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所有蘑菇的圖片和名字
蘑菇種類眾多,還有很多罕見的野生蘑菇和毒蘑菇,以下列舉市場上常見的蘑菇的種類及圖片:
1、香菇
香菇為側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實體,是世界第二食用菌,也是特產之一,在民間素有「山珍」之稱。香菇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
注意事項:
1、有的野生蘑菇有毒,成分復雜,誤食會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病,因此,如果要自己親自采蘑菇要注意鑒別。
2、市場上賣的菌類一般為香菇、平菇、金針菇三種,選購時要注意,香菇分四個等級,菇面完整有華為,底色黃白,肉質厚實不翻邊,菇面不小於五分硬幣,沒有蟲子,沒有雜質的為上品。
㈡ 有毒的蘑菇有哪些最好有圖片
蘑菇因其有良好的口感和極高的營養價值,成為近年來人們餐桌的「寵兒」。但在人們享受美味的同時,也應該提高警惕有毒蘑菇帶來的危險。
野生蘑菇傷人頻頻
日前,北京地壇醫院收治了兩例因食物中毒而導致肝損害、血液系統損害的患者,而導致兩人中毒的罪魁禍首正是他們自己採回來的毒蘑菇。
據了解,因採食野生蘑菇而造成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今年以來,國內各地已發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並已經造成多人死亡。據統計,毒蘑菇中毒人數雖只佔總食物中毒人數的5.1%,但死亡人數卻佔到一半以上。 毒蘑菇毒性非常強,發病急,一般食用幾小時就會出現不適,中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分為胃腸炎型、神經型、溶血型、臟器損害型、日光性皮炎型5種類型,其中臟器損害型最為嚴重,死亡率極高。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外出郊遊時順便采一些新鮮的野生蘑菇回來,既有趣又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口福。殊不知,這樣很可能將危險帶到自己身邊———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在生活中人們很難識別,憑肉眼和感覺根本無從斷定,所以常因誤食而中毒。因此,專家提醒人們,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正處於雨季,同時,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消費者應小心預防毒蘑菇中毒。
有毒蘑菇難辨別
據了解,在我國,毒蘑菇約有180多種,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種。專家介紹,人們僅憑一般常識根本不能分辨蘑菇是否有毒,只有具專業真菌分類知識的人才能分辨。所以,僅憑經驗採摘蘑菇很不安全。目前流傳的識別毒蘑菇的方法,其實很多並不可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識別的簡單方法。而且許多食用菌和毒菌非常相似,有的甚至連專家也需藉助工具才能准確辨別。有關專家指出,根據傳統經驗和方法來識別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毒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專家提醒,用顏色鮮艷,有疣點、斑點等特徵判定蘑菇是否有毒並不可靠。為避免毒蘑菇中毒,人們不可隨便採食或輕易食用不認識的蘑菇。據介紹,毒蘑菇中毒沒有特效治療葯物,因此對毒蘑菇中毒的預防極為重要,對於市場上賣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一旦發生食用野生蘑菇後在短期內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情況,應盡快就醫。
到飯店吃蘑菇要煮透
除了避免在野外採食蘑菇,即使到飯店吃蘑菇,消費者最好也提高警惕。專家表示,在餐館就餐所食的雖然是食用菌,但也曾經有消費者在食用後出現過一些輕微的中毒症狀。這些中毒的可能性有3種:第一是野生菌收購時混雜了不宜食用的菌種,或長在有毒植物旁的食用菌帶有毒性;第二,食用量過多引起胃腸道不適;第三,野生食用菌沒有煮透,有些野生食用菌生的時候帶毒,但經高溫煮透後毒性會消失。
專家建議,專門經營野生菌類的餐館應配備一名菌類鑒定專家,一來可以幫助餐館鑒定進貨的菌類是否有毒,二來也可以為顧客提供現場指導,而消費者也最好事先詢問飯店是否具有菌類的「鑒定報告」。
另外,專家還提醒,出現蘑菇中毒應該及早治療,採取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就是減少毒物的吸收,減輕病情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措施。
㈢ 能食用的野生蘑菇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中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
常見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靈芝、蟲草、松露、白靈菇和牛肝菌等;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中。
中文名
食用菌
外文名
edible fungus
屬於
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
資源
中國約657種,屬41科,132屬(1988)
分類
瀕危類、珍稀類、稀少類
快速
導航
類群劃分
典型品種
生態環境
食用價值
葯用價值
栽培生產
發展情況
保存方法
數據
介紹
