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怎樣做手工風箏
所需材料:
1.一張卡紙。(圖示中為標准復印紙的大小的硬卡紙。自己製作時硬一點或普通的紙都可以,如果喜歡,還可以在紙上畫一些有趣的圖案。)
2.一個木支架。一根吸管也可以。3.風箏線。盡量找一些又細又輕的線,比如釣魚線。4.絲帶。這個是用來做風箏的尾巴的。可以找一些好看又比較輕的絲帶。5.剪刀。6.膠帶。
⑵ 風箏的製作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根據自己的愛好製成各種各樣的風箏骨架,比如蜻蜓狀、蝴蝶狀。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了會使風箏飛翔失衡。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也有一種大型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風箏尺碼由10~20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竿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製作風箏,首先我們准備的工具有漿糊、紙刀,材料有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製作方法如下:
1.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1/3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23寸。然後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接下來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住: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1/3,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再將它貼好。
3.下面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了。
4.風箏的尾巴是風箏平衡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使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斜的一方。
5.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而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⑶ 如何製作風箏給製作圖片
纏出一個風箏的外框。把棉線拉緊,然後把棉線的兩頭系成一個結。在木框的四端被棉線纏過的缺口處,每處都再用棉線用力繞幾圈後拴緊。現在,風箏的框架已經完成。
把風箏的框架放在一張宣紙上,以便做出一個樣本。橫著的竹片應該在下面貼緊宣紙。用鉛筆畫出樣本。要畫在沿著風箏框架線周圍外2.5厘米處,以便允許多出的邊折過來蓋住棉線。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剪出樣本。然後把多出來的宣紙折上包住棉線,用膠水把它們黏緊。現在,用一根棉線系在橫向竹片的一端的缺口處,把這根竹片弄彎曲約10厘米的彎度,然後把棉線的另一端系在橫向竹
片的另一端。在兩根竹片的交接處的地方弄一個小孔,用一條大約150厘米長的細線,把這細線的一端通過小孔拴到木棒交叉處,為了使風箏平穩,便需要不斷調整。這種風箏不需要尾巴,並且,在風力較小的情況下,也可以飛起來。
⑷ 讓我向你們展示如何製作風箏
製作風箏如下參考:
風箏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莫迪木雕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製作風箏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竹子、紙、顏料、糨糊、線束骨架和線繩等材料,以及刀、剪刀、小鋸片、鉛筆、毛筆、蠟燭或酒精燈等工具。
