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比喻句如何正確辨別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1、本體和喻體不是同一類的事物。
舉例:
①小明長得很像他的爸爸。小明和爸爸是同一類事物,是將小明與爸爸作比較,不是比喻句。
2、這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 把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
舉例:
①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這里將平靜的湖面比作一面碩大的銀鏡。
相似點:形態。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這里將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圓球。
(1)圖片如何區分是不是比喻句擴展閱讀:
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片語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會出現明顯的比喻詞)
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喻詞。
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沒有比喻詞。
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像的東西具體地說出,借其他類似事物加以說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飾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動,突出特點,渲染氛圍,側面烘托。
❷ 怎樣辨別比喻句
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體或喻體。其實比喻句就是把本體比喻成喻體組成的。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人比喻成另一個物體。構成比喻內容上有三個要素:一是思想的對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兩事物的類似點,(共同處和相似處)。
文辭上分為三個成份,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詞 (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喻體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辭書又將其構成增釋到四個成份,即:本體、喻體、喻詞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為主。
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其基本類型有三種: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種基本類型之外,根據比喻的三個部分的結合情況,其變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互喻、曲喻。
例如:
一、明喻
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喻詞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猶如、彷彿......
例句:
1、他(本體)動也不動,彷如(喻詞)石像(喻體)。
2、葉子(本體)出水很高,像(喻詞)亭亭的舞女的裙(喻體)。(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隱喻(又稱暗喻)
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成為」、「變為」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
例句:
1、母親啊!你 (本體)是 荷葉(喻體), 我(本體) 是 紅蓮(喻體)。(冰心《荷葉母親》)
2、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本體)成了喧騰的大海(喻體)。(袁鷹《十月長安街》
三、借喻
應當注意不要與現在所說的隱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級形式,運用它時要求本體與喻體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語境中,由喻體就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
例句:
1、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喻體)了,我再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
2、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喻體)。(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四、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種先用喻體作本體,再用本體作喻體,互相設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夠加強藝術感染力。
例句: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五、擴喻
本體和喻體都是短句,它們常常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體在前,有的本體在後,不用喻詞,但其比喻的含義卻很明朗,這種比喻的擴大形式叫做擴喻,又叫類比。
例句: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2、一朵花,我們不大覺得它香,但是從許多花朵提煉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們就感到它的濃郁了。許多詩歌、戲劇、小說,所以有強烈感人之處,和作者正確地把素材表現出來不是關系極大么!(秦牧《北京花房》)
六、較喻
較喻的句子有下列幾種情況:
1、您說,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作者把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情誼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點「高」和「深」上本體「情誼」又超過了喻體「山」和「海」,形象地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朝鮮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捨的心情。
你這種用「比……還……」、「賽過」、「勝過」等詞連接,表示本體在相似點上超過喻體的較喻,也可稱為「強喻」,強喻一般帶有褒義色彩。