1.食用菌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2] 具體地說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質(或膠質)子實體或菌核類組織並能供人們食用或葯用的一類大型真菌。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達12萬余種,能形成大型子實體或菌核組織的達6000餘種,可供食用的有2000餘種,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種。食用菌在分類上屬於菌物介真菌門,絕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如平菇、香菇),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如羊肚菌)。中國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據卯曉嵐(1988)統計,中國已知的食用菌約657種,它們分屬於41個科、132個屬,其中擔子菌620種(佔94.4%),子囊菌39種(佔5.6%)。2000年統計中國的食用菌達938種,人工栽培的50餘種。
八十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有些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菇廠,還發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21世紀食用菌將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2005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據相關網站調查統計,2010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2000萬噸,佔世界70%。由全禾菌業、九發集團等單位開發了食用菌液體菌種生產和工廠化栽培技術,大大提升了中國食用菌生產水平。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對國內市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整合。
類群劃分
根據高等大型真菌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點,以及我國菌物科學家長期以來致力研究開發的進展,許多名貴珍稀菇菌已被人們馴化栽培,形成產業化商品上市的結果,使名貴珍稀菌的類群的劃分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里以現有觀點,綜合劉貴培等(2009)的劃分,大體分為以下三類。
(1)瀕危類主要是那些菇種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對生境要求或因產地分布區域極為狹窄,棲息地或宿主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幾近絕跡,而且殘存的種群仍受到嚴重的威脅。諸如塊菌、松茸、乾巴菌、冬蟲夏草等。據雲南貿易真菌多樣性調查考察,瀕危類群菇菌只佔整個菌物類群的1.1%,說明品種極少,且處境極為瀕危。此類品種已引起重視,如松茸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2)珍稀類珍稀類群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為我國重要的自然生物可利用資源。諸如腹牛肝菌屬(Gastroboletus)、紅菇屬(Russula)、鵝膏屬(Amanita)、軸腹菌屬(Hydanangi—urn)、雞縱菌屬(Termi tomyces spp)。這些珍稀種群有30多種大都屬於單型種,中國特有特殊種屬,區域性分布代表類群,成為演化過程中的孑遺或殘遺種,對生態環境植被恢復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生態學意義。人工栽培雖有成功的報道,但只聞其名,市場不見其貨,價格仍處貴位。如羊肚菌、牛肝菌、紅菇、綉球菌、白參菌、雞縱菌等雖有報道栽培成功,但市場產品奇缺,現有價格為,羊肚菌干品1 500-3000元/千克,紅菇干品400元/千克,雞縱菌鮮品150元/千克,因此仍然是穩坐「珍」位。
(3)稀少類主要指的依賴天然野生的林木外生菌根菌和與昆蟲類共生的類群。諸如塊菌、松茸、牛肝菌、雞土5L菌、紅菇、虎奶菇、紫丁香蘑、雞油菌、松乳菇、奧德蘑(水雞縱)、綉球菌、青頭菌、珊瑚菌、黃柄雞油菌(喇叭菌)、梭柄乳頭菇(老人頭)等。這些珍稀品種產品數量極少。《中國食用茼年鑒))2007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松茸產量僅有1 535噸,牛肝菌16172噸,羊肚菌1082噸。這三種產品總和為18789噸,僅占列表統計的食用菌27個品種總產量。682萬噸的0.11%,產量極為稀少,身價不凡。因此,對於茵根性和昆蟲性野生食用菌的人工培育,實現可持續利用,一直是世界的難題和創新研究的焦點。
典型品種
在山區森林中生長的木生菌種類和數量較多,如香菇、木耳、銀耳、猴頭、鬆口蘑、紅菇和牛肝菌等。在田頭、路邊、草原和草堆上糞、草生菌,有草菇、口蘑等。南方生長較多的是高溫結實性真菌;高山地區、北方寒冷地帶生長較多的則是低溫結實性真菌。
銀耳
銀耳,又名白木耳,性平、味甘淡,具有補腎壯腦、強精滋陰、提神、營血、強壯、清熱潤肺、生津、止咳、潤腸益胃、補氣強心等功效。內含蛋白質、脂肪、鈣,以及多糖、粗纖維等。銀耳中的多糖有A、B、C三種,均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其中以多糖C效果最好。其他成分如粗纖維和鈣都有預防癌症的作用。有人證實,銀耳制劑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咖免疫球蛋白含量,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達到治療目的。
木耳
木耳,即黑木耳,色澤黑褐,質地柔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素可葷,不但為中國菜餚大添風采,而且能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並可防治缺鐵性貧血及其他葯用功效。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生長於櫟、楊、榕、槐等120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單生或群生。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為主。性平、味甘,有涼血、活血、止血、益胃、潤燥的功效。內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糖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礦物質等。也具有抗癌作用,並能治療糖尿病,現已有製成葯片供口服。其抗癌成分及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共4張
