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荒唐
在 東漢末年,有一位荒淫腐朽的皇帝, 兩大荒唐之舉,成就了他史上最荒唐皇帝的「美名」。 漢靈帝(156-189)劉宏,東漢皇帝,公元168年即位。是東漢十四帝中的第十二位皇帝。在其統治期間,黨錮之禍興起,宦官把持大權,公開標價賣官,肆意大興土木,百姓難以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漢靈帝劉宏的「靈」在謚法中解釋為:「亂而不損曰靈」,漢靈帝確實是個極度追求淫慾的皇帝。 荒唐之舉一:宮廷女子穿開襠褲。 靈帝十分好淫,他在後宮里隨時隨地看中了哪個女子長得美艷,就拉到床上交歡。漢朝的宮廷女子與後世不同的是都穿著開襠褲,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而且開襠褲裡面什麼也不穿,為的就是讓皇帝臨幸起來方便,連衣服都不用脫。 靈帝與眾多的姬妾在西園裸體遊玩,為了盛夏避暑,他蓋了個「裸游館」,讓人采來綠色的苔蘚並將它覆蓋在台階上面,引來渠水繞著各個門檻,環流過整個裸游館。他選擇玉色肌膚、身體輕盈的歌女執篙劃船,搖漾在渠水中。在盛夏酷暑,他命人將船沉沒在水中,觀看落在水中的裸體宮娥們玉一般華美的肌膚,然後再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來涼氣。渠水中所植的蓮花荷大如蓋,高一丈有餘,荷葉夜舒晝卷,一莖有四蓮叢生,名叫「夜舒荷」。又因為這種蓮荷在月亮出來後葉子才舒展開,又叫它「望舒荷」。靈帝與美女在裸游館的涼殿里裸體飲酒,一喝就是一夜。他感嘆說:「假如一萬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 荒唐之舉二:明碼標價出售官位。 漢靈帝劉宏繼位,當時年僅12歲,他昏庸無能,任縱宦官妄為,又貪財如命,竟然公開賣官。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張榜出賣官爵,其榜文內容為:「公」要價一千萬,「卿」要價五百萬。其價就是「五銖」錢,這一千萬就是一千萬枚「五銖」錢,有錢者可現錢交易,無錢者上任後加倍交付。官員升級也要先交賣官錢,而無錢者一律不升。這位靈帝施政無道,但他生財「有方」。在不到十年時間里,賣官所得已積「五銖」錢巨萬,貯存於庫中。 俸祿為兩千石的官位價格是兩千萬,俸祿四百石的為四百萬,有些所謂德高望重的君子還可以先繳納一部分,象按揭買房一樣先把官位買到手再補交餘款,在縣長的買賣上根據縣的優劣、貧富確定價格,跟現在買車一樣還分成了不同的檔次,有錢的人買好縣,錢少的買的賴一點,反正都當上了一方父母官。甚至連國家高層領導職位也都是賣的,這方面當然是由宦官們暗自操作,培植黨羽,為東漢的垮台埋下了隱患。漢靈帝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經常苦於貧困缺錢,即位稱帝後,常常感嘆上任皇帝漢恆帝不能積蓄家業,竟沒有一點私房錢,所以通過賣官積聚錢財,給自己建立私人金庫,擴大自己的家業。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14歲的皇子劉辯即位,尊何後為皇太後。何太後臨朝稱制。何後的兄長大將軍何進想誅殺宦官,反而被宦官所害,並州牧董卓帶兵入洛陽,誅殺了宮廷里全部的宦官,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而立王美人生的劉協為皇帝。不久何後與她的母親舞陽君也被董卓逼迫而死。這時的漢朝實質上已經滅亡,漢獻帝劉協成了一個不能左右自己命運的傀儡。一個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拉開了帷幕。
採納哦
2.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袱子正確格式
寫袱子 也難嘆 做篇欲歌你們看
別看做 小事情 忙時請人搞不贏
還須要 自己懂 省時方便又輕松
眾鄉親 須記著 隨寫隨用全是合
燒與父 故顯考 顯妣孝男人人曉
燒與祖 故祖考 下稱孝孫要記倒
故曾祖 孝層孫 燒與祖考的父親
故高祖 孝玄孫 燒與曾祖的父親
故天祖 孝來孫 又是高祖的父親
故烈祖 孝弟孫 天祖父親要記清
故太祖 孝乃孫 烈祖父親寫得清
故遠祖 孝雲孫 太祖父親記得清
故鼻祖 孝耳孫 這是起祖一脈根
上九代 乃九族 爾等須當要記熟
故伯考 或伯妣 侄男下寫依古理
故叔考 故叔妣 孝侄下寫也規矩
故伯祖 伯祖妣 下稱侄孫也依古
如遠房 高曾祖 加一堂字就清楚
故堂兄 孝堂弟 外房哥哥莫大意
堂伯祖 堂叔祖 寫堂侄孫也依古
故胞兄 孝胞弟 自家哥哥要緊記
老丈人 岳考妣 下稱孝婿方合理
伯岳考 叔岳考 下稱侄婿方才好
故姑考 故姑妣 要稱內侄方有理
簿父命 故亡男 這是老子來化錢
故岳祖 孝孫婿 自依這個寫得去
燒家公 故外祖 孝外甥孫要依古
舅祖考 外甥孫 燒與舅公寫得清
伯內祖 叔內祖 孝外侄孫要依古
故舅考 孝外甥 燒與舅父寫得清
故表兄 孝表弟 血表兄弟寫得去
妻外祖 外孫婿 妻子外祖寫得去
同緣兄 同緣弟 後夫燒與前夫去
故襟兄 孝襟弟 這是姨夫又通直
岳寄父 孝寄婿 妻子保爺講得去
故姨父 孝姨侄 燒與姨爹又通直