2、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作者將狗的境況作為喻體,與凡卡的遭遇比較,相比之下,本體「我的生活」還不如狗的境遇。這就強烈控訴了沙皇制度下的舊俄羅斯兒童的命運。像這種在相似點上比不上喻體的較喻,又可稱為「弱喻」。弱喻多數帶有貶義色彩。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個句子用的喻詞是「不及」,形式上看似為弱喻,但從意志上分析,詩人是用「桃花潭水」與汪倫之「情」相比,本體「情」在相似點「深」上超過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強喻。
4、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是在一句話中,從正反兩個方面交替使用強喻和弱喻的例子。
作者先以「泰山」為喻體,從正面極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義比「泰山」還重;又從反面用「鴻毛」設喻: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賣力,就比「鴻毛」還輕。兩相對照,全面深刻地闡明了為人民服務應該具備的生死觀。
七、縮喻
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但不出現比喻詞,本體與喻體極其緊密地連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縮喻。可分為:
1、並列式縮喻。即本體與喻體在結構形式上是並列關系。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本體是「彎彎的月兒」,喻體是「小小的船」,中間沒有喻詞,二者構成復指短語。
2、偏正式縮喻。即本體與喻體組成偏正關系的名詞短語,形式上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如「黃金季節」就是兩個名詞直接連在一起,前者修飾後者,而修飾語是比喻性質的,只是沒有用「像、似的」之類的比喻詞罷了。
八、博喻
極光有時出現時間極短,猶如節日的焰火在空中閃現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卻可以在蒼穹之中輝映幾個小時;有時像一條綵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的色彩紛紜,變幻無窮;有的僅呈銀白色,猶如棉絮、白雲,凝固不變;
有的異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輝;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絲;有的結構單一,狀如一彎弧光,呈現淡綠、微紅的色調;有的猶如綵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呈現出紫色、深紅的色彩;有時極光出現在地平線上,猶如晨光曙色;
有時極光如山茶吐艷,一片火紅;有時極光密聚一起,猶如窗簾慢帳;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極光」是本體,「綵帶」「火焰」「銀幕」「青絲」等都是它的喻體,屬於一個本體可以帶多個喻體的類型。)
九、引喻
是引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事物,本體、喻體都出現,但把喻體作為「引子」而不用喻詞的一種比喻。它經常構成排比、對偶等平行的句式,整齊而富有節奏感。民歌、新詩(包括歌詞)常採用這種隱喻。其表現形式是「引乙喻甲」或「以甲引乙」。例如:
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么?(《反對黨八股》)該例作者引用射箭、彈琴等事情,通俗淺顯的道理,深刻闡明了寫文章做演說一定要看對象的道理。
十、約喻
是用一個比喻體來比喻幾個本體的修辭格。它與博喻是比喻修辭中互相對應的兩種表現方式。博喻的功能在於揭示一個事物的多方面特徵;約喻的功能在於突出一組事物的共同特徵,能使行文簡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茶花賦》)把「紅梅、白梅、綠梅、硃砂梅」,每一種梅都比做「一樹詩」,四個本體用一個喻體設喻,集中的描繪了詩情畫意的境界。
2、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地亮起來;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三峽之秋》)。把「漁火」、「燈標」和它們映在水面的「光暈」一並喻為長江眨著眼睛,突出地渲染了夜晚長江上安謐、寧靜的氣氛。
❸ 怎樣判斷比喻句
最近復習時發現有些同學比較難區分比喻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短文,再從練習冊中找出相關的習題自己做一做。
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懂得什麼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運用「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們小學階段重點要認識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稱被比的事物為「本體」,用來作比的事物叫「喻體」,聯系本體和喻體的詞叫「比喻詞」。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裡,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句子的本體是「晚霞」,喻體是「雞冠花」,雖然這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它們有相似的地方:顏色相同,都是紅色;形狀也相似。聯系晚霞和雞冠花的詞「像」就是比喻詞。又如:「燕山月似鉤」,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彎鉤,主要是樣子相似,「似」就是連接本體「月」與喻體「鉤」的比喻詞。再如:太陽彷彿是大火球。句子中「彷彿」就是連接本體「太陽」與喻體「大火球」的比喻詞。
可見,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將「像」、「似」、「彷彿」這類詞作為主要依據,主要應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關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沒有用一種事物去比另一種事物,有沒有兩種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沒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❹ 怎麼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比喻就是通常說的打比方,即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一個事物或情境來比方另一個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變抽象為具體,深奧為淺顯,還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像。比喻句常有比喻詞,如「像······似的」「像······一樣」「好比」「是」「變成」「彷彿」等。
有「好像」「像」「是」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學一看到含有「像」、「好像」「彷彿」等詞語的句子就認為一定是比喻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以下「像」字句並不是比喻句。
比喻句兩種事物不能是同一種事物,必須有相同點的!
