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鳥我徒手抓的請問是什麼鳥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白頭鵯。
白頭鵯,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台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於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
② 北方常見的鳥類有哪些
1、太平鳥
小型鳴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頭部色深呈栗褐色,頭頂有一細長呈簇狀的羽冠,一條黑色貫眼紋從嘴基經眼到後枕,位於羽冠兩側,在栗褐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頦、喉黑色。翅具白色翼斑,次級飛羽羽干末端具紅色滴狀斑。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黃色端斑。
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隻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樺木、薔薇、忍冬、衛茅、鼠李等植物果實、種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體態優美、鳴聲清柔,為冬季園林內的觀賞鳥類。分布於亞洲北部等地。
2、大山雀
中小型鳥類,整個頭呈黑色,頭兩側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於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
棲息於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螞蟻、蜂、松毛蟲、螽斯等昆蟲為食。夏季在北方有時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帶,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
3、丹頂鶴
大型涉禽,體長120-160厘米,頸、腳較長,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餘全為白色;飛翔時僅次級和三級飛羽以及頸、腳黑色,其餘全白色,特徵極明顯,極易識別。幼鳥頭、頸棕褐色,體羽白色而綴栗色。
主要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為食,分布於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
4、鴛鴦
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於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每年3月末4月初陸續遷到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離開繁殖地南遷。
5、鴻雁
大型水禽,體長90厘米左右,體重2.8-5千克。嘴黑色,體色淺灰褐色,頭頂到後頸暗棕褐色,前頸近白色。遠處看起來頭頂和後頸黑色,前頸近白色,黑白兩色分明,反差強烈。
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3月末4月初遷入中國東北繁殖地。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③ 中國北方最小的鳥是什麼鳥
應該是柳鶯。
鶯科柳鶯屬鳥類體型纖小,通常體長只有10cm左右,有資料稱柳鶯屬的黃腰柳鶯的體長僅9cm。黃腰柳鶯常見於中國北方地區,主食昆蟲。
黃腰柳鶯資料:http://ke..com/view/276017.htm?fr=ala0_1
④ 北方常見的鳥類
北方常見的鳥類有:
黑枕黃鸝
壽帶
三寶
黑卷尾
太平鳥
大山雀
黑喉石嘰
北紅尾鴝
紅肋綉眼
雜色山雀
白腹藍鶲
藍歌鴝
紅喉歌鴝
白眉姬鶲
紅喉姬鶲
鴝姬鶲
鷦鷯
白喉磯鶇
紅腹藍磯鶇
煤山雀
沼澤山雀
普通朱雀
黃雀
黑頭蠟
黑尾蠟嘴
⑤ 白頭翁是什麼鳥,白頭翁鳥圖片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台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於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1]
白頭鵯(音:bēi)(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
⑥ 北方小雜鳥圖片大全
這是戴勝,在我國廣泛分布
共有8個亞種。依不同亞種體長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體重55-80克。頭頂羽冠長而闊,呈扇形。顏包為棕紅色或沙粉紅色,
⑦ 大家好!這種鳥叫什麼
這是紅耳鵯主要生活在亞洲熱帶地區,澳洲、北美洲、模里西斯也有引進並建立了穩定的種群。在國內,它們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南部、廣東西部和香港等地區。紅耳鵯羽色艷麗,善於鳴叫,是人們喜愛的觀賞鳥類。
紅耳鵯長相獨特,見過一次便叫人過目不忘。它的前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高聳的黑色冠羽,像是戴了一頂高高的巫師帽,又像是尖頂的鳳尾雞冠花,略顯誇張,而又霸氣側漏。這頂神氣的羽冠為它贏得許多外號:黑頭公、高冠鳥、高雞冠等。它的眼睛下後方有斑塊狀的鮮紅色羽簇,「紅耳鵯」、「紅頰鵯」之名也因此而來。
紅耳鵯到新家時的叫聲比較單一,飼養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有所改善,紅耳鵯的生鳥可以在暗板籠中馴養一周,然後在畫眉籠中飼養。
紅耳鵯喜愛水浴,每天(夏季)或隔日(春、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像現在這樣炎熱的夏季,為了不讓小鳥生病,必須要勤換水,還有清洗水罐,鳥必須喝乾凈的水;紅耳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遛鳥。
飼養紅耳鵯很受泰國人喜愛,而在南部地區更是成為一種文化,幾乎每戶人家的庭院里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
據統計,泰國全國有不下100個紅耳鵯俱樂部,其中一個大型的擁有超過5萬會員,每個會員據計飼養5-10隻紅耳鵯,有的甚至超過30隻。因此泰國籠養紅耳鵯的數量是以百萬計的。
籠養紅耳鵯在泰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飼養紅耳鵯,並用來進行斗鳥比賽,就如斗雞、斗蛐蛐一樣。到了70年代,人們發現紅耳鵯的叫聲多變,於是武鬥變成文斗,紅耳鵯歌鳴大賽也就誕生了。政府組織了一年一度的紅耳鵯歌鳴大賽,評選最佳歌者,並為飼養者設置了豐富的獎金,吸引了全國許多參賽者。
紅耳鵯的叫聲婉轉多變,能唱高音、中音和低音,是當之無愧的泰國歌王候選人。
⑧ 這是什麼鳥啊,北方的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0%D7%CD%B7%CE%CC%C4%F1&in=2061&cl=2&cm=1&sc=0&lm=-1&pn=4&rn=1&di=487636488&ln=90 樓主所說的是北方的普通鳥 叫做白頭翁 生活在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地區 樓主的鳥只是一個幼鳥長大了會很明顯的有白頭!~ 很漂亮的
【野外鑒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17-22cm。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兩廣亞種無此白環,頭頂至枕全黑色)。耳羽後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上體灰褐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顯的寬闊胸帶。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
【形態描述】: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後開始各有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枕部相連,形成一條寬闊的枕環,有的標本枕羽具黑端,有的頭頂後和枕全白色(兩廣亞種無白色枕環,額至枕全黑色)。頰、耳羽、顴紋黑褐色,耳羽後部轉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顯的淡灰褐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羽緣黃綠色,形成稀疏而不明顯的黃綠色縱紋。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亦為黑色。
【習性】:性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隻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食物】: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柏、葡萄等。
⑨ 頭白,身子灰,尾黃的是什麼鳥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白頭鵯,是常見鳥類。
白頭鵯 ,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 ,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
⑩ 北方常見的鳥有哪些
1、黃鸝: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於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體羽鮮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
整個頭呈黑色,頭兩側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於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