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清康熙皇帝古幣值多少錢
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7厘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清代康熙通寶背滿漢文薊圖片及價格 600 元
清代康熙通寶背大福開爐錢圖片及價格6000 元
清代康熙通寶背滿漢文福闊緣大樣價格3000 元
清康熙通寶背寶福大樣錢價格10350 元
。。。。。。
大概十幾種,每種價格都不一樣
『貳』 古幣價格表
截止時間2020年5月,從幾十至幾萬不等。
不同的年份、材質、完整度價格會有不同,從幾十至幾萬不等。古錢幣板塊的熱門品類要數先秦和清代的製品。先秦的錢幣因為距今久遠,鑄造、文字、風格等有特殊性,對收藏者極有吸引力。而清代離現代生活很近,而且清錢幣的形制比較大。
價值較高的古錢幣特點歸納為短命政權鑄造、存世量稀少、文化內涵豐富等幾點。在經過了最初入門階段後,可把玩一些成系列的錢幣。「例如宋徽宗批制的年號錢,最著名的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的錢文是宋徽宗手書,所以又可稱為『御書錢』,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極為著名的『瘦金體』。除了藝術造詣外,它的鑄造工藝也非常精美。
(2)清朝古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北宋時的錢幣存在著三大特點。
一、錢文中出現了年號,先後鑄行的年號有四十五種,版別之多為歷代所罕見。
二、貨幣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區域銅鐵錢兼用,顯示了一種割據的局面。
三、錢幣的形態、錢文書體以及幣材呈現多多樣性,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開始添鑄紀年和監名且書體漸趨單一,咸淳年間為了應付通貨膨脹產生的財政因難鑄行了地方上的代有幣「錢牌」。
『叄』 清朝錢幣值多少錢
清朝錢幣價值參考如下:
豐天省造光緒元寶單龍銀元目前市場參考價860,大清銅幣中心鄂十文目前市場參考價300,中華民國四川銅幣,背大漢目前市場參考價60,道光通寶楷書小平背阿克蘇局精鑄500元,道光通寶楷書折三背阿克蘇局1000元,道光通寶楷書小平背寶蘇局雕母8000元。
清代幣制是銀錢平行末位,大數用錢,但白銀的地位更加重要。清代的銅錢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襲兩千多年來的方孔圓錢,用范模鑄幣。到了清末,才採取了機器鑄幣,鑄造新式銅錢和銅元。
我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銅元票、銀兩票、銀元票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滿洲人在入關以前就開始鑄幣了。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元年鑄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一兩字樣。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
康熙年間鑄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以後,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年間鑄乾隆通寶,乾隆通寶紅錢中,還有庫車地名的,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值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肆』 清朝古幣的價格
清朝古幣(除開頭清太祖與大宗兩皇帝的錢)共有十位皇帝,鑄造年號錢十一種,最貴的一種同治才當上皇帝的年號錢祺祥通寶(年號只存69天),普品價值接近10萬。再一個就是咸豐皇帝所鑄造重寶、元寶,依大小鑄造局不同,從幾十元到幾萬元不等,還有就是一些鑄母和雕母錢,從幾千到幾萬不等,普通年號通寶小平錢,3——5元常見,傳世常見的清代古幣多不值錢。
『伍』 清朝古錢幣大概值多少
您的問題,這一個歷史時期,錢幣品種比較豐富,真品常見版式品相好的市場上一般在20----10000左右;不過也有特殊品種版式;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
『陸』 最值錢的古代銅錢圖片
銅錢名稱:咸豐重寶寶鞏當五十母錢
銅錢價值:2150000人民幣
咸豐重寶寶鞏當五十母錢:跡清晰深俊,銅材優良,呈金黃色,錢文精美,沒-絲一毫拖泥帶水, 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咸豐重寶的直徑為36. 9mm,緣厚為2. 4m,內穿為6. 3mm,重為14. 9g。咸豐重寶的鑄造材料主要是黃銅,也曾出現過鐵錢等其它材質的錢幣。
寶鞏局是清代甘肅省的鑄錢局。康熙六年開,不久停。雍正五年遷到蘭州改名寶鞏局,七年又停。咸豐五年重設,至同治三年廢止,因此,除乾隆、嘉慶外,歷朝「鞏」字錢均少,南昌康熙寶鞏更少。
其鑄幣面值有小平、當二、當五、當十、當五十、當五百、當千數種。銅質分紅銅和黃銅兩種。錢文有宋體、楷體,書法求異,特別是滿文「鞏」字多有變化。形成寶鞏局咸豐錢文書法獨特的風格。
(6)清朝古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四類高價值銅幣:
