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膠似漆是什麼意思膠
如膠似漆(rújiāosìqī)是一個成語,是指像膠和漆那樣粘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初指友情,後來逐漸演變為夫妻、情侶恩愛的專用形容詞。
成語如膠似漆的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西漢時期,鄒陽與枚乘因吳王劉濞不聽他們的勸阻,就投靠梁孝王劉武。劉武的大臣公孫詭因為嫉妒他們的才能,就誣陷鄒陽,迫使劉武抓鄒陽。鄒陽在獄中給劉武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感於心,合於行,親如膠漆。」劉武深受感動釋放了他。
可見,「如膠似漆」一開始是形容友情的。那麼,為什麼後來會演變成形容愛情的詞語呢?
要真正理解「如膠似漆」,就要從古代的「漆」說起。與現代的化學製品不同,古代的漆是從漆樹的樹皮里取出的純生物塗料,使用時要加入桐油之類的油性溶劑來調配,所以又稱「油漆」。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先民們不再滿足於單單把漆作為塗料來保護器具表面,而是最大限度地開發了漆的裝飾作用——漆器。早期的漆器表層還是使用油漆,只是多了顏色和花紋。
現代漆碗。雖然不能和古代漆器比加工難度和藝術價值,但是很好地體現了膠漆的特質。古人常用「漆黑」、「漆亮」來形容美麗的眼睛和頭發,的確是很恰當的比喻。
言歸正傳,「如膠似漆」這個詞語之所以成為夫妻恩愛的代名詞,原因有三:
(1)漆器在古代很常見,從日常使用的餐具、容器到高大上的祭祀用具、禮器,可以說無所不包,「膠漆」的概念深入人心,所以梁王劉武一看到「親如膠漆」的形容就懂了並且深受感動,大概就像現代人對於「水乳交融」的理解吧。
(2)膠漆易溶難分,可以長久留存,漆器成品美麗,用膠漆來比喻夫妻,寓意美好。
(3)「膠漆」又諧音「嬌妻」,彩頭好。
② 如膠似漆的示例
那張三和這婆惜,~。(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夜來明去,一出一入,都是兩個丫鬟迎送,全無阻隔。真個是你貪我愛,如膠似漆,勝如夫婦一般。」
③ 如膠似漆的介紹
如膠似漆,漢語成語。像膠和漆那樣粘結,形容感情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④ 如膠似漆是什麼意思
如膠似漆,漢語成語,拼音是rú jiāo sì qī,意思是指像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相關解釋
西漢時期,鄒陽與枚乘因吳王劉濞不聽他們的勸阻,就投靠梁孝王劉武。劉武的大臣公孫詭因為嫉妒他們的才能,就誣陷鄒陽,迫使劉武抓鄒陽。鄒陽在獄中給劉武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感於心,合於行,親如膠漆。」劉武深受感動釋放了他。
明·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夜來明去,一出一入,都是兩個丫鬟迎送,全無阻隔。真個是你貪我愛,如膠似漆,勝如夫婦一般。」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端的是如魚似水,如膠似漆價相待。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九回:真是一對烈火乾柴,如膠似漆,燕爾新婚,連日那裡拆得開。
⑤ 「如膠似漆」是什麼意思
如膠似漆的意思是: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如膠似漆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那張三和這婆惜,如膠似漆。 」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形容關系極為密切
【近義詞】情投意合、如膠如漆、親密無間、相親相愛、如魚似水、似漆如膠、融為一體、形影相隨、水乳交融、膠漆相投、如膠投漆
【反義詞】一刀兩斷、勢同水火、分道揚鑣、若即若離、反目成仇
(5)如膠似漆如何瀏覽圖片擴展閱讀
1、如膠似漆的近義詞
情投意合
【解釋】:投:相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2、如膠似漆的反義詞
一刀兩斷
【解釋】:一刀斬為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系。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堅決斷絕關系
⑥ 怎麼解「如膠似漆」
如膠似漆
【rú jiāo sì qī 】意思解釋:
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典故/出處:那張三和這婆惜,~。(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
⑦ "如膠似漆"現在多描寫夫妻恩愛,請問它原指什麼關系
如膠似漆原指友情深厚。
[讀音][rú jiāo sì qī]
[解釋]像膠和漆那樣黏結。 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那張三和這婆惜;如膠似漆;夜去明來;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例句]1. 小兩口進進出出,~,真讓大家羨慕。
[近義]情投意合如膠如漆親密無間相親相愛如魚似水似漆如膠融為一體形影相隨水乳交融膠漆相投如膠投漆
[反義]一刀兩斷勢同水火分道揚鑣
⑧ 「如膠似漆」的反義詞是什麼
如膠似漆的反義詞 :勢如水火、反目成仇、分道揚鑣、一刀兩斷、若即若離、積不相能、勢不兩立。
⑨ 豆蔻年華的來源
豆蔻年華來源於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這一千古妙喻一向流傳至今。其源自於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絕句,其抒發了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9)如膠似漆如何瀏覽圖片擴展閱讀:
《贈別》全詩如下: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白話譯文如下: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