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早上起來,一進廁所,就在地板上爬,看起來很細長,六隻腳,兩個觸角長的,什麼蟲子請問
擬步甲蟲,鞘翅目(Coleoptera)擬步甲科(Tenebrionidae)昆蟲,一般體短,呈黑色,但有的具鮮豔斑紋。這類昆蟲大多白天潛伏, 晚間活動, 幼蟲生活於土壤、樹皮下或各種障礙 物下, 或糧倉、室內等隱蔽環境, 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Ⅱ 臭蟲圖片
臭蟲不會追著一個人咬,但是臭蟲咬人跟個人的血型有關系,臭蟲是主要以吸人血為生的寄生蟲。
臭蟲不耐高溫。只要大家第一時間用開水,將蟲卵和成蟲全部燙死。
對居住環境進行徹底清潔和整理
1、整頓室內衛生,清除雜物,對容易孳生臭蟲的床板縫隙,用石灰或油灰堵嵌,注意個人衛生,勤洗衣服,蚊帳,床單,控制臭蟲孳生。
2、對有臭蟲孳生的床架、床板等用具可搬至室外,用裝有沸水的水壺口對准縫隙,緩慢移動澆燙,務必使縫隙處達到高溫,網路高溫沸水可以燙死臭蟲及卵。
3、對孳生有臭蟲的衣服,蚊帳,床單,枕巾,可用開水浸泡。對不能用開水燙泡的衣物,可用消毒粉或洗衣粉浸泡半個小時,操作完之後必須洗干凈才能使用。
4、棉被,床墊,床板、枕頭、衣服等在太陽下暴曬。可放到強烈的太陽下曝曬,並經常翻動,使臭蟲因高溫曬而逃離。
5、建議使用臭蟲專用葯藍威士對將床板正反兩面進行全面打濕。其它孳生場所如櫃子、床架縫隙、房間角落也進行葯物處理。
另外,對被褥、衣物定時清洗、日曬。一般居住環境衛生了,臭蟲也就沒有了。
Ⅲ 農村家裡有一種很多腳的蟲子叫什麼蟲就是分不清頭尾的那種!
蚰蜒。
俗稱錢串子。蚰蜒的樣子有點像蜈蚣,相比之下,它的身體短而扁,呈灰白色或棕黃色,全身分為十五節,每節上有一對細長的足,最後一對足特別長。蚰蜒觸角較長,幾千隻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復眼,毒顎很大蚰蜒多在夏秋季節活動,生活在房屋內外陰暗潮濕的地方。它行動迅速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
(3)多腳蟲蟲圖片大全大圖擴展閱讀:
蚰蜒主要以吃臭蟲、白蟻、蟑螂為生,用牙齒將毒液注入它們體內,從而殺死害蟲。大家如果在家裡見到這種蟲子,也不要太過驚恐,由於蚰蜒的牙齒咬不穿人類的皮膚,且毒性很弱,所以不用擔心被傷害。如果想驅除蚰蜒,只要將家裡的蟑螂等害蟲清理干凈,蚰蜒沒有東西吃,自然就會轉移陣地了。
有人覺得這種蟲子特別可愛,還把它養起來當寵物。更獵奇的是,有些地區的人會將蚰蜒和豬肉一起下鍋燉煮,既吃肉又喝湯,能破積解毒,清熱祛風,治療口吐白沫的症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蚰蜒
Ⅳ 昆蟲問題有一個臭蟲,長的,和蜈蚣一樣有很多對足,把它踩死,會有濃重的尿騷味。這是什麼臭蟲
馬陸(千足蟲)。
馬陸(millipede)也叫千足蟲、千腳蟲、秤桿蟲。馬陸屬於節肢動物門,多足亞門,倍足綱,體節組成。長約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馬陸能噴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熱帶雨林中的馬達加斯加猩紅馬陸噴出的液體能使人雙目片刻失明。
馬陸在世界上約10000種。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蟲是非洲巨人馬陸,可達38厘米長,身圍直徑有4厘米。身體黝黑光亮,被觸碰後,它的身體會扭轉成螺旋形。
特徵為體節兩兩癒合(雙體節),除頭節無足,頭節後的3個體節每節有足一對外,其他體節每節有足2對,足的總數可多至200對。一般雌蟲可以長750隻腳,是世界上腳最多的生物。除頭4節外,每對雙體節含2對內部器官:2對神經節及2對心動脈。
頭節含觸角、單眼及大、小齶各一對。體節數各異,從11節至100多節,體長2~280毫米。除一個目外,所有馬陸有鈣質背板。自衛時馬陸並不咬噬,多將身體蜷曲,頭卷在裡面,外骨骼在外側。許多種可具側腺,用分泌一種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氣以防禦敵害。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馬陸
