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區分蟋蟀的公母
好鬥的是雄性蟋蟀,它們打架的目的一般是為了爭奪地盤,食物和配偶。 個人認為辨別蟋蟀主要看尾巴,尾巴上有兩根肉質「刺」中間有一根鈣質「刺」是母的;尾巴上有兩根肉質「刺」是公的;形象點說就是兩只尾巴的是公的,三隻尾巴的是母的。 辨別蟋蟀的一種方法為頗流行的頭部論,蟋蟀的斗性顯示於頭,頭的形狀很重要,品級高低、優劣也顯現於頭部。1.壽星頭。為最上品,是一種長圓頭,星門及頭向前凸起,酷似老壽星而得名。
2.大圓頭。也稱珍珠頭,菩提頭。要四面高大結綻直而圓大,也是頭形中的上品。
3.小圓頭。與大圓頭僅大小區別,也要圓綻,配長衣和拖肚易成將,屬一般頭形。
4.四方頭。兩邊有稜角的便是,俗稱:四字頭,也屬一般頭形,青黃蟲居多。
5.尖頭。星門突出成尖形,紫蟲為正配,其餘出將少。
6.算盤珠頭。也稱柿子頭,主要是面部扁平,橫端顯突的,屬下品頭形。
7.淺頭。頭根短,面部平,近年來有配長項凶頑,但屬下品頭形。
從構造來研判,頭的內部因為咬肌發達而要有生長空間,因此蟲王、元帥大都長有星門突出,頭圓大等特點(當然也有例外),和古譜中壽星頭為最好的結論是一致的。
二、頭色。主要是指頂部和額部這兩個部分。頭色不分,必為下品。無論青、黃、紫、白一定要分清,主要是這樣來分的,額部色要深於頂部,但並不是完全不同的二種顏色,額部頭色黑亮於一般的,底板也好於一般,頭色的特徵在腦蓋上,額線以上斗絲中間及斗絲左右所在之處為腦蓋,腦蓋上的色分清了,再與斗線相配,加頂門上的色,三者綜合,可以來定蟲屬於何種色絡了。
三、斗絲。俗稱頂線、腦線、麻路。斗絲是蟲品級高低的重要體現之一,直者為斗絲,枝生杈為麻路,黃色的為金斗絲,白的叫銀斗絲。斗絲應該細直隱沉,兩邊清晰為上品。斗絲要生得開闊,越開闊落口越重。斗絲的形相必須和它的品種相吻合,斗絲和麻路,斗絲和耳環,錯綜復雜,有一定的規律,又有很多反規律的經驗,如斗絲應該細直隱沉兩邊清晰為上品,但金鼎卻要配短斗線,白紫就更奇怪了,斗絲要粗而白,浮在頭上,說明各種情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准。
四、眼。蟋蟀的眼要有光澤,黑如點漆,突出於額角者為上品,如果生於面門,當然名貴。眼角起成方者,其性必烈,落口沉重,超出一般。眼還有許多花色品種,如黃、紅、白藍、綠,還有兩眼不同色的日月眼,陰陽眼等,均為小異。
五、須。須以粗長活為上品。粗則牙壯,活則蟲烈,四處尋斗。凡出斗一次,雙須同時短去少許為脆須,多健斗。須一節一節的,有相間花色的,也有一色的,是蛻化中形成的,也是名將。赤須粗長為真相,紅如血,世所罕見。鴛鴦須要鴛鴦牙為真相,余則一般。蝴蝶須能收放自如的為真相。須中間有一疙瘩或上半截細下半截粗為結須,亦貴。
六、臉。頂門以下牙根以上的部分為臉,臉包括:眉毛、星門、須根、眼、門檻。先講眉毛,眉毛要細,斷者貴,眉毛的色要與斗絲逆色,正如譜上所寫金抹額配銀斗絲,銀抹額配金斗線,細微之處,非實踐才能體會!又有一像一把長尺橫在額上,閃閃發光,要配深色的蟲才能成將,粗眉大多難成才,但如粗眉嵌星,金鼎、玉鼎近年來也有稱雄蟲林的。其二是星門,又叫太極圖,圓整突出為上品,萬中難見一二,但星門總以大突為上品,大多數蟲都有一拖頭,名「漏正」,就是我們常說的「拖鼻涕」,譜上皆不取,但近年來卻多將帥有拖涕,不知何故?再就是須根,也叫夜明珠,要圓大白而亮澤,晶瑩欲滴,為上品。最後說門檻,最佳的臉是無門檻的,如一黑平面,鐵板一塊,且光亮如漆,此種臉為上上品,極少見,大多有一至幾條門檻將臉劃分,且有高低,黑門檻一條也屬可取,有紅色的為紅門檻,白的是花露紋,譜上皆不選,但近年來,北蟲中有立盆底的竟是紅門檻花露紋,是進化?變異?不得而知!
