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十大名樓是什麼
十大名樓
1.黃鶴樓
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之巔,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 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自古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代名士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誦。因這首詩,成 就了黃鶴樓「文化名樓」的地位。
2.岳陽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始建於唐開元四年(716年)。宋慶歷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作《岳 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格言,更使岳陽樓名聞天下。該樓高19米,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的純木結構。樓頂承托在玲瓏剔透 的如意斗拱上,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為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所罕見。現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保持了原有的歷史風貌。登岳陽樓可瀏覽 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3.滕王閣
滕王閣坐落在南昌贛江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建築規模很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 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佔地達 47000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盛贊滕王閣的名句。正是王勃的《滕王閣 序》使作為文化名樓而名揚天下。
4.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昆明城區西南部,地處滇池北濱,與太華山隔水相望,在過去被稱為「近華浦」。早年因滇池水位很高,宋元時,大觀樓一帶還波濤滾滾。元明以來, 不斷開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縮小,現在的大觀樓一帶才漸露水面,成為小島,但周圍仍是一片水鄉澤國。大觀樓始建於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 年)。康熙二十九年,巡撫王繼文路過此地,見此處湖光山色優美,視野開闊,於是大興土木,挖池築堤,種花植柳,興建了大觀樓及周圍建築。大觀樓原為二層, 因面臨滇池,登樓四顧,景緻極為遼闊壯觀,故命名為「大觀樓」,並與岳陽樓、黃鶴樓齊名。
5.煙雨樓
煙雨樓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湖心島上,島登岸處的入口是「清暉堂」,建於公元1826—1874年,為皇帝南巡而建。右側壁間有「煙雨樓」三字石碑,配南北 兩廂,各為「菱香水榭」和「孤雲移」,出南門西折就是「煙雨樓」。「煙雨樓」三字橫額為董必武同志手書,筆力蒼勁,登樓可以看到東南岸停著一隻中型遊船,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一大」的紀念船。「煙雨樓」始建於公元940年前後,位置在湖濱,取杜牧詩「煙雨」二字命名,以後屢毀屢建,至宋時已成一方之勝。明末 又毀於火,到公元1584年,嘉興知府趙瀛,征夫修城河,運土填南湖成湖心島,第二年在島上仿舊重建煙雨樓,從此「煙雨樓」就在湖中了。
6.鎮海樓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築之一,位於廣州越秀山上,屬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 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牆綠瓦,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氣宇非凡,古 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7.甲秀樓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城區之南,在南明河中一塊稱為鰲磯石的巨石上。甲秀樓是貴陽市的一個象徵,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後屢遭兵燹,屢經 修葺或重建。甲秀樓三層高20.7米,台基高2.2米,總高22.9米。底層白色石柱,褐色古式花欞木門窗,額枋飾以清式璇子彩畫,綠色琉璃筒瓦廳,鑲金 黃琉璃瓦脊和寶頂,古色古香,在朝陽照射下,金碧輝煌,十分壯麗。登樓遠眺,鰲磯灣兩岸景色,盡收眼底。
8.望江樓
座落在成都東門外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是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古跡和游覽勝地,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薛濤一生愛竹,常以 竹子「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在園內遍植竹子以示敬意。園內名竹薈萃,有竹150餘種,又稱「竹子公園」、「錦城竹園」。崇麗 閣和濯錦樓枕江而立,是園里的主要建築。崇麗閣矗立在錦江岸邊,是一座高27.9米的木結構高大建築,壯麗雄偉,是成都市的標志物。該樓建於清光緒十五 年,共4層,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其名取義於晉代文學家左思《蜀都賦》中的「既麗且崇,實號成都」一句。古時成都人由水路遠行,親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此 這里的建築被稱為望江樓,民間沿用至今。
9閱江樓