寄外祖 寄外孫 這是母親寄拜的
寄外甥 寄母舅 這是化袱干母舅
故盟兄 孝盟弟 拈香兄弟寫得去
孝盟侄 故盟叔 與父拈香須記熟
故鄰尊 孝鄰侄 毗鄰居舍無親識
故鄰祖 孝鄰孫 燒與鄰人不得親
故嫡妣 孝庶男 燒與大娘莫作難
故庶妣 孝嫡男 燒與小媽又何難
故姻兄 孝姻弟 燒與親家莫忘記
故姻翁 孝姻侄 燒與親家老父親
故姻伯 孝姻侄 姐妹公婆須記得
外甥婿 內舅考 妻子母舅須記倒
故契兄 孝契弟 好朋好友寫得去
故世兄 孝世弟 同窗認識也寫去
夫正配 寫遇妾 燒與夫君須記得
故賢妹 孝愚姐 以大燒小可以寫
故良人 孝拙荊 燒與夫君寫得清
故拙夫 存夫君 燒與妻夫須記清
故夫祖 未亡人 妻子改嫁化錢程
故胞嫂 孝胞妹 小姑燒與嫂嫂們
故胞妹 稱胞嫂 燒與妹妹也合巧
故弟媳 稱哥哥 燒與弟媳也不多
故妯娌 孝妯娌 母嬸之間亦如此
故胞兄 孝胞妹 姐妹孤單無理問
故姐丈 孝內弟 姐子要稱同胞弟
故妹丈 孝內兄 妹子要稱同胞兄
故戚叔 孝門賓 未曾過門老丈人
繼岳考 孝繼婿 前夫死後招來的
故恩師 孝門生 學生燒與老先生
故師父 孝門徒 一切藝師小徒從
孝徒弟 示寂師 和尚燒與長老師
羽化師 孝門徒 道人徒弟寫得熟
清寂師 孝徒弟 尼姑燒與師父去
故師伯 及師叔 下稱侄徒要記熟
故師兄 孝師弟 師兄師弟寫得去
故夫君 孝賤婢 小妻燒與丈夫去
舅子門 寫內弟 下稱妹倩寫得通
故配兄 孝配弟 這是後娘帶來的
故繼父 孝繼男 這是前娘兒化錢
孝孤男 故前父 後男燒與前門父
故姑祖 內侄孫 燒與姑公姑祖們
故姨祖 姨侄孫 燒與姨公要寫清
若無親 寫不下 孝信親鄰大救駕
男稱考 女稱妣 須要用心來記起
男大人 女孺人 府君太君寫分明
男正魂 女正性 從頭至尾是一定
高明人 不見笑 今乃初學日月要
是非我 愛如此 做來教訓家童子
眾鄉親 須記熟 日後可以當師傅
居家人 寫包袱 從頭難以記清楚
教大家 須仔細 不可忽略來大意
過新年 如何寫 新春化帛來檢點
逢正月 十五日 元宵化帛理也真
二月一 二月節 中元化帛也稱得
若三月 清明節 拜掃化帛也稱得
四月八 佛生且 生麥秋以分得清
逢端午 寫蒲節 天宗化財也寫得
六月六 寫包袱 天中化財也如數
七月半 寫中元 孟然化財理當然
逢八月 中秋節 中秋化帛須記實
九月九 寫袱子 重陽化帛也合理
若十月 十五正 下元化帛水宮生
冬月間 是冬至 冬至化帛也合適
全月的 三十夜 年盡除夕無辯別
如有會 依會寫 平日化帛無事寫
在朝日 寫小兒 湯餅之期寫合理
三十天 滿月了 彌月化帛寫才好
滿周歲 曰試周 盤之期應當收
男子死 化包袱 正寂化帛寫才好
女子死 寫袱子 內寂化帛也通直
老人死 亦壽終 喪期化帛理應通
若封棺 寫包袱 掩殮化帛不可忽
伴亡靈 依寫 靈前化帛也合理
燒更紙 寫成帛 堂祭化帛亦合格
如辦亡 寫繞棺 繞棺化帛是一般
若送喪 化包袱 首七二七照七數
如三七 寫四七 畢七化帛須學習
三個月 守孝服 緦麻化帛及包袱
滿百期 寫百日 一年小祥化帛時
屆二周 寫大祥 三年除服化財場
滿三年 除服寫 禮化帛方合理
若做齋 寫追薦 正薦化帛乃請薦
若親戚 與外人 送寫包袱就壇稱
如星辰 寫禳星 延生化帛寫酬恩
做神佛 做了願 是日化帛心意願
化包袱 與母親 母難化帛陰誕稱
母親生 燒外公 用兒名字寫賻中
男懸孤 婦沒悅 分開寫來式不合
若死期 寫袱子 亡辰化帛喪時辰
如招山 寫的是 招龍化帛寫規條
要包墳 寫的是 復土化帛亦合適
如立碑 修墳寫 佳城化帛仔細理
男子的 娶二房 續玄化帛理應當
若遷墳 寫的是 遷徙化帛當如此
女子家 重改嫁 再醮化帛是古話
言雖淺 理是真 諸君一二記在心
乃居家 是常情 自己記起不求人
請大家 謹記心 隨寫隨用是寶珍
教一輩 傳一輩 代代兒孫莫忘記
這一篇 俗賢文 子子孫孫作把憑
讀書人 莫大意 有人請你寫下去
經常學 經常寫 提筆就寫不會錯
更有等 讀講得 倘若要寫心頭默
古人言 說得好 世間讀書當真寶
地盤主 老前人 下寫孝信可以行
野孤墳 無人看 鄰里化財理應擔
征發首 初一日 元日化帛寫合詞』
二月里 是初一 中和之期最適宜
三月三 上已辰 到了中秋寫清明
兒子死 寫表明 妻妾死了寫傷神
妾乃死 化冥資 生寵之期方可施
妾化妻 寫失倚 妻化與妾寫瑩立
三年外 錢死期 癸神化帛是以須
若父母 陰間生 化袱與祖寫陰辰
百歲人 若死了 期頤化帛要記倒
接媳婦 須要寫 完娶結婚花燭夜
若嫁女 須要寫 於歸化帛亦如此
自己生 寫化財 生我母難報恩排
自己生 燒父親 要寫劬勞記在心
生男子 寢床寫 生女化財寫寢地
故乳母 孝撫男 燒與奶媽表心田
結發妻 孝夫主 夫燒與妻正合理
故良夫 孝愚妻 妻燒與夫顯忠心
3. 紅樓夢節選,誰知道
一時寶玉倦怠,欲睡中覺,賈母命人好生哄著,歇一回再來.賈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們這里有給寶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與我就是了."又向寶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嬤嬤,姐姐們,請寶叔隨我這里來."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 , 生的裊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見他去安置寶玉,自是安穩的.