野生木耳
香菇
香菇,又名香蕈、冬菇等,性平、味甘,無毒,有滋陰、潤肺、養胃、活血益氣、健腦強身等功效。是一種高營養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含有蛋白質、糖、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最主要的有30多種酶及7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香菇中所含的多糖還有1,3-β-葡萄糖苷酶,據實驗有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提高機體的抗癌能力的作用。香菇多糖對小鼠肉瘤的抑制率達98%。
猴頭菇
猴頭菇,又名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臟、助消化、補虛損的功效。猴頭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粗纖維、16種氨基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猴頭內提取的多肽、多糖、和脂肪族的醯胺類物質,對肉瘤有抑製作用,現葯廠已生產出猴菇菌片,臨床觀察對胃癌、賁門癌和食管癌均有效。
生態環境
食用菌以其白色或淺色的菌絲體在含有豐富有機質的場所生長。條件適宜時形成子實體,成為人類喜食的佳品。菌絲體和子實體是一般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兩個主要階段。各種食用菌是根據子實體的形態如:菇形、菇蓋、菌褶或子實層體、孢子和菇柄的特徵,再結合生態、生理等的差別來分類識別的(見層菌綱、木耳目、銀耳目、傘菌目)。憑經驗區別野生食用菌和毒菇時,也是以子實體的外形和顏色等為依據。有些食用菌生長在枯樹干或木段上,如香菇、木耳、銀耳、平菇、猴頭、金針菇和滑菇;有些生長在草本植物的莖稈和畜、禽的糞上,如蘑菇、草菇等;還有的與植物根共同生長被稱為菌根真菌(見菌根),如鬆口蘑、牛肝菌等。以上特性也決定著各種野生食用菌在自然生態條件中的分布。食用菌在菌絲生長階段並不嚴格要求潮濕條件,但在出菇或出耳時,環境中的相對濕度則需在85%以上,而且需要適合的溫度、通風和光照。如蘑菇、香菇、金針菇、滑菇、鬆口蘑等適合在溫度較低的春、秋季或在低溫地帶(15℃左右)出菇;草菇、木耳、鳳尾菇等則適合在夏季或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高溫條件下結實。
㈣ 毒蘑菇有哪些
你好,常見的毒蘑菇有:竹玉蕈、毒蔓茸、苦栗茸、霍亂茸、編笠茸、麻木蕈、天狗蕈、紅天狗蕈、柿玉蕈、月夜茸、一枝玉蕈、草里紅茸、致命白毒傘、鉛綠褶菇、網孢牛肝菌、赭紅擬口蘑、白毒鵝膏菌、毒鵝膏菌、哈蟆菌、狗尿苔等。
㈤ 不能吃的野生蘑菇圖片,如何判斷野生蘑菇是否可以吃
一、不能吃的野生蘑菇圖片有:
1、毒蠅傘
毒蠅傘(學名:Amanita muscaria),又稱毒蠅鵝膏菌、蛤蟆菌。子實體較大。菌蓋寬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並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
(5)有毒野生蘑菇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對於毒蘑菇的毒性,中心醫院急診科醫生章炳文一連用了好幾個「很可怕」來形容。他說,醫院急診室幾乎每年都會碰到10幾例蘑菇中毒的病人,而這當中每年都有人不治身亡。
蘑菇中毒一般發生在5~8月份,因為這段時間氣溫高,雨水又多,加上金華地區樹叢較多,特別是有腐葉、濕度高的地方,有機營養比較豐富,非常適合蘑菇生長。按照往年慣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這類病人會陸續多起來。就在上周,金華市人民醫院也接診了一例誤食毒蘑菇導致中毒的病人。
章醫生說,毒蘑菇與我們日常食用的蘑菇外形很相似,辨別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容易發生誤食中毒。中毒的深淺與進食量有關,吃得越多,中毒就有可能越深。輕者會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可以引起人體臟器損害,甚至導致死亡。
治療蘑菇中毒,一是要馬上洗胃,如果特別嚴重,還要「洗血」(血液凈化治療),原理和血透相似,但是更為復雜、精細,為的就是把血液中蘑菇的毒素去除掉。
章醫生提醒大家,野外的蘑菇千萬不要隨便採摘,如果真的不幸發生中毒事件,要馬上到醫院治療。此外,家裡人最好把蘑菇的樣本帶來,方便醫生取樣檢測其中的毒性。
㈥ 常見有毒野生菌有哪些
1、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Amanita verna),又名致命鵝膏菌;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劇毒,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
2、鉛綠褶菇
鉛綠褶菇是一種常見的劇毒蘑菇之一,屬環柄菇類。是毒蘑菇事件的罪魁禍首之一。本菌有較多的相似種,特別是與可食的高大環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3、臭黃菇
臭黃菇又稱雞屎菌(廣西)、油辣菇(四川)、黃辣子、牛犢菌(廣西)、牛馬菇(福建)。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土黃至淺黃褐色,表面粘至粘滑,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的粗條棱。
4、白黃粘蓋牛肝菌
白黃粘蓋牛肝菌,學名琥珀乳牛肝菌,牛肝菌的一種,有毒,是引起野生菌食物中毒的主要毒菌之一。該菌夏秋季於松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屬外生菌根菌,與松等形成菌根。
5、粉紅枝瑚菌
又稱珊瑚菌、掃帚菌、刷把菌(四川)、雞爪菌、則梭校(西藏)、粉紅叢枝菌。多生於闊葉林中地上,一般成群叢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