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菖蒲和節菖蒲的區別
石菖蒲和節菖蒲的區別如下:
1、形象特徵不同:
節菖蒲,粗2-5毫米,外部淡褐色,節間3-5毫米長,根肉質,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可達5毫米寬,可達數至葉片中部,漸尖,落葉;葉深綠色,線形,長20-30(50)厘米。
石菖蒲,根莖芳香,粗2-5毫米,外層淡褐色,節間3 - 5毫米長,根肉質,具許多須根,上根莖密被分枝,植株因此叢生,分枝通常須質宿存葉基部。
葉無柄,葉片薄,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可達5毫米,葉片中部,漸狹,後脫落;葉片深綠色,線形,長20 - 30(50)厘米,基部折疊,中部以上展開,寬7 - 13mm,先端漸尖,無中心肋,平行脈多,稍高。
2、分布范圍不同:
節菖蒲,生於海拔1200-1800m的山地溝谷邊或灌木叢中。分布於山西南部、陝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
石菖蒲,喜陰濕環境,可以生長在茂密的樹下。但它不耐陽光,否則樹葉會變黃。不能抵抗乾旱。稍耐寒,可露頭生長在長江流域。它常見於海拔20-2600米的茂密森林中,生長在溪流旁的岩石上。黃河以南的生產省份。也發現於印度東北部和泰國北部。
3、鑒別橫斷面不同:
節菖蒲橫斷面於熒光燈下觀察:顯藍色熒光。取2%兔紅細胞生理鹽水懸浮液1滴,放置於載玻片上,蓋玻片,顯微鏡下觀察,滴入1%的菖蒲生理鹽水,使其與紅細胞接觸,紅細胞迅速溶解。
石菖蒲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增厚,葉跡維管束為有限外韌型,束鞘纖維發達;內皮層凱氏帶明顯。柱狀散列中維管束以周皮為主,周皮環排列緊密。周皮環以周皮為主,周皮環排列緊密,,有少數有限外韌型維管束
㈡ 九節菖蒲是什麼樣的
九節菖蒲(RHIZOMA ANEMONES ALTAICAE )現代所用之九節菖蒲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 Fisch.)的根莖,因為有一定毒性,故不可與石菖蒲相混淆。功能與主治:開竅化痰,醒脾安神。用於熱病神昏,癲癇,耳鳴耳聾,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外治癰疽瘡癬。
㈢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葯圖譜及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介紹,供大家欣賞、參考。另外,小社這次特意給每一種中葯都附上了別名,便於大家平時靈活運用。
(前方大量圖片,建議在WIFI下觀看)
解表類
1、發散風寒葯
生薑
別名:大肉姜、鮮生薑
白芷
別名:芳香、澤芬
防風
別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
蒼耳
別名:常思菜、地葵、道人頭、豬耳、刺兒棵
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羌滑、退風使者
細辛
別名:小辛、細草、少辛、獨葉草、山人參
荊芥
別名:香荊芥、假蘇、姜芥、四棱桿蒿、穩齒菜
桂枝
別名:柳桂
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2、發散風熱葯
牛蒡子
別名:鼠粘子、大力子、惡實
升麻
別名:周麻、雞骨升麻 、鬼臉升麻
柴胡
別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別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條根
桑葉
別名:鐵扇子、蠶葉
菊花
別名:甘菊、金蕊、真菊、葯菊
薄荷
別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瀉火葯
1、清熱瀉火葯
天花粉
別名:栝樓根、花粉、白葯、瑞雪
決明子
別名:草決明、馬蹄決明、千里光、假綠豆
知母
別名:連母、水須、穿地龍、羊鬍子
梔子
別名:木丹、越桃、山梔子、黃雞子、黃梔子
蓮子心
別名:苦薏、蓮薏、蓮心
夏枯草
別名:鐵色草、棒柱頭花、榔頭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熱燥濕葯
龍膽
別名:陵游、草龍膽、苦地膽、山龍膽、水龍膽
白鮮皮
別名:野花椒皮、白羊鮮、北鮮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掛牛、好漢拔
苦參
別名:地槐、苦骨、穿參、牛參、地參、野槐、山槐
鴉膽子
別名:老鴉膽、鴉蛋子、小苦楝、苦參子
黃芩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黃柏
別名:黃檗、圓柏、檗木、川黃柏
黃連
別名:川連、川黃連、姜黃連、吳萸黃連、酒連
3、清熱瀉火葯
大青葉