當下秦氏引了一簇人來至上房內間.寶玉抬頭看見一幅畫貼在上面,畫的人物固好, 其故事乃是<<燃藜圖>>,也不看系何人所畫,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對聯,寫的是: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及看了這兩句,縱然室宇精美,鋪陳華麗,亦斷斷不肯在這里了, 忙說:"快出去!快出去!"秦氏聽了笑道:"這里還不好,可往那裡去呢?不然往我屋裡去吧."寶玉點頭微笑.有一個嬤嬤說道:"那裡有個叔叔往侄兒房裡睡覺的理?"秦氏笑道:"噯喲喲,不怕他惱.他能多大呢,就忌諱這些個!上月你沒看見我那個兄弟來了, 雖然與寶叔同年,兩個人若站在一處,只怕那個還高些呢."寶玉道: "我怎麼沒見過?你帶他來我瞧瞧."眾人笑道:"隔著二三十里,往那裡帶去,見的日子有呢. "說著大家來至秦氏房中.剛至房門,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襲人而來.寶玉覺得眼餳骨軟,連說"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其聯雲:
嫩寒鎖夢因春冷, 芳氣籠人是酒香.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著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卧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珠帳.寶玉含笑連說:"這里好!"秦氏笑道: "我這屋子大約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說著親自展開了西子浣過的紗衾,移了紅娘抱過的鴛枕.於是眾奶母伏侍寶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襲人,媚人,晴雯,麝月四個丫鬟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們,好生在廊檐下看著貓兒狗兒打架.
那寶玉剛合上眼, 便惚惚的睡去,猶似秦氏在前,遂悠悠盪盪,隨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見朱欄白石,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寶玉在夢中歡喜,想道:"這個去處有趣, 我就在這里過一生,縱然失了家也願意,強如天天被父母師傅打呢."正胡思之間,忽聽山後有人作歌曰: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
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寶玉聽了是女子的聲音.歌聲未息,早見那邊走出一個人來,蹁躚裊娜,端的與人不同.有賦為證:
方離柳塢,乍出花房.但行處,鳥驚庭樹,將到時,
影度迴廊.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荷衣欲動兮,
聽環佩之鏗鏘.靨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
齒含香.纖腰之楚楚兮,回風舞雪,珠翠之輝輝兮,滿
額鵝黃.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
蛾眉顰笑兮,將言而未語,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羨彼
之良質兮,冰清玉潤,羨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愛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其素若何,
春梅綻雪.其潔若何,秋菊被霜.其靜若何,松生空谷.
其艷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龍游曲沼.其神若何,月
射寒江.應慚西子,實愧王嬙.奇矣哉,生於孰地,來自
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果何人哉?如斯之
美也!