不是比喻句的:
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後不涉及兩項事物,只是表示猜測。
2.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愛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測,是為了加強語氣,說明估計的准確性。
3.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測、判斷,不是比喻。
是比喻句的:
1)
母愛似山,父愛似海。
2)
皎潔的明月高掛在淡藍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樣瀉下來,大地一片銀白色。
3)
月亮慢慢地從江心升起來了,圓圓的、亮晶晶的,好像一個銀盤。
4)
春風像一支彩筆,把整個世界勾勒得更加絢麗多彩。
5)
春風像個慈祥的母親,拂著你的臉頰,使你感到舒暢,心曠神怡。
6)
雲彩像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的飄浮在空中。
7)
東方天邊的彩霞時刻在變幻,如霜楓,如榴火,如瑪瑙,如琥珀。
8)
西湖像一塊碧玉,也像一面銅鏡。
9)
星星像一雙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❺ 怎樣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如何判斷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一篇課外美文——峻青的《滄海日出》。欣賞完後,我請孩子們判斷「在那太陽剛剛躍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別強烈,彷彿是無數個火紅的太陽鋪成了一條又寬又直又紅的海上大路。」這個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或許是句子太長,前面提到了「太陽」後面又提到了「太陽」,給孩子造成了誤導,結果大多數孩子「拔筆四顧心茫然」。看來,雖然四上了,但一些比喻句和類似句式的區別還是一個難點。
這個班是我自己一手帶的,對於比喻句,一年級新接觸的時候,我就開始慢慢滲透,孩子們也很清楚比喻句就是根據兩種事物之間相似的特點,把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的辭格,我們平時也稱為打比方。比喻句一般有「本體」、「喻體」和「喻詞」。如「老師像春蠶」。本體是老師,喻體是春蠶,喻詞是像。但這是很簡單的比喻句,比較容易判斷,像上面這樣的長句子就比較難了,我們該怎麼去判斷呢?
縮句法。先要將長句縮成短句。「在那太陽剛剛躍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別強烈,彷彿是無數個火紅的太陽鋪成了一條又寬又直又紅的海上大路。」可縮成:「金光彷彿是大路」,它的本體、喻體、喻詞就很明顯了,本體是金光,喻體是大路,喻詞是彷彿。顯然,這符合比喻句的特徵。
有些句子,我們也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來判斷。
換詞法。用「是」作喻詞的比喻句,與有此含有「是」的句子容易混淆,我們可以用換喻詞的方法加以區別。如果句意變化了,就不是比喻句。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把「是」換成「像」,「兒童像祖國的花朵」,句意沒變,是比喻句;「他是老師。」換成「他像老師。」句意變了,就不是比喻句。
去詞法。比喻句中的喻詞「好像」是不能去掉的,不是比喻句的「好像」可以去掉。如:「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好像一眨一眨的眼睛。」去掉「好像」就不通,是比喻句。「我好像去過那兒。」去掉「好像」句子仍然能讀通,所以不是比喻句。
加詞法。有此比喻句不用喻詞,我們可以加上喻詞來辨析它。比喻就明顯了。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加上「好像」後就變成「彎彎的月兒好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對比喻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判斷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時能採用上面的方法,想清楚後再下結論。
❻ 怎麼判斷是不是比喻句
找到一個句子。簡單地說就是從第一個字開始直到碰到句號為一個句子
找句子裡面的「像」「猶如」等關鍵詞。一般的比喻句都會有類似的詞語出現,是比喻句的標配
找關鍵詞前後的所有名詞。就是「像」的前面的名詞與「像」的後面的名詞,比如「她的眼睛像黑夜中的明月那樣耀眼」,找出名詞「眼睛」、「黑夜」、「明月」
4
找出句子中的本體和喻體。一般本體在關鍵詞前,喻體在關鍵詞後,比如舉例裡面的「眼睛」是本體,「黑夜」或者「明月」是喻體
判斷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合理性。方法是直接在本體和喻體之間加一個「像」。「眼睛像黑夜」,一個是物體,一個是抽象體,這是不合理的;「眼睛像明月」,兩個都是物體,這是合理的
6
找本體與喻體之間所組成的句子有多少個是合理的。只要有一句是合理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句子是比喻句
❼ 怎樣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例如 老師像媽媽一樣,對我可好了.是不是比喻句怎麼樣判斷的
這個不是比喻句.
比喻分為兩種.一種是擬人,就是把一個事物比作人.
還有一種是擬物,就是把一種事物比作另外的一種.