南京閱江樓是繼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後的江南第四大名樓。建閱江樓的初衷,始於626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 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萬伏岳,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14年後,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 的春天,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 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朱元璋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也 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寫了樓記、打了地基後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並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夢給他,叫他不要急於建閱江樓;二 是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集中財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牆,後來連中都鳳陽的 城牆也因耗費巨大而停建了。
B. 閣樓建築在古代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稱得上古代四大閣樓是那幾個
中國四大名閣:滕王閣、蓬萊閣、佛香閣、玉皇閣
1、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我們會聯想到王勃的滕王閣序,騰王閣創建於唐朝永徽四年是李元嬰修建的一座古建築群體,貞觀年間李元嬰是唐朝的滕王,所以這里被取名為滕王閣與湖北的黃鶴樓以及湖南的岳陽樓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在中國古代四大名閣中滕王閣修建了29次每次被摧毀又重新修建。
2、山東蓬萊閣
蓬萊閣創建於北宋嘉佑6年,當時總共修建了6個單體建築以及附屬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群體。分別為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等佔地面積約18500平方米是當時古代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八仙過海的美景和海市蜃樓的奇觀享譽海內外。
3、萬壽山佛香閣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建築群體在萬壽山上,非常的氣派宏偉。佛香閣高41米建築結構很復雜是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精品。這個起源於佛教文化,曾經慈禧太後就在這里燒香拜佛。和騰王閣、蓬萊閣、玉皇閣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閣。
4、萬古玉皇閣
萬古玉皇閣是古代的建築群體創建於隋文帝18年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總共有9個宮殿其中包括大院和小院層次分明總共修建了70多座這樣的大小殿宇樓閣,氣勢恢宏。這里有儒家和道教、佛教等廟宇香火旺盛,目前保存完好的只有天錫殿後來又修建了吉神殿。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佛香閣:"佛香"二字來源於佛教對佛的歌頌。該閣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興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層四重檐。高約40米,內有八根鐵梨木大柱,直貫頂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
閣上層榜曰 "式延風教",中層榜曰"氣象昭回",下層榜曰"雲外天香",閣名 "佛香閣"。內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燒香禮佛。
C. 中國古代四大閣樓是那幾個
1、黃鶴樓
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
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現存黃鶴樓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而成。
(3)古代閣樓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與中國古代四大閣樓相關的詩句
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朝詩人崔顥《黃鶴樓》
釋義: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2、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唐朝詩人杜甫《登岳陽樓》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節選)
釋義:正值雨過天晴,虹消雲散,陽光朗煦,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傍晚漁舟中傳出的歌聲,響徹彭蠡湖濱,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的驚叫,鳴聲到衡陽之浦為止。
4、問蓬萊何處,風月依然,萬里江清。休說神仙事,便神仙縱有,即是閑人。笑我幾番醒醉,石磴掃松陰。任狂客難招,采芳難贈,且自微吟。
俯仰成陳跡,嘆百年誰在,闌檻孤憑。海日生殘夜,看卧龍和夢,飛入秋冥。還聽水聲東去,山冷不生雲。正目極空寒,蕭蕭漢柏愁茂陵。——宋代詩人張炎《憶舊游·登蓬萊閣》
釋義:問蓬萊仙山在何處,眼前風月依舊人事已非,江天空闊客子形單影只。不要說神仙事,神仙並不存在,只有放棄俗世的紛擾,才是真正的神仙。應笑我多少次獨醒爛醉,松陰之下把石磴掃個沒完。無奈賀知章一樣的狂客難以招回,採得芳草無人可贈,我姑且小聲吟詠孤單。
