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搞好豬舍的通風、光照
當前大部分中小型豬場豬舍採用的通風方式可分為屋頂通風、橫向通風和縱向通風三種。
屋頂通風。屋頂通風是指不需要機械設備而借不同氣體之間的密度差異,使豬舍內空氣上下流動,從而使豬舍內廢氣能夠及時從屋頂上方排出舍外。屋頂通風可大大降低舍內的廢氣濃度,確保豬舍內空氣新鮮,減少呼吸道疫病等發生率;對於採用了地腳通風窗和漏糞地板的豬舍,屋頂通風使外界新鮮涼爽空氣從豬舍地腳通風窗進入直吹至豬體,帶走豬散發的熱量和排出的廢氣,可起到明顯的降溫作用,特別是在夏季沖洗豬圈後效果尤為明顯。屋頂通風可以選擇在屋頂開窗、安裝屋頂無動力風扇或屋頂風機等方式。
橫向通風。橫向通風一般為自然通風或在牆壁上安裝風扇,主要用於開放式和半開放式豬舍的通風。為保證豬舍順利通風,必須從場地選擇、豬舍布局和方向,以及豬舍設計方面加以充分考慮,最好使豬舍朝向與當地主風向垂直,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橫向通風。橫向通風的進風口一般由玻璃窗和卷簾組成,安裝卷簾時要使卷簾與邊牆有8厘米左右的重疊,這樣能防止賊風進入;同時要在卷簾內側安裝防蠅網,防止蒼蠅、老鼠等進入以保證生物安全;卷簾最好能從上往下打開,可以讓廢氣從卷簾頂端排出,平衡換氣和保溫。
縱向通風。縱向通風通常採用機械通風,分正壓縱向通風和負壓縱向通風兩種。一般來說,正壓縱向通風主要用於密閉性比較差的豬舍;負壓縱向通風則用於密閉性好的豬舍,通過風扇將舍內空氣強行抽出,形成負壓,使舍外空氣在大氣壓的作用下通過進氣口進入舍內。通風時風扇與豬只之間要預留一定距離(一般1.5米左右),避免臨近進風口風速過大對豬只造成不利影響。縱向通風豬舍長度不宜超過60米,否則通風效果會變差。
南通悅能風機濕簾通風降溫系統
『貳』 如何建造豬舍
農村豬圈建法有很多種,通常以這三類為主:大棚式的豬圈,開放式的豬圈,封閉式的豬圈。
1、大棚式的豬圈,主要是以大棚和塑料的構造成的,豬圈是以外面的太陽光的光照來增加豬圈裡面的溫度,在比較寒冷的地方,通常會是以這種方式來養豬,比如北方最常見,通常這種投資不是很多,效果也比較理想,這先把豬圈大概的框架架起來,用塑料搭在頂部。
2、開放式的豬圈,建法更為簡單,圍一些木欄就行了,非常節約成本和材料,通常這種採光是比較好的,也容易排除有害氣體,但也有一些缺點,由於豬圈不是封閉的,所以豬圈裡面的溫度是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不怎麼好控制,這種尤其在北方是非常寒冷,非常不適合養殖,通常這種豬圈會在比較溫暖的地方才會有。
3、封閉式的豬圈,通常會以單列封閉式、雙列封閉式和多列封閉式的形式來建設,通常它的建設方法是,排一到幾排的豬欄,在每排欄桿前面可以設走廊構造簡單,走廊與走廊中間就是豬圈,通常這種採光比較好,通風和防潮的效果也很好,適合溫差不大並且冬季不是很冷的地方。
在農村建豬圈,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來決定怎麼去建,像當地冬季是比較寒冷的,通常這種豬圈是適合封閉式,和大棚式的建法,如果當地的冬季並不是很冷,這三種方法都是可以的。
(2)豬圈設計圖片大全視頻擴展閱讀:
1.豬場場址選擇:
場址選擇應根據豬場的性質、規模和任務,考慮場地的地形、地勢、水源、土壤、當地氣候等自然條件,同時考慮飼料及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產品銷售、與周圍工廠、居民點及其他畜禽場的距離、當地農業生產、豬場糞污處理能力等社會條件。
2.地形地勢:
豬場地形要求開闊整齊,有足夠大的面積。豬場生產區面積一般可按繁殖母豬每頭45~50㎡或上市商品育肥豬3~4㎡考慮。豬場地勢要求較高、乾燥、平坦、背風向陽、有緩坡。地勢低窪的場地易積水潮濕,夏季通風不良,空氣悶熱,易滋生蚊蠅和微生物,而冬季則陰冷。有緩坡的場地易排水,但坡度以不大於25°為宜,以免造成場內運輸不良。
3.水源水質:
豬場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便於取用和進行衛生防護,並易於凈化和消毒。
4.建築物布局:
豬場建築物的布局在於正確安排各種建築物的位置、朝向、間距。布局是需要考慮各建築物間的功能關系、衛生防疫、通風、採光、防火、節約用地等。生產區各豬舍的位置需要考慮配種、轉群等聯系方便,種豬和仔豬應置於上風向和地勢高的地方。