別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別名:豆根、北豆根、廣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別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頭翁
別名:野丈人、頭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蘞
別名:白根、山地瓜、鵝抱蛋、地老鼠、貓兒卵
連翹
別名:旱蓮子、空翹、空殼、落翅
板藍根
別名:靛青根、藍靛根
金銀花
別名: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
魚腥草
別名:紫背魚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別名:蒲公草、黃花地丁、黃花草、蒲公丁
4、清熱涼血葯
地黃
別名:生地、生地黃
赤芍
別名:木芍葯、赤芍葯、紅芍葯
牡丹皮
別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虛熱葯
銀柴胡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土參
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瀉下葯
1、攻下葯
大黃
別名:將軍、錦紋、錦紋大黃、川軍
2、潤下葯
火麻仁
別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線麻、山麻
郁李仁
別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葯
千金子
別名:千兩金、菩薩豆、續隨子
巴豆
別名:巴仁、巴米、紅子仁、瀉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別名:甘澤、陵澤腫、手花根、貓兒眼、勝於花
芫花
別名:赤芫、杜芫、頭痛花、南芫花、葯魚草、九龍花、鬧魚花
京大戟
別名:大戟、紅芽大戟、紫大戟、將軍草
商陸
別名:章陸、章柳根、見腫消、當陸
祛風濕葯
1、祛風散寒葯
川烏
別名:鵝兒花、五毒、鐵毒
木瓜
別名:木瓜實、鐵腳梨
草烏
別名:烏頭、獨白草、土附子
威靈仙
別名:鐵腳威靈仙、酒草階、黑骨頭、老虎須、七寸草、牛閑草
獨活
別名:獨搖草、獨滑、長生
路路通
別名:楓實、楓草、九空子、楓草
2、祛風濕清熱葯
防己
別名:粉防己、漢防己、石解
馬錢子
別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苦實、馬前
秦艽
別名:秦膠、秦糾、左秦艽
桑枝
別名:桑條
3、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穀皮、紅五加皮
狗脊
別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別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
化濕葯
廣藿香
別名:土藿香、大葉薄荷、貓尾巴香、山茴香
蒼術
別名:赤術、仙術、茅術、華蒼術
豆蔻
別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蘭
別名:蘭草、木香、大澤蘭、女蘭、香草、杭佩蘭
草豆蔻
別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別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滲濕葯
1、利水消腫葯
冬瓜皮
別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別名:紅豆、小豆、野赤豆
澤瀉
別名:水瀉、芒芋、澤芝、天鵝蛋、水澤、如意菜、水白菜、及瀉
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別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穀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葯
川木通
別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車前草
別名:當道、蛤螞草、車輪草、鐵貫草
石韋
別名:石皮、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
燈心草
別名:虎須草、赤須、燈心、燈草
3、利濕退黃葯
垂盆草
別名:半枝蓮、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齒、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錢草
別名:神仙對坐草、蜈蚣草、黃疸草
茵陳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絨蒿
