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斗七星分別有那幾個 圖片
北斗七星分別有: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七星。
北斗七星,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古人把這七星聯系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1)恆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北斗七星中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北斗七星中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區別:小熊座中的七顆恆星稱小北斗;帝星在小熊座,北斗在星座學屬於大熊座,所謂斗為帝車。
北斗七星從斗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
開陽是個著名的雙星,它的伴星(大熊80)中國古代專名「輔」,與主星角距:11'49",亮度3.95等。古時候軍隊測試士兵的視力就曾經用過這對雙星,中國和外國都有軍隊用過它。
輔星即大熊座80,是大熊座ζ(開陽)的伴星,又稱左輔。有許多人把這顆輔星用在測試視力,如能分辨出這顆輔星,視力就達到了1.5了。
北斗七星屬大熊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1顆是3等星。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
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別方向,定季節。
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說,古代阿拉伯人徵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
⑵ 恆星有哪些
太陽: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
概述
天文符號:⊙ 直徑:1 392 000公里(地球直徑的109倍) 體積:1.412 ×10^18立方千米(地球的130萬倍) 質量:1.989×10^30 千克(地球的333 400倍) 溫度:約6000K(表面) ,1560萬K (核心),5百萬K(日冕)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 宇宙年:225百萬年 自轉會合周期: 赤道=26.9天 ,極區=31.1天 太陽年齡:約 4.57×10^9 年 太陽活動周期: 11.04 年 總輻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陽常數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譜型: G2V 目視星等 = -26.74 等 絕對目視星等 = 4.83 等 熱星等 =-26.82 等 絕對熱星等 = 4.75 等 太陽表面重力加速度 = 2.74×10^2米/秒^2 (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太陽表面脫離速度 = 618 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陽風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陽運動速度 (方向α=18h07m,δ=+30°) = 19.7 公里/秒
日地距離
日地平均距離 (1天文單位) = 1.49597870×10^11 米(1億5千萬公里) 日地最遠距離 =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離 = 1.4710×10^11 米
[編輯本段]運行軌道
太陽位於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周期大概是2.5億年),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太陽也在自轉,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帶約25天;兩極區約為35天。
[編輯本段]結構
太陽結構圖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在廣袤浩瀚的繁星世界裡,太陽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處於中等水平。只是因為它離地球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體。其它恆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即使是最近的恆星,也比太陽遠27萬倍,看上去只是一個閃爍的光點。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佔71.3%、 氦約佔27%, 其它元素佔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這一模型也已經被對於其他恆星的研究所證實,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編輯本段]構造
內部構造
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 太陽的核心區域半徑是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范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86個太陽半徑,這里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86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
⑶ 行星和恆星和紅巨星和超紅巨星的對比圖片
1、行星(英語:Planet、拉丁語: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傳統定義
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內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目前已被重分類為矮行星)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2年2月4日,人類已發現758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新的定義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體);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⑷ 恆星有哪些名字
天狼、參宿七、織女、大角、老人等。
1、天狼
天狼星(Sirius,α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7,絕對星等為+1.3,距太陽系約8.6光年。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
2、天津四
天津四(Deneb,天鵝座α,α Cyg)是天鵝座主星,全天第19亮星,視星等1.21-1.29,絕對星等-8.37,距離1410光年。呈藍白色,是顆A2Ia型藍白色超巨星。光度為太陽的18萬倍,可見光波段視覺亮度約為太陽的7.5~8萬倍。
3、織女
織女星(Vega)又稱為織女一或天琴座 α(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 及天狼星 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大約 25 ly。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
4、大角
大角星,是天文學名詞,大角星又名天棟,被看作是天王的帝廷。《史記·天官書》說:"大角者,天王帝廷。"《晉書·天文志》說:"大角者,天王座也,又為天棟。"大角星為牧夫座α星,是牧夫座(Bootes)中最亮的星。
5、老人
老人星(Canopus)即船底座α,距離太陽系約310光年。亮視星等-0.72,絕對星等-5.53,亮度在恆星中僅次於天狼星,為全天第二亮恆星。在南方,每年在農歷二月的晚上,找到位於正南方的天狼星之後,再向下找,在地平線上方就可以找到它。
⑸ 星星是什麼顏色的
星星有不同顏色;有黃色、紅色、白色和藍色等。
在1860至1870年間,安吉洛·西奇神父為了分辨觀察到的恆星光譜,創造了早期的光譜分類法。在1868年,他已經將光譜分為四類:
第一類:白色和藍色的恆星,光譜有厚重的氫線和金屬線。
第二類:黃色星 - 氫的強度減弱,但是金屬線更為明顯。
第三類:有寬闊譜線的橘色星。
第四類:有明顯碳帶的紅色星和碳星。
(5)恆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星星分類:
1、星星按種類分:恆星,行星,衛星,矮行星(此分類只在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彗星等);
2、恆星按階段分:新星,主序星,紅巨星,超新星(分為以下幾種);
3、恆星按大小分:(褐紅)矮星,(藍,藍白,黃,紅)巨星,(藍,紅)超巨星;
4、恆星按光譜分:O、B、A、F、G、K、M及附加的R、N、S等類型;
5、恆星按組合分:單星,雙星,聚星和星團;
6、恆星其他分類:非變星,變星;
7、變星分為:造父變星,食變星;
8、行星按組成和體積分為:類木行星,類地行星。
⑹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6)恆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⑺ 恆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