妊娠豬舍、分娩豬舍應放在較好的位置,分娩豬舍要靠近妊娠豬舍,又要接近仔豬培育舍。育成豬舍靠近肥育豬舍,肥育豬舍設在下風向。商品豬置於離場門或圍牆近處,圍牆內設裝豬台。
5.豬舍建設:
自然通風的豬圈跨度不宜超過12米,屋檐高度不低於3米,採用水簾風機通風的豬舍長度不宜超過60米而寬度可不限,舍內高度不宜太高,以吊頂高為2.5米為好,以免影響通風。牆壁、屋頂注意隔熱防寒保護。
『叄』 怎樣設計豬舍結構
豬舍的設計與建築,首先要符合養豬生產工藝流程,其次要考慮各自的實際情況。黃河以南地區以防潮隔熱和防暑降溫為主;黃河以北則以防寒保溫和防潮防濕為重點。
(1)一般豬舍的高度應和跨度成正比,跨度8~12米,舍頂高度2.8~3.2米,有窗式或封閉式豬舍的房檐高2.4~2.6米,拱形棚式結構欄牆高度為:種豬1.2米,保育豬1米。豬舍內部豬欄應沿豬舍長軸方向呈單列或多列布置,豬舍兩邊和中央設置喂料、清糞及管理用通道。
(2)產房和保育舍可採用網上飼養,其他豬舍採用硬化地面或加漏縫地板。硬化地面要求平整結實、易於沖洗,能耐受各種形式的消毒。地面既不能太光滑,也不能太粗糙,防止豬只滑倒或磨傷肢蹄。地面向糞溝處作1%~3%的傾斜,舍內地面不積水。
(3)豬場的豬舍結構設計不合理,也會給養豬帶來問題,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常見問題:
①豬舍建得過於矮小,窗戶小,通風面積不夠,既不利於空氣流通,又不利於夏季豬舍通風降溫,容易導致豬患病。
②無防蚊蠅設施。蚊蠅是很多疾病的傳播媒介(如日本乙型腦炎、附紅細胞體病等),可傳播很多疾病,所以在建豬舍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有條件的豬場應安裝防護網,防止鳥類進場傳播疾病。
③飼槽規格不當。飼槽大小應根據豬的種類和豬的數量多少而定。仔豬舍如果料槽過大,有的仔豬喜歡鑽進料槽,易造成夾傷、夾死現象。保育豬的飼槽過小會使豬頭過大的豬採食後頭被卡在槽內導致脖、耳受傷。
④地面坡度不夠或過於光滑。坡度不夠會造成豬舍內常年積水,不利於糞污排除和清潔衛生;光滑的地面則容易造成豬摔倒和肢蹄損傷。
『肆』 雙列式豬舍怎樣建
一.豬舍的建築設計
(-)豬舍的形式
(1)按屋頂形式分 ,豬舍有單坡式、雙坡式等。 單坡式一般跨度小,結構簡單,造價低,光照和通風好,適合小規模豬場。雙坡式一般跨度大,雙列豬舍和多列豬舍常用該形式,其保溫效果好,但投資較多。
(2)按牆的結構和有無窗戶分 :豬舍有開放式、半開放式和封閉式。 開放式是三面有牆一面無牆,建築簡單,節省材料造價低,通風採光好,舍內有害氣體易排出。但由於豬舍不封閉,豬舍內的氣溫隨著自然界變化而變化,不能人為控制,尤其是北方冬季寒冷,不保溫,會影響豬的繁殖與生長。另外,相對的佔地面積較大。 半開放式是三面有牆一面半截牆,保溫稍優於開放式。封閉式是四面有牆,通常有單列封閉式、雙列封閉式和多列封閉式豬舍三種。 又可分為有窗和無窗兩種。
(3)按豬欄排列分:豬舍有單列式、雙列式和多列式。
單列封閉式豬舍:豬欄排成一列,靠北牆可設或不設走道,構造較簡單,採光、通風、防潮好,適用於冬季不是很冷的地區。
雙列式封閉豬舍:豬欄排成兩列,中間設走道(1.2~1.5m寬),管理方便,利用率高,保溫較好,但採光、防潮不如單列式,適用於冬季寒冷的北方。
多列封閉式豬舍:豬欄排列成三列或四列,中間設2-3條走道,保溫好,利用率高,但構造復雜,造價高,通風降溫較困難。
(4)大棚式豬舍:即用塑料扣成大棚式的豬舍。利用太陽輻射增高豬舍內溫度。北方冬季養豬多採用這種形式,這是一種投資少,效果好的豬舍。根據建築上塑料薄膜的層數,可分為單層塑料棚舍、雙層塑料棚舍。根據豬舍排列,可分為單列塑料棚舍和雙列塑料棚舍。另外還有半地下塑料棚舍、種養結合塑料棚舍等。
(二)豬舍的基本結構
-列完整的豬舍,主要由牆壁、屋頂、地面、門、窗、糞尿溝、隔欄等部分構成。
(1)牆壁:總的要求是堅固耐久和保暖性良好。不同材料決定了牆壁的堅固和保暖性能的差異。草泥或土坯牆,造價低,保溫性好,但易於被雨水沖塌和被豬拱壞;採用此材料,最好用磚砌50-60厘米的牆基。石料砌牆堅固耐久,但保溫性能差和晚上結水氣, 應外加5-10厘米厚的泥牆皮。磚牆則兼有以上兩種材料的優點,有條件者可採用磚砌牆。要求水泥勾縫,離地0.8~1.0米水泥抹面. 群眾把磚石結構標準式的豬舍概括為:「水泥地,磚面牆,木頭架,十字梁,前坡短,後坡長,冬扣棚,舍里暖,留天窗,夏季涼」。
