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幫忙分析一下背部刮痧圖片。
沒大事,出痧鮮紅,所有臟器正常,沒有淤點。不用調養。
❷ 這刮痧以後的圖片,代表了什麼呀,跪求懂得人解釋一下,第一次刮痧
刮痧可祛風除濕,散寒泄熱,你的痧印偏於紫暗多與寒濕有關,平時要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希望回復對你有幫助
❸ 本人19歲,只是我的背部刮痧圖,這是我第一次刮痧。請幫我分析我的身體情況,和注意事項。我覺得我刮痧有
年紀輕輕的,身體總的來說,其實問題不大,但最重要的問題已經反映出來,那就是肩頸問題~
這是要引起重視的問題,不然以後會引發很多其他問題的。
任何事務皆要有度,刮痧本身是好的中醫理療方式之一,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頻,15—30天左右一次即可。
❹ 刮痧拔火罐後的顏色表示什麼(有圖片)
從圖片中看,這種情況中醫稱為痧症,提示人體有寒濕或者瘀血的症狀存在。中醫認為當人體受寒或氣血不暢時就會出現血瘀壅滯,拔罐和刮痧後能夠將皮下的寒濕拔出體外,從而改善症狀。
❺ 請刮痧高手看下出痧後背圖,到底是哪裡出現毛病了跪謝
屬於鮮紅色陽虛火旺,頸椎病變、咽喉炎。
❻ 這是我刮痧和拔罐後的圖片,請各位老師幫我看下是身體什麼方面有問題
刮痧後如果體內邪氣盛就會留下罐印,如果刮痧的位置涼或是顏色暗或是罐印有瘀點這說明體內寒濕重且瘀滯的時間較長,若想要刮痧消散的快,最好是在刮痧後針對相應部位進行艾灸,艾灸是純陽之物,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等作用,最好是能連續灸幾天,這樣印刷就會消的快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❼ 刮痧後出現的痧痕顏色分別說明了什麼
刮痧後出現的痧痕顏色分別說明了被刮痧者的身體狀況及病症深淺程度。具體參考如下:
清代醫家郭志邃在《痧脹玉衡》中將痧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肌膚之痧,二是血肉之痧,三是臟腑之痧。不同層面的痧則顏色不同,
1、淺層的肌膚之痧較為鮮紅
意味著病症較淺,如亞健康人群出痧通常是紅色,比較亮眼。
2、血肉之痧顏色偏紫紅、較深
意味著疾病時間較長,比如月經不調患者的痧色。
3、臟腑之痧顏色更深
比如腫瘤病人、肝硬化病人在特定臟腑映射區,刮出的痧呈現紫黑色。
痧象反映的是身體狀況,對於判斷疾病有幫助。多次刮後,出痧從紫紅色變為淡紅色,說明身體情況逐漸好轉。
(7)女人刮痧後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刮痧六大誤區
誤區一:刮痧會把血管刮破了,是對身體的損傷。
不少人拒絕刮痧,覺得它會對血管造成損傷,形成淤血。痧確實是從血液中滲漏出來的,但血管並沒有損傷。刮痧停止時,出痧也停止。說到淤血,也是多慮。假如人體內出現淤血,會產生疼痛,引起運動障礙。而刮痧出現痧斑後,不但能減輕疼痛,而且身體運動自如。
研究證實,痧是從管壁最薄的微血管中滲漏出來的。微血管是微循環部位的血管,只有一層內皮細胞,本身就具有通透性。
當人氣血不足、臟腑功能減弱、代謝產物瀦留、免疫機能異常、炎症與結締組織病變時,會造成微循環障礙、代謝產物積聚。
刮痧時刮板向下的壓力會使含有體內毒素的血液從通透性紊亂的毛細血管壁滲漏出來,在皮膚下形成我們所看到的「痧」。少量的出痧不僅不會造成組織損傷,還會改善局部微循環。
誤區二:刮痧僅僅是治療手段。
很多人只有在發熱或某個部位疼痛時才想起刮痧,這就有點小看刮痧的作用了。刮痧不僅可以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還可以清潔體內環境,有防病保健、美容養顏等多種作用。健康的人,微循環正常,刮拭後不出痧;處於亞健康狀態、有潛伏病變及已患病的人刮拭後會出痧。
微循環障礙的部位、程度、性質不同,痧的部位、顏色、形態亦不同。刮痧將經脈缺氧、氣滯血淤的程度以「痧」的形式呈現在體表,可以讓醫師直觀地了解病變,這就是出痧的診斷作用。
誤區三:沒有病的人不能刮痧。
微循環障礙是亞健康和疾病發生早期的病理變化,而活血化淤、活化細胞、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環,正是刮痧療法的特點。
刮痧疏通經絡、暢達氣血、激發和調節經絡臟腑功能,能及時消除隱患,早期發現、治療潛伏的疾病,避免亞健康向疾病轉化,是保持健康體魄、延年益壽的好方法。
誤區四:刮痧一定很疼。
掌握了正確的刮痧技巧,刮痧是不疼的。
1、被刮拭者應選擇舒適的體位,使刮拭部位肌肉放鬆;
2、刮痧板與刮拭方向形成的角度應小於45度,刮拭角度越小,速度越慢,疼痛越輕;
3、避免生硬按壓,做到柔中有剛;
4、刮痧時不全都用腕力,必要時肘關節、肩關節均可成為用力點;
5、應多種刮拭手法、方法相結合;
6、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刮拭;
7、每次刮痧不超過30分鍾。
誤區五:隨便找個工具就能刮痧。
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潤滑劑。刮痧板的材質應沒有副作用,可選擇水牛角、玉石、砭石等。身體刮痧潤滑劑選擇油劑,面部刮痧選擇乳劑,可以有效保護皮膚,提高療效。
誤區六:什麼人都能刮痧。
任何一種療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診斷不明確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應交給醫生診治或在醫生指導下刮痧。過度疲勞、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後不宜刮痧。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過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