骨架材料-竹子。
竹子(Bamboo)堅硬、結實、堅韌,有很好的纖維,是製作各種風箏的好材料。
桂花紅樹林被用來製作風箏。
水竹竹中等細,可以用來製作風箏的骨架細節。
竹子柔軟,機械強度差,但它很輕,可以用來製作中型風箏的直桿。
竹材是輕質、直而緻密的纖維(皮革),具有一定的強度,韌性和彈性加工方便,易分裂成各種規格的條狀易彎曲,且形狀不易變形,但不像木材那樣剛性。
風箏面具塗畫用的紙因溫度變化變形小,所以要選用纖維長、韌性強、薄而輕、透氣性小、著色好的手工紙。如海綿紙、牛皮紙、公寓用紙、古麗紙等。現代還選擇了滿足條件的機紙。
紙張的選擇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風箏的大小、位置、飛行條件和著色要求。
主要因素是風箏的大小。一般來說,風箏越小,紙就越薄越柔軟。
絲綢重量輕,強度強,著色好,是傳統風箏常用的面具材料,但成本較高。
有些人用人造纖維代替絲綢。遮面織物多採用預先處理,用明礬混合物浸濕後晾乾熨燙,減少透氣性,便於上色。還有「生絲」面膜不經明礬處理,其特效也很好。
注意事項:
中國傳統風箏畫的材料主要是自製的,物美價廉,色彩豐富,經久耐用。
它可分為三類。
用黑煙和人牛皮膠煮、沉澱、過濾。
靛藍是在水中染色的靛藍中加入石灰水製成的。雜質被過濾掉,靛藍被製成膏狀。
石色取各種礦石,用奶油碗研磨,可製成藍寶石、石綠、赭石等石色顏料。
用於調和各種顏料的明礬,是將明礬磨成細粉,加沸水製成明礬水,澄清、除渣後倒入煮沸的膠水中。膠與明礬的配比以酸為宜,明礬味多,明礬味少。
⑸ 風箏的做法簡單的步驟圖片
用小鋸在每根木棒的埠處鋸一個缺口(見圖5-1)。請注意,不要使鋸對著自己。測量出其中一根木棒的中心,做個記號,並把這個記號放在另一根木棒的一點上,這個點距這個木棒的一端距離是20厘米(見圖5-2)。用木膠把交*的兩個木棒粘在一起,用繩子纏繞幾下後捆起來(見圖5-3)。拉直繩子,沿著4個被鋸開的小口,纏出一個風箏的外框(見圖5-4)。把繩子拉緊,然後把繩子的兩頭系成一個結。在木框的四端被繩子纏過的缺口處,每處都再用繩子用力繞幾圈後拴緊。現在,風箏的框架已經完成。
把風箏的框架放在一個塑料薄膜上,以便做出一個樣本。橫著的木棒應該在下面貼緊塑料面。用粉筆畫出樣本。要畫在沿著風箏框架線周圍外2.5厘米處,以便允許多出的邊折過來蓋住繩子。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剪出樣本。然後把多出來的塑料折上包住繩子,用膠條把它們黏緊。現在,用一根繩子系在橫向木棒的一端的缺口處,把這根木棒弄彎曲約10厘米的彎度,然後把繩子的另一端系在橫向木棒的另一端。加上馬勒套,在大人的幫助下,在兩根木棒的交接處的地方弄一個小孔,用一條大約150厘米長的繩子,把這根繩的一端通過小孔拴到木棒交*處,把馬勒套的另一端拴在風箏底部的木棒缺口處。把用於放風箏的繩子系在馬勒套上,位置在於使之距離風箏底部缺口處約90厘米和距離你所連接的馬勒套到小孔處約60厘米處。不斷地上下調節這個套結,以便使風箏平穩。這個風箏不需要尾巴,並且,在風力較小的情況下,也可以飛起來。請記住,要在比較寬闊的地方放風箏,並避開高壓線。
⑹ 自製風箏的做法
傳統的菱形風箏
拿一張紙,做風箏的身體。如果必要,可以用膠帶紙把四張紙片粘在一起。但你要正確的方式用膠帶把它們粘在一起!用膠帶將兩張紙在上面粘在一起,將另兩張紙粘在下面。然後用膠帶將它們互相粘連起來,確保牢固。
只需剪下紙的4個邊角,就能得到一張菱形的紙。看看下面的設計方案,可以按照這個比例來做。這個菱形需要底部占的比例稍微大一些 -- 大約從頂部向下8厘米就是菱形的左右頂角的位置。
將兩個棍子或是管子連在一起。確保它們在正確的點上,先在紙上用線標出。讓系的結盡可能地緊!應該牢固地打結,多餘的線繩截掉。
任何能緊緊地綁在一起的線繩都可以拿來使用。只要線繩不會自己松,也不是非常地直和硬,那麼就是很理想的做風箏的線繩。
木製的燒烤串的棍子非常適合拿來做風箏的骨架。只是不要刺傷自己!
在菱形紙的每個邊角扎4個孔。每個孔都穿過線繩,線繩繞在每個管子或是棍子上。在頂部留一些額外的空,如果以後需要,可以綁上一根加強筋。在風箏的木棍上打結。
水平棍的左右手方向都繫上線繩。然後綁到中心你准備掛線的那根線繩。放飛風箏的掛線當然要越長越好!