寶玉見是一個仙姑,喜的忙來作揖問道:"神仙姐姐不知從那裡來,如今要往那裡去?也不知這是何處,望乞攜帶攜帶."那仙姑笑道:"吾居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虛幻境警幻仙姑是也: 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痴.因近來風流冤孽,纏綿於此處,是以前來訪察機會,布散相思.今忽與爾相逢,亦非偶然.此離吾境不遠,別無他物,僅有自采仙茗一盞,親釀美酒一瓮,素練魔舞歌姬數人,新填< < 紅樓夢>>仙曲十二支,試隨吾一游否?"寶玉聽說,便忘了秦氏在何處,竟隨了仙姑, 至一所在,有石牌橫建,上書"太虛幻境"四個大字,兩邊一副對聯,乃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轉過牌坊,便是一座宮門,上面橫書四個大字 ,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對聯,大書雲: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痴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
寶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來如此.但不知何為`古今之情',何為`風月之債'?從今倒要領略領略."寶玉只顧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當下隨了仙姑進入二層門內,至兩邊配殿,皆有匾額對聯,一時看不盡許多,惟見有幾處寫的是:"痴情司","結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看了,因向仙姑道:"敢煩仙姑引我到那各司中遊玩遊玩, 不知可使得?"仙姑道:"此各司中皆貯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過去未來的簿冊,爾凡眼塵軀,未便先知的."寶玉聽了,那裡肯依,復央之再四.仙姑無奈,說:"也罷,就在此司內略隨喜隨喜罷了."寶玉喜不自勝,抬頭看這司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兩邊對聯寫的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
寶玉看了,便知感嘆.進入門來,只見有十數個大廚,皆用封條封著.看那封條上, 皆是各省的地名. 寶玉一心只揀自己的家鄉封條看,遂無心看別省的了.只見那邊廚上封條上大書七字雲:"金陵十二釵正冊".寶玉問道:"何為`金陵十二釵正冊'?"警幻道: "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寶玉道:"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麼只十二個女子? 如今單我家裡,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貴省女子固多,不過擇其緊要者錄之.下邊二廚則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輩,則無冊可錄矣."寶玉聽說,再看下首二廚上,果然寫著"金陵十二釵副冊",又一個寫著"金陵十二釵又副冊" .寶玉便伸手先將"又副冊"廚開了,拿出一本冊來,揭開一看,只見這首頁上畫著一幅畫, 又非人物,也無山水,不過是水墨ч染的滿紙烏雲濁霧而已.後有幾行字跡, 寫的是: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
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寶玉看了,又見後面畫著一簇鮮花,一床破席,也有幾句言詞,寫道是: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 誰知公子無緣.寶玉看了不解.遂擲下這個,又去開了副冊廚門, 拿起一本冊來, 揭開看時,只見畫著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後面書雲: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寶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擲了,再去取"正冊"看 ,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裡埋.寶玉看了仍不解.待要問時,情知他必不肯泄漏,待要丟下,又不舍.遂又往後看時,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後面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後面又畫幾縷飛雲,一灣逝水.其詞曰: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展眼吊斜暉, 湘江水逝楚雲飛.後面又畫著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斷語雲: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後面忽見畫著個惡狼,追撲一美女,欲啖之意.其書雲: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後面便是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其判雲: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綉戶侯門女,獨卧青燈古佛旁.後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隻雌鳳.其判曰 :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後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裡紡績.其判雲: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雲: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後面又畫著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其判雲: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寶玉還欲看時, 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把仙機泄漏,遂掩了卷冊,笑向寶玉道:"且隨我去遊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這悶葫蘆!"
寶玉恍恍惚惚, 不覺棄了卷冊,又隨了警幻來至後面.但見珠簾綉幕,畫棟雕檐, 說不盡那光搖朱戶金鋪地, 雪照瓊窗玉作宮.更見仙花馥郁,異草芬芳,真好個所在. 又聽警幻笑道:"你們快出來迎接貴客!"一語未了,只見房中又走出幾個仙子來,皆是荷袂蹁躚, 羽衣飄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見了寶玉,都怨謗警幻道:"我們不知系何` 貴客',忙的接了出來!姐姐曾說今日今時必有絳珠妹子的生魂前來遊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這濁物來污染這清凈女兒之境?"
寶玉聽如此說,便嚇得欲退不能退,果覺自形污穢不堪.警幻忙攜住寶玉的手,向眾姊妹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榮府去接絳珠,適從寧府所過,偶遇寧榮二公之靈,囑吾雲:`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 故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其中惟嫡孫寶玉一人,稟性乖張,生性怪譎,雖聰明靈慧,略可望成,無奈吾家運數合終,恐無人規引入正.幸仙姑偶來,萬望先以情慾聲色z等事警其痴頑,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後入於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 '如此囑吾,故發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終身冊籍,令彼熟玩, 尚未覺悟,故引彼再至此處,令其再歷飲饌聲色之幻,或冀將來一悟,亦未可知也."
說畢, 攜了寶玉入室.但聞一縷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寶玉遂不禁相問.警幻冷笑道: "此香塵世中既無,爾何能知!此香乃系諸名山勝境內初生異卉之精,合各種寶林珠樹之油所制,名`群芳髓'."寶玉聽了,自是羨慕而已.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來. 寶玉自覺清香異味,純美非常,因又問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靈葉上所帶之宿露而烹, 此茶名曰`千紅一窟'."寶玉聽了,點頭稱賞.因看房內,瑤琴,寶鼎,古畫,新詩,無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絨,奩間時漬粉污.壁上也見懸著一副對聯,書雲:
幽微靈秀地, 無可奈何天.寶玉看畢,無不羨慕.因又請問眾仙姑姓名:一名痴夢仙姑,一名鍾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號不一.少刻,有小丫鬟來調桌安椅, 設擺酒饌.真是:瓊漿滿泛玻璃盞,玉液濃斟琥珀杯.更不用再說那餚饌之盛. 寶玉因聞得此酒清香甘冽,異乎尋常,又不禁相問.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 萬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鳳乳之ш釀成,因名為`萬艷同杯'."寶玉稱賞不迭.
飲酒間, 又有十二個舞女上來,請問演何詞曲.警幻道:"就將新制<<紅樓夢>>十二支演上來."舞女們答應了,便輕敲檀板,款按銀箏,聽他歌道是:
開辟鴻蒙......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說道:"此曲不比塵世中所填傳奇之曲,必有生旦凈末之則, 又有南北九宮之限.此或詠嘆一人,或感懷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譜入管弦.若非個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爾亦未必深明此調.若不先閱其稿,後聽其歌,翻成嚼蠟矣."說畢,回頭命小丫鬟取了<<紅樓夢>>原稿來,遞與寶玉.寶玉接來,一面目視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曰:
< <紅樓夢引子>>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 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
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寶玉聽了此曲, 散漫無稽,不見得好處,但其聲韻凄惋,竟能銷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問其來歷,就暫以此釋悶而已.因又看下道:
[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樂中悲]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世難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喜冤家]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一味的驕奢淫盪貪還構.覷著那,侯門艷質同蒲柳,作踐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嘆芳魂艷魄,一載盪悠悠.