1、銀幣大十珍價格,這類幣種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很高,其中2013年時奉天光緒癸卯一兩,一級,可達200萬元以上;民國十八年孫中山西服像嘉禾壹元一級。
民國二十一年孫像金本位幣壹元一級和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一級的銅錢價格也可達170萬元左右。
2、銀幣小十珍價格,小十珍的市場價格低於大十珍,價格一般都在幾十萬元上下,據2013年的銅錢價格市場行情顯示,新疆造光緒銀元七錢二分一級,價格在50萬元左右。
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黔寶一元一級、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一級和四川光緒楷書缶寶七錢二分一級價格都在40萬元上下,2014年銀幣小十珍的價格又有部分上漲。
3、銅元大十珍價格,這類銅錢價格表在市場行情中比較穩定,據2013年數據顯示,吉林光緒通寶辛丑二十個一級和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一級,市場銅錢價格在30萬元左右;廣西造光緒元寶十文一級和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五文一級的銅錢價格在25萬左右。
4、銅元小十珍價格,由於銅元小十珍價格一般在10萬元左右,成為很多投資者熱議的幣種。數據顯示,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一級和粵字大清銅幣二十文一級的銅錢價格都在10萬元上下。
其次大中華民國雲南銅元一仙一級和安徽方孔光緒元寶十文一級銅錢價格都在8萬元上下;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五文二級和大清銅幣中圓孔雙花二文二級的銅錢價格在5萬元左右。
『柒』 清朝的古幣什麼樣的值錢
清朝古幣,值錢的當屬,光緒元寶,銀元。
光緒元寶戶部一兩銀幣的特徵
一、戶部庫平一兩為中國最大的機制龍銀。
二、 戶部一兩可由"兩"字筆法從"人"、或"入"分為兩版。
三、 該幣市場價值高,市場價值應當在百萬以上。
四、 該幣規格尺寸:本幣直徑是43.4毫米,邊緣高起處尺寸在3.1毫米,比例值為14:1,標准庫平一兩的重量應當在37.3克。尺寸規格來歷:戶部造幣廠委託日本正金銀行代辦模具,洽詢日本大阪造幣局,該局認為若以邊緣凸起處為准,硬幣的直徑應為其14倍或15倍,如以錢幣本身地章處的厚度為准,則直徑應在17至18倍。
五、 該幣實際生產數量:本幣在袁世凱批准後總共試制了六七千枚。
六、 該幣是中國所有龍洋圖案銀元(包括國外發行的所有銀幣)中,工藝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強烈的品種,鏡面平整光滑,紋飾的相慣線(相慣線--現代機械制圖學術語,即平面與平面、平面與曲面及曲面與曲面之間的交線。)顯得非常清晰,特別是戶部一兩系列銀幣鑄造精美,字口、紋路和邊齒深峻,完全是國外鑄造的樣幣風格。作為准備流通的貨幣(盡管沒有流通),其暗記防偽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可匹敵,錢幣表面的包漿醇厚,即便是對銀元沒有研究的外行也是愛不釋手,極具觀賞性。
戶部一兩銀幣,楷書文字書法極為精湛、大氣,間架結構平衡舒展,在龍洋里首屈一指。而贗品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具有文字不流暢、圖像模糊的特徵,其文字走失風神,一般含銀量低,也沒有什麼銹色包漿,防偽暗記更是無從談起!贗品偽幣純屬東施效顰。
事實上,迄今鑄造的銀、銅幣的文字也沒有哪一種可以與戶部一兩的文字相比。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該幣幾乎每一筆筆畫中以及紋飾中均添加了迄今難以模仿的圓點暗記,令人嘆為觀止。二是背面盤龍龍眼內有兩顆清晰的內視龍睛,直指龍珠,簡直就是最優秀的盤龍浮雕作品。至今為止的諸多的臆造幣、仿造幣文字和鑄造上無一可望其項背。
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後各省紛紛仿效。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行,成色為91%。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XX省造"或"造幣總廠",底部鑄"庫平七錢二分",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為滿文"光緒元寶"。銀幣背面外圈頂部用小號英文標准字體銘"XX省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面為英文"庫平七錢二分",內圈鑄有中心為蟠龍圖,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
『捌』 清朝哪些古幣值錢排行
清朝古幣,值錢的當屬,光緒元寶,銀元。
光緒元寶戶部一兩銀幣的特徵
一、戶部庫平一兩為中國最大的機制龍銀。
二、
戶部一兩可由"兩"字筆法從"人"、或"入"分為兩版。
三、
該幣市場價值高,市場價值應當在百萬以上。
四、
該幣規格尺寸:本幣直徑是43.4毫米,邊緣高起處尺寸在3.1毫米,比例值為14:1,標准庫平一兩的重量應當在37.3克。尺寸規格來歷:戶部造幣廠委託日本正金銀行代辦模具,洽詢日本大阪造幣局,該局認為若以邊緣凸起處為准,硬幣的直徑應為其14倍或15倍,如以錢幣本身地章處的厚度為准,則直徑應在17至18倍。
五、
該幣實際生產數量:本幣在袁世凱批准後總共試制了六七千枚。
六、
