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圖說話倆個孩子在挑水,空中有兩只小鳥
植樹節到了,張老師帶領同學們來到公園里種樹。小明主動要求去抬水,小紅看見了,就跑過去幫小明抬水,老師知道了以後,誇獎小紅和小明都是勤勞的孩子。
B. 求一張圖,一個和尚打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挖水的故事圖
😊
C. 看圖寫話挑水的圖畫
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個小和尚。
小和尚非常勤勞,每天早上都到山腳下挑兩桶水回來,水缸里總是滿滿的,日子雖然清貧但也很幸福。
一天,廟里來了個高和尚,小和尚樂了,說:「你去挑水吧,我已經挑累了。」高和尚急了,說:「不公平!憑什麼呀?最多咱倆一起去抬水。」小和尚無奈,只好答應了。於是他倆一起去抬水,可由於兩人個子差異大,水在路上撒了許多,一桶水只剩下了半桶。
又過了幾天,一個胖和尚來了。這下小和尚和高和尚高興了:「胖和尚,我們倆抬累了,以後由你去挑水了。」胖和尚可不服氣了,說:「不去,要去你們去!」小和尚生氣了,說:「不挑就不挑,咱仨一起睡大覺。」於是,他們便待在廟里睡大覺。晚上,一隻老鼠想吃燈油,一不小心把油燈打翻了,火燒到了窗簾上又燒到房頂上,三個和尚急忙到山下取水撲滅了大火時,寺廟早已成一座廢墟......
所以,我覺得懶惰的害處很大。
D. 巴人汲水圖的作品賞析
徐悲鴻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藝術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一生,他畢生以復興中國畫為己任,孜孜不倦的努力奮斗、刻苦鑽研,成為一位融中西、貫古今、取得獨特成就的大藝術家,他在藝術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對中國現代畫壇的發展,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特別是徐悲鴻先生從1937年8月,隨中央大學遷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到1946年7月,由重慶乘「民聯輪」去南京,經上海到達北平,就任北平藝專校長,他在重慶一共度過了10個春秋。可以說,這10年是他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10年,完成了他人格和藝術的雙重升華,對中國人物、動物、山水畫的革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人物畫方面,徐悲鴻先生以振聾發聵之聲,倡導畫家以人物為主,描繪現實生活、改變泥古不化,千山一面,畫中沒有人物活動的落後狀態。他身體力行,拿起如椽巨筆,繪制了很多銳意革新的傑作。諸如《巴人汲水圖》、《巴之貧婦》、《愚公移山》、《張采芹像》、《洗衣》等等。
《巴人汲水圖》是一幅真實記錄重慶人民辛勤勞作的藝術珍品,被譽為徐悲鴻先生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巴人汲水圖》的創作成功,在當時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作品1938年展出時,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據廖靜文先生回憶「當時的印度駐華公使看過畫展後,亦為作品所感染,提出購買此件作品,由於悲鴻當時生活也非常拮據,於是才同意為他重新繪制了眼前這幅《巴人汲水圖》」。
徐悲鴻先生1937年因國難而流落重慶,而正是在重慶的艱苦歲月里,國難當頭的大氣候和民不聊生的現實生活,使這位本來就充滿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畫家,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匯到勞動民眾之中。水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但在山城水卻來之不易。徐先生來到重慶,映人眼簾的第一道風景線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漢子,他們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壓彎的扁擔,使畫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艱辛,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重慶人世代相傳的抗爭精神。為此,被觸發了的畫家的創作靈感,在徐先生的頭腦里構造出一幅真實生動的巴人汲水的藍圖。
這幅《巴人汲水圖》在構圖上匠心獨運,使畫家的造型手段放射出奇光異彩。整個畫面十分奇特,高300厘米,寬卻62厘米,頗顯細高。但其懸掛起來,確與嘉陵江的百丈懸崖相一致的,使其場景更顯陡峭與驚險,上下百丈石階挑水的巴人閃爍著感人至深的華夏精神,在完美和諧的環境烘托之下給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畫象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將巴人傳統汲水的宏大場面,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段落,精心繪制了多幅草稿,描繪了男女老幼不同動作的7個人物。舀水,描繪一健壯的男子,僅穿著一條黑色的短褲,頭發雖已禿頂,但其身體強壯,匍匐著前身,右手緊握著一隻巨大的木桶提梁,從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練的舀水。旁邊又一衣著襤縷的赤足婦女,低頭用力,正把舀滿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邊。讓路,描繪一頭纏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矩著身體,肩負著重擔,吃力地攀登著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邊應接石上,謙恭地站立著一位身穿長衫,把前擺挽在腰間,肩挑空擔的青年男子讓路,他身體微側,以同情與憐憫目光凝視著吃力攀登的挑夫。圖畫的上方,繪制了3位登高攀至江岸頂端的挑夫,他們爬完了艱險的陡梯,開始邁開大步,比較輕松地急行。
畫面段落之間,用江岸的岩石和層層的石階融匯貫通,石階和岩岸先用顏色加水墨,染出大的體面關系,再以墨線勾勒,頓現層層的整齊排列的岩石階梯,之字形排開,錯落有致。為了突出江岸的高與陡,畫家拉大了第二個畫面與第三個畫面的距離。背景的畫法比較突出,畫面中間留白更顯出石級的曲折,上半部畫一叢翠竹和幾枝怒放的梅花,翠竹用青綠一揮而就,梅花則先用盡情揮灑的濃墨在宣紙上繪出枝幹,再以白粉點出花瓣,清麗典雅,一塵不染,既映襯出江岸的陡峭,更使畫面色彩豐富。
人物是《巴人汲水圖》的主體,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的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能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就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構思、創意、技法等方面都充滿了新意。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言志,畫傳神之說。此畫畫畢,畫家略加思忖,信手題加七言律詩一首:「忍看巴人慣挑擔,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此畫的成功,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 1938年在香港展出時。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徐悲鴻先生自己對於此畫亦十分滿意,歸來即又按原稿重新繪制了一幅。此時畫家的思緒進入了佳境,把自我也融入了面意之中,畫到站立在讓路石上穿長袍青年的頭部時,竟然繪上了自畫像。題詩後,落款寫:「二十七年晚秋,隨中央大學入蜀即寫沙坪壩所見。」畫家把個人、民族、時代、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把自己融於民眾之中,具有特別強烈的吸引力,這種雋永深長的畫外之意,令人怡情,發人遐思。
E. 三個和尚挑水吃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如圖所示甲圖中和尚們商量出新的挑水方案,胖和尚一人挑兩小桶,
如圖乙,胖和尚挑水時,防止水桶後傾,要減小胖和尚後端的力臂,或增大前端的力臂,要使肩膀向扁擔的後端移動,或使後面的水桶向前移動,或前面的水桶向前移動;故A正確,B錯誤;
如圖丙,以小和尚的肩膀為支點O,水桶為阻力,瘦和尚的肩膀施加的力是動力,OA是阻力臂,OB是動力臂,要使瘦和尚施加的力小一些,可以使瘦和尚遠離支點O,向前移動一點.也可以使水桶靠近支點O,向小和尚方向移動;故C正確,D錯誤.
故選AC.
F. 有女人挑水的圖片嗎
上網找了幾張
1、挑水健身在廣西昭平縣城悄然興起
2、藏族康巴小女孩在挑水
3、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一個叫二街的地方。9歲,一個挑水的小女孩
4、貴州盤縣板橋鎮銀貢山村。 7旬老人挑水自救
5、美術作品《挑水》 黃敏鴻
6、彩蠟-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