(2)屋頂:屋頂是豬舍散熱最多的部分,因而要求結構簡單,經久耐用,保溫性能好。常採用的材料有草、泥灰、瓦、水泥預制板等。這幾種材料相比,以草造價低,但不耐用;泥灰次之,耐久性較強,並能避雨,防暑防寒;瓦造價高,堅固耐 用。比較理想的屋頂為水泥預制板平板式,並加15~20厘米厚的土以利保溫、防暑.目前,北京瑞普有限公司的新技術產品,其屋頂採用進口新型材料,做成鋼架結構支撐系統、瓦楞鋼房頂板,並夾有玻璃纖維保溫棉,保溫效果良好。可因地制宜,就地選材。
(3)地面:豬舍及運動場地面要求保溫、堅實、平整、不透水,易於清掃消毒。比較理想的地板是水泥勾縫平磚式(屬新技術)。其次為夯實的三合土地板,三合土要混合均勻,濕度適中,切實夯實。磚地最好採取立磚,不易被豬拱洞。
(4)門窗:雙列式豬舍,寬度不小於1.5米,高度不低於2米。單列式豬舍走廊門要求寬度不小於1米,高度1.8-2米。無論哪種豬舍都應設後窗。開放式、半封閉式豬舍的後窗長與高皆為40厘米,上框距牆頂40厘米;半封閉式中隔牆窗戶及全封閉豬舍的前窗要盡量大,下框距地應為1.1米;寒冷地區全封閉豬舍的後牆窗戶可小點,若條件允許,可裝雙層玻璃。窗戶的開設則以採光面積與地面面積之比來計算,種豬舍要求1:8-10;肥豬舍1.5:20。豬舍的門一律向外開。
(5)通風設備:半開放式豬舍,一般不加專用通風設備。密閉式則必須安裝通風設備,特別在冬春季,而夏秋季可利用門窗通風換氣。
(6)糞尿溝:開放式豬舍要求設在前牆外面;全封閉、半封閉(冬天扣塑棚)豬舍可設在距南牆40厘米處,並加蓋漏縫地板。糞尿溝的寬度應根據舍內面積設計,至少有30厘米寬。漏縫地板的縫隙寬度要求不得大於1.5厘米。
(7)豬欄: 除通欄豬舍外,在一般密閉豬舍內均需建隔欄。隔欄材料基本上是兩種,磚砌牆水泥抹面及鋼柵欄。縱隔欄應為固定柵欄,橫隔欄可為活動柵欄,以便進行舍內面積的調節。欄高1.2~1.3米。
(三)養豬設備
選擇與豬場飼養規模和工藝相適應的先進而經濟的設備,是提高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1.豬欄
(1)公豬欄、空懷母豬欄、配種欄 。 這幾種豬欄一般都位於同一棟舍內,因此,面積一般都相等,欄高一般為1.2~1.4米,面積7~9平方米。
(2)妊娠欄。妊娠豬欄有兩種:一種是單體欄;另一種是小群欄。單體欄由金屬材料焊接而成,一般欄長2米,欄寬0.65米,欄高1米。小群欄的結構可以是混凝土實體結構、欄柵式或綜合式結構,不同的是妊娠欄欄高一般1.0~1.2米,由於採用限制飼喂,因此,不設食槽而採用地麵食喂。面積根據每欄飼養頭數而定,一般為7~15平方米。
(3)分娩欄 。分娩欄的尺寸與選用的母豬品種有關,長度一般為2.0~2.2米,寬度為1.7~2.0米;母豬限位欄的寬度一般為0.6~0.65米,高1.0米。仔豬活動圍欄每側的寬度一般為0.6~0.7米,高0.5米左右,欄柵間距5厘米。
(4)仔豬培育欄 。 一般採用金屬編織網漏糞地板或金屬編織鍍網漏糞地板,後者的飼養效果一般好於前者。大、中型豬場多採用高床網上培育欄,它是由金屬編織網漏糞地板、圍欄和自動食槽組成,漏糞地板通過支架設在糞溝上或實體水泥地面上,相鄰兩欄共用一個自動食槽,每欄設一個自動飲水器。這種保育欄能保持床面乾燥清潔,減少仔豬的發病率,是一種較理想的保育豬欄。仔豬保育欄的欄高一般為0.6米,欄柵間距5~8厘米,面積因飼養頭數不同而不同。小型豬場斷奶仔豬也可採用地面飼養的方式,但寒冷季節應在仔豬卧息處鋪干凈軟草或將卧息處設火炕。
(5)育成、育肥欄。育成育肥欄有多種形式,其地板多為混凝土結實地面或水泥漏縫地板條,也有採用1/3漏縫地板條,2/3混凝土結實地面。混凝土結實地面~般有3%的坡度。育成育肥欄的欄高一般為1.2~1.3米,採用欄柵式結構時,欄柵間距8~10厘米。
2.飲水設備
豬用自動飲水器的種類很多,有鴨嘴式、杯式、乳頭式等。由於乳頭式和杯式自動飲水器的結構和性能不如鴨嘴式飲水器,目前普遍採用的是鴨嘴式自動飲水器。鴨嘴式豬用自動飲水器的結構,它主要由閥體、閥芯、密封圈、回位彈簧、塞和慮網組成。
3.飼喂設備
(1)間息添料飼槽:條件較差的一般豬場採用。分為固定飼槽、移動飼槽。一般為水泥澆注固定飼槽。都在隔牆或隔欄的下面,由走廊添料,滑向內側,便於豬採食。飼槽一般為長形,每頭豬所佔飼槽的長度應根據豬的種類、年齡而定。較為規范的養豬場都不採用移動飼槽。集約化、工廠化豬場,限位飼養的妊娠母豬或泌乳母豬,其固定飼槽為金屬製品,固定在限位欄上。