[虛花悟]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 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留余慶]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晚韶華]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銹帳鴛衾.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好事終]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收尾.飛鳥各投林]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歌畢, 還要歌副曲.警幻見寶玉甚無趣味,因嘆:"痴兒竟尚未悟!"那寶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覺朦朧恍惚,告醉求卧.警幻便命撤去殘席,送寶玉至一香閨綉閣之中 ,其間鋪陳之盛,乃素所未見之物.更可駭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內,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 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塵世中多少富貴之家,那些綠窗風月,綉閣煙霞,皆被淫污紈э與那些流盪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來多少輕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為飾,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飾非掩丑之語也.好色即淫 , 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會,雲雨之歡,皆由既悅其色,復戀其情所致也.吾所愛汝者, 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寶玉聽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懶於讀書,家父母尚每垂訓飭,豈敢再冒 ` 淫'字.況且年紀尚小,不知`淫'字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雖一理,意則有別.如世之好淫者, 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輩推之為`意淫'. ` 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今既遇令祖寧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見棄於世道,是以特引前來,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將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於汝.今夕良時,即可成姻.不過令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如此,何況塵境之情景哉?而今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說畢便秘授以雲雨之事,推寶玉入房,將門掩上自去.
那寶玉恍恍惚惚, 依警幻所囑之言,未免有兒女之事,難以盡述.至次日,便柔情繾綣, 軟語溫存,與可卿難解難分.因二人攜手出去游頑之時,忽至一個所在,但見荊榛遍地, 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並無橋梁可通.正在猶豫之間,忽見警幻後面追來,告道:"快休前進,作速回頭要緊!"寶玉忙止步問道:"此系何處?"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亘千里,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 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爾今偶游至此,設如墮落其中,則深負我從前諄諄警戒之語矣."話猶未了,只聽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 .嚇得寶玉汗下如雨,一面失聲喊叫:"可卿救我!"嚇得襲人輩眾丫鬟忙上來摟住,叫: "寶玉別怕,我們在這里!"
卻說秦氏正在房外囑咐小丫頭們好生看著貓兒狗兒打架, 忽聽寶玉在夢中喚他的小名,因納悶道:"我的小名這里從沒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夢里叫出來?"正是:
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我痴.
4. 發現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動力去奮斗
時常感覺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生活已經磨掉了自己的所有熱情。有個好朋友在新疆克拉瑪依的邊陲小鎮做一個探礦項目的安全監理,恰逢剛好招普通鑽工,我抱著體驗生活和換一種生活方式的態度,辭掉了當時蘇州的工作,去了那邊。本以為融入他們的圈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結果卻比我想像的要順利的多。我過去的時候,帶了家裡吃灰的一個舊手機裝了點小說路上打發時間。結果到了之後發現裡面竟然有之前珍藏的幾十部小電影,我了個去!後來閑來無聊的時候我就翻出來再回味回味,結果被好基友撞個正著,然後他當晚就拿過去研究了。然後他又被其他人撞個正著,然後我手機里有小電影的這件事慢慢在基地的二十多個男爺們兒之間傳開了,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里,我這部手機成了稀缺資源。是的,你也許體會不到一群常年在荒郊野外大半年都見不到一個女性的純爺們兒們的苦楚,而我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里深刻體驗到了。
5. 諸葛亮老師是誰
諸葛亮的老師是司馬徽和龐德公,卧龍的名號就是龐德公給起的,對諸葛亮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岳父黃承彥。
黃承彥在三國演義的書中是一個神秘人物,可謂神龍不見首尾。黃承彥一生沒有異地出仕做官的記載,作為當地豪紳與名士,安葬地無疑應是在家鄉。根據碑文所雲是「黃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議,立了此碑。」
這里有兩處疑點:一說是黃承彥一生沒有異地出仕做官的記載,何以《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中,有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指點陸遜走出八陣圖的故事?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黃承彥是隨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後充當諸葛亮的私人智囊,這一點恐怕連蜀軍上下整個都蒙在鼓裡,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個疑點就是:黃承彥死後,僅由黃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議立了碑。
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節義於一身,僅以漢相的地位,也不至於讓其岳父如此寒 磣吧?而且不見有任何祭奠文章遺傳下來,倒是涕零滿面給那個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 師表》輝煌至今,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我們嘗試如下的推理,也許能夠得出一個合理的邏輯。
黃承彥在劉備二顧茅廬時現身一次後,再次現身時就是指點陸遜走出諸葛孔明擺下的八陣圖石陣了。當諸葛亮聞知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時,當時就仰天長嘆:漢朝氣數盡 矣!如喪考妣。緣何還有後來的伐魏興漢之壯舉呢?難道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隨便 嘆口氣玩玩的?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輩,他擔心的也不完全是東吳。他算 定的結局是:陸遜必定會身陷他預先布下的八卦石陣遭到覆沒,但他沒有料到的是,曹魏 大軍已趁機逼近東吳,只待東吳空虛,一舉吞並東吳,然後兩軍合為一路,勢如破竹追剿 蜀軍,亡蜀指日可待也
。這就是諸葛亮深感末日來臨,長嘆一聲「漢朝氣數盡矣!」的根本原因。
當前形勢,除非東吳大軍及早回師防禦,抵抗魏軍,方可緩解蜀、吳兩國的滅頂之災。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釋放身陷八卦石陣的陸遜,並曉諭厲害,使之不再繼續窮追劉 備,以免被曹魏得了魚翁之利。
劉備經此敗戰,狼狽逃竄到白帝稱帝後,不久就含恨託孤而死。火燒連營可以說是蜀 國的國仇了,說陸遜是蜀國的甲級戰犯一點也不為過。被家仇國恨燒昏了頭腦的蜀軍,恨 不得將陸遜及其十萬大軍碎屍萬段、食肉寢皮,就算諸葛亮被黃承彥提醒,又怎麼提出來放回陸遜呢?!
