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種香料的名字和圖片
1、咖喱粉
咖喱粉是以姜黃為主加入白鬍椒、小茴香、桂皮、乾薑、花椒、八角、茴香、芫荽籽、甘草、肉豆蔻等多種香辛料配製的粉末狀調味料。
成品為橘黃色,香味重,辣味輕。最早源於印度,故以印度所產最為有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料
2. 大料300種都哪些
1、蔥:常用於爆香、去腥。
2、姜:可去腥、除臭,並提高菜餚風味。
乾薑:發汗解表、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溫腎;是家庭傷風感冒的必備之品;陰虛內熱、血燥妄行者禁服。
3、蒜頭:常用之爆香料,可搭配菜色切片或切碎。
4、紅蔥頭:可增香。切碎爆香時,應注意火候,若炒得過焦,則會有苦味。
5、辣椒:可使菜餚增加辣味,並使菜餚色彩鮮艷。
干辣椒:可去膩、膻味。將籽去除,以油爆炒時,需注意火候,不宜炒焦。
6、胡椒:辛辣中帶有芳香,可去腥及增添香味。因炮製工藝不同分為白鬍椒與黑胡椒兩種;白鬍椒較溫和,黑胡椒味則較重。溫中散寒、消炎止痛、健胃止嘔、祛痰解毒;多用於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慾不振、癲癇痰多等症;黑胡椒與肉食同煮的時間不宜太長,要掌握調味濃度;多食耗氣損目,且發炎、上火者禁食。
7、大料:別名八角、大茴香;性辛溫、理氣止痛、溫中散寒、健胃止嘔;陰虛火旺者慎服。常用於紅燒及鹵。香氣極濃,宜酌量使用。
8、丁香:辛溫、香氣濃烈、溫腎助陽、溫中止吐;可矯味增香,常用於製作鹵菜,亦用於制糕點和飲料,亦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9、沙姜:別名山萘;味辛苦溫、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等;陰虛血虧及胃有鬱火者禁服;做調味劑應少用。
10、茴香:指小茴香;性辛溫、理氣和胃、活血利氣、祛寒止痛;是燒魚的常用調味劑。
11、木香:有廣木香、雲木香兩種;行氣止痛、理氣疏肝、健脾消滯;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辛溫香燥,凡陰虛火旺者慎用;做調味劑時應少用。
12、甘松:理氣止痛、開郁醒脾,似香草葯理;用於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氣郁胸悶、嘔吐,外治牙痛、腳腫;做調味劑時常用作鹵鹽水鵝。
13、甘草:補脾益氣、清熱瀉火、潤肺祛痰、止咳、止痛;可緩解葯性,調和諸葯之必備;作調味劑時常為米粉香料、火鍋香料、鹵菜香料;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14、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除濕止帶、發汗解表、活血抗菌、生肌止癢;是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5、豆蔻:別名白豆蔻;性辛溫、氣味濃烈、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是燒、鹵、腌制菜餚的上好材料,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6、肉蔻:別名肉豆蔻;清熱解毒、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祛淤消腫;作調味料可去異味、增辛香,供製醬肉之用。
17、草蔻:別名草豆蔻;味道辛香、燥濕健脾、溫胃止嘔;主要用於鹵、煮、燒、燜、煨的禽畜野味等菜餚。
18、桂皮:又稱肉桂、官桂、香桂;辛甘、性熱、香氣濃郁;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溫經止瀉等功效;不適宜便秘、痔瘡患者、孕婦食用;用量不宜太多,且不宜長期食用,受潮發霉則不可食用。
19、當歸:性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常與母雞同煮,亦可做火鍋底料,可起到滋補的作用。
20、砂仁:溫中化濕、暖脾止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等;陰虛有熱者忌服,氣虛肺滿者禁用;作調味劑時常為鹵水、鹵菜、鹵肉香料。
21、黨參:補中益氣、健脾清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症;可做火鍋底料,起滋補作用。