(2)方形自動落料飼槽:一般條件的豬場不用這種飼槽,它常見於集約化、工廠化的豬場。方形落料飼槽有單開式和雙開式兩種。單開式的一面固定在與走廊的隔欄或隔牆上;雙開式則安放在兩欄的隔欄或隔牆上,自動落料飼槽一般為鍍鋅鐵皮製成,並以鋼筋加固,否則極易損壞。
(3)圓型自動落料飼槽:圓型自動落料飼槽用不銹鋼製成,較為堅固耐用,底盤也可用鑄鐵或水泥澆注,適用於高密度、大群體生長育肥豬舍。
(四)豬舍類型與設計
豬舍設計直接影響著豬場的經濟效益,豬舍設計應從豬只生長、繁育方面發掘潛能,對公豬舍、母豬舍、母豬分娩舍、保育舍、肥豬舍的各個方面要不斷進行規范。在集約化養豬場,豬的適應能力會明顯下降,所以要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豬舍的規劃不但與豬場管理效率有關,而且與疾病控制,污染防治等密切相關。
豬舍的設計與建築,首先要符合養豬生產工藝流程,其次要考慮各自的實際情況。黃河以南地區以防潮隔熱和防暑降溫為主;黃河以北則以防寒保溫和防潮防濕為重點。
1.公豬舍的設計與注意事項:公豬舍一般為單列半開放式,舍內溫度要求15~20度,風速為0.2米/秒,內設走廊,外有小運動場,以增加種公豬的運動量,一圈一頭。
1.1維持公豬正常繁殖性能豬場飼養公豬的目的在於有良好的配種性能和種用體況,能正常配種繁殖。因此,要避免公豬欄內有傷害公豬繁殖性能的設施。例如:不應讓其養成輕易爬欄自淫等惡癖,從而出現無成熟精子現象;公豬欄過分狹窄則會導致睾丸磨擦而受到創傷,以致影響繁殖性能。圈長3m,,寬2.4m。面積7.2平方米。欄高1.3米。
1.2避免高溫環境對公豬的影響高溫會嚴重影響公豬的繁殖性能。因此,公豬舍一定要考慮到降溫設施,例如屋頂安裝絕緣材料、灑水或舍內淋浴設施、通風設備,甚至空調等設備。
1.3設計中防止豬欄損傷肢蹄公豬配種時不論自然配種或人工采精,支撐體重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後肢。為防止公豬肢蹄損傷應注意:第一,所有地面材料均應考慮清洗或排尿後地面仍能防滑。第二,地面不宜過於粗糙,以免磨傷肢蹄。第三,公豬欄應避免使用條狀地面,宜採用不過滑或不過粗糙之水泥地面及高壓水泥磚地面。第四,公豬欄不宜過低,欄高以130cm為宜,以免爬跨。
1.4公豬欄不應靠近待配母豬欄母豬每天能看到公豬或聞到公豬氣味,有助於刺激母豬發情。但對公豬有一定損害。
1.5公豬欄舍應易於管理第一,公豬舍內應設置采精間、化驗室及精液品質檢測室。第二,公豬體壯力大,設備要堅固耐用不易破損。第三,舍內應排水良好,地面斜度應以1/30為准;亦即每30cm之距離應有1cm之落差。
1.6應有充足的運動空間適度的運動可增強體質,提高精液品質,維持其正常的繁殖性能。一般運動場宜採用沙土地面或水泥地面,大小與欄舍面積相當。
2.空懷、妊娠母豬舍 :空懷、斷奶、妊娠母豬最常用的一種飼養方式是分組大欄群飼,一般每欄飼養空懷母豬4~5頭、妊娠母豬2~4頭。圈欄的結構有實體式、欄柵式、綜合式三種。豬圈布置多為單走道雙列式。豬圈面積對空懷、妊娠母豬,每頭需面積1.67平方米,一般建7~9平方米。地面坡降不要大於1/45,地表不要太光滑,以防母豬跌倒。也有用單圈飼養,一圈一頭。舍溫要求15~20度,風速為0.2米/秒。設計時應考慮便於管理,防止流產與損傷肢蹄等。
2.1促使斷乳母豬早日發情待配母豬可以採用並欄、公豬刺激、激素治療及母豬群養(以每群飼養3~4頭效果最佳)等多種方法,也可將公豬欄安排於母豬欄附近或每天將公豬趕至母豬欄中以刺激母豬發情排卵。
2.2控制母豬採食量母豬的肥瘦程度可由採食量來控制,避免母豬因爭食而導致採食量過多或過少。母豬過肥,易造成卵巢脂肪浸潤,影響卵子成熟和正常發情;過瘦,則易引起內分泌失調,使卵泡不能正常發育而影響發情配種。母豬配種體況一般以八成膘為宜。
2.3防止胚胎或胎兒死亡據生產實踐,高溫環境會導致母豬食慾下降,引起配種後21天內未著床的胚胎死亡及導致配種80天後至分娩間胎兒死亡。母豬欄舍高度應適當,一般為0.8米,避免母豬爬欄或混群爭斗而引起流產。母豬欄舍最好裝置自動化同步飼喂系統,以利母豬不爭食而發生流產。
2.4防止母豬肢蹄損傷母豬欄舍宜採用高壓水泥地面或部分條狀地面,以防損傷肢蹄。籠養母豬一般籠長252cm(含約50cm之飼槽空間),寬60~65cm,高100cm。