此時的黃承彥憂心如焚,因為《隆中對》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劃,諸葛亮只不過是一 個執行者,真正的內涵只有黃承彥一個人深知,在這緊要關頭,黃承彥終於忍不住從諸葛 亮的幕後帳中跳將出來,冒天下之大不韙,釋放陸遜,並闡明大義,令陸遜感激欽佩不已,發誓永不侵犯。
事實果不出黃承彥所料,由於陸遜及時回師,遏制住了曹魏吞並東吳的如意算盤,也 為劉備稱帝贏得了時間,當然,也才有了後來的諸葛亮窮兵黷武、伐魏興漢之舉!
黃承彥顧全大局釋放陸遜之後,並沒有被蜀國最高核心統治層所理解,而是以叛國罪 秘密處決了黃承彥。諸葛亮權衡厲害後,最終以保持沉默為代價,被核心統治層允許不被 牽連而繼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 唐代的各種稱呼都是怎樣的呢
1、家嚴(家君、家尊):舊時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2、家慈: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由嚴父慈母而來。
清 胡壽頤 《小螺庵病榻憶語跋》:「女史亡矣! 張姥 猶時為予述往時攜女史釵鈿求家慈修飾,家慈恆樂為之勞。」
3、膝下:古代兒女與父母通信時用的敬辭,書面語。
《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4、伯仲叔季:古時兄弟間老大為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最末為季。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 及 大子壽 早夭即世, 單 劉 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5、千金: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有金貴之意。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門千金,而且又小,那裡知道這個?」
6、拙荊(山荊、荊室):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荊釵布裙為貧寒人家婦女而穿,故以此代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嫁女》:「遂有婦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公揖之。」
7. 謎語大全
愛吹牛皮
飛機上彈琵琶---高調
上嘴皮挨天,下嘴皮貼地---好大的口
木屐脫了底---盡牛皮
水桶當喇叭---大吹
風鑽進鼓裡---吹牛皮
公雞飛到屋頂上---唱高調
皮坊老闆---吹牛皮大王
吹牛皮不犯死罪---大話由你說
背著嗩吶坐飛機---吹上天了
錢鋪子的幌子---好大的調兒
麻雀子下鵝蛋---講大話
鼓上安電扇---吹牛皮
愛好表現
一腳登上泰山---蹦得高
口袋裡裝滿錐子---愛露尖
半瓶子醋---晃盪得很
頭上安電風扇---大出風頭
打破腦殼不叫痛---死稱好漢
打足了氣的皮球---愛蹦
打粉進棺材---死要面子
打腫臉---充胖子
布袋裡兜菱角---尖的出頭
石板上炒豆子---熟了就蹦
陰溝里洗手---假愛清潔
吃家飯屙野屎---只顧外頭
光腿穿大衫---光講闊氣不講丑
紅漆糞缸板---臭講究
廁所門口掛綉球---臭美
狗長了角---羊(洋)氣
爛茅屋上掛綉球---假漂亮
蝦子得意---愛蹦
袖筒里伸出一隻腳 ---誇大手
胸前掛板---好大的牌子
聾子的耳朵---擺樣子
搽粉上吊---死要面子
演員化妝---塗脂抹粉
愛情
一天下了三次雨----少晴(情)
大姑娘瞧嫁妝----有日子的人了
下雨天出太陽----假晴(情)
六月芥菜----假有心
木偶跳舞----自有牽線人
東邊日出西邊雨----說他無晴(情)也有晴(情)
司馬遇文君---- 一見鍾情
葉公好龍----假愛
電影裡面談戀愛----假情假意
劉海拉著孟姜女----有哭有笑
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待你還不好啊
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生死在一起
百里挑一---美人兒
戲台上結婚---不是真夫妻
向著太陽的花---愛情(晴)
好花插在牛屎上---不相配
快刀砍西瓜---兩分開
快刀砍水---難分開
楊宗保招親---又喜又驚
陳世美當駙馬---喜新厭舊
門板上的神---定成對
畫上的美女---不嫁人的
雨後送傘---不領你的情
姐兒倆害相思---患的是一樣的病
姑娘當大媒---自己作保
姑娘嫁太監---死也不去
挑水娶了個賣菜的---人對桶也對
啞巴戀愛---靠做手勢
盼望太陽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戲流眼淚---有情人
蓮蓬梗打人---絲盡(私情)斷
賈寶玉結婚---不是心上人
鴛鴦戲水---雙雙下
捉對的蠶蛾---死也不放
黃鷹抓鷂子---兩個人都扣了環了
棒打鴛鴦---兩分開
隔牆看美女---愛不得她
媚眼做給瞎子看---不領你的情
壁上掛的美人---你愛她,她不愛你
辦法很多
二齒釘耙---有兩下子
六個指頭搔癢---多一條道道
心眼像蜂窩---竅門多
天師過河不用船---自有法渡(度)
牙刷脫了毛---有板有眼
王八爺的眼眶眶---自有規模