將紙的邊角或是帶子繫到一起,形成尾部。你可以在風箏的尾部增加一些小條,這樣可以添加浮力和風箏的重量。同時它看起來也更加完美。
找到微風或小風。在你等風到來的時候,請人幫你拿著你的風箏。風應該是從你背後來,而不是刮到你的面前。
當你感覺到一陣微風來時,讓人松開風箏,你開始跑,讓風箏飄起來!如果運氣好,它會在空中停留。
放風箏。整個風箏都是你自己做的,是不是很讓你高興和自豪?一旦你厭倦了簡單的飛行,可以做曲折、轉動和潛水等花樣動作。
如果你的風箏不是很完美,你可能需要修理,所以隨身帶一些膠帶。
三角風箏
拿一個大的塑膠袋。大垃圾袋或花園袋是理想選擇。塑料食品袋不適合做風箏,因為它不夠大,不能高高飛起。要做就做大的。
將塑膠袋鋪在一個平面上。你需要一個清潔、平坦的工作表面,以確保你的風箏盡可能順滑。
從底部開始工作。當你拆開塑膠袋,它的大小會加倍,所以你從 '一半' 大小開始做你的風箏。從底部縫的上面位置開始,繪制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第三邊是邊緣)。當你標出了所有的點後,翻轉跟蹤另一邊。
縫應該是 29 厘米長。
底線應該是 27 厘米長,並在比它開始的地方高 4 厘米的地方結束。
頂線應從縫的頂部連接到底部行的末端。畫一條線 -- 這將會被稱為「摺疊線」。然後添加一條 5 厘米寬的副翼,從過頂線起點6厘米處開始,一路向底部延伸。現在你的兩個邊將是小方塊而不是點。
將你的龍骨分開。這是一個小三角,將控制你的風箏的飛行。它應該是 14 厘米高,12 厘米寬。從一個共同的點開始繪制兩條線,和第三條線相連。用剪子剪。
用膠帶沿風箏的輪廓粘一圈,但是那個5厘米寬的副翼不要粘。不清楚嗎?用膠帶沿風箏的邊緣粘一圈(僅一半左右寬度,盡量減少重量),但從頂上6厘米處開始延伸到底部的副翼不要粘。
開始放骨架。長長的木質燒烤用的烤串扦,非常適合做風箏骨架。將你能找到的最直的木扦放到中間。剪切它的長度,露出尖尖的結尾。這根木扦應從最高點一直貫穿到底部。
在風箏邊緣也需要放烤串木扦。在截止到副翼邊(從頂部向下6厘米)的摺疊行上,每一邊放置一個。理想情況下,這些都應該和中心扦一樣直。
從中間龍骨的頂端向下12 厘米,放另一個垂直的龍骨,構成一個十字。剪切它的長度,使其端頭搭在左右的龍骨上。這一結構被稱為受風面,構成了風箏的基本骨架。兩端與邊上的龍骨交匯處,用膠水粘接。
換到龍骨上。抓一些放飛線,在兩邊粘兩段線,使其互為鏡像。在角落纏裹一些膠帶,強化其結構。
在四條線交匯的地方,打一個結。然後,在線繩的末端,再打一個結。將線繩鬆散的末端系在它們各自的角落裡,也都打成結,和塑料膜表面齊平。
回到風箏。膠水幹了嗎?很好。將那些討厭的風帆標簽摺疊到左右龍骨,用膠帶粘上。然後將膠帶摺疊到你搭建的交叉扦的兩端。
連上風箏的龍骨。在兩個中心扦交匯的地方,將塑料膜戳個窟窿。龍骨應匹配中心交叉扦構型的角度;通過孔穿過上部龍骨線,打一個結固定住。
對邊緣的龍骨也作同樣的事情。在龍骨末端戳另一個孔,穿過線繩,同樣打一個結固定。現在,龍骨正確地排好了,用膠帶將它固定到塑料膜。
加上一根線和一個尾巴。你知道有一條額外的線從龍骨牽出,它上面有兩個結嗎?這是要繫到放飛線的線 -- 這就是龍骨控制你的風箏的飛行的地方。因此,請確保風箏的龍骨不走樣或調整!