22、香葉:氣辛香、味濃重、性溫散,治風濕、疝氣等;多用於醬類菜餚或湯類的調味,煲仔菜亦多使用;一片葉可煮一鍋不可過量,否則會蓋住食物的原味。
23、百里香:可改善消化系統及婦科疾病、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傷口癒合、增強免疫力、減輕神經性疼痛、治療濕疹;特別適合與魚貝類以及肉類食材搭配,如烤羊排、烤魚、烤雞等;香味濃郁,用量不宜過大。
24、良姜:氣味辛辣、溫脾胃、祛風寒、行氣止痛;可供作鹵水調味料,良姜粉為「五香粉」原料之一。
25、香茅: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疼痛、頭痛胃痛、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產後水腫、跌打腫痛等;氣味相當濃郁且持久,做調味劑時不宜多用。
26、陳皮:即干桔子皮;味道辛、苦、香;驅寒除濕、理氣散逆、止咳化痰;主要用於燒、鹵、扣蒸、煨等葷菜,也用於調制復合醬料。
27、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潤肺止咳。
28、孜然:別名安息茴香,氣味甘甜、辛溫無毒;溫中暖脾、開胃下氣、消食化積、醒腦通脈、祛寒除濕、防腐殺菌;作調味劑用量不宜過多,夏季也應少食;便秘或患有痔瘡者應少食或不食。
29、五香粉:五香粉包含桂皮、大茴香、花椒、丁香、甘香、陳皮等香料,味濃,宜酌量使用。
30、花椒:亦稱川椒,常用來紅燒及鹵。溫中散寒、止瀉溫脾、擴張血管、降壓、開胃、止痛、驅蟲;多食動火、耗氣、損目;用法作調味食、煎湯、研末等;孕婦、陰虛火旺者忌食。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即為花椒粉,若加入炒黃的鹽則成為花椒鹽,常用於油炸食物沾食之用。
(2)各種大料圖片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大料別名八角(大料),是八角樹的果實,因其果多有八個角而得名。也叫八角茴香、大茴香,是一種調味香料。
瓣角整齊,一般為8個角,瓣純厚,尖角平直,蒂柄向上彎曲。味甘甜,內含有揮發油,有強烈而特殊的香氣。是我國的特產,而廣西則是我國八角的主要產地,其產量佔全國八角總產量的85%以上。
八角在製作冷盤及燉、燜菜餚中常用,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
3. 做菜用的所有大料,調味品名稱和作用越詳細越好
調味品大全……
1、大料:別名八角、大茴香;性辛溫、理氣止痛、溫中散寒、健胃止嘔;陰虛火旺者慎服。
2、花椒:溫中散寒、止瀉溫脾、擴張血管、降壓、開胃、止痛、驅蟲;多食動火、耗氣、損目;用法作調味食、煎湯、研末等;孕婦、陰虛火旺者忌食。
3、丁香:辛溫、香氣濃烈、溫腎助陽、溫中止吐;可矯味增香,常用於製作鹵菜,亦用於制糕點和飲料,亦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4、沙姜:別名山萘;味辛苦溫、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等;陰虛血虧及胃有鬱火者禁服;做調味劑應少用。
5、茴香:指小茴香;性辛溫、理氣和胃、活血利氣、祛寒止痛;是燒魚的常用調味劑。
6、木香:有廣木香、雲木香兩種;行氣止痛、理氣疏肝、健脾消滯;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辛溫香燥,凡陰虛火旺者慎用;做調味劑時應少用。
7、甘松:理氣止痛、開郁醒脾,似香草葯理;用於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氣郁胸悶、嘔吐,外治牙痛、腳腫;做調味劑時常用作鹵鹽水鵝。
8、甘草:補脾益氣、清熱瀉火、潤肺祛痰、止咳、止痛;可緩解葯性,調和諸葯之必備;作調味劑時常為米粉香料、火鍋香料、鹵菜香料;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9、乾薑:發汗解表、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溫腎;是家庭傷風感冒的必備之品;陰虛內熱、血燥妄行者禁服。
10、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除濕止帶、發汗解表、活血抗菌、生肌止癢;是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1、豆蔻:別名白豆蔻;性辛溫、氣味濃烈、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是燒、鹵、腌制菜餚的上好材料,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2、肉蔻:別名肉豆蔻;清熱解毒、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祛淤消腫;作調味料可去異味、增辛香,供製醬肉之用。