水兵的汗衫---滿是道道
牛吃草帽---一肚子圈圈
火車站的鐵軌---道道多著哩
龍王爺的帽子---道道多
老鼠打洞---自找門道
和尚拾辮子---得發(法)
螞蟻爬進磨眼裡---條條是道
窯上瓦盆--- 一套一套的
鐵耙耙地---道道多
脫了毛的鞋刷子---板眼多
滾水鍋里煮棉花---熟套子
寬釘耙搔癢---道道多
飽經風霜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裡去
山坳上的松樹---飽經風霜
打蝦公,買煙抽---水裡來,火里去
何仙姑走娘家---雲里來,霧里去
輪胎皮---經磨
洞庭湖裡的麻雀---經過風浪來的
染房門口的捶布石---經過大傢伙
鐵磨臍---耐磨
鍋蓋上的米花子---熬出來的
摔到五味瓶子里---酸甜苦辣都嘗盡了
悲傷
三九天吃冰塊---涼透了
小孩見了娘---沒事哭一場
六月間喝冰水---寒心
憶苦會開完了---不歡而散
手榴彈爆炸---心膽俱裂
火燒旗桿---長炭(嘆)
打魚的網---在家干癟癟,出去濕汪汪
對著牆壁流眼淚---獨自悲傷
冬天吃冰塊---太心寒了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林黛玉葬花---情悲意冷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胡椒浸在醋里---辛酸得很
賈寶玉哭靈---悲傷已極
樑上掛豬膽---苦苦(哭哭)滴滴(泣泣)
崔鶯鶯送郎---一片傷心說不出來
寒號哭夜---如喪考妣
提起來的竹稿---眼淚汪汪向江河
彼此一樣
一個半斤,一個五兩---沒兩樣
三十晚上無月亮---年年都是一樣
天下烏鴉--- 一般黑
瓦罐子和土坯子---一窯貨
烏龜笑鱉爬---彼此一樣
烏龜莫笑鱉---都在泥中歇
烏鴉落在豬背上---黑對黑
半斤對五兩 --- 一樣的
羊屎落地---顆顆一樣大
老和尚念經---千篇一律
同池塘的水---一樣鹹淡
張飛找李逵---黑對黑
房上的瓦---翻一半,覆一半
狐狸莫笑貓---彼此差不多
姐妹倆生孩子---對添
城隍廟里的鼓槌--- 一對
歪嘴巴吹海螺---兩將就
歪鍋配歪灶---兩將就
燒窯的賣瓦的---都是一路貨
狼心狗肺--- 一個樣
綉花枕頭--- 一對
黃瓜炒絲瓜---一樣色
猴子笑兔子沒尾巴---彼此一樣
變化
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小娃娃的臉--- 一會哭一會笑
上春的天氣---變化大
水銀柱---不穩定
公雞屙屎---頭截硬,後截軟
陰陽婆的臉--- 一日三變
戲子的臉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茄子開黃花---變種
玩魔術人的本領---會變
賣冰棒的進茶館--- 一冷一熱
剃頭匠的擔子--- 一頭冷一頭熱
削尖的南竹腦殼---變卦了
桂花樹旁修個茅廁--- 一陣香來一陣臭
黃連蘸蜜---甜一口苦一口
貓兒眼---早晚有變
寒暑表---有升有降
撤了火的鋼精鍋---很快冷了下來
不長久
三月間的櫻桃---紅不久
三月間的桃花---謝了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
太陽下面的雪人---不長久
瓦上霜---不長久
過年的豬---早晚得殺
芋頭葉子上的水珠---不長久
戲台上的官---當不長久
燈草打火把--- 一亮而盡
狗守廁所---等屎(死)
兔子尾巴---長不了
茶杯里的糖塊---壽命不長了
太陽底下的露水---不久長
秋後的蚊子---神氣不了幾天
借來的老婆---過不得夜的
跌在茅坑邊上---離屎(死)不遠了
不負責任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動一下
三尺長的鋸---又拉又推
大肚羅漢戲觀音---睜隻眼閉隻眼
天天練打靶---睜隻眼閉隻眼過日子
王八拉車---有前勁,沒有後勁
王婆賣了磨---沒有推的了
少吃咸魚少口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吃咸魚少口乾---何必多管閑事
牛皮鼓---不打不響
欠帳多了---不知愁
打鳥政策---睜隻眼閉隻眼
打排球---靠推
閉眼吃毛虱---眼不見為凈
米湯盆里洗澡---糊糊塗塗過日子
池塘里的萍---浮在表面
孫悟空坐金鑾殿---毛手毛腳
老和尚敲鍾---過一日是一日
關雲長失荊州---大意
吃了迷魂湯---全忘記了
當天和尚撞天鍾---得過且過
丟了鐵棒擔燈草---專揀輕事做
灶邊磨子---推 一下動一下
泥水匠刷牆--- 一手推
淺灘上放木排--- 一拖再拖
披著牛皮---不認臟(贓)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指頭挖耳朵---不深入
樹葉子掉到河裡---隨波流
站在高處看打架---袖手旁觀
鴨子過河---隨大流
鴨子身上潑水---漂漂(飄飄)而過
拿著鑰匙滿街跑---當家不主事
鐵匠改行學彈匠---拈輕怕重
騎馬觀花---不深入
豬八戒帶腰刀---邋遢兵一個
揪住馬尾巴不放---過拖
棒槌拉板胡--- 一粗二糙
猴子帶皮手套---毛手毛腳
晴蜒點水----不深入
算盤珠子---撥一下動一下
瞎子吹洞簫---摸(莫)管
礱子推豆腐---好粗糙
牛皮籃球---不打就不跳
百年松樹,十年芭蕉---粗枝大葉
落水的油滴---浮在上面
和稀泥,抹光牆---和事老
不好開口
兒看見娘丑---不好開口
三尺長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