作為一條尾巴,只是在中心扦、塑料膜和周邊骨架加一定長度的塑料(或緞帶)就可以了。尾巴看起來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顯眼。不要裹得太緊,如果以後你不喜歡它可以把它換掉。
紙風箏
彩繪一張普通印表機紙。也就是 8.5 x 11" 大小的紙。用鉛筆或記號筆在上面畫些圖案。
對半摺疊,讓兩條短邊重疊在一起。
從一條邊測量6.25厘米,做一個記號將來使用。然後,從這條邊測量12.5 厘米也做一個記號,也是沿紙張的底部。
向你的第一個標記折一條邊,但不要弄皺它。你需要保持飛行的曲線。抓住紙張的另一面,並翻下來,摺疊,仍然沒有弄皺。然後,把紙張的邊訂到紙的中心。
在你的第二個標記的地方鑽一個孔。這將用於系放飛線。緊貼紙張的邊緣打結。就這麼簡單!現在對著風扇或一陣微風,准備升空你的風箏。
渦流風箏
按照風帆的形狀從垃圾袋上剪下一塊。把垃圾袋對摺後再剪。這樣就能確保左右保持對稱。
找一根3毫米粗的木棍作為主骨架,用不乾膠帶沿中線位置粘貼到薄膜上。
找一根3毫米粗的木棍作為橫撐桿,然後按同樣的方法用膠帶粘好。在薄膜上兩根木棍交叉的位置剪一個洞。
用膠帶將洞中央的木棍交叉處纏緊。這里顯示的是風箏的背面。
用一條線從風箏的背面將橫撐桿拉緊成弓狀。將線綁在橫撐桿的一頭,將橫撐桿成大約5厘米高的弓背,然後將線綁在另一頭。
將風箏尾巴系在主骨架的底部。可以從垃圾袋上剪30厘米長、2.5厘米寬的帶子來充當。
將放飛繩穿過圓洞系在兩根木棍的交叉處。有木棍的一面朝上。系一個結。
小提示
找個沒有樹但風很大的空曠處放飛,比如湖邊。
在公園或在沙灘放風箏最理想,那裡有很大的空間。
要是風箏往下掉,那就朝反方向跑讓它拉高。
讓風箏的大小跟放飛它的人的大小相匹配。孩子們將需要兒童大小的風箏。
寫上一些鼓舞人心的話語,然後如果人們看到它在空中,你會照亮他們的一天!
你可以用彩色鉛筆甚至使用貼紙來塗色。為預防被吹走,在風箏上面寫下你的名字 !
放飛繩越長越好。但請記住將其正確纏繞好!
裝飾風箏的好方法是使用不同樣式的膠帶。請嘗試斑馬和獵豹列印。
A4 紙是有點太小,無法使用第一種方法。如果你有更大的紙,使用它。
⑺ 製作風箏的步驟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根據自己的愛好製成各種各樣的風箏骨架,比如蜻蜓狀、蝴蝶狀。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了會使風箏飛翔失衡。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也有一種大型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風箏尺碼由10~20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竿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製作風箏,首先我們准備的工具有漿糊、紙刀,材料有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製作方法如下:
1.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1/3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23寸。然後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接下來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住: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1/3,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再將它貼好。
3.下面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了。
4.風箏的尾巴是風箏平衡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使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斜的一方。
5.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而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⑻ 怎樣做風箏,把做風箏的步驟寫下來用來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准備好做風箏的物品,把細棍子搭建成一個風箏的輪廓。注意介面處用線綁牢。細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層紙,方便一會兒貼封面。
(8)如何製作風箏的圖片擴展閱讀:
風箏的派別:
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
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
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製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製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傳統藝匠派
由於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制乃至設計製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
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創新派
到了現代,由於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踴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現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
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任務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這種風箏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
參考資料:風箏(中國傳統工藝)_網路
⑼ 如何製作風箏圖解。
1、首先取一張報紙,也可以使用布料,按照下圖所示折疊。
⑽ 怎樣做風箏的圖片
一般是用輕的竹子或樹膠棒或柴棍之類的東西,首先你要設計出一個形狀,然後紮好,要注意一定要對稱,後面還要加一個適合重量的尾巴保持平衡,然後用紙糊上,晾乾就可以,再買風箏線,與軸,就可以在放了.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根據自己的愛好製成各種各樣的風箏骨架,比如蜻蜓狀、蝴蝶狀.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了會使風箏飛翔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