虎杖
別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龍、酸湯桿、山大黃、陰陽蓮
溫里葯
丁香
別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別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別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絲菜
花椒
別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別名:桂樹、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乾薑
別名:白姜、干生薑、均姜、葯姜
吳茱萸
別名:食茱萸、吳萸、氣辣子、曲葯子
附子
別名: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別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氣葯
刀豆
別名:刀豆子、關刀豆、刀巴、馬刀豆
土木香
別名:青木香、祁木香、瑪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別名:檳榔皮、大腹毛、檳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別名:金鈴子、仁棗
木香
別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雲木香、廣木香
烏葯
別名:台烏葯、香葉子樹、白葉柴、青竹香、銅錢樹、白背樹
佛手
別名:佛手柑、密羅柑、五指柑、手柑
陳皮
別名:橘皮、橘子皮、廣橘皮、紅皮
枳殼
別名:川枳殼、江枳殼、湘枳殼
枳實
別名:鵝眼枳實
香附
別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櫞
別名:鉤櫞子、香櫞柑
薤白
別名:薤根、薤白頭
消食葯
山楂
別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實、山裡紅果
麥芽
別名:大麥芽、大麥櫱、麥櫱、大麥毛
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
驅蟲葯
苦楝皮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鶴虱
別名:野胡蘿卜子、鶴虱、竊衣子
使君子
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君子仁、索子果
檳榔
別名:大腹檳榔、大腹子、檳榔子、橄欖子、檳榔玉
止血葯
1、涼血止血葯
大薊
別名:雞項草、野紅花、將軍草、馬薊、虎薊、刺薊、山蘿卜、牛口刺
地榆
別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黃瓜香、綿地榆、紅地榆、馬猴棗
側柏葉
別名:柏葉、叢柏葉
槐花
別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葯
三七
別名:山漆、金不換、參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別名:茹蘆、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黃
別名:蒲花、蒲草黃、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鶴草
別名:龍頭草、金頂龍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斂止血葯
白及
別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雞兒
4、溫經止血葯
艾葉
別名:艾蒿葉、家艾葉、艾草
活血化瘀葯
1、活血止痛葯
川芎
別名:西芎、山鞠窮、香果、小葉川芎
延胡索
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鬱金
別名:馬蓮、黃郁
姜黃
別名:黃姜、毛薑黃、寶鼎香、黃絲鬱金、鬱金
乳香
別名:熏陸香、馬尾香、乳頭香、天澤香
澤蘭
別名:地筍、地石蠶、蛇王草、草澤蘭
沒葯
別名:末葯
2、活血調經葯
川牛膝
別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別名:奶米、大麥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參
別名:山參、紅根、紫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參
紅花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
桃仁
別名:白桃、毛桃、紅桃
益母草
別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雞血藤