三餐蘿卜炒現飯---沒有鹽(言)
大姑娘要婆家---嘴裡說不出來
大風里吃炒麵---開不了嘴
下巴底下支磚---張不開嘴
牛嘴上了篾簍子---開不得口
兩個啞子捆在一起---談也不好談]
兩 個啞子見面---不好開口
吞了火炭---啞了口
迎風吃炒麵---張不開口
茅廁板上的紙---揩(開)不得嘴
茅廁板上撿手帕---揩(開)得口
嘴巴貼膏葯---開不得口
茶壺里煮湯丸---嘴上倒不出來
啞子受人欺---敢怒不能言
啞子受冤枉---至死不開腔
啞巴打電話---有話講不出
秋蟬落地---啞口了
蠍子當琵琵---彈(談)不得
不明不白
木頭眼睛---看不透
不識字的人看布告---老說一抹黑
半夜裡雞叫---不曉
四兩棉花十張弓---從何彈(談)起
米湯里和鹽---鹹鹹(含含)糊糊
孫猴子封了個弼馬溫---不知官大官小
初一夜裡---處處不明
屎殼郎爬到炭堆上---不動顯不出自己黑
啞巴比劃,聾子打岔---說不清,聽不明
夏夜的螢火蟲---明一下,暗一下
鐵拐李葫蘆---不知賣的什麼葯
騎跑馬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呢
隔山買豬---過估
隔口袋買貓---蒙著交易
隔牆的箕簸---不知翻覆
瞎子過橋---摸著走
瞎子望天窗---不明不白
不能改變
六月的杉木---定型了
木頭做成了船---已成定局
水牛過小巷---轉不過彎來
長蟲鑽到鳥銃里---拐不過彎來
烏鴉的翅膀---白不了
出了窟的磚---定型了
生米煮成熟飯---改不過來了
生成的矮子---高不了
生成的眉毛長成的痣---定型了
奶奶的鞋子---老樣子
死羊的眼睛---定了
觀音菩薩---年年十八
孫女穿她奶奶的鞋---老樣子
陽雀叫三年---現話一句
吃屎的狗---性難改
和尚打梆梆---老一套
城隍廟里菩薩---站就站一生,坐就坐一生
屋檐水---滴現處
缺牙齒吃豆子---原進原出
菩薩的眼睛---動不了
猴子玩把戲---老一套
不起作用
一身掉下井---耳朵拉不出
三十里路罵知縣---無用
三加二減五---等於零
三年陳賬---還翻它作什麼
大人不在家---講小孩子話
馬尾穿豆腐---提不起
稀了的泥----糊不上壁
木頭上長瘡---不痛不癢
水牛陪考---比勁大
毛腳雞---上不得台盤
牛屁股後面念祭文---空話
頭發絲穿豆腐---不消提
打蚊子喂象---不頂用
巧眉眼做給瞎子看---白搭
對牛彈琴---不起作用
陽雀叫三年---空話一句
吃南瓜不放鹽---講淡話
光有鼓槌子---打不響
竹山上的筍---大了不能吃,小時不能用
燈草作拐杖---借不著力
沒腳蟹---走不動
床底下躲雷公---無用
宋江的軍事---吳(無)用
張天師被娘打---有法無用
楊柳一開花---沒結果
紙上畫的糍粑---吃不得
紙做的花兒---不結果
紙糊的板凳---坐不得
紙人騎石馬---輕不壓重
炒現飯---沒有味道
廟里的菩薩---不講話
抱琵琶進磨房---對牛彈琴
擔雪填井---白費力
茅坑裡的攪屎棍---聞不能聞
武大郎的身子---不夠尺寸
武大郎打虎---沒生成那個拳頭
畫上的馬---頂看不頂用
畫上的餅子---充不得飢
青石板上種花生---既扎不了根,更結不了果
扁擔插在橋眼裡---擔不起
鈍刀子割肉---不出血
請人哭爹娘---假傷心
嘴巴上擦石灰---白說
狗屎做的鞭---聞(文)又聞(文)不得
和尚買梳子---無用
使牛去追馬---徒勞
兔子雖多---駕不了轅
臨死打哈欠---白張嘴
哈叭狗追兔子---論跑不能跑,論咬不能咬
浸濕了的木頭---點不起火
拳頭打雞蛋---無濟於事
鐵丸子打湯---不進油鹽
綉花枕頭--- 一包草
漁場起火 ---網燃(枉然)
麻秸桿做扁擔---不是那個材料
麻稈搭橋---擔當不起
麻袋布做龍袍---不是那個料子
麻子打粉---不過填洞洞
聾子參加賽歌會---收獲全無
脫了牙的老虎---咬不傷人
隔年的金子---頂不上現銅
隔著內衣搔癢---不過癮
隔年的皇歷---不起
強盜過後安弓箭---沒有用
猴子看戲---乾瞪眼
滿天掛魚網---遮不住太陽
塘里的泥鰍---翻不了大浪
牆上畫餅---不充飢
牆上畫老虎---吃不了人
瞎子戴眼鏡---多餘的框框
糟鼻子不喝酒---空有其名
戳穿西洋鏡---不值半文錢
8. 唐代電視劇中有很多稱呼形式,這些都是怎麼來的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後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說了這么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仆」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系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這可見於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談話。
此外,還有我不能十分確定的一點,就是唐代諸王的世子,如果沒有另外封號的如何稱呼,我疑心是也稱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舊唐書·肅宗本紀》中,述說肅宗改名字的原因時,講到肅宗名字從「紹」改為「亨」是因為:「紹」字與宋太子同名。
9. 親戚稱呼大全
姐姐的兒子叫妹妹小姨,或者姨娘、姨母、姨媽,地方不同,可能叫法也不同。
妹妹叫姐姐的兒子外甥,姐姐的女兒的話叫外甥女。
你可以參考下這個資料。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