該幣是中國所有龍洋圖案銀元(包括國外發行的所有銀幣)中,工藝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強烈的品種,鏡面平整光滑,紋飾的相慣線(相慣線--現代機械制圖學術語,即平面與平面、平面與曲面及曲面與曲面之間的交線。)顯得非常清晰,特別是戶部一兩系列銀幣鑄造精美,字口、紋路和邊齒深峻,完全是國外鑄造的樣幣風格。作為准備流通的貨幣(盡管沒有流通),其暗記防偽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可匹敵,錢幣表面的包漿醇厚,即便是對銀元沒有研究的外行也是愛不釋手,極具觀賞性。
戶部一兩銀幣,楷書文字書法極為精湛、大氣,間架結構平衡舒展,在龍洋里首屈一指。而贗品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具有文字不流暢、圖像模糊的特徵,其文字走失風神,一般含銀量低,也沒有什麼銹色包漿,防偽暗記更是無從談起!贗品偽幣純屬東施效顰。
事實上,迄今鑄造的銀、銅幣的文字也沒有哪一種可以與戶部一兩的文字相比。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該幣幾乎每一筆筆畫中以及紋飾中均添加了迄今難以模仿的圓點暗記,令人嘆為觀止。二是背面盤龍龍眼內有兩顆清晰的內視龍睛,直指龍珠,簡直就是最優秀的盤龍浮雕作品。至今為止的諸多的臆造幣、仿造幣文字和鑄造上無一可望其項背。
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後各省紛紛仿效。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行,成色為91%。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XX省造"或"造幣總廠",底部鑄"庫平七錢二分",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為滿文"光緒元寶"。銀幣背面外圈頂部用小號英文標准字體銘"XX省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面為英文"庫平七錢二分",內圈鑄有中心為蟠龍圖,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
『玖』 最全,清朝都出過哪些銅錢
一共7種
老滿文錢幣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天命元年(1616)年鑄滿文「天命汗錢」和漢文「天命通寶」。清太宗皇太極於天聰元年(1627年)鑄滿文「天聰汗錢」。此時的滿文為舊 滿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節進行拼音而創制,又稱無圈點滿文,文字結構和語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聰汗錢」尚有不同三種的讀法:天聰汗錢、天聰通寶、 聰汗之錢。這一時期鑄幣種類少,鑄量也不多,因為當時長城以北地區以實物貿易為主。1632年對舊滿文進行改造,成為有圈點的新滿文。順治以後的錢幣,使 用的都是新滿文。
順治通寶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統一中國後,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向前發展,鑄錢的種類和數量也隨之增大。因此順治以後流傳下來的錢幣最多、最常見,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找出幾枚清代的錢幣。
清世祖福臨於順治元年(1644年)設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順治通寶共有五種形式:第一種是初鑄的依照明錢形制的「順治通寶」,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種。小平為光背,鑄量不多,寶字內從缶者更少。折二錢背右二,折十錢背穿上十,穿右一兩者世存稀少。當時國內大部分地區仍沿用明錢, 採用這種形制,有利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第二種背有一個漢字,代表各地區名。有戶、工、河、臨、宣、薊、延、原、同、雲、荊、昌、寧、 浙、東、福、陽、襄,共18種,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薊等更少。第三種世稱「一厘錢」,即背穿右漢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戶、工、同、福、臨、 東、江、宣、原、陝、薊、昌、陽、河、寧、雲、浙,共17種,以同一厘及東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種是背滿文錢,僅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所鑄兩種,種類 雖少,鑄量卻很大,惟寶泉折二型錢極為罕見。第五種是背滿漢文錢,均記局名,有同、浙、臨、東、江、宣、原、陝、薊、昌、寧、河,共12種,鑄量也多。清 代錢幣恢復了宋代錢幣形制的某些特點,如錢背平淺,外廓較寬。
康熙通寶
清聖祖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經濟穩定,商業發達,因此錢幣的發行量很大。「康熙通寶」厚重圓大,寶源、寶泉局所鑄錢幣背有兩個滿文記局名, 外省各局鑄錢穿左滿文、穿右漢文記局名,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台、桂、陝、雲、漳、鞏,共21種。鞏指甘肅寶 鞏局,鑄量極少,台指台灣,鑄量也極少,為紅銅質的小型錢,由於既小又少,有人於清代中期鑄了一些黃銅的大型台字錢,同時也仿鑄了少量西字、北字錢,但西 北二字為楷書,與其它錢局字體不同。背廣字錢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較少見,大字大形又分宋體、美字、狹廣等數種版別。寶泉局的「康熙通寶」熙字左面少一 豎的稱羅漢錢,字體與當時的一種宮錢相同,它不含黃金,也不特別稀少。