轉眼許多世事盡成陳跡,感嘆「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獨自憑靠欄桿。天快亮時大海上升起太陽,山騰如龍,人在夢境,一切盡入秋天幽深的變幻。又聽到大江東去滔滔之聲,山壑不生白雲一片凄暗。我用盡目力遠望寒天,惦念茂陵蔥蔥鬱郁的柏林,不知他如今受到怎樣的摧殘。
D.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介紹 中國四大名樓都是哪些
江南四大名樓,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建築,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江西德興的聚遠樓,此外江南四大名樓也有多種說法,下面一並介紹它們。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由來
歷史上不同的江南四大名樓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德興聚遠樓;
第二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第三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洪江芙蓉樓;
第四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宣城謝脁樓;
第五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容縣真武閣;
第六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揚州大觀樓;
第七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第八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第九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馬鞍山太白樓
黃鶴樓一共有五層。高50.4米,相當於16層樓房,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坐落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至今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因為岳陽樓為純木結構,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岳陽樓於1984年修整,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2011年9月,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岳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朱元璋稱帝後,下詔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而根據詩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吳楚之地判斷,此芙蓉樓應該為鎮江的芙蓉樓,但是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古縣,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證,而龍標古縣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斷 此樓應為黔城的芙蓉樓無疑。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於古鎮江城內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於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 遺址重建。總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組成, 它們之間由曲折回廓相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謝脁樓歷來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
折疊相關典故
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遊生活。大約是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並寫下了著名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聚遠樓始建於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登臨游覽聚遠樓吟唱著:
潯陽樓,位於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傳說因宋江醉題反詩於此,而名重千古。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登郡寄京師諸季及淮南子弟》一詩中的"始罷永陽守,復卧潯陽樓"的詩句。隨後,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然而,真正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則得力於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
1989年春,九江市在潯陽江畔重建了潯陽樓。趙朴初為潯陽樓題寫了匾額。重建後的潯陽樓佔地1600平方米,樓高20米,外三層內四層、青甍黛瓦,飛檐翹角,四面迴廊,古樸莊重。充分利用江畔、江面等自然條件,呈現出雄偉而有秀撥的風格,在廬山和長江的相互襯托。整體建築更顯完美,樓內壁畫上的梁山108位好漢替天行道的神采更加栩栩如生。一樓大廳東西兩壁鑲嵌了兩幅大型瓷板畫,彩繪著"宋公明發配江州城"、"潯陽樓宋江題反詩"、"黃文炳設計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場"等栩栩如生的畫面,為潯陽樓增加了傳奇色彩。二樓是展廳,展出了介紹潯陽樓歷史的書籍和地方名勝風光圖片。三樓是迴廊,主要陳列字畫。四樓是雅座,擺滿了仿古桌椅,設有仿古音樂茶座。潯陽樓是溶名樓、名著、名酒為一體的名勝。遊客在此飲酒品茗,登高望遠,可一覽潯陽江風光。古時,酒家門前要豎起一面酒旗,俗稱酒望子,以招徠酒客。重建的潯陽樓保持了這個標志。樓門豎立了一根高大的望竿,掛著一面酒旗,上書"潯陽江正庫。"
