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張老革命軍人的照片,身上掛滿了勛章,特別朴實。
很遺憾告訴你,這張照片上的勛章很多都是假的,我推薦另一張更震撼的照片給你吧
http://image2.sina.com.cn/bj/upload/38/4000/20050723/95/19161/19172.jpg
❷ 開國大典照片上的人物 誰知道
《開國大典》照片
看到這張照片,不經意地想起我家鄰居以前掛在堂屋裡的那張《開國大典》的照片沒有想到在這張照片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曉的事情
下面是相關說明
資料圖:開國大典油畫
http://lovebean.cnaspx.cn/attachments/month_0607/k200671915572.jpg
著名油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因種種政治原因而飽受磨難。
《開國大典》第一次改動是在「高饒事件」之後。當時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畫面中高崗的畫像。《開國大典》中的第一排領導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使畫面不受損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畫上做了多次實驗後才動筆,刪掉了高崗畫像。
「文革」爆發後,「四人幫」在美術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將《開國大典》中的劉少奇去掉。這時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著被病痛折磨的身軀去中國革命博物館做畫面修改。經過修改後,劉少奇畫像的位置換上了董必武的全身像。
1972年,董希文的癌症己到晚期。這一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要復制《開國大典》,考慮董希文的身體原因,讓他作指導。一個多月後,《開國大典》復制完成,並放入革命博物館畫庫。197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臨終前,他對沒能親手恢復劉少奇在《開國大典》上的地位而抱憾不已……
1979年,本著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中國革命博物館徵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原貌。董希文家屬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動。為尊重這個意見,他們委託著名畫家靳尚誼修改。當時靳尚誼忙於其他事情,便推薦了北京青年畫家閻振鐸、葉武林。他們在《開國大典》的復製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至此,《開國大典》終於恢復原貌,而原作則保存在博物館畫庫。(《黨史信息報》4.13)(來源:文摘報)
❸ 緊急!!!!急求多張關於工業革命時期工人無產階級艱苦生活的照片...急急急急急急急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q=%E6%97%A0%E4%BA%A7%E9%98%B6%E7%BA%A7+%E8%89%B0%E8%8B%A6%E7%94%9F%E6%B4%BB&ndsp=20&svnum=10&um=1&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client=aff-cs-maxthon&hs=5OM&start=0&sa=N
❹ 能上傳幾張革命聖地西柏坡風景照片嗎。
❺ 革命烈士樊毓秀(樊靈山),陝西耀州(今耀縣)人。有沒有誰能提供他的照片,附帶出處
網路圖片搜索
❻ 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照片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30/content_1001054.htm
❼ 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
1910年 3月21日 孫中山向黃興提議再次發動廣州起義。
1910年 3月 孫中山在舊金山設美洲同盟總會(又稱同盟會美國總支部)。
1910年 3月 長沙發生搶米暴動。
1910年 4月 各省請開國會代表發動第二次請原。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黨人改群治學社為振武學社。
1910年 9月18日 資政院開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報》在上海創刊。
1910年 10月11日 國會請願代表團發起第二次請願,分別向資政院和載衛上書。
1910年 10月 清廷發布上諭,將預備立憲期限由九年改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會議,布置廣州起義。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學社更名文學社,舉蔣翊武為社長。
1911年 1月 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負責籌劃和組織廣州起義。
1911年 4月8日 溫生才擊絲廣州將軍孚琦,溫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黃興等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組成皇族內閣,以慶新王奕 為總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頒布鐵路國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學社在武昌小朝街設立機關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學會和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第一次國體聯合會議。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後就兩國體聯合再三會議協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風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譚 黃興
人鳳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1911年 7月 漢口《大江報》發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亡中團者和平也》二短證。大江報館被查封,報社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炸傷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及附近各州縣發動罷市、罷課。
1911年 9月7日 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蒲殿俊、羅綸等,槍殺請願群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大會在武昌召開,討論通過「起義計劃」。
1911年 9月25日 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調配炸葯,不慎引爆。蔣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機關部決定當夜起義。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就義。晚,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佔領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軍政府成立,舉清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是日晚,漢陽,漢口駐軍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辛亥革命歷史照片(20張)清廷諭令蔭昌、薩鎮冰率水陸兩前赴鄂鎮壓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而後歸國。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駐漢口各外國領事館宣告「嚴守中立」。到同月22日駛抵武漢江面的英、德、美等國軍艦達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軍進攻漢口劉家廟。陽夏戰爭開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長沙起義,成立湖南軍政府,舉焦達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義。27日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以張夙為大統續。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義。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黃興、宋教仁等從上海乘輪抵武昌,黃旋赴漢口前線督戰。