七、牙。每隻蟋蟀都有門牙和襯牙,襯牙生於門牙內,是蟋蟀專吃食用的,門牙也稱斗牙,是用來吃食和格鬥的,斗牙品種繁多,可從牙品、牙色、牙形來判斷優劣好壞。
B. 蛐蛐怎麼分辨公母圖
蛐蛐的尾巴上有兩根肉質「刺「則是公的;
蛐蛐的尾巴上有兩根肉質「刺」中間有一根鈣質「刺」 則是母的。
C. 蟋蟀外形是什麼樣子的
蟋蟀在世界各地有1400多種,在我國有30多個品種。我們飼養用於角斗的蟋蟀歸屬於斗蟋亞科的「蟋蟀」。 蟋蟀正式名稱叫「中國斗蟋」。內行一般稱之為「蟲」,南方稱之「賺積」,北方叫「蛐蛐」,其他異名還有:叫機子、促織,王孫,莎雞,促機,天雞,灶馬,寒蟄等。小小蟋蟀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從古至今,自宮廷到民間,喜好蟋蟀戲者大有人在,以致歷史上竟出了幾個有名的 「蟋蟀皇帝」、 「蟋蟀宰相」、「蟋蟀相公」,至於民間的蟋蟀粉絲則更難以計數了。
D. 蟋蟀長什麼樣子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E. 蟋蟀是什麼樣子
蟋蟀
蟋蟀(Gryllulus;Gryllus)在中國很多人稱它為蛐蛐。蟋蟀在農民的眼裡被視為害蟲,破壞莊稼的生長。雄性喜鳴、好鬥,有互相殘殺現象。雌性個體較大,針孔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佔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
中文學名: 蟋蟀
中文別名: 蛐蛐,蟈蟈
英文名:Gryllulus;Gryllus
二名法:Gobiodon okinawae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亞門: 有顎亞門
綱: 昆蟲綱(Isecta),舊稱「六足蟲綱」。
亞綱: 有翅亞綱
目: 直翅目
亞目: 螽斯亞目或長角亞目
科: 蟋蟀總科(Grylloidea)、蟋蟀科(Gryllidae)
種: 蟋蟀
分布: 廣泛分布。
F. 蟋蟀各部分名稱都是什麼配圖片。
蟋蟀身體的構造與一般昆蟲一樣,可以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各主要部分。主要有:觸角,口器,復眼,腳,翅膀。
1、觸角:長在頭的前上方,呈細絲狀,是由許多環節所構成。觸角的功能如同雷達一般,具有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種功能,同時也具有感測氣溫的能力。常常擺動以辨別氣流,具有監視天敵的良好功能。
2、口器:咀嚼式口器,進食時使用一對大顎來切碎食物。
3、復眼: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所集結而成,為視覺的主要器官。
4、腳:在每一胸節下方的兩側各長著一對腳,因此三個胸節共有三對腳;前兩對腳主要用於行走,粗壯發達的後腳則具有優越的跳躍能力。蟋蟀的腿上功夫還有一招,它們的腿和腳上都長有棘刺,當用力踢向獵食者時,這些刺也能造成對方某些程度的傷害。.