拓展閱讀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鼎立時期的吳黃武二年(223年),距今已有 1700餘年的歷史。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僅清代就有7次,最後一次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此後又於重建。黃鶴樓是1981年開始重建的,它依山瞰江,樓雄勢險,風格獨異。新建的黃鶴樓於 1985年 6月正式向遊客開放。樓高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樓高 5 14米,底層長寬各 30米,在主樓周圍還配有古樸的附屬建築群,極為壯觀華美。"拔地倚天,聳翠如屏"。登樓遠眺,極目千里,俯瞰江漢,氣勢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盛譽。歷代文人騷客登樓吟詩作賦,漚歌黃鶴樓的壯麗景觀,留傳至今的詩詞逾千首,文賦過百篇。自古以來,由於流傳著許多有關黃鶴樓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加上它的壯觀景色,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到此摹景抒懷,留下的文字畫卷不計其數。
【謝朓樓】 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是已經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餘年幕僚的謝脁。謝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詩風,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眺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南齊建武年間(494年-496年)謝脁出任宣城太守時建,取名曰"高齋"。謝脁曾在此理事、生活,並作有《高齋視事》、《高齋閑望》、《後齋回望》等詩。樓後廢。
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脁,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稱為"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吊,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脁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稱為"謝公樓"、"謝脁樓"。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並作記以志。(《江南通志》:疊嶂樓,在寧國府郡治後,即謝朓為宣城太守時之高齋地。一名北樓,亦稱謝公樓。唐咸通間,刺史獨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復名"高齋",也作題記。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並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並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1875),知府魯一貞, 再次重修。修整後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脁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
自唐以後,宣州城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還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雲齊(以謝脁《游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澄江(宋時建,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澄江夜月》詩雲:"澄江瀲灧開天鏡,輝映更覺月明多。願得幽期常不負,與君同聽濯纓歌"。)等 亭閣。敬亭山歷代修建的先賢祠,謝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將宣城呼之為"小謝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歐陽修《聞梅二授德興 (令)戲書》:"君家小謝城,為客洛陽里。"張耒《效白體贈晁無咎》:"關河戰國東秦地,風月南朝小謝城。")、"謝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梅詢《疊嶂樓》:"謝公城上謝公樓,百尺闌干掛鬥牛。")、"謝脁城"(杜牧《題宣州開元寺》:"南朝謝脁城,東吳最深處。"許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重引池塘思,還登謝脁城。")。
【聚遠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大文豪蘇軾因"烏台詩案"蒙冤系獄,獲釋後被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作團練副 使,前後達五年之久。元豐七年,神宗下詔,念軾"閱歷滋深,人才難得,不忍終棄",量移至離京城稍近的汝洲(今河南省臨汝市)任團練副使。赴汝途中,東坡為送子唔弟,特轉道江西,蒞高安,上匡廬,訪石鍾山,過鄱湖,溯樂安河抵德興。這是蘇軾第一次來江西。他一路行來,賞山品水,尋奇探幽,吟詩作記,留下了《題西林壁》、《石鍾山記》、《聚遠樓》等佳構名篇,成就了江西文壇的一段千古佳話。
東坡一行,越彭 ,經饒州(治今江西鄱陽),乘舟溯樂安河東行,六月中旬抵德興。東坡長子邁,字伯達。元豐初蘇軾以詩得罪,邁與你俱行。東坡謫居黃州五年間,蘇邁一直陪伴左右。元豐七年,25歲的蘇邁受命任德償縣尉。蘇軾執意送子履職,據筆者揣想,可能有二層原因。一是邁初入仕途,愛子心切,焉能不送?二是時任德興縣令單錫,與東坡系同科進真士,且是姻親。軾與錫相知多年,久未謀面,恰好籍送子赴任之機,了卻會友心願。蘇軾將愛子託付同年好友,矚其勤政親民,不辱家風。據說在離開德興時,東坡尚贈愛子邁硯台一方。硯有銘,文日:"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若予,以此書獄常若生。"蘇邁未負乃你厚望。康熙版《德興縣志》載其"文學優贍,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後人仰之"。德興舊志將蘇邁列入名宦之列,宋時在銀城枕山西麓建景蘇堂,以示懷念。