骨折的部位在痊癒之前,也不能刮痧。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的體表不能刮痧。月經期的女性下腹部慎刮,孕婦下腹部禁刮。肝腎功能衰竭者也不能刮痧。
❽ 後背出痧部位對照圖解
後背出痧部位對照圖解
後背出痧部位對照圖解,腹 痛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而刮痧是中醫防病治病的物理方法,簡單方便且安全,對於腹痛也有輔助治療的效果,下面看看後背出痧部位對照圖解。
1、頸椎出痧:落枕、咽喉炎、頸椎病變。
2、大椎出痧:全身氣血運行不暢。
3、脊椎出痧:睡眠質量偏差。
4、右肩頸出痧:勞累過度。
5、左肩頸出痧:用腦過度。
6、左天宗出痧:膽囊病變,膽汁粘稠。
7、右天宗出痧:環跳內分泌失調,婦科疾病,小氣泡代表輕度的經絡不通。
8、肩頸部位出現紫紅色的痧:屬於肩周炎。
9、肩夾縫有痧:屬於淋巴排毒不暢。
10、後背心肺區出痧:感冒胸悶,胸通,心肺機能弱、
11、肝木區出痧:長期疲勞,睡眠不足,嚴重的會出現肝硬化、
12、脾胃區出痧:消化不良,胃腸脹氣,胃酸過多,腰痛、
13、腎水區出痧: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腫、
14、臀部坐骨區出痧:月經失調,子宮機能偏弱,痛經,婦科疾病,更年期障礙症,坐骨神經痛。
15、肩胛手足區出痧:手腳發麻,膝蓋酸痛,卵巢機能差,四肢腫脹。
腹痛刮痧位置圖
一、刮痧位置
1、背部出痧: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
2、腹部出痧:中脘、天樞、關元。
3、雙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1、局部塗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腸俞穴,重點加強胃俞、大腸俞穴的刮拭;
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頭方向刮拭,並在穴位及其周圍點穴、按揉等刮拭;
3、最後用刮痧板的圓角點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為度。
三、適應症
緩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為臨時改善腹痛的一種應急手段,但不能作為治療器質性(腹腔器官發生損害)腹痛的方法,必須及時去正規醫院明確診斷,配合刮痧可獲得良好的療效。
另外,腹部疼痛發作時一般不宜刮。
刮痧出痧好不好
刮痧出痧並不能一概而論的說是好還是不好。
因為一般情況下,身體健康者出痧較少且均勻,多為紅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頭面、背部及四肢外側,胸腹及四肢內側不易出痧,若出痧說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泡;急性病多為粟粒狀,大面積;若為血斑、血泡,說明病情較重。
通過出痧部位可判斷健康狀況:凡經絡線路和穴位區域容易出現痧,提示相應經絡所聯系的內臟功能病變。例如在背部膀胱經循行路線上均勻刮拭,心俞穴區出現紫痧或痧斑,則說明心臟功能變化,應提早預防和保健。
但是刮痧時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因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血淤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而虛證、寒證則出痧少;服葯過多者。
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也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出痧也不明顯。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只會傷害身體。
濕熱嚴重刮痧還是拔罐
無論是刮痧還是拔火罐,都沒有太大的除濕作用,如果非要比出個高低,那麼拔火罐略勝一籌,因為拔火罐的'過程中會拔出身體中的部分水汽。
造成濕熱嚴重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脾胃失調,當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體內水液代謝出現障礙,水濕就會積聚在身體中。濕熱嚴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證濕的類型,可以採用利濕的葯物或者食材,緩解表面症狀。由於濕氣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蘊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濕之後,還得調理脾胃,從根本上改善體質。
刮痧療法的注意事項
一、刮痧前注意事項
1、刮痧療法須暴露皮膚,且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從開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響刮痧療效,而且易引發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選擇一個好的治療場所,空氣流通清新,並注意保暖,注意避風,夏季不可在有過堂風的地方刮痧。盡量少暴露皮膚。
2、選擇舒適的刮痧體位,以利於刮拭和防止暈刮。
3、刮痧工具要嚴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須仔細檢查刮痧工具,以免刮傷皮膚。