13、草蔻:別名草豆蔻;味道辛香、燥濕健脾、溫胃止嘔;主要用於鹵、煮、燒、燜、煨的禽畜野味等菜餚。
14、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桂皮性熱,適合天涼食用,夏季忌食孕婦慎食;陰虛火旺、血熱出血、月經過多、咽喉腫痛者忌食。
15、桂皮:味辛甘、性熱、香氣濃郁;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溫經止瀉等功效;不適宜便秘、痔瘡患者、孕婦食用;用量不宜太多,且不宜長期食用,受潮發霉則不可食用。
16、當歸:性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常與母雞同煮,亦可做火鍋底料,可起到滋補的作用。
17、砂仁:溫中化濕、暖脾止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等;陰虛有熱者忌服,氣虛肺滿者禁用;作調味劑時常為鹵水、鹵菜、鹵肉香料。
18、黨參:補中益氣、健脾清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症;可做火鍋底料,起滋補作用。
19、香葉:氣辛香、味濃重、性溫散,治風濕、疝氣等;多用於醬類菜餚或湯類的調味,煲仔菜亦多使用;一片葉可煮一鍋不可過量,否則會蓋住食物的原味。
20、胡椒:因炮製工藝不同分為白鬍椒與黑胡椒兩種;溫中散寒、消炎止痛、健胃止嘔、祛痰解毒;多用於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慾不振、癲癇痰多等症;黑胡椒與肉食同煮的時間不宜太長,要掌握調味濃度;多食耗氣損目,且發炎、上火者禁食。
21、百里香:可改善消化系統及婦科疾病、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傷口癒合、增強免疫力、減輕神經性疼痛、治療濕疹;特別適合與魚貝類以及肉類食材搭配,如烤羊排、烤魚、烤雞等;香味濃郁,用量不宜過大。
22、良姜:氣味辛辣、溫脾胃、祛風寒、行氣止痛;可供作鹵水調味料,良姜粉為「五香粉」原料之一。
23、香茅: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疼痛、頭痛胃痛、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產後水腫、跌打腫痛等;氣味相當濃郁且持久,做調味劑時不宜多用。
24、陳皮:即干桔子皮;味道辛、苦、香;驅寒除濕、理氣散逆、止咳化痰;主要用於燒、鹵、扣蒸、煨等葷菜,也用於調制復合醬料。
25、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潤肺止咳。
26、孜然:別名安息茴香,氣味甘甜、辛溫無毒;溫中暖脾、開胃下氣、消食化積、醒腦通脈、祛寒除濕、防腐殺菌;作調味劑用量不宜過多,夏季也應少食;便秘或患有痔瘡者應少食或不食。
4. 香料調料名稱大全圖
香料調料有白鬍椒、黑胡椒粉、香葉、桂皮、茴香。
1、白鬍椒
白鬍椒,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乾燥近成熟的果實。氣味芳香,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之一;主產於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等地,表面黃白色或淡黃白色,平滑,頂端與基部間有多數淺色線狀條紋。
5、茴香
茴香菜又原名小懷香,又稱香絲菜、小茴香、茴香子、谷香(四川、貴州)、渾香,小茴香的莖部及嫩葉可作菜蔬,調味料小茴香,為植物茴香的乾燥成熟果實。
5. 請問各種香料名稱及圖片
香料調料大全
1.十四香
配料:大料、花椒、桂皮、丁香、胡椒、陳皮、木香、山奈、白芷、茴香、良姜、甘草、肉蔻、砂仁等十四種名
貴天然香料。
用途:炒燒葷素、 涼拌菜 、湯類、 腌制各種醬菜、肉制麵食、 風味食品等。
2.十四香燉肉料
配料:花椒,茴香,良姜,大料,白蔻,丁香,桂皮,肉蔻,木香,陳皮,香葉,辣椒,乾薑,白芷。
用途:將調料放入紗布,加食鹽,醬油,味精,燉牛,羊,豬,雞,鴨,魚,等各種肉類。
3.咖哩粉
配料:胡椒、姜黃、番椒、 茴香 、陳皮
用途:咖哩牛肉、雞肉、土豆等
4.姜粉