德興古邑,地處萬山之中。這里山水靈奧,風光秀美。宋熙寧年間(1068-1077),本邑名仕余仕隆捐資在北郊枕山之巔建觀景樓。單錫以"居高望遠"之義名之"聚遠樓",侍郎劉定作記。樓成,名澡一方。東坡喜山水形勝。素知老友秉性的單令盡地主之誼,誠邀蘇軾父子北上枕山,一覽聚遠勝景。東坡登樓,舉目四望,但見茅山逶迤,洎水輝映,歲寒蒼翠,天門雄峙,景緻萬端,氣勢不凡。蘇子興起,以《聚遠樓》為題,吟成一絕:
雲山煙水苦難親,一時收拾各自春。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
《聚遠樓》與《題西林壁》有異曲同工之妙。詩的前二表達了對美妙天成的德興山水的由衷贊美。"苦難親"三字,將喜愛之情和盤托出。"賴有高樓能聚遠"二句,則既是寫實,又蘊含"高瞻遠矚"的深意。細細呂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體味出此時詩人復雜的心境。屢遭貶謫,東坡自認為是遠離主流社會的"閑人"。然而,身閑心不閑,志存高遠的蘇子,盡管命途多舛,仍然渴望能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場真正屬於自己的壯劇。
蘇東坡佳章既出,一時廣傳天下,也令地處僻邑的聚遠樓頓時生輝,名聞遐邇。蘇轍、蘇洵、趙孟頫 、黃庭堅、佛印、趙抃和馬廷鸞等騷客名流先後慕名蒞止德興,登樓覽勝,題詠甚夥。建炎間(127-1130),宋高宗賞東坡詩,興之所至,特賜御書"聚遠樓"。東坡題詠,高宗賜匾,聚遠樓遂成為江東名樓。時有詩贊日:"高皇題御墨,內翰布聲詩。聚遠樓佳致,名聞天下知"。恩遇之隆,名聲不顯,由此可以想見。直至元初,文學家、書畫家趙孟頫宦遊德興時仍贊嘆不已:"思陵宸翰坡仙句,雲漢奎光聚此樓。二妙風流足千古,更誇遠景集雙眸"。聚遠樓元末毀。2005年,為紀念蘇軾父子,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德興舉全市之力重建聚遠樓和景蘇堂。
游罷聚遠樓,東坡又挾興登臨峰岩斗秀、景緻極佳的銀城雷山(即銀山,山麓有古煉銀場監,銀井和鄧公祠等)。在山巔之舒嘯亭,詩人飽覽銀城秀色,再次揮毫題詠。詩日:
勝覽雷山舒嘯亭,諸峰秀拱透雲程。
嘯傲池邊紅日伴,舒懷岩壑白雲迎。
滿目縱觀天際迥,一腔收拾歲寒清。
松花香遍銀陽地,剩把新詩壯此行。
詠舒嘯亭一詩,一掃郁悶之氣,熱烈奔放,直抒胸臆。詩的尾聯,豪情陡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逗留德興期間,蘇公還執意去離城七十里的八都(今海口鎮),拜謁唐御史董全貞廟並賦詩一首。詩言:"鐵柱 照豸冠,親操八寨繼韓壇。挫鋒尚異援兵寡,斷首還提為賊看。雷奮有聲應自鼓,馬歸無主更誰鞍?藕池不盡清冷不,夜夜含悲帶月寒"。董全貞系邑內八都人,領唐軍八寨之主與朱溫叛軍作戰,後因援兵未至遭敗績自刎。傳全貞死後,仍立於馬背,手提自己腦袋,怒目圓睜。敵兵望而生畏,不戰自潰,後義馬負全貞歸。蘇軾在短促的旅途中專程祭拜一個異鄉的亡靈,為是的表達他對保國安邦的忠烈們的敬慕之情,此乃其一以貫之的憂國憂發思想使然。
E. 中國古代 十二個藏書閣都是
1、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坐北面南,閣制仿自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征書,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華殿後之皇宮藏書樓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淵閣,用於專貯第一部精抄本《四庫全書》。
在中國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淵閣琉璃瓦採用黑色寄予著藏書防火之意。灰色的外牆,綠色的廊柱與雕花窗欄肅穆雅緻,屋頂彩畫繪著河馬負書和翰墨卷帙,呈現一股淡然悠長的意境。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後,皇帝每年在此舉行經筵活動。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加人員,盛況空前。
《四庫全書》編成後,最初用了六年的時間抄錄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淵閣外,另三部分別藏於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四閣又稱「北四閣」。後又抄三部藏於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稱「南三閣」。 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為各圖書館收藏。文淵閣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遼寧沈陽故宮文溯閣
文溯閣位於沈陽故宮,建築格局與文淵閣一樣脫胎於天一閣,修建於1781年。
文溯閣有「溯澗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閣記》中說:「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意」。
袁世凱北京稱帝後,文溯閣內的《四庫全書》運抵北京,成為竊國大盜袁世凱的禮物,文化典籍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1922年,冷落故宮多日的《四庫全書》被清室盯上,欲賣給日本人,在這危急時刻,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挺身而出,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與愛國心振臂高呼,挽救了國寶的命運。1931年,在張學良等人的呼告下,《四庫全書》回到了它的「家中」文溯閣。「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文溯閣落入日本人手中。新中國成立後,文溯閣《四庫全書》真正回到人民手中。1966年10月,中蘇關系緊張,出於戰備考慮,此書從沈陽故宮文溯閣運抵甘肅。現存於甘肅省圖書館。
3、北京圓明園文源閣
1861年11月25日,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奮筆疾書,憤怒地寫道:「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