Ⅳ 一種象蜈蚣有許多腳, 長約二厘米 ,一碰就很臭的臭蟲叫啥名字如何防治
馬陸
又稱千足蟲,是一種陸生節肢動物。它體形呈圓筒形或長扁形,分成頭和軀干兩部分,頭上長有一對粗短的觸角;軀干由許多體節構成,多的可達幾百節。除去第一節無足和第2—4節是每節一對足外,其餘每節有兩對足,所以足很多。
馬陸喜歡潮濕,容易帶來細菌。在它經常出沒的地方撒上生石灰後,其潮濕的生長環境就會變乾燥,就不會滋生馬陸了。也可以用「三唑靈」噴灑,但皮膚過敏的人最好不要使用。
Ⅵ 有紅黑條紋好多腳的臭蟲喜歡陰暗的環境叫什麼蟲
是馬陸。見圖,有很多種,顏色、大小都不同。
Ⅶ 這是什麼蟲子
這個叫臭蟲,會吸人血的。
Ⅷ 請問這是什麼蟲子
這是臭蟲,又稱壁虱、木虱、床虱、扁螂等。屬昆蟲綱,半翅目,臭蟲科、臭蟲屬,是半翅目昆蟲中具有醫學重要性的一個群類 。為不完全變態昆蟲。體扁,腹部寬,卵圓形,紅褐色,無單眼。觸角4節。喙3節,藏於頭下溝內。翅退化,僅保留前翅革片的殘痕。跗節3節。吸食恆溫動物的血液,夜出性,白天藏於縫隙中。
根據報道,全世界有臭蟲74種,但絕大多數寄生於蝙蝠和鳥,與人類有關的種類較少。[1]我國有2種: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分布於長江、黃河流域一帶,屬世界性種;熱帶臭蟲C. hemipterus分布於華南、台灣及熱帶地區。[3]
臭蟲長有一對臭腺能分泌一種異常臭液,有防禦天敵和促進交配之用,臭蟲爬過的地方可留下難聞的臭味,故名臭蟲。[2]
近10多年來,臭蟲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亞洲等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重新出現。我國部分地區也日趨常見,有廣泛發生的風險。大多數人被臭蟲叮咬後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等免疫反應症狀。臭蟲侵擾會引起焦慮和失眠。雖尚未有臭蟲傳播疾病的報道,但在臭蟲體內檢測到了與人類疾病相關的病菌。
中文學名:臭蟲
外文名:bedbug
別名:木蚤、目虱、床虱、壁虱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綱:昆蟲綱
目:半翅目
科:臭蟲科
屬:臭蟲屬
形態特徵
卵
臭蟲卵橢圓型,長約1mm,帶卵帽,卵白色,卵殼有明顯的網狀花紋。常粘負於縫隙和粗糙表面上。
若蟲
剛孵化和新蛻皮的若蟲為淡褐色,以後變深,若蟲形似成蟲,習性相近,唯蟲體小,性未成熟和顏色較淺,能吸血,經5次蛻皮羽化為成蟲。
溫帶臭蟲、熱帶臭蟲兩種臭蟲形態相近,其主要區別點在於前胸部形態:溫帶臭蟲的前胸凹入較深,兩側角較寬;熱帶臭蟲的前胸凹入較淺,兩側角較窄。
成蟲
體扁,橢圓形,紅棕色,體長4-5mm,寬約3mm,厚約0.5mm。雌蟲稍大於雄蟲。
臭蟲吸血前後對比
雌、雄蟲成蟲和若蟲均吸血,吸血時間多在夜間。吸血時能分泌一種鹼性涎液,通過口器注入人體,防止血液凝固。此種涎液對人有刺激性,使叮刺部位紅腫奇癢。若蟲初孵出後,即能吸血,每次吸血需6-9min。臭蟲很貪食,吸血量可以超過它體重的1-2倍,通常每隔24-48小時吸血1次。成蟲每次吸血大約持續10-15min,吸血時,一般不爬在皮膚上,而是停在緊接皮膚的被褥、衣服或傢具上。
耐餓
大家知道,虱子寄生於人體上,它不離開人體,隨時吸血。而臭蟲只有吸血時才接近人體,吃飽就離開。如果臭蟲沒有機會遇到人,它只好挨餓,在溫度較低、濕度較大的環境里,通常成蟲能耐餓6-7個月,甚至可達1年以上;若蟲也能耐餓2個多月。
產卵
雌蟲每日產卵2-8枚,一生產卵6-50次,產卵總數可達200-300枚,多可達500枚以上。卵產出後粘附於產卵處的物面上。
活動規律
臭蟲怕光,多在夜間活動,但白天也能吸血。臭蟲活動很敏捷而機警,在吸血時,如人體稍有移動,即停止吸血,爬走而隱藏,臭蟲每分鍾能爬行1-1.25m。臭蟲喜群居,並可隨衣物、行李而到處散布。
棲息場所
臭蟲主要棲息在室內的床架、帳頂四角、牆壁、天花板、被褥、草墊、床席等縫隙和糊牆紙的後面。臭蟲棲息處常有許多棕褐色的糞跡。
季節消長
