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國虎式坦克(Pzkpfw VI) 車體內部是什麼顏色的呢
看過資料應該是淺白色。因為坦克內部光線不好,淺白色可以更好為士兵提供反光照明。但是後來隨著德國的沒落,坦克損耗嚴重,製造者不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進行內飾,原鋼色就代替了白漆,好在磨擦使得原鋼色也反光,帝 國就允許了這種做法。但是,又有好多連原色都沒有磨去就成廢鐵了。也有部分坦克使用紅色內飾,是因為紅色能刺激人,就像軍旗一般採用紅色是一個道理。希望採納
Ⅱ 求二戰德國產虎式坦克的具體參數以及三視圖
被稱為「虎」的德軍坦克有2種
一種是德國VI坦克中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
LZ說的應該是VI號虎式坦克
VI號虎式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是1942年末的東線列寧格勒一帶不過那一次「老虎」出師不利甚至因為機械故障被蘇軍打壞並繳獲了一輛
VI號各型虎式坦克
1.「虎I」型坦克VK4501(H)/Pz.Kbfw.VIAusf.E/Sd.Kfz.181
型號:Pz.Kpfw.VI.Ausf.E
形式:重型坦克
身長:8.45米
車寬:3.7米
車高:2.93米
車重:57噸
成員:5人
發動機:梅巴赫HL210P45(650hp)/HL230P45(700hp)
主要武器:1門88毫米KwK36L/56
次要武器:2挺7.92毫米MG34
行程:140公里
時速:38公里/時
裝甲厚度:100毫米(車體正前)
2.「虎」(P)型坦克
型號並無正式型號
形式重型坦克
車長9.34M
車寬3.38M
車高2.8M
車重59T
乘員5人
發動機梅巴赫HL120TRM×2(300hp×2)
主要武器1門88毫米KwK36L/56
次要武器2挺7.92mmMG34
行程110公里
時速35公里/時
裝甲厚度100mm
暫無視圖
樓主純手工啊
Ⅲ 虎式坦克三面圖紙
虎式重型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TigerAusführungE (Sd.Kfz. 181),中文:虎式坦克/虎I坦克/六號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所使用的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戰中最著名、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坦克之一。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活躍於戰場第一線,德軍乘員之間稱其為"無敵坦克"。虎式坦克在戰爭中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凡是在戰斗中能夠擊毀或擊傷虎式坦克致其被遺棄的盟軍坦克,人們都會尊稱其為馴虎者。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為Pzkw VI Ausf. H,但後來重新設計成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這名字同樣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樣知名,盡管公眾通常只知它們的名字是虎I或簡單稱為虎.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投降為止,虎這個綽號是由斐迪南·保時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設計概念同時延用到其他車輛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擊虎式突擊炮。
虎式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
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犧牲機動性。重型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但是沒有計劃生產。而真正刺激虎I式的出現是為了對付蘇聯T-34。盡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四號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的重量足足是後者的兩倍,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較大的燃料和彈葯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掛系統。虎I的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相較於四號坦克只有80毫米的厚度, 而虎I的兩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抵擋在大多數二戰時期接戰距離下,尤其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I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在近距離下,車身兩邊和車頂較容易受到損傷,因為虎I車頂的裝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當時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沒太大分別。
虎I大部分的裝甲角度是垂直的與其他結構相連接。焊接點品質很高,裝甲都是採用點焊,而不是鉚接。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控制前方的扣鏈齒輪,懸掛系統使用了扭力棒,類似三號坦克。炮台有一個圓型的地面,而從車底到車頂有157公分高。而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雙用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 L/56 的變種是被用作虎I的主炮,而在二戰時最有效率及可怕的虎II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高射炮的。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發的炮彈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軌跡而行,並配置了極為精確的蔡司TFZ 9b瞄準器。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發炮,而連續5發是落在一個16英吋x18英吋的目標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於1哩(約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可是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一哩近的。虎I與早期的德國坦克相比,為完全顛覆了以前的設計哲學。在此之前的德國坦克,是十分最視機動性、裝甲與火力的平衡。當時,德軍中擁有最強火力的坦克,為裝備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雖然在火力上不及敵方坦克,但是德軍的戰術優勢正好彌補了該缺陷。
在設計哲學上,虎I舍棄了之前重視的平衡性,以犠牲機動性來換取裝甲及火力上強化的重型坦克。開發初期,六號坦克的前身原為1937年製作的DW I、翌年的DW II及再後來的VK3001(H),到1941年為止一共試制了3輛。不過這個系列後來被停止,改為優先開發較大型的VK3601(H)。VK3601(H)為亨舍爾自行開發的產物。其設計上的要求,需要擁有在1,400米外擊穿100毫米裝甲的能力,而防禦力上則要求前方裝甲厚度需要有100毫米。關於這個要求,為與後來德軍遭遇T-34時的作戰經驗無關,真正的原因是在進攻法國的西方戰役時遇上雷諾B1與瑪蒂達II步兵坦克等盟軍的重型坦克。在了解到三號坦克及四號坦克所搭載的短炮身炮其穿透能力無法擊毀英國與法國的坦克時,對此相當不滿的阿道夫·希特勒於1941年5月26日下達了開發新型坦克的命令。該新型坦克不但需要擁有較以往坦克更強的主炮與裝甲,亦被要求能作為先頭部隊,突破敵方陣地。