2.5易於管理母豬欄舍,第一,應易於周轉調動。第二,應排水良好,地面斜度以1/30為宜。第三,應將飲水溢流排水管道和排糞尿管道分開,以減少糞尿中含水量。第四,降低噪音影響。第五,易於清洗消毒。
2.6避免高溫降溫措施可採用通風設備或間歇性淋浴外加通風等。一般每隔40~50分淋浴3~5分,並於每次淋浴後自動開啟通風設施。淋浴設施不宜裝置太高,以免增加舍內濕度和淋濕飼槽內的飼料。
3.分娩哺育舍
舍內設有分娩欄,布置多為兩列或三列式。舍內溫度要求15~20℃,風速為0.2米/秒。分娩欄位結構也因條件而異。①地面分娩欄:採用單體欄,中間部分是母豬限位架,兩側是仔豬採食、飲水、取暖等活動的地方。母豬限位架的前方是前門,前門上設有食槽和飲水器,供母豬採食、飲水,限位架後部有後門,供母豬進入及清糞操作。可在欄位後部設漏縫地板,以排除欄內的糞便和污物。②網上分娩欄:主要由分娩欄、仔豬圍欄、鋼筋編織的漏縫地板網、保溫箱、支腿等組成。
分娩舍(產房)兼容母豬和哺乳仔豬,其對環境之要求各自不同,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3.1防止母豬壓死仔豬由於母豬體型大、行動遲緩、視覺范圍較小、個別母豬性情急躁,而初生仔豬體質較弱,易被母豬起卧時壓死。為防止母豬壓死仔豬,應採用防壓架或限位欄(可用鍍鋅管做成高架產床,長2.1m,寬1m,地面採用鑄鐵板)。
3.2仔豬保溫仔豬出生後最適宜環境溫度為30~32℃。由於初生仔豬被毛稀疏,調節體溫能力差,在寒冷環境下往往消耗自身能量維持體溫,致使其抵抗力減弱。因此,初生仔豬應給予充分保溫。一般設保溫箱長1m,寬、高各60cm,懸掛150~250的紅外線燈或60~100瓦白熾燈,燈高離地40~50cm。
3.3防止豬舍潮濕潮濕環境下,機體抵抗力減弱,發病率增加,易引發多種傳染病。為此可採用條狀或網狀地面或將產床的床面提高至距地面50cm。
3.4保持空氣新鮮可用風扇等設施及時排除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氨氣等。分娩舍內氨氣的最高限量為26g/立方米,硫化氫為6.6g/立方米。
3.5防止仔豬和母豬肢蹄損傷分娩哺乳豬舍使用條狀、網狀或鑄鐵板地面時,要注意防止損傷肢蹄,易於糞尿落下地面即可。
3.6注意清潔衛生分娩舍應便於清掃和舍內環境消毒,防止濕度過高,以利減少仔豬腹瀉等疾病的發生。
4. 哺乳仔豬保育舍
舍內溫度要求26~30度,風速為O.2米/秒。可採用網上保育欄,l~2窩一欄,網上飼養,用自動落料食槽,自由採食。網上培育,減少了仔豬疾病的發生,有利於仔豬健康,提高了仔豬成活率。仔豬保育欄主要由鋼筋編織的漏縫地板網、圍欄、自動落食槽、連接卡等組成。
保育舍的設計與注意事項:保育豬只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但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健全。加上飼料條件的改變(母乳→固體乾粉料)、生活環境的變化(產房→保育舍),因此在飼養管理、防疫等方面應特別細心,盡量減少各種應激。
4.1注意保溫體重7~8kg的離乳仔豬進入保育舍後,環境溫度應維持在24.5℃;20~25kg時維持在23.0~24.5℃。
4.2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第一,注意防潮:保育豬易受病原菌感染而發病,因此舍內應保持乾燥。第二,注意空氣清新,環境衛生。最好以木板或電熱板作為床墊,以防仔豬腹部受寒拉稀及損傷肢蹄。
4.3注意欄舍建築第一,每欄飼養密度不宜過高。一般每欄飼養以不超過25頭為宜,以免引起應激。第二,保育舍最好採用網狀地面,以免外寄生蟲繁殖危害。第三,欄舍高度要適中,防止仔豬跳欄,幼豬和肥豬一般為0.7米。欄內最好設置鐵環玩具,避免咬斗、惡食癖等現象的發生。面積:體重在4~11kg的,每頭需面積0.37平方米;體重在11--18kg的,每頭需面積0.56平方米。每欄均可按養10--30頭來設計建造。
5.生長豬舍(斷奶仔豬舍)、育肥舍和後備母豬舍
這三種豬舍均採用大欄地面群養方式,自由採食,其結構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尺寸上因飼養頭數和豬體大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育肥豬舍的設計為例,說明如下:
