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性粒細胞清楚病原體的機制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其顆粒表面有一層膜包裹,可分1~4型,顆粒中含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鹼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占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
為數量最多的白細胞。占白細胞50-70%,細胞直徑10-12µm。核呈深染的彎曲桿狀(馬蹄鐵形)或分葉狀,分葉核一般為2~5葉,葉間有纖細的縮窄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
部相連,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核的葉數與細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時間成正變。當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大量新生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桿狀核與2葉核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左移;若4~5葉枝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發生障礙。中性粒細胞的胞質呈淺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顆粒,其中淺紫色的為嗜天青顆粒(azurophilic granule),淺紅色的為特殊顆粒(specific granule)。嗜天青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20%,電鏡下顆粒較大,直徑 0.6~0.7µm,呈圓形或橢圓形,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髓過氧化物酶和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等,能消化吞噬的細菌和異物。特殊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80%,電鏡下顆粒較小,直徑 0.3~0.4µ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圖片04:中性粒細胞的超微結構]。特殊顆粒是一種分泌顆粒,內含溶菌酶、吞噬素(Phagocytin)等,吞噬素也稱防禦素(defensin),具有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其吞噬對象以細菌為主,也吞噬異物。中性粒細胞在吞噬、處理了大量細菌後,自身也死亡,成為膿細胞。中性粒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約停留6~8小時,然後離開,在結締組織中存活2~3天。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借糖降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
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由於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並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還能引起炎症反應和疼痛,並影響血液凝固。
中性粒細胞內含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顆粒中含有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中性粒細胞的標志。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所謂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對中性粒細胞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粗細胞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激活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細胞移向產生趨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細胞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中性粒細胞膜表面有IgGFc受體和補體C3受體,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中性粒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
細胞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寄生蟲具有殺傷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中性粒細胞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細胞稱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受細菌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等作用時,細胞的顆粒內容物向細胞外釋放。釋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腎小球基膜、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以及血漿中的補體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產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細跑趨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的物質中,還有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不動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纖維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細胞通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復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局部。中性粒細胞通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復合物結合並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發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發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
B. 求光學顯微鏡下白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圖片
很少的,一般白細胞和紅細胞比例為1:700 而且白細胞在未染色的情況下也不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
C. 如何鑒別五類白細胞
還真不好意思,圖片是有,就是弄不上來。我只能從形態上說了。
要檢驗東西基本上都要染色。讓一些想看見的細胞著色。再加上放大鏡。初中時看洋蔥還要染色了!
如果有一張血象切片,你會比較好理解些。
1.中性粒細胞是最多的。顏色淡紅。一般以三葉居多。胞質較均勻。100個細胞中大約50--70個
2.嗜酸性粒細胞一般兩葉。胞質不是很清楚,顏色紅。少見。100個細胞中大約3--5個
3.嗜鹼性粒細胞胞質較大,均勻。為藍色。少見。100個細胞中大約1--3個。
4.單核細胞最大,一般呈馬蹄狀或腰子狀。100個細胞中大約10--30個。
5.淋巴細胞,胞質較少,核較大,胞質與核間隙不大。為藍色。100個細胞中大約30--50個。
因為考試是必考項目,所以總結了一下。不知道幫得上忙嗎?
D.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怎樣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
顯微鏡下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主要根據其特徵。
紅細胞數量較多,呈圓餅狀,無細胞核;
白細胞數量少,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紅細胞也稱紅血球,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同時也是脊椎動物體內通過血液運送氧氣的最主要的媒介。 紅細胞把氧氣運輸給人身體組織的各部位,再從各部位運送出代謝產物二氧化碳,所以紅細胞是我們人體內不可缺少的「運輸隊」。
白細胞(WBC)是血液中一種重要的血細胞。除白細胞外,人體血液中還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白細胞作為免疫細胞,在機體發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時,血液內的白細胞總數或細胞分類百分比可有變化。除了在血液外,白細胞還存在於淋巴系統、脾以及身體的其它組織中。由於白細胞的異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種惡性疾病稱為白血病。
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的白細胞的數量高於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症。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為4.0×10的九次方到10×10的九次方每升。嬰幼兒稍高於成人。
E. 電鏡下中性粒細胞的特點和功能是什麼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呈淺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顆粒,其中淺紫色的為嗜天青顆粒(azurophilic granule),淺紅色的為特殊顆粒(specific granule)。嗜天青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20%,電鏡下顆粒較大,直徑 0.6~0.7µm,呈圓形或橢圓形,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髓過氧化物酶和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等,能消化吞噬的細菌和異物。特殊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80%,電鏡下顆粒較小,直徑 0.3~0.4µ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圖片04:中性粒細胞的超微結構]。特殊顆粒是一種分泌顆粒,內含溶菌酶、吞噬素(Phagocytin)等,吞噬素也稱防禦素(defensin),具有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其吞噬對象以細菌為主,也吞噬異物。中性粒細胞在吞噬、處理了大量細菌後,自身也死亡,成為膿細胞。中性粒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約停留6~8小時,然後離開,在結締組織中存活2~3天。
F. 請問中性粒細胞降低要緊嗎
淋巴細胞偏高說明機體出現病症,建議檢查下。
一、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
1.結構特點:為數量最多的白細胞。占白細胞50-70%,細胞直徑10-12µm。核呈深染的彎曲桿狀(馬蹄鐵形)或分葉狀,分葉核一般為2~5葉,葉間有纖細的縮窄部相連,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核的葉數與細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時間成正變。當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大量新生細胞從骨髓進人血液,桿狀核與2葉核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左移;若4~5葉枝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發生障礙。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呈淺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顆粒,其中淺紫色的為嗜天青顆粒(azurophilic granule),淺紅色的為特殊顆粒(specific granule)。嗜天青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20%,電鏡下顆粒較大,直徑 0.6~0.7µm,呈圓形或橢圓形,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髓過氧化物酶和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等,能消化吞噬的細菌和異物。特殊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80%,電鏡下顆粒較小,直徑 0.3~0.4µ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圖片04:中性粒細胞的超微結構]。特殊顆粒是一種分泌顆粒,內含溶菌酶、吞噬素(Phagocytin)等,吞噬素也稱防禦素(defensin),具有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光鏡結構
中性粒細胞電鏡結構
2.功能: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其吞噬對象以細菌為主,也吞噬異物。中性粒細胞在吞噬、處理了大量細菌後,自身也死亡,成為膿細胞。中性粒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約停留6~8小時,然後離開,在結締組織中存活2~3天。
G. 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是什麼,有什麼分別
嗜酸性粒細胞的嗜酸性顆粒屬於溶酶體,除含一般溶酶體酶外,還含有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以及四種陽離子蛋白。
嗜鹼性粒細胞的嗜鹼性顆粒屬於分泌顆粒,內含有肝素、組胺、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細胞基質內有白三烯。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呈淺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顆粒,其中淺紫色的為嗜天青顆粒,淺紅色的為特殊顆粒。嗜天青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20%,電鏡下顆粒較大,直徑
0.6~0.7µm,呈圓形或橢圓形,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髓過氧化物酶和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等,能消化吞噬的細菌和異物。特殊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
80%,電鏡下顆粒較小,直徑
0.3~0.4µ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圖片04:中性粒細胞的超微結構]。特殊顆粒是一種分泌顆粒,內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吞噬素也稱防禦素,具有殺菌作用。
H. 急!!!血塗片區別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
1 是白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2是紅細胞,3不知道指的是哪個細胞,4是血小板;A是紅細胞,B是中性粒細胞,C是血小板,D和3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