這位老人就是雨果,他矛頭所指向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惡——火燒圓明園。染紅夜空的大火不僅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就在這場浩劫中,一座藏書樓也在烈焰沖天中化為斷磚殘瓦。
圓明園內的這座藏書樓名為文源閣,始建於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將《四庫全書》第三抄寫本藏於此。
據歷史記載,文源閣內藏書《四庫全書》頁首印有「文源閣寶」「古稀天子」之印;頁末則印「圓明園寶」和「信天主人」。喜歡浮華與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閣修好後,多次來圓明園享受生活與讀書之樂。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恍如月宮」的萬園之園,他們像一群猙獰殘暴的野獸,在園內大肆掠奪,四處焚燒,黑色的煙霧遮蔽了北京城的夜空,文源閣與它所珍藏的《四庫全書》不能倖免於難,最終化為灰燼。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如今,那場彌漫凄愴的大火早已經散盡,文源閣只留下一片地基,在鬱郁叢草中向每一個經過它身邊的人講述著昨天的故事。
4、河北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於熱河行宮(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這里曾藏《四庫全書》,以及經、史、子、集分類,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萬冊,是一份極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弘歷(乾隆皇帝)在《文津閣記》中寫道:「欲從支脈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文津閣是一個二層樓閣,實際上是三層樓閣,中間有一暗層。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一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一大間,用「地六」、「天一」來克火。文津閣有圍牆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系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池中有一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 原來這是造園家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
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御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歸北京,藏於古物保存所,後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保存,遂至於今天,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
5、江蘇鎮江文宗閣
文宗閣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閣樓仿「天一閣」,與兩側廊樓和閣前的門樓圍成四合院落。藏書樓面臨長江,雪濤翻卷,空闊無垠,樓後山崖奇崛,氣勢威嚴。乾隆皇帝來到文宗閣,詩情蓬勃,寫道:「百川於此朝宗海,此地誠應庋此文。」
然而,陶醉於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會想到,他之後的清王朝逐漸走向沒落。1842年,英軍炮轟鎮江,文宗閣藏書受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國將領羅大綱猛攻鎮江,戰火硝煙將文宗閣和《四庫全書》抄本燒為灰燼。
時隔160多年後,文宗閣於2011年復建完成,昔日風采重現盛世。
6、江蘇揚州文匯閣
文匯閣1780年在古城揚州行宮御花園內建成,乾隆題寫「文匯閣」匾和「東壁流輝」匾,入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文匯閣與其他藏書閣一樣外觀看似兩層,實則利用兩層之間的上下樓板部分暗中設計了一個夾層,從而使內部分為三層。人們不能不贊嘆清代建築設計藝術的高超。一層樓內左右側安置經部,中層為史部,最上層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於士子閱讀。
1790年,乾隆聖旨中說:「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後,諭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但不得任其私自攜歸,以致稍有遺失。」在文匯閣存世的70餘年裡,一位位士子出出進進文匯閣,汲取精華,傳承文化。從進步意義上說,文匯閣內的各種書籍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江南的文化大地開花結果。
1854年,文匯閣與所藏書籍毀於太平軍的沖天大火中。
7、浙江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七座皇家藏書閣當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瀾閣,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聖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布局帶有明顯的江南園林之巧妙與精思。閣前假山堆疊,小橋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邊建有碑亭,乾隆的題詩刻於石碑正面,碑後刻有《四庫全書》上諭。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文瀾閣與軍營無異,這些士兵沒有心思保護這座建築和所藏之書,大量圖書散佚。面對國寶的危殆局面,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在斷磚殘瓦間,在街巷人家中不惜重金尋覓國寶。對一些損毀的藏書傾力補抄。集多年之力,補到了34796種圖書。後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繼任張宗祥又歷時7年補抄,史稱「乙卯補抄」和「癸亥補抄」。兩次補抄完整後的《四庫全書》集中了全國藏書樓的精華所在,是所存於世版本當中最好的一部。現江南三閣惟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存世,成為「東南瑰寶」。