從康熙開始,清代的鑄幣形式正式固定下來,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元年鑄紀元錢,後凡嗣位改元,皆鑄如例。」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鑄通寶年號錢,各朝通寶紀局多用滿文,少用漢字。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出現了大錢。
咸豐雕母
咸豐時,錢幣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流傳下來的祖錢(雕母)、母錢、樣錢也多於其它各朝,且錢文多出書家之手,局面為之一新。據《大錢圖錄》載:清代鑄錢的順 序是先選至潔之象牙玉石為原材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再請皇帝裁定,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雕母),再用祖錢翻沙鑄母錢,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 未經批准鑄行的祖錢(雕母),中間僅一小圓孔,凡正式鑄錢的雕母中間已開成方孔,錢局內稱方孔為金口,開金口需要很高的技術,否則鑄造時容易粘沙。凡正式 開鑄的初鑄品大樣精美,仍需送交有關部門審核。
清代銀元
光緒年間,盡管方孔錢依然鑄行,先後出現了銅元和銀元這兩種新的金屬貨幣。銅元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始鑄;清代自鑄銀元始於吉林,但大規模機鑄 銀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造幣廠開始。今見銅元有兩大類:一類面文為「大清銅幣」,另一類面文為「光緒元寶」或「宣統元寶」。銅元和銀元的圖案 設計精美,僅錢背「龍」的圖案就有立龍、坐龍、飛龍、長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游龍、駝背龍等十餘種。尤其是宣統年間的第二套「大清銅幣」,設計新 穎,圖案精緻,在晚清錢幣中獨佔一幟,惹人喜愛。又因其流通時間短,鑄量少,而成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厭勝錢
清代的厭勝錢(即花錢、玩錢),經過二千多年的品類繁衍,文字與圖案較之歷代更加豐富多彩,各臻其妙。從吉語、祝辭、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圖案到供養錢、符咒錢、秘戲錢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清代皇宮中常以銅錢做裝飾品,其品種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其它各朝。從乾隆開始,每當新皇帝繼位,鑄造背文為「天下太平」的大錢,作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墜錢。錢背有八卦圖案的是上樑錢,據《大錢圖錄》載:「光緒通寶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樑時,安置寶合(盒),合中皆貯此錢」。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風、雷、山、澤。古人以樑上安放八卦錢,有避兵火、鎮風水的功用。每逢春節、元宵,宮燈下懸掛大小各式銅錢,也稱掛燈錢,此種錢多有龍鳳花紋和吉 語。每逢皇帝生辰(稱為萬壽年)錢局要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每逢年節或國家慶 典,由錢局鑄「祝聖錢」,乾隆以前的祝聖錢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後逐漸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語、頌詞,「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語 頌詞的,是嘉慶初年專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鑄造的。
清代刻花錢
在銅錢的錢郭及地張上進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紋圖案的稱為刻花錢。我國民間歷來有在日用小銅器上鐫刻吉祥圖案的習俗,顯示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的心 願,銅錢上刻花其意亦源於此。早期刻花錢並不多見,明清以後多了起來,尤以清代為最,特別是康熙和咸豐二朝,咸豐刻花則多見於咸豐大錢。由於咸豐大錢的錢 型大,外緣寬闊,加之銅質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豐刻花錢的錢紋圖案種類繁多,還有雕刻各種吉語的,如「平安吉慶」、「風調雨順」、「長生不老」、 「壽比南山」等。銅錢刻花後,一般不再作流通貨幣用,往往充當佩飾或觀賞之用。刻花錢不同於鑄造的「花錢」,刻花錢是選用流通貨幣為材,而花錢是非流通貨 幣,但兩者都是屬於壓勝錢。刻花錢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