❽ 小學二年級怎麼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比喻句,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讓讀者更明白你要說的意思,把一個很平常的東西說得不一樣一點,另類一點,就是把不是的東西比做是的。比喻句,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片語成,什麼叫本體和喻體呢?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人比喻成另一個物體。這樣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們叫做了本體和喻體。有本體、喻體、喻詞的句子叫比喻句。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敘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溫馨提示:在習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比喻句,其實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
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片語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運用比喻句應該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點
(2)在習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點不要隨便寫要遵守 把什麼比作什麼 的比喻原理
生動
(4)使文章更生動
如何判別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學一看到含有「像」、「好像」「彷彿」等詞語的句子就認為一定是比喻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以下「像」字句並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較
1.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南京長江大橋》) 句中的「輪船」和「扁舟」是同一類事物,通過比較,突出長江水的浩大。
2.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賣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現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
3.他還是像過去一樣喜歡打乒乓球。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舉例
1.「你騙誰,像你這樣的大官會沒有錢?」(《「你們想錯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誌敏作為例子,說明凡是當官的就一定有錢。
2.「像您這樣的高個兒幹不了這重活兒……」(《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為例子,說明凡是「高個兒」都當不了挑山工。
3.「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師看成媽媽,而並非是比喻句。
三、表示猜測
1.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後不涉及兩項事物,只是表示猜測。
2.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愛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測,是為了加強語氣,說明估計的准確性,只是猜測而已。
3.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測、判斷,不是比喻。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❾ 怎麼判斷比喻句
怎樣判斷比喻句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比喻吧。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體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說明描寫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句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寫出的句子。那麼我們怎樣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根據以下三點可以很好的辨別。
一、運用比喻句的基本特徵判斷
標準的比喻句包括本體、喻體、喻詞三部分。
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作比喻的事物,連接這兩部分的是比喻詞。比如「月亮像一條小船一樣掛在天空」「月亮」是本體,「小船」是喻體,「像」是喻詞。
常見的比喻句,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根據我們學習的程度不同掌握的層次也不同,小學階段只需要掌握明喻和暗喻、初中階段還需要掌握借喻、高中階段還需要了解博喻。
明喻就是明顯地打比方,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現,比喻詞有「像」、「好像」、「似的」、「像……一樣」等。
如,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暗喻即暗暗打比方,比喻詞有「是」、「成了」、「變成了」等等。如,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也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
明喻和暗喻格式分別為「甲像乙」「甲是乙」,本體喻體喻詞都要出現,比較好區分。
借喻只出現喻體,而省略了本體和喻詞。如「天空中掛著一盞明燈」。
二、作比的兩種事物是否同類,同類相比不是比喻
比喻句要求必須是本質不同而有相似點的事物相比,本質相同的兩種事物相比不是比喻。
例如:
我要像他那樣,熱心為大家服務。
這句話就不是比喻句,因為句中的「我」和「他」是同類事物,就不能構成比喻。
三、句中帶有「像」、「似乎」等詞語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查看「五種「像」字句非比喻句
❿ 比喻句和擬人句怎樣區分
比喻和擬人容易混淆,是因為它們有相同點,即都是兩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擬人除了有相似點外還有不同點,因此要區分比喻和擬人首先要弄清楚兩者之間的特點。
一、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 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例:這只猴子像一個小男孩那樣頑皮。
本體(猴子)、喻詞(像)和喻體(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詞有:
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變為……
那麼如何判斷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我們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沒有「本體」,二看有沒有「比喻詞」,三看有沒有「喻體」。「一比」就是把本體和喻體相比,看本質是否相同。本質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二、擬人,根據想像把事物當作人來寫,賦予事物以人一樣的思想和行為的一種修辭方法。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物的人格化。擬人句有三個特點:所寫事物必須具有人的特點;不能出現比喻詞;不能出現表示人物的詞語。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徵,看看有沒有人的喜怒哀樂?只要所描寫的事物具有了人的這些特徵,那麼這個句子就是擬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來到了人間」中「春天」怎麼能「翩翩起舞」呢?這里顯然把春天當作人來寫,具有人的特點,其次,這句話中既沒有出現比喻詞,又沒有出現表示人物的詞語,這完全具有擬人句三個特點的,因此這句就是擬人句。
總之,只要弄清了以上區別,就不難區分比喻和擬人了,也不至於一見到有「人」的句子就斷定為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