8、 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閣」。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其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僅天一閣,就憑借其所藏的30萬古籍,捲走了中國現存藏書樓的所有榮光。天一閣在歷史上至少有兩件事是震古爍今的,一是清乾隆時編篡《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了古籍600餘冊,其中96種被收錄至《四庫全書》中,並有300多種列入存目。二是天一閣的藏書之所和建築構式備受乾隆推崇,命人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的款式,以此為藍本,在北京、沈陽、承德、揚州、鎮江、杭州興建了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文匯閣,文瀾閣,文宗閣等七座皇家藏書樓以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從此名揚天下。
山東聊城楊以增氏海源閣、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合稱中國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
9、海源閣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邑人楊以增創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總計藏書四千餘種,二十二萬余卷,金石書畫不勝枚舉,收藏之富「為海內之甲觀」。海淵閣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屢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樓舍損毀,只有一小部分輾轉收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1992年10月,聊城市籌集資金200萬元,在原址按原來的結構樣式重建,並開始對遊人正式開放。
10、 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綿延二百多年,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十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書除部分遭劫外,絕大部分於建國初由瞿氏後人捐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圖書館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
清代浙江丁國典慕其遠祖宋代丁顗藏書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書樓為「八千卷樓」。清咸豐十一年(1861)毀於兵燹。丁國典之孫丁丙沿用樓名重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
八千卷樓包括嘉惠堂八千卷樓、後八千卷樓、小八千卷樓。嘉惠堂八千卷樓收藏《四庫全書》所收及附入存目之書,後八千卷樓收藏《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小八千卷樓收藏宋元刊本、明刊精本、舊鈔本、校本、稿本等善本書籍。八千卷樓所藏宋元刊本不多,但富有特色:①收藏四庫館修書底本。這些底本上往往鈐有翰林院印,有的經過點校鉤改,可使後人考見當時修書的規制。②收藏浙江地方文獻。③收藏名人稿本、名人校本及鈔本。八千卷樓藏書不僅數量多,且版本類型多樣。除藏書外,丁丙一生曾刻書200餘種,輯書20餘種,著書10餘種。其所輯主要有《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前後編)、《西泠王布衣遺著》、《當歸草堂醫學叢書》、《當歸草堂叢書》等。所著之書主要有《善本書室藏書志》、《禮經集解》、《九思居經說》(稿佚)、《說文篆韻譜集注》(稿佚)、《三塘漁唱》等。咸豐、光緒年間,丁丙曾與其兄丁申共同在戰亂中收集散失的文瀾閣《四庫全書》,並加以鈔補,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復其本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兩江總督端方在南京奏請清政府創設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時為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售與日本的第二年,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將八千卷樓藏書收購入藏江南圖書館。八千卷樓藏書目錄,主要有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
12、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
中國清末陸心源藏書樓之一。以皕(音bì)宋為樓名,意謂內藏宋刻本有 200種之多。但實際不及此數。陸氏藏書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為汪士鍾藝芸書舍所收乾嘉時蘇州黃丕烈士禮居、周錫瓚水月亭、袁廷檮五硯樓、顧之逵小讀書堆等四大家之舊藏,極為珍貴。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樓和守先閣藏書15萬卷,由陸心源之子陸樹藩以10萬元全部售與日本岩崎氏的靜嘉堂文庫。
13、江蘇蘇州顧氏「過雲樓」
過雲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稱。 過雲樓以收藏名貴書畫著稱,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譽。值得一提的是,過雲樓裡面還有一個密室,顧家的書是放在密室裡面,秘不示人。顧氏保存的善本極為完好,整潔如新,宋本紙張潔白,字大悅目,是藝術珍品。其中,《錦綉萬花谷》於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發行,是目前已知海內外最大部頭的宋版書。這部「宋代的網路全書」,將現存網路全書的年代拉到歷史上限。