配料:姜塊,薑片,薑末
用途:本品適用於家庭,飯店用來炒,燜各種菜餚,也可用來調拌冷盤,腌制各種醬菜等。
5.燒烤料
配料:孜然,芝麻,辣椒,蘇籽,味精,精鹽
用途:本品適用於燒烤海鮮、牛、羊、雞、鴨、魚、火腿 和其它飛禽走獸。
6.花椒粉
配料:大紅袍花椒,青棵麻椒 用途:本品適用於製作白肉,麻辣豆腐等各種熘炒菜,也可用製做臘味品,腌制食品,
肉食品,等均可使用
7.美味椒鹽
配料:花椒、芝麻、碘鹽、味精、雞精。
用途:用於腌漬、蘸食及油炸食品,選料考究、風味獨特。
8.孜然粉
配料:新疆特產純天然孜然
用途:用於燒烤各種具有新疆風味的食品,亦可製作各種小吃,風味獨特,芳香宜人,祛勝除膻。
9.調餡料
配料:大料、 白芷、 桂皮 、良姜、砂仁 、白蔻、茴香、 乾薑、甘草、丁香、花椒 、胡椒、草果、肉蔻等。
用途:本品可廣泛用於調制各種葷素餃子餡,包子餡,餡餅,餡食,也可炒燒葷菜,涼拌菜,燒烤腌制各種肉制
品和及麵食,湯類和各種風味小吃。
10.燉肉調料
配料:薑片,白芷,香葉,陳皮,花椒,丁香,大料,肉桂,桂皮,茴香,山奈,山楂等。
用途:將燉制的肉類放入鍋中,放入醬油,大蔥,食鹽及本調料包即可燉煮,也可燉制排骨,砂鍋肉,和做火鍋底料。
11.白鬍椒粉
配料:優質白鬍椒
用途:本品加入各種湯,餛飩,面條,餃子餡,肉製品,煎,炒,烹,炸等。
12.五香粉
配料:大料、花椒、桂皮、陳皮、 茴香 、丁香 、乾薑。
用途:本品適用於蒸雞、鴨、魚肉,製做香腸、灌腸、臘腸、火腿、調制餡類和腌制各種五香醬菜和各種風味食品。
13.燉雞鮮
配料:花椒、大料、肉蔻、豆蔻、丁香、胡椒、砂仁、桂皮、乾薑、甘草、蓽菝、陳皮、枸杞、大棗。
用途:燉制清湯雞、紅燜雞、辣子雞、燒雞、清蒸雞等禽類、肉餚的製作。
14.燉魚鮮
配料:花椒、大料、肉蔻、胡椒、砂仁、乾薑、枸杞、大棗、 茴香 、香葉、良姜等。
用途:清燉、紅燜、清蒸等各種魚類的製作。
6. 請各種香料名稱和圖片
1.羅漢果:增香,性涼,味甘,增香,味道清甜醇香,具有清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2.甘菘:一種毛絨絨、黑褐色的根狀香料,成都人稱為香草,重慶人稱其為香菘,其實應該叫甘菘,又名甘菘香。甘菘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具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療胸腹脹痛、胃痛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葯。
3.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為丁香的花蕾,烹調中常用的是干品,香味濃,嘗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溫,有暖胃、止嗝逆、驅風、鎮痛的作用。在烹調中的用量應在1~2克以內,千萬不可多用。
4.八角:應叫八角茴香,又叫大茴香、大料、八月珠,這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一味香料。其特點是聞之芳香,嘗之微甜。其性味辛、溫,有溫中開胃,祛寒療疝的作用。在烹調中無論是火鍋、紅燒、鹵水均可使用。以5~10克為宜。
5.小茴香:又叫茴香、香絲菜、懷香、野茴香。其成熟果實猶如小稻穀粒或孜然,有特異芳香氣。作為香料使用,廣泛用於紅燒、鹵水、麻辣火鍋中。在火鍋中可適當加大用量,比如10~20克或更多一些。在葯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行氣止痛、健胃、散寒的作用。
6.草果:一種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嘗之味怪,不好受。其葯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祛痰溫中、逐寒抗瘧疾的作用。烹調中可拍破或整粒使用,作為香料與牛肉同燒或同鹵,其風味尤佳。草果在麻辣火鍋和鹵水中也不得多用,放3~5個較為合適。
7.砂仁:又叫春砂仁、陽春砂仁,系植物陽春砂的成熟果實,嘗之澀口,聞之有香味,葯性溫,味辛。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之功,葯用於胃腹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腸炎、痢疾、胎動不安等症。用於火鍋和鹵菜中則不可過多,以3克以內為宜。