別名: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紫梗藤、血鳳藤、大血藤、過崗龍
3、活血療傷葯
骨碎補
別名:猴姜、石毛薑、過山龍
蘇木
別名:蘇方木、棕木、赤木、紅赤木、紅柴
4、破血消症
馬錢子
別名:士的寧樹、番木鱉、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苦實、馬前、牛眼、大方八、馬錢樹,馬錢科、馬錢屬喬木
三棱
別名:荊三棱、光三棱
莪術
別名:蓬莪術、蓬術、廣術、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葯
1、溫化寒痰葯
天南星
別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頭
化橘紅
別名:柚皮橘紅、化州橘紅、柚子皮
白前
別名:石藍、嗽葯、鵝管白前
半夏
別名:水玉、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葉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別名:芥菜子、青菜子、黃芥子
旋覆花
別名:金線花、夏菊、滿天星、金盞花、貓耳朵花
2、清熱化痰葯
川貝母
別名:貝母、川貝、勤母
瓜蔞
別名:栝樓、葯瓜、吊瓜
胖大海
別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別名:土當歸、水前胡、野當歸
桔梗
別名:梗草、苦桔梗、大葯、鈴鐺花、尚頭花、苦菜根
浙貝母
別名:浙貝、象貝母、大貝母、元寶貝、珠貝
昆布
別名:海帶、江白菜
竹茹
別名:蛤殼、瓦屋子、花蜆殼
3、止咳平喘葯
馬兜鈴
別名:兜鈴、水馬香果
白果
別名:鴨腳子、靈眼、佛指柑
百步
別名:嗽葯、百條根、山百根、葯虱葯
桑白皮
別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別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羅漢果
別名:假苦瓜、光果木鱉、拉漢果
安神葯
合歡皮
別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
遠志
別名:棘菀、細草、光棍茶、細葉遠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別名:柏實、柏子、側柏子
酸棗仁
別名:棗仁、酸棗核
平肝熄風葯
羅布麻葉
別名:茶葉花、澤漆麻、野茶葉
蒺藜
別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別名:赤箭芝、獨搖芝、離母、赤箭、明天麻
鉤藤
別名:大鉤丁、雙鉤藤
開竅葯
石菖蒲
別名:山菖蒲、葯菖蒲、金錢蒲、水劍草、石蜈蚣、九節菖蒲
補虛葯
1、補氣葯
甘草
別名:國老、美草、甜草根、粉草、烏拉爾甘草
人參
別名:人銜、土精、棒棰、圓參、山參
大棗
別名:紅棗、干棗、良棗
山葯
別名:山芋、懷山葯
白術
別名:冬術、山芥、於術、浙術
黨參
別名:黃參、獅頭參、中靈草
黃芪
別名:綿黃芪、獨根、二人抬
2、補陽葯
巴戟天
別名:雞血藤、兔兒腸、雞腸風、貓腸筋
肉蓯蓉
別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別名:思仙、木綿、絲連皮、絲棉木、玉絲皮
補骨脂
別名:破故紙、懷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別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別名:箭葉淫羊藿、心葉淫羊藿、仙靈脾
3、補血葯
白芍
別名:白芍葯、金芍葯
當歸
別名:馬尾歸、秦歸、雲歸、西當歸
首烏藤
別名:夜交藤、田豬頭、鐵稱陀
4、補陰葯
牛膝
別名:懷牛膝、杜牛膝、牛蓋膝、牛筋
石斛
別名:林蘭、杜蘭、千年竹、黃草
麥冬
別名:寸冬、韭葉麥冬、麥門冬、寸麥冬
百合
別名:白百合
收澀葯
五味子
別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別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別名:肉果、玉果、頂頭肉
罌粟殼
別名:米殼、粟殼
蓮子
別名:水芝丹、蓮實、蓮蓬子
芡實
別名:水雞頭、雞頭實、雞頭子
㈣ 這種植物叫什麼
你好,這個很像扁竹根,也像石菖蒲,由於無花和更多圖片,無法具體辨認。扁竹根別稱蝴蝶花、鐵扁擔、豆豉葉根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葯,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石菖蒲,別名九節菖蒲、菖蒲葉、水劍草等,屬天南星科、菖蒲屬禾草狀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濕環境。菖蒲根莖具有明顯的芳香味,因此你自己可以很容易地辨別。不知道這樣回答你是否滿意?
㈤ 請問這是什麼品種的菖蒲謝謝!