1951年和1959年,過雲樓顧氏後人,先後兩次將所藏的三百多件書畫精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過雲樓歷經150餘年,集藏的書畫珍品,有了它們最終的歸宿。然而過雲樓幾代人密藏、從不輕易示人的善本古籍,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有大約四分之三轉歸南京圖書館收藏,尚有剩餘的170多種圖書留存民間,這些圖書被嘉德公司徵集拍賣。
F. 誰知道古代建築的閣樓名字
一鳴居、聽雨軒、竹清樓、絳綾閣、佛香閣、大戲樓、萬春亭 、苑源閣
G.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三大閣樓是哪些
1、岳陽樓:湖南省岳陽市。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滕王閣:江西南昌。
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黃鶴樓:湖北武昌。
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H. 我需要一個人坐在古代閣樓中聽雨或看雨的圖片,唯美些的·有著淡淡的傷懷感覺的。不要鏈接·
這是我能找到的關於雨的唯美圖片 希望可以給樓主幫上忙
I. 中國古代十大樓閣
1、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2、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該建築也與湖南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它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登樓遠眺,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中秋節時在黃鶴樓賞月,享受最美意境。
3、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4、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於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鸛雀樓為四檐三層的仿唐式建築,樓體況高73.9米,座南朝北,本依黃河水,南枕中條山,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而來。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志和象徵。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
5、蓬萊閣
蓬萊閣,位於山東省蓬萊市區西北的丹崖山上,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6年,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蓬萊閣建築面積約32.000平方米,包括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和彌陀寺共六大建築,亭台樓閣高低錯落,有韻有致,構成了一個布局巧妙,風格獨具而渾然天成的中國古建築群。
6、鍾鼓樓
西安鍾鼓樓是西安鍾樓和西安鼓樓的合稱,位於西安市中心,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物,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西安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於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鍾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的閣樓式建築,面積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
7、閱江樓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位於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樓高五十二米,共七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閱江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獅子山巔,屹立在揚子江畔,飲霞吞霧。
8、天一閣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天一閣為主體、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佔地2.6萬平方米,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人文旅遊勝地。1994年寧波博物館與天一閣文保所合並,建立天一閣博物館。該館毗鄰風光秀美的月湖,天一閣藏書樓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三個私家藏書樓之一。
9、煙雨樓
煙雨樓是嘉興南湖湖心島上的主要建築,現已成為島上整個園林的泛稱。煙雨樓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築面積640餘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雄偉。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園林煥發新貌。才形成現在的格局。
10、越王樓
越王樓,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龜山之巔,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所建,始建於唐高宗顯慶年間,其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樓高十丈(即百尺),時居四大名樓之首(滕王閣高九丈,黃鶴樓高六丈,岳陽樓高三丈)。恢復重建後的越王樓,氣勢與當年相比毫不遜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為全國仿古建築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