8.三奈:也叫沙姜、山辣,為根狀莖。雜貨店、中葯店出售的為其干制切片,其味芳香。葯性溫、味辛,能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腹痛泄瀉,胃寒疼痛,牙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在烹調中多用於燒、鹵、麻辣火鍋,用量多在5~10克之間。
8.靈草:也叫靈香草,又名零陵香,有濃烈香氣,性味甘平。在麻辣火鍋中運用,一般用量不超過5克。市場上還有另外一種靈草,名羅勒,可代替上面一種,但屬唇形科植物,也叫零陵香,其性味辛溫。在葯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治風寒、感冒頭痛等作用。
9.排草: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屬報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治感冒、咳嗽、風濕病、月經不調等作用。在麻辣火鍋中用量也不宜多,3~5克即可,也可在鹵水中使用。有人說,在麻辣火鍋和鹵水中,「靈草增香,排草防腐」,其實很多辛香味調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抑菌防腐作用。
10.白豆蔻:又叫圓豆蔻,市場上或葯店有寫為百叩、叩仁的。口嘗之有澀味,因其葯性味辛溫,故有行氣理氣,暖胃消食,化濕止吐,解酒毒的作用。在麻辣火鍋中加入3~5克即可。因其香味佳,故用量少。
11肉豆蔻:別名玉果。近年來在火鍋中運用十分普遍,不過嘗之味亦不好受,其葯性味辛溫,具有暖脾胃、澀腸、下氣的作用。此物不可多用,2-3個即可。
12.桂皮:又稱肉桂。性味辛甘、熱,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功效。主治腎陽虛衰、心腹冷痛、久瀉等。油性大,香味濃烈。嘗之味辛辣、回味略甜。在麻辣火鍋和鹵菜中運用很普遍,用量5~10克為宜。
13.孜然:別名,阿拉伯小回香,安息茴香,屬傘形科植物,孜然芹的種子,主要產於我國邊域一帶,果形呈橢圓形.兩端細長約5毫米,寬3毫米,淡綠灰色,形同小茴香,使用時注意保存,盡量密封,以免跑味達不到效果.
14.香葉:香味濃郁,即桂樹之葉呈灰綠狀,以體無霉癍,香氣濃郁味上品.作用,增香去異味,促進食慾.
15.篳撥:增香,味道辛辣,有特異香氣,具有行氣暖胃,能治腹瀉嘔吐,解酒止痢的作用。
16.香附子:增香,氣味芳香,味道苦而辛有調經止痛解郁的作用。
17.白芷:(香白芷,川白芷)增香,性溫,味辛,去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的功效。
18.紫草:增香,(硬紫草,紅條紫草,大紫草)增色,性寒,味甘,咸,有活血,涼血,解毒透疹,瘡瘍濕疹等功效。
19.山楂:增香,性酸味甘,增香,去異味,消食健胃,行氣三淤,胃脘脹滿,高血脂等功效。
20.陳皮:增香,(紅橘,大紅炮,川橘)壓醒,去臊味,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功效。
21.草寇:增香,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溫胃止嘔,寒食內阻,不思飲食,脘腹脹滿等功效
22.良姜:增香(高良姜,小良姜)增香,壓腥,味辛,性溫,有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23.枝子:增香,味辛,性溫,有降火,清熱解毒,用於牙疼,特別對火鍋清火有特別好處。
24.紫蘇:增香,性溫,味辛,用於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與風寒感冒,魚蟹中毒之功效。
25.香茅草:(野香茅,臭草)性溫,辛,有濃郁的香氣,不可多用,主要用與養心安神,祛風解表等功效。
26.川木香:增香,性溫味辛,苦,有行氣止痛,和胃消脹止瀉等功效。
7. 四十七種調料的名稱,圖片對照表
八角
白扣
白芷
黃芪
草豆蔻
草果
沉香
陳皮
川芎
大紅袍花椒
丹皮
當歸
黨參
丁香
甘草
廣木香
桂丁
桂皮
白鬍椒
紅豆蔻
黃梔子
積殼
決明子
良姜
羅漢果
五加皮
檸檬干
排草
千里香
青花椒
肉蔻
山黃皮
山奈
中江白芍
香五加皮
香菜籽
香果
香砂
香葉
香茅草
辛夷花
香肉桂
砂仁
孜然
紫草
蓽撥
檳榔
8. 54種香料名稱
54種香料有:
辣椒 、白豆蔻 、香茅草、 八角 山奈 、香葉、 胡椒 、高良姜、
靈草、 肉豆蔻、 羅漢果 、丁香、 蓽撥 、梔子 、草果 肉桂 、
香果、 草豆蔻 、雲木香、 厚朴 、甘松、 陳皮 、砂仁、 孜然 、
茴香 、紅豆蔻、 辛夷花 、甘草、 紫草、 排草、 白芷、 山楂 、
花椒 、千里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