飼養肉豬的最大目的是生長快、飼料報酬高、屠體品質好、飼養周期短及死亡率低。欄舍建設應考慮提供適宜環境,減少飼料浪費等。
5.1適宜的溫、濕度飼養肉豬,體重60kg前,最適溫度為16~20℃;60~90kg為14~20℃,最好不低於12℃;90kg以上為12~16℃。相對濕度為40%~70%。
5.2適宜的欄舍面積肉豬一般以群養為宜,每群以不超過25頭為佳。每頭豬所需欄舍面積為1.0平方米左右,條狀地面為0.9平方米左右。豬舍的大小要根據養豬多少而定,養豬戶可根據養豬多少選擇建造小、中、大圈。小圈一間可養育肥豬5-10頭,中圈(兩間)可養10-20頭,大圈(三間以上)可養育肥豬20頭以上。
5.3豬舍清洗方便肉豬管理以清洗豬舍最為耗時,因此設計時應考慮如何減少沖洗時間。實地地面欄舍應有適當的斜度,使排水順暢;條狀地面應使糞便易於掉落溝內,同時還應避免損傷肢蹄。
5.4減少飼料浪費飼料槽的設計與置放正確與否,均會影響肉豬採食量及飼料的浪費量。肉豬採食的能量=維持需要+增膘長肉。一般隨體重的增加,維持消耗相對增加。因此,肉豬肥育期不宜無端延長,以免浪費飼料。90~100kg左右出欄。
5.5控制舍內有害氣體及時清除糞尿,通風換氣,以利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乾燥舒適的環境條件才能使肉豬保持旺盛食慾,獲得較高的增重速度和飼料轉換率,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不同豬舍數量之間的平衡:
如果是自繁自養,需要建設的豬舍大體有斷奶仔豬舍、後備母豬舍、妊娠母豬舍及帶仔母豬舍和公豬舍、肥育豬舍、各類豬舍數量間應達到平衡。
就1個飼養母豬30頭、每頭母豬年提供20頭計,年出欄肉豬600頭左右的豬場來說,需肥育豬舍15間(每間10頭,每頭0.5~1平方米,飼養期3個月),斷奶仔豬舍5間(每間15頭,每頭0.2~0.3平方米,飼養期1.5個月),妊娠後期及帶仔母豬舍10間(每間1頭,每頭6平方米,飼養期2個月)、後備母豬和妊娠前期舍4~10間(每間2~6頭,每頭1~3平方米),公豬舍1~2間(每間1頭,每頭8平方米)。
主要參考:gz.putao9.com/kjtg/dwyz/ ... /18517.html 125K 2007-5-16 - 網路快照
『伍』 准備大規模養豬,在建造豬舍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網民在梁牧業公告欄上進行了咨詢。因為行情好,所以想進一步擴大豬的規模,還看了豬場建設視頻,但豬場建設中需要注意的詳細問題具體有哪些?小伊認為很多養豬場都有這種疑惑,目前國內養豬場建設還停留在比較落後的階段,專門設計的養豬場數量不多。今天和大家聊天。是豬場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請在文章底部留言。
養豬會造成空氣(氣味)和噪音的污染,要避免與當地居民的沖突,避免人員繁雜造成的不安全因素。路上的運輸車輛很擁擠。其中有運豬,特別是運兵、死豬車、運糞車。這些車輛都是可以傳播疾病的媒介。疾病的傳播途徑很復雜,很多疾病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巴黎、蚊子、老鼠和貓傳播,有時傳播途徑不明確。如果豬場之間的距離太近,疾病很容易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到豬場。屠宰場是瘟疫的集散地,各種病原體攜帶的豬集中在這里,運輸車輛的污染也很嚴重。空氣、污水中的病原體容易向外擴散疾病。
『陸』 寬10米長60米的豬舍,內部怎麼設計
生長豬是指10~18周齡的架子豬,育肥豬是指18周齡到出欄的大豬,因這2個階段的生豬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所以對生長育肥豬舍的設計可遵循簡單、實用的原則。為充分發揮欄舍的利用率,一般將生長豬舍與育肥豬舍分設。也有少數豬場不設生長豬舍,將保育舍轉來的豬,直接轉入肥育舍飼養至出欄。生長(育肥)舍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每個欄之間的隔牆用磚塊砌成,水泥光面,地面一般都為水泥地面,欄門用熱鍍鋅管或14圓鋼製作。沿豬舍牆邊開一排糞溝,深50cm,寬70—120cm,上架水泥漏縫地板,縫隙寬 1.8~2.0cm。小型豬場一般不設排糞溝,只在豬欄的牆底開1個長35 cm,寬10cm的排尿洞,與外牆底的排尿溝相連,干糞堆積後,每天早晚1次,由人工清出。生長(育肥)舍的大小:按每頭生長豬的活動空間不小於0.5 m2,每頭育肥豬不小於0.7 m2的標准設計。生長育肥豬欄一般採用長方形設計,這樣即方便飼養員清掃,又有利於保持豬欄的清潔、乾燥。生長豬舍的大小一般為長×寬X高=5.0mx2.5 mx0.9 m;育肥豬舍的大小一般為長x寬x高=5.0 mx3.8mx0.9 m。