原本亨舍爾正在研發准備搭載在VK3601(H)上的錐膛炮,但後來以製作彈頭的鎢不足為理由而終止。而VK3601(H)為了達到要求,因此考慮搭載由8.8厘米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但要實行的話必須將炮塔增大,變相不得不進行加大車體等連串修改。亨舍爾將VK3601(H)的放大版,重新設計成VK4501(H),後來更獲得採用成為虎I。而炮塔部份,則是使用克虜伯為同時期由保時捷教授設計的VK4501(P)所研發的炮塔。這是為了趕及研發限期,迫於無奈下的做法。此後,VK4501(P)於1942年7月27日,在庫斯麥多夫與VK4501(H)進行比較審查期間,由於性能上不合格,最後被終止研發。
虎I的車體形狀與布局雖然與四號坦克相似,但戰斗重量卻是其2倍以上達57噸。增加的重量來自更厚重的裝甲及大口徑主炮,為此必然需要更大達540升的油缸與92發炮彈存量的彈葯庫、馬力更強的引擎、更扎實的波箱以及懸掛系統。
Ⅳ 德國虎式坦克是怎樣的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製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為止。
虎式坦克是由德國亨舍爾公司研製的。1933至1945年期間,亨舍爾公司生產了大量的戰車、導彈與軍用飛機,其中最為著名者即虎式戰車。虎式坦克於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到1941年亨舍爾公司和其他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賓士)分別提交上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毫米火炮的坦克設計方案。然而德軍在總結對法國軍事行動中遭遇到敵方坦克的威脅時,發現地面防空部隊的88毫米防空炮在一次違規操作中將來襲的20多輛英法聯軍坦克殺得大敗而歸,遂在1938年國會中強烈要求將88毫米炮裝到新型坦克上。伴隨著蘇聯T-34型坦克的誕生宣告了這些設計的必要與緊迫。據亨舍爾公司一位設計師說:「軍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坦克能與T-34匹敵。」於是,定製標准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並配備一款88毫米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的底盤設計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絲毫沒有借鑒T-34坦克的設計經驗——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優勢。但採用厚重、製造質量優良的直面裝甲,實戰中表現亦是毫不遜色。
虎式坦克在生產出來之後被匆忙投入實戰,其實最初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動,都直接在生產環節上完成。最為顯著的改動是後期型號降低了炮塔,並為乘員提供更為安全、較易於逃生的駕駛艙。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氣凈化/調節系統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開始生產,而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每月104輛。增長的頂峰在1944年7月1日達到671輛。後來由於英軍轟炸機晝夜不停地對德軍的兵工廠進行轟炸,導致虎式坦克的產量下降了一半多。
在諾曼底登陸戰中,虎式重型坦克達到了巔峰,一位德軍上尉駕駛虎式坦克把英軍25輛坦克打掉,同時還摧毀了28輛半履帶車輛和卡車。同時,在東線(馬里諾沃小村)一場戰斗中也有一輛虎式坦克幹掉了20多輛包括先進的IS2重型坦克在內的蘇軍坦克,但是,當時這些蘇聯坦克正在小鎮空場上熱車,蘇軍車組完全沒有想到剛擊退的德國坦克師,居然碰巧遇到了一個虎式小隊的支援,而且這支小隊里居然有3個是德國虎式王牌前五名中的。由於戰術優秀,兩台偵查進村的虎式坦克不到兩分鍾摧毀8輛還在熱車的斯大林2型坦克。這里可以從側面了解虎式坦克炮彈再裝填的速度。
虎式坦克雖然強悍,但也不能挽救納粹德國的失敗命運。雖然虎式為納粹德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它最終還是被「虎Ⅱ」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19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4輛。「虎I」被裝備到一些獨立的重型坦克部隊,它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現在列寧格勒的502重型坦克營一連,參與對蘇聯的侵略戰爭。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西亞附近,501重型坦克營的「虎I」式坦克第一次在非洲參戰。1945年4、5月,參加了柏林的防禦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牆上畫它,會把二戰的盟軍新兵給嚇跑,足以見它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地位」。
德國虎式坦克
Ⅳ 德國虎式坦克資料與全部戰績(圖)
。 重量: 56 噸(早期); 57 噸(後期) 乘員: 5 人 發動機: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後期) 時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 行程: 160 公里 全長: 8.45m 高: 2.93m 寬: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後) 6 X NbK39 90mm 高爆榴彈發射器(S雷) 彈葯: 88mm——87發 7.92mm——4500-5700發 裝甲:(57噸型) 炮盾 135-150毫米 0度 鎳鉻錳高壓鑄鋼(非重疊部分) 炮塔正面 102毫米 9度 PP7182 鎳鉻錳鉬軋制鋼(被炮盾完全遮擋) 炮塔側面 82毫米 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炮塔背面 82毫米 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炮塔頂部 40毫米 9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首上 102毫米 9度 PP7182 鎳鉻錳鉬軋制鋼 車體首中 63毫米 8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首下 102毫米 -25度 PP7182 鎳鉻錳鉬軋制鋼(有時外掛附加履帶) 車體側上 82毫米 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側下 63毫米 0度 鋼種E22 鎳鉻錳軋制鋼(被負重輪遮擋) 車體後部 82毫米 -15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前頂部 40毫米 90度 E22 鎳鉻錳軋制鋼 車體後頂部 25毫米 90度 E32 鉻錳軋制鋼 車體底部 25毫米 90度 E32 鉻錳軋制鋼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50%概率擊穿 高質量靶板 彈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彈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彈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編輯本段Tiger II(虎王)型坦克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盡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