臭蟲於夏季極其活躍,繁殖旺盛,其繁殖適溫度一般為28-33℃,相對濕度為55%-60%。溫帶臭蟲一般是從5月份開始活動,8月份多,10月以後較少出現,冬季則停止活動和產卵。
Ⅸ 如何識別臭蟲 臭蟲幼蟲的顏色是什麼
臭蟲俗稱壁虱,屬半翅目、臭蟲科。蟲體呈寬扁的卵圓形、紅褐色,無翅,但有明顯的翅基。生長繁殖在人居室、床榻,嗜吸人血的臭蟲有2種,即臭蟲屬的溫帶臭蟲(Cimexlectularius)和熱帶臭蟲(Cimexhemipterus)。兩者形態和生活史均相似。前者分布廣泛,後者僅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
臭蟲生活史分卵、若蟲、成蟲三期,成蟲變配後必先吸血才能產卵,一生可產卵75~200個,最多達540個。卵白色,長圓形,大小為0.8~1.3×0.4~0.6mm,一端有略偏的小蓋,卵殼上有網狀紋一端有蓋,產出的卵由其分泌的快乾粘合劑,粘於棲息場所的縫隙內或粗糙的表面上和穩匿處,如床板、蚊帳、傢具、牆壁、地板和天花板的縫隙里,在18~25℃條件下經1周即可孵出若蟲。卵經7~10天孵出若蟲,若蟲形似成蟲,僅蟲體較小色較淺,經五次蛻皮發育為成蟲,成蟲背腹扁平,卵圓形,紅褐色,大小為4~5×3mm,遍體生有短毛。頭部兩側有1對突出的復眼,各由約30個小眼面組成。觸角1對,分4節,能彎曲,末2節細長。喙較粗,分3節,由頭部前下端發出,內含刺吸式口器,不吸血時向後彎折在頭、胸部腹面的縱溝內,吸血時向前伸與體約成直角。胸部最顯著的是前胸,其背板中部隆起,前緣有不同程度的凹陷,頭部即嵌在凹陷內,側緣弧形,後緣向內微凹。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後部附著1對較大的橢圓形翅基。後胸背面大部分被翅基遮蓋。足3對,在中、後足基節間有新月形的臭腺孔。各足跗節分3節,末端具爪1對。腹部寬闊,因第1節消失、第10節縮小,故外觀只可見8節。雌蟲腹部後端鈍圓,有角質的生殖孔,第5節腹面後緣右側有一三角形凹陷,稱柏氏器(organofBerlese),是精子的入口。雄蟲腹部後端窄而尖,端部有一鐮刀形的陽莖,向左側彎曲,儲於尾器槽中。成蟲壽命一年,能繁殖3~4代,故它壽命長、繁殖快,具有很強的繁殖勢能。住房的床架、棕棚、蚊帳、草席、桌椅等傢具和用具的縫隙是臭蟲的主要棲息場所,在嚴重侵害處,牆縫、地板、門窗、畫鏡線等處縫隙均能發現,在其棲息場所也常見有許多棕褐色的臭蟲糞跡。它畏強光,白天多隱匿於棲息場所的縫隙中,夜間活動吸血。雌、雄臭蟲和若蟲均能吸血,它們耐飢力強,特別冬季不活動時,成蟲不吸血也能活半年,若蟲也能存活3~4個月。臭蟲雖無翅不能飛,但它活動敏捷、機警,每分鍾能爬1~1.65米,特別在夏季活動極為活躍,如它隱匿在傢具或衣服行李中,便能隨這些物件的攜帶而轉移。
臭蟲有群居習性,在隱匿處常可見許多臭蟲聚集。吸血時通常停留在緊靠人體皮膚的衣被或傢具上,成蟲每次飽血需10~15分鍾;若蟲需6~9分鍾。成蟲耐飢餓力很強,一般可耐飢6、7個月,甚至可長達1年,若蟲耐飢力不如成蟲。在飢餓時臭蟲白天亦可吸血,或者吸鼠類、蝙蝠或家畜的血。因此在長期無人居住的房屋裡仍可有臭蟲生存。
臭蟲頻繁叮人吸血,吸血時能分泌一種防止血液凝固的鹼性涎液,通過口器注入人體,使叮刺部位紅腫奇癢。抓破後引起繼發感染,騷擾睡眠和休息,影響人們的健康和工作。此外,已有從自然界採集的臭蟲分離到某些病原體的報道,並證實能在臭蟲體內繁殖和隨糞便排出,1977年Wills和國內1977~1981年,也都有從現場捕捉的臭蟲檢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報道,因此臭蟲是否能傳病,尚為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兩種臭蟲對溫度的適應性有差異,其分布地區有所不同。溫帶臭蟲的最適溫度是28~29℃,至36℃時即不能繁殖;但對寒冷有較強的抵抗力,能蟄伏度過嚴冬。故其分布在我國從東北、西北往南直至福建廈門、廣西桂林和雲南蒙自一線的廣大溫帶地區。熱帶臭蟲的最適溫度為32~33℃,到36℃時亦能產卵和孵化,但抗寒性差,只分布在南方諸省往北至湖南衡陽、貴州遵義、四川成都一線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