『柒』 發酵床豬舍設計圖
豬舍是發酵床養豬技術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可以在原來豬舍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使用。一般要求豬舍東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採光,通風良好。北側建自動給食糟,南側建自動飲水器,豬舍牆高3米,舍脊高4.5米。豬舍無臭。每間豬圈凈面積約25米2,可飼養肥育豬15~20頭。
發酵床分地上式和地下式兩種。地下式發酵床要先挖坑,深90厘米,坑挖好後將有機墊料放入;地上式要鋪成高100厘米左右。鋪墊發酵床的順序是:先將鋸末、土、微生物原種一層層鋪好,噴上鹽水和營養液,當填料至50%時,開始調節水分,使之達到60%~65%。豬圈墊料填滿後,放豬飼養。2~3個月後,發酵床底層成為自然繁殖狀態,中部形成白色的菌體,其溫度達到40~50℃,豬糞發酵後成為豬的飼料。
構建微生物發酵床豬舍時,需要考慮六個因素:
(1)飼養密度要恰當,一般以每頭豬佔地1.2~1.5米2為宜,小豬可適當增加飼養密度。
(2)發酵床床面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使之經常保持在60%左右,如水分過多應打開通風門排濕;如過於乾燥,可通過定期噴灑活性劑進行調節。
(3)生豬入圈前要先驅蟲,防止將寄生蟲帶入發酵床,使豬重復感染發病。
(4)要密切注意土壤微生物菌的活性,及時補充微生物原種和營養液;每批豬出欄時,菌床一般要降低10厘米左右,應及時補充填料。
(5)飼料投喂,不可過量,每次投喂量應控制在正常量的80%,以利於豬拱翻地面。糞尿成堆時,可挖坑掩埋。
(6)豬舍內禁止使用化學葯品,防止傷害土壤微生物,影響微生物活性。
優良的發酵菌床可以連續使用5年左右,不用清理,豬糞只需每天翻埋一次。
『捌』 如何進行豬舍建築的設計
1.豬舍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
(1)符合豬的生物學特性 應根據豬對溫度、濕度等的要求設計豬舍,一般豬舍溫度最好保持在10~25℃,相對濕度保持在45%~75%。為了保持豬群健康,提高豬群的生產性能,一要保證舍內空氣清新、光照充足,尤其是種公豬更需要充足的陽光,以激發其旺盛的繁殖機能。
(2)適應當地的氣候及地理條件 各地的自然氣候及地區條件不同,對豬舍的建築要求也各有差異。雨量充足、氣候炎熱的地區,主要是注意防暑降溫;高燥寒冷的地區,應考慮防寒保溫。
(3)便於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在建築豬舍時應充分考慮到符合養豬生產工藝流程,做到操作方便,降低勞動生產強度,提高管理定額,充分提供勞動安全和勞動保護條件。
2.各部分結構的建築要求
一個完整的豬舍,主要由牆壁、地面、屋頂、門窗、通風換氣裝置和隔欄等部分構成。不同結構部位的建築要求不同。
(1)牆壁 牆壁是將豬舍與外部空間隔開的主要外圍護結構。對牆壁的要求是堅固耐久和保暖性能良好。不同的材料決定了牆壁的堅固性和保暖性能的差異。草泥或土坯牆的造價低、保溫性能好是優點,但其缺點是容易被雨水沖塌和被豬只拱壞,補救的辦法是用石料或磚砌50~60厘米高的牆基。石料牆壁的優點是堅固耐久,缺點是導熱性強,保溫性能差和易於在牆壁凝結水汽,補救的辦法是在牆壁上附加一層5~10厘米厚的泥牆皮,以增加其保溫防潮性能。磚牆兼有保溫、防潮、堅固等優點,故應盡力採用磚牆。
(2)屋頂與天棚 屋頂的作用是防止降水和保溫隔熱。屋頂的保溫與隔熱作用比牆大,它們是豬舍散熱最多的部位,因而要求結構簡單、經久耐用、保溫性能好。採用草料建造屋頂,造價低,保溫性能好,但其不耐久,易腐爛。瓦頂的保溫性能不及草頂,但其堅固耐用。大棚的功能在於加強豬舍冬季的保溫和夏季的隔熱。大棚應保溫,不透氣,不透水,堅固耐久,結構輕便簡單。棚上鋪設足夠厚度的保溫層,是大棚能否起到保溫隔熱作用的關鍵,而結構嚴密(不透水、不透氣)是重要保證。保溫層材料可因地制宜地選用珍珠岩、鋸末、亞麻屑等。