1911年 10月28日 湘軍第1協王隆中部率領首批援鄂軍1700多人出師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於11月4日開抵武昌。後另有甘興典等部湘軍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鄒容和革命軍
起義,成立山西軍政府,舉閻錫山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義。11月3日成立雲南軍政府,舉蔡鍔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載豐以宣統帝名義下詔「罪己」,並開放黨禁,赦免黨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義。11月1日成立江西軍政府,舉吳介璋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發生兵變,焦達峰、陳作新被殺,譚延闓繼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軍攻佔漢口,民軍退守漢陽、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內閣辭職。清廷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等隨即往漢陽設戰時總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貴陽起義。次日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以楊蓋誠為都督;另設樞密院,以張百麟為院長。
1911年 11月3日 陳其美、李燮和等發動上海起義。6日成立滬軍都督府,舉陳其美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黨人數十人被捕遇害,計劃於次日發動的開封起義流產。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義。7日成立浙江軍政府,以湯壽潛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蘇州和平光復,成立江蘇都督府,巡撫程德全改稱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吳祿貞在山西娘子關與閻錫山等會晤,議組燕晉聯軍,准備舉兵直搗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廣西宣布獨立,改撫署為軍政府,以巡撫沈秉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石家莊。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都督電起義各省,請派代表到武昌會議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廣東獨立,推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都督;因張逃,復推胡漢民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義。11改督署為福建都督府,推孫道仁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蘇、漸都督聯電滬督,倡議於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滬督陳其美隨即於13日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滬籌組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凱派蔡廷斡、劉承恩等人武昌誘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籌等艦自漢口前線下駛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國民保安會成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被舉為會長。16、17日吉林、黑龍江國民保安會相繼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鏡清、保民等十餘艦在鎮江起義。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凱在北京就內閣總理職。
1911年 11月13日 山東宣布獨立,以巡撫孫寶琦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孫於同月24日宣布取消獨立。浙江、江蘇、鎮江、福建、山東、湖南、上海七處代表在滬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1911年 11月16日 黃興指揮民軍自漢陽反攻漢口,次日敗退漢陽。
1911年 11月22日 重慶宣告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以張培爵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聯軍會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軍在資州起義,殺端方,回師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獨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咨詢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電各省都督,告以漢陽失守,請速派兵來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凱省代表會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第一次會議,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
1911年 12月1日 鄂軍政府與袁世凱簽訂停戰協議。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會正式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臨時政府設於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滬各省代表開共和聯合會大會,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並推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議和條款四條,以伍廷芳為代表與袁世凱議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次日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議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軍開代表會,公舉程壁光為海軍總司令。海軍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談」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議事廳開始舉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國駐滬總領事照會南、北和談代錶速定和議。
1911年 12月25日 孫中山歸國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會在南京開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議。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凱拒絕接受「南北和談」商訂的國民會議召集辦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袁世凱准唐紹儀辭職,並電告伍廷芳以後直接電商南北和談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隸灤州新軍起義。
1912年 1月2日 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❽ 林伯渠長征老照片
五十五歲的長征老戰士,白發蒼蒼、神態庄嚴,滿面春風,身上穿著一套褪色的制服,紅星帽檐軟垂,慈藹的眼睛上戴著一副眼鏡,一隻腿架已經斷了,是用一根繩子系在耳朵上的。
林伯渠深知「智識愈多,愈覺學問不足」,所以他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學習研究各領域知識。在留學期間,他攻讀經濟學和法學,不僅對財政學和統計學等廣泛研究,而且對民法、刑法、國際公法和行政法等也很感興趣。
林伯渠出生於一個普通的鄉村家庭
受家庭環境的熏陶,童年時的林伯渠在入學前就已能夠熟背《三字經》《百家姓》等。10歲時林伯渠被送到鄰近的家館寄讀,不到兩年就已學完了四書五經。而後他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父親親自選編的《勵志文選》《勵志詩選》《勵志詞選》《勵志曲選》,並受到父親的嚴加管教。
16歲的林伯渠考入西路師范,學習十分用功,兩年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爭取到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的資格,第一次遠赴日本留學。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林伯渠積極投身國內的革命活動,並於1913年再次前往日本,進入東京中央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