5、翅膀:此外,蟋蟀有兩對翅膀,前翅為革質,後翅則為透明的膜質。靜止時,後翅折疊於前翅之下,末端縮成束狀,露出尾端;遭遇危險時,則會配合跳躍飛行,迅速脫離天敵的捕食。此外,翅膀也是蟋蟀主要的發聲工具,雄蟋蟀的叫聲就是由前翅相互摩擦所發出的。
(6)雄蟋蟀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蟋蟀的生活習性: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
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
蟋蟀的鳴叫:
蟋蟀利用翅膀發聲,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
此外,蟋蟀的鳴聲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可求偶。當有別的同性進入其領域內,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
G. 蟋蟀各部分名稱配圖片
一、蟋蟀身體的構造與一般昆蟲一樣,可以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各主要部分。主要有:觸角,口器,復眼,腳,翅膀。
H. 蟋蟀怎樣區分公母
一、從體型上區分
1、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
2、雄蟲較小,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二、從尾部區分
蟋蟀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雌性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
三、從翅膀區分
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雄性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8)雄蟋蟀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蟋蟀的生長繁殖
蟋蟀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雌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
I. 蟋蟀的資料與圖片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台灣省50種。(另此處數據有疑問: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我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絲狀觸角細長易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雄性喜鳴、好鬥,有互相殘殺現象。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 ,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常見的蟋蟀有:
中華蟋蟀(Gryllus chi-nensis)。體長約2厘米,體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發音。聽器位於前足脛節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為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多於夜間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農業害蟲。
大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
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身體暗黑色,有光澤,兩復眼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後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澤,後翅較發達,雌性的產卵器長達2厘米。夜間覓食,成蟲、若蟲均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全國各省多有分布。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
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佔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有利於蟋蟀家庭子子孫孫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乎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抬舉貿然闖入時,那麼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若「最後通碟」失效,那麼一場為了搶佔領土和捍衛領士的兇殺惡戰便開始了,兩只蟋蟀甩開大牙,蹬腿鼓翼,戰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於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此蟲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它每年發生1代,產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
雄蟲好鬥,當兩只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後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然後,敗者無聲的逃逸,勝者則高豎雙翅,傲然地大聲長鳴,顯得十分得意。
蟋蟀因其能鳴善斗,自古便為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於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閑暇之餘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
每個寧靜的夏夜,草叢中便會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聽,蟋蟀們又在開演唱會了!蟋蟀優美動聽的歌聲並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蟋蟀在不停地震動雙翅,難道它是在振翅欲飛嗎?當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發聲器官。回為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用動聽的歌聲,尋找佳偶。其中歌王當屬長顎蟋蟀。體長可達20毫米左右,觸角長約35毫米,因兩顆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長顎蟋蟀,俗稱克斯。
除了善於歌唱,蟋蟀還十分好鬥。斗架是雄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兩只蟋蟀會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斗。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斗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隻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斗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喪志。
⒉〖中葯材〗
【別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
【簡介】蟋蟀科昆蟲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以乾燥全體入葯。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干。
【性味與歸經】辛、咸,溫。有毒。
【功能與主治】利尿,破血。用於水腫,小便不通,尿路結石,肝硬化腹水。
【用法與用量】2~6隻,水煎或焙乾研粉服。
【注意】體虛及孕婦忌服。
【備注】(1)東北地區產一種蟋蟀為Seapsipe aspersus Walker,另有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等在不同地區也供葯用。
http://ke..com/pic/5/1150502361513557_small.jpg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F3%AC%F3%B0&z=0
J. 動物蟋蟀長什麼樣子
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c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
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生活習性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