文「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再配上南京夫子廟的圖片。

    所謂「古秦淮」,其實是條古街,位於秦淮河岸之南,東西走向,街兩頭分別建有騎街牌坊,「古秦淮」之名就鐫刻在牌坊上。別看這街小,可名氣卻不小。

    這里既有久負盛名的南京夫子廟,又有風情萬種的秦淮河;既有儒林士子爭躍龍門的江南貢院,又有「桃花扇底送南朝」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居;還有「天下文樞」的古牌坊。六朝古都,金粉之地,溫柔之鄉,都能在這里找到注腳,尋得蹤跡。

    從西面入街,只見商鋪如林,遊人如織,滿街燈火照徹夜空,照得秦淮河兩岸一片通明。沿街漫步,悠然徜洋,飽覽著「古秦淮」的迷人夜景。古街兩側都是商埔,賣著各種南京名小吃及一些旅遊商品。是南京最著名的步行商業街區,也是最具老南京風味的地方。

    沿著古秦淮的古街一直往裡走,在中心有個大廣場,廣場南面有塊「天下文樞」的古牌坊。牌坊後面就是秦淮。

    廣場北側就是著名的南京夫子廟。這座始建於北宋景佑(1034)年,後屢毀屢建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廟感慨萬千。

    它兵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現存的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崇聖祠、聚星亭等主要建築,皆為清同治八年(1869)再度重建。它以秦淮河為泮池,南岸有雙龍照壁與之輝映,彷彿一座世人永遠也無法摧毀的豐碑。

    穿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

    殿內陳設仿製2500年前的編鍾、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鍾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

    大殿四周是孔子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抱,牆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朴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

    夫子廟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高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

    其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佔地超過30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佔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

    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於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

    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貢院的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

    站於樓內,向南往去是繁華的泰淮河畔。身處其境,我彷彿感受到當年的為考取功名的士子的心情,十年寒窗,奪取功名,盡享榮華。

    ㈨ 南京最出名的景點是什麼

  • 中山陵景區第3名

  • 南京市玄武區石象路

  • AAAAA級景區

  • ㈩ 南京最好玩的地方是哪個景點

    南京最好玩的景點是:

    夫子廟秦淮河畫舫

    史稱「十里秦淮」這一帶的精華景點,沿岸分別有東水關遺址公園、秦淮水亭、桃葉渡、白鷺洲公園、江南貢院、萃苑公園、王謝安紀念館、李香君故居、瞻園、秦大士故居、沈萬三故居、中華門瓮城、西水關等旅遊文化景點。秦淮河畫舫是游覽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的最佳方式。

    閱讀全文

    與夫子廟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明星時尚衣服圖片 瀏覽:693
    如何從圖片里摳出模糊印章 瀏覽:183
    word圖片粘貼後題注變了 瀏覽:478
    男童扎頭發型圖片 瀏覽:405
    好友怎麼分享圖片 瀏覽:154
    挑針補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923
    操美女怎麼操舒服圖片 瀏覽:660
    手工活兒童衣服圖片 瀏覽:47
    給老人祝壽的圖片大全 瀏覽:604
    傷心的女孩圖片可愛 瀏覽:696
    怎麼把圖片按原格式導出word 瀏覽:51
    小娃可愛圖片快手 瀏覽:489
    早安圖片卡通可愛圖片 瀏覽:603
    ps如何將圖片搞到蒙版里 瀏覽:718
    適合快手的文字圖片一套 瀏覽:476
    手機word怎麼黏貼圖片 瀏覽:105
    動漫女孩背影圖片大片 瀏覽:386
    可愛圖片萌萌噠龍 瀏覽:529
    173怪物的圖片可愛 瀏覽:1001
    林心如胡辣湯發型圖片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