4、施術者的雙手也應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釋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識,消除其恐懼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暈刮。
6、勿在病人過飢、過飽及過度緊張的情況下進行刮痧治療。
二、刮痧中注意事項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勻,以能耐受為度,達到出痧為止。
2、嬰幼兒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輕。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虛證、寒證出痧少;服葯過多者,特別服用激素類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不易出痧;陰經較陽經不易出痧;室溫低時不易出痧。
4、刮拭過程中,要經常詢問病人感受。如遇到暈刮,如精神疲憊、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涼或血壓下降、神志昏迷時應立即停止刮痧。
撫慰患者勿緊張,幫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如仍不緩解,可用刮痧板角部點按水溝穴,力量宜輕,避免重力點按後出現水腫。對百會穴和湧泉穴施以瀉刮法。患者病情好轉後,繼續刮內關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後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使汗孔開泄,邪氣外排,要消耗體內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後飲溫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療後,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待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後,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
3、對於某些病情復雜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療,更應配合其他療法,諸如葯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哪些人不適合刮痧
1、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療或慎用本法治療。如血小板減少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瀉法刮療,宜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手法刮療。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等,應立即住院觀察治療。如果沒有其他辦法,可用本法進行暫時地急救,以爭取時間和治療機會。
3、新發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須待骨折癒合後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術疤痕處亦應在兩個月以後方可進行刮痧。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後,疤痕部位慎刮。
4、傳染性皮膚病:如癤腫、癰瘡、瘢痕、潰爛、性傳染性皮膚病及皮膚上不明原因的包塊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體弱者、空腹及妊娠婦女的腹部、婦女經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積瀉法刮拭。
6、對刮痧恐懼或過敏者,忌用本法。
7、孕婦、婦女經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陰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輕,用補法。
女生背部出痧示意圖
痧色勻稱,暗紅色無顯著痧為身心健康。若紅色為容易上火,暗紫色為有淤血,紫黑色為有瘀又有寒,灰綠色為有小寒,淺綠色或有點淡黃色為有葯毒,罐周邊有皺褶則為受寒症,罐內有水汽則是脾濕。
血壓根據起痧位置分辨身體狀況。凡經脈循環系統路線和穴道地區非常容易出現痧,提醒相對經脈所聯絡的內臟器官作用變病。例如在背部膀胱經勻稱刮拭,心俞穴區出現痧斑或紫痧,則表明心臟作用有出現異常轉變,應提前健康保健。
血液痧象可分辨康復治療水平。痧象可分辨康復治療水平。若出散痧,色調較淡,表明病況比較輕,非常容易康復治療;若起痧較多並且點大德塊,藍紫色血包等,表明病況較重,數次健康保健才可以康復治療。
拔罐全過程中,部分出現痧跡後改成輕刮法刮,使痧漸漸地透傳出來,以緩解疼痛,稱透痧。此外一些神經肌肉癱瘓的人,拔罐後不容易起痧,不能硬刮、重刮,奢求起痧,宜多刮幾回,痧象當然閃過,表明病情好轉,這亦稱透痧。
拔罐後,皮膚上的紫黑印著礙美觀大方,純棉毛巾敷熱、多飲水更加容易退痧。身體素質好的人,一般2天~3天就可以消散;體質差的人,一般需要4天~5天。拔罐實際效果雖好,但並不是任何人都合適,拔罐也是有忌諱,非常是臉部刮痧,更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