石菖蒲(拉丁學名:Acorus tatarinowii),屬天南星科、菖蒲屬禾草狀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具氣味。葉全緣,排成二列,肉穗花序(佛焰花序),花梗綠色,佛焰苞葉狀。根莖常作葯用。生長於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澗水石空隙中或山溝流水礫石間 (有時為挺水生長)。花果期2-6月。分布於亞洲,包括印度東北部、泰國北部、中國等國。
中文學名
石菖蒲
拉丁學名
Acorus tatarinowii
別稱
九節菖蒲、山菖蒲、葯菖蒲、金錢蒲、菖蒲葉、水劍草、香菖蒲
㈥ 九節菖蒲圖片
九節菖蒲為多年生草本,高11-23cm。根莖橫生,圓柱形,有許多須根。基生葉,有時早枯,不存在;三出復葉,葉片輪廓寬卵形;花兩性,單朵頂生;花瓣狀,白色,倒卵形或長圓形;瘦果卵球形,有白色柔毛。花期3-5月,果期4-7月。其根莖可入葯,有化痰開竅;安神;宣濕醒脾;解毒的功效。
㈦ 菖蒲花有幾種顏色
節菖蒲:
又稱九節菖蒲、菖蒲。來源於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的乾燥根莖。性溫味辛,功效開竅化痰,醒脾安神。葯材性狀:略呈紡錘形,稍彎曲,長1~6cm,直徑3~7mm。表面棕黃色至暗棕色,具多數半環狀突起的環節,斜向交互排列,節上有鱗葉痕及點狀突起的根痕。質堅脆,折斷面顆粒狀,類白色,粉性,有淡黃色維管束小點斷續成環。氣微,味微酸而麻舌。
石菖蒲:
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乾燥根莖。性溫,味辛、苦,功效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葯材性狀: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棕紅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環節,具細縱皺紋;上面有略呈三角形的葉痕,左右交互排列;下面有圓點狀根痕或殘留須根;節部有時可見毛鱗狀葉基殘留。質硬脆,折端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紋明顯,可見多數散列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苦、微辛。根莖呈扁圓柱形,稍彎曲,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棕紅色或灰黃色,粗糙,多環節。
水菖蒲:
又稱藏菖蒲,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乾燥根莖。性溫,味苦,功效化痰開竅,健脾利濕。葯材性狀:形似石菖蒲,但較粗大,少分枝,直徑1~1.5cm。表面類白色至棕紅色,節較稀疏,節間長2~15mm。質堅硬,斷面纖維性差,呈海綿樣,有多數小空洞,略有泥腥氣。根莖扁圓柱形,少有分枝,長10~24cm,直徑1~1.5cm。表面類白色至棕紅色,有細縱紋;節間長0.2~1.5cm,上側有凹陷的圓點狀根痕,節上殘留棕紅色毛須。質硬,折斷面呈海綿樣,類白色或淡棕色;橫切面內皮層環明顯,有多數小空洞及維管束小點。氣較濃烈而特異,味苦、辛。
㈧ 這個是九節菖蒲嗎
這是九節菖蒲(學名:Rhizoma Anemones),為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莖芳香,粗2-5毫米,外部淡褐色,節間長3-5毫米,根肉質,具多數須根,根莖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叢生狀,分枝常被纖維狀宿存葉基。葉無柄,葉片薄,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可達5毫米,上延幾達葉片中部,漸狹,脫落;葉片暗綠色,線形,長20-30(50)厘米,基部對折,中部以上平展,寬7-13毫米,先端漸狹,無中肋,平行脈多數,稍隆起。
㈨ 水蒲和石蒲區別
一,根莖區別:
石菖蒲要比水菖蒲的根莖細,前者外部為淡褐色,後者為黃褐色。
二,葉片區別:
石菖蒲葉劍狀條形,先端慚尖,有光澤,中脈不明顯,水菖蒲葉基生,葉片劍狀線形,
三,花期區別:
石菖蒲花小而密生,淡黃綠色。4~5月開花,水菖蒲花黃綠色。花期2~9月。
圖片對比:
石菖蒲
㈩ 認識這是什麼草
這是金錢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屬植物。高20-30厘米。根莖較短,長5-10厘米;根肉質;須根密集。根莖上部多分枝,呈叢生狀。葉基對折,兩側膜質葉鞘棕色。花序柄長2.5-9(-15)厘米。果序粗達1厘米,果黃綠色。花期5-6月,果7-8月成熟。[1]
金錢蒲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中國各地常栽培。生長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水旁濕地或石上。[1]
根莖入葯,味辛,苦,性溫,能開竅化痰,辟穢殺蟲。常作為景觀植物盆栽或園林水景時點綴使用。
別稱 錢蒲、石菖蒲、九節菖蒲、建菖蒲、小石菖蒲、隨手香、回手香
可以參考一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