(3)地面 豬只直接在地面上生活,要求地面保暖、堅實、平整、不滑、不透水,便於清掃消毒。土質地面具有保溫、富有彈性、柔軟、造價低等特點,但易於滲尿滲水,難於保持平整,清掃消毒困難。石料水泥地面,具有堅固平整、易於清掃消毒等優點,但質地過硬,導熱系數大,造價也較高。綜合考慮,可選用碎磚鋪底,水泥抹平地面為宜。
(4)門 門是供人、豬出入豬舍及運送飼料、清糞等的通道。要求門堅固耐用,能保持舍內溫度和便於出入。門通常設在畜舍兩端牆,正對中央通道,便於運入飼料和清糞。雙列豬舍門的寬度不小於1.3米,高度2.0米左右;單列豬舍要求寬度不小l.0米,高度1.8~2.0米。豬舍門應向外打開。在寒冷地區,通常設門斗加強保溫,防止冷空氣侵入,並緩和舍內熱空氣的外流。門斗的深度應不小2.0米,寬度應比門大出1.0~1.2米。
(5)窗 封閉式豬舍均應設窗戶,以保證舍內的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窗戶距地面1.1~1.3米,窗頂距屋頂40~50厘米,兩窗間隔為固定寬度的2倍左右。在寒冷地區,應兼顧採光與保溫,在保證採光系數的前提下,盡量少設窗戶,並少設北窗、多設南窗,以能保證夏季通風為宜。
(6)通風設備 為了保持適當的舍內溫度、濕度和空氣的清新,應安裝通風設備。目前的通風設備多採用流入排出式通風系統,出氣管裝置要求數量少而寬度大,進氣管的要求正相反。進氣管通常嵌在縱牆上,距天棚40~50厘米處,兩窗之間的上方。排氣管沿豬舍屋脊兩側交錯垂直安裝在屋頂上,下端由天棚開始,上端高出屋脊0.5~0.7米。有條件的可採用機械通風設備。
3.豬舍類型
用於養豬生產的豬舍類型繁多,見本書第69問。
附:建築圖紙及詳解
1.配種舍、妊娠舍
生產線有124頭母豬。配種母豬在配種舍內飼養,空懷、後備、妊娠母豬在妊娠舍內飼養(圖1、圖2)。
圖4 斷奶仔豬舍
①採用全進全出式生產,育仔時間5周,6個單元。
②與產房對應,每間為封閉房舍,內有5個育仔床。
③育仔床規格:2.2米×1.25米高床,前面為走道,床後有糞溝。
④如果要充分利用現有房舍,可以再增加三個單元,總長度亦為40米。仔豬在保育舍可以養到12周再轉欄。
4.中大豬舍
仔豬9周齡時進入中大豬舍飼養,一般情況下再養15周達24周時,體重90千克以上時上市。中大豬舍保溫設施要好,不設供暖設施。夏季注意通風,散熱性能好,設66個單元,舍內小圈飼養,每圈11頭左右。圈長3.8米,寬3.6米,欄高0.9米,每圈實用面積13米2,每頭肉豬佔用1.3米2。圈舍後部設有40厘米寬的縫隙地板,下設排糞溝,圈內設食槽和飲水器,供豬自由採食和飲水。所有豬舍的水泥地面一律要求用高標號水泥,地面要求光平結實,為防止床面積水和豬只滑跌,要求地面向糞溝方向微斜,並在光滑的地面上以細溝作菱形切塊,以達排水和防滑的目的。
『玖』 豬舍建多高多寬為最佳
規模化豬舍的設計本著有利於防疫衛生的原則,豬場應選在離居民或集鎮1公里以上、地勢高、開闊平坦的地方。豬舍以南北向為好,有利於自然通風。豬場的運輸量大,一般要求豬場距交通主幹線200米以上,距離一般公路100米以上。豬舍的設計要根據豬的生物學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設計,為豬群提供一個空氣新鮮、溫度適宜的良好環境。一般豬舍分為公豬欄、母豬欄(配種欄)、分娩欄、保育欄、育成(肥)欄等。
1、公豬欄 公豬多以單圈飼養。公豬欄面積為6~7平方米,正面高1.05米,配有1門,高1米,寬0.8米。
2、母豬欄 妊娠母豬一般採用小欄單體限位飼養,這種飼養方式具有佔地少,便於觀察母豬發情和及時配種,單欄限位寬0.6米,長2.1米,高1米。
3、分娩欄 分娩欄是一種單體欄,分娩欄寬為2~2.2米;其中母豬限位架寬0.6米,長2.1~2.2米,寬1.1米,仔豬圍欄高0.6米,兩邊放置仔豬保溫箱。
4、保育欄 目前多採用高床保育,可保持高床上清潔乾燥,仔豬不被糞尿污染,保育欄的面積一般為3米×2米或1.5米×1.5米。
5、育成(肥)欄 育肥豬所佔面積可視總體布局而定,